快人生读后感范文.doc_第1页
快人生读后感范文.doc_第2页
快人生读后感范文.doc_第3页
快人生读后感范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快人生读后感范文 (宋石男看天下专栏) 什么东西最容易被枪毙?不是上世纪30年代肃反的对象,也不是上世纪50年代镇反的对象,甚至不是上世纪80年代严打的对象,而是网络信息时代的时间。 2小时MSN聊天,见姑娘就讲黄段子,对小伙子就骂骂政府。聊天同时不断刷新微博页面,从推特到网易微博,再到新浪微博、搜狐微博、凤凰微博,我几乎是所有门户网站的微博VIP用户。更不给力的是,我拒绝使用同步软件,而是人肉搬迁即时消息。 20分钟吃饭,吃得饱饱的,好继续枪毙时间。 吃饱了涨翻丘,不再聊天,太浪费时间,集中精力玩几小时微博:每10分钟发一条新微博消息格言、新闻或黄段子;每5分钟刷新私信,看有没有妹子偷偷给我发裸照;每1分钟刷新主页,看有没有关注者新消息;每30秒刷新下回复,看有没有人赞美我或骂我。遇到大事件,以上频率加倍。 微博间歇,看看博客,搬着手指头数点击率玩儿,看什么时候博客破千万,那就去喝花酒庆祝,要小妹们轮流坐我大腿上,依次高呼沙发、板凳、地板 博客间歇,上三俗网站,遇到顺眼的片子就打开BT。此后每几分钟用鼠标点开BT看下载进度,可以点击播放的话就飞快地瞅上那么几分钟。 在不停刷新的微博中,在不断跳出的MSN窗口中,在不时观看的BT中,在不能关掉的新闻中,时间被飞快枪毙,人生却一无所获。这种状态,我将之称作“快人生”飞快虚度的人生。 视线所及越来越广,宽达1000万平方公里,思考的深度却越来越浅,浅到只有1厘米。交往的方式越多,孤独感就越强烈;接受的信息越多,洞察力就越低下。淹没在海量交往与海量信息中,渐渐失去直觉,而直觉是洞察力的导师。在信息海洋中打滚,从一个冗余信息奔向下一个冗余信息,叫嚷,围观,发出不明真相的惨叫。迫不及待地发声,迫不及待地表态,迫不及待地哗众取宠。沉浸在虚幻中,患上刷新焦虑症。 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曾说,在“知情权”之外,人还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甚至更大,因为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信息对一个试图过上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而人生之所以“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充斥着过度信息。 熊培云最近撰文提到,梭罗曾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还只睡了半个小时的午觉,一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好像全人类都在为他放哨。在梭罗看来,生活中新闻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是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就像林中漫步、晒太阳之于人的健康一样意义久远。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永不衰老的事件”,就是与家人在一起。譬如妻子怀孕的那段时光,彼此间的感情无与伦比,那种温馨不需要夕阳不需要晨光,只需要在一起,摸着肚皮,就是人间极境。那段日子里我常亲吻她的肚皮,听孩子的心跳。婴孩的心跳是大人两倍,很快,但你第一次听的时候,甚至会让自己的心跳跟上孩子的节奏。惟有家庭能抵抗一切世俗的压力或挫败感,也惟有家庭能让快速旋转的人生慢下来。 然而,这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却很少被我们摆放到最高的位置。昆德拉说,“速度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这礼物或许也是一个恶作剧。如今,人们都在渴望“秒杀”些什么,于是生命就在一段又一段“秒杀”中消逝。事物的妙处不及品味就匆匆奔向下一处,不停地得到,又不停地失去,最终只是空虚。我们追赶着一切,但是我们被我们扔在身后了。一个膜拜快的人生,终究也会被浪费得飞快。 还记得卓别林在大独裁者中的台词吗?就像是写给我们的“快人生”:“贪婪把人的心灵毒害了,我们把自己禁锢在高速的进步里。机械令我们留在无限需求中,我们的聪明是严酷不仁的,思虑太多而感觉太少。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机械,也需要爱,不只是伶俐,更要仁慈与懒慢。如果没有了这些元素,生命就会变得凶暴然后失去所有”。 卓别林描述的图景如此凶恶如此灰暗,怎么办?注意力是抵抗“快人生”的绝佳武器。如果能够集中注意力,那么看A片都能看成达人“一剑浣春秋”,聊天都能聊成李开复。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只能任由生命被诸多冗杂的信息或行为肢解、凌迟、寸割,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不过,集中注意力只是治标之“器用”,而非治本之“大道”。个人以为,治愈“快人生”的大道有二:闲怡与元气。 庄子说,“彷徨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陶潜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都是极好的闲怡指南。闲怡的第一标准,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太把自己当回事,很容易变成一个有着信息饥渴和表达饥渴的蠢人,这蠢并且跟智力无关。一个阅读太多垃圾的人不可能睿智犀利,一个发声太多的人不可能庄严深邃。陆沉时代的思想者,一定不要被喧嚣的泡沫淹没。 至于元气,我相信中国传统的“养气”二字。当然,这种“养气”不是505元气袋式的骗术,而是一种中国式的形而上术。它的最早发明者是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对“养气”作出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