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陈中学初一语文组.doc_第1页
苏陈中学初一语文组.doc_第2页
苏陈中学初一语文组.doc_第3页
苏陈中学初一语文组.doc_第4页
苏陈中学初一语文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筝苏陈中学初一语文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能力目标: 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 2、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 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人物。知道倒叙的特点。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达效果一、 布置预习: 1、 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 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 二、 导入激情:1、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放投影,图片、音乐) (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 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三、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的故事。 (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 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投影倒叙的意义。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 研读课文中的难句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布置作业: 1、 解释并自己记住下列词语的意义:伶仃、诀别、瑟缩、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虐杀、肃杀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第二课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对比感悟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第二课时一、 复习检测:听写并解词 二、 讨论深入,拓展扩充 1、 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 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就这篇材料,作者还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投影我的兄弟并请一名学生朗读对比发现,课文中有较多的描写。学过课文,会了解到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三、总结收尾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五、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外练习 2、 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的呢?如果有请你将矛盾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写一篇小文章。文体不限,你可以记述故事,也可以进行评价,也可以给与你发生过矛盾的人写一封信。 学生预习熟悉课文学生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学生描绘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鲁迅和他的弟弟之间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让我悲哀和沉重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作者在小时候撕坏弟弟的风筝,在长大后想得到弟弟谅解但弟弟却已忘了的故事 四部分:(时间顺序)第1段北京的冬天看见风筝,想起儿时的事。 第24段回忆小时候撕毁弟弟的风筝的一件事。 第511中年后,我希望得到弟弟的谅解,但弟弟早已忘记了这件事,没有谅解他。 最后一段,回到现实中,自己仍然要面对着肃杀与悲哀的现实(社会、亲情双重)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学生读课文, 体会文中的感情,画出这些句子。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画出难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后将仍然不明白的句子提出在全班进行交流。 4、 想起了自己而是对弟弟玩的天性的虐杀 5、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这使我发现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引发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剖析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习以为常,并不在意这样的虐杀,而这样的虐杀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施展威力。作者极其希望弟弟一样的人能够怨恨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学生讲故事,拓展主题的意义。学生对比阅读,探讨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环境描写:衬托出了作者因这件事的心情惊异、悲哀。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更清楚、细致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读时简单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人物的特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及技术方式理解文章的难句、重点句理解文章的主题对比明确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拓展到课外 海滨仲夏夜苏陈中学初一语文组一、介绍写作背景。 1962年春3月,著名作家峻青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胶东半岛上一个小小的山村。可爱的家乡山水,老革命根据地的光荣历史,牵动着作家的思绪。作者以美丽的山水为背景,用动人的景色作衬托,写成一组“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散文作品。海滨仲夏夜就是其中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本文写的是海滨城市威海的夏夜景色。 二、初读课文,要求:(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二)通过查检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读后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 闪烁(shu):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2)绯(fi)红:鲜红。绯,红色。 3)肃穆(m):严肃而恭敬。4)广漠(m):广大空旷。 5)苍穹(qing):天空。 6)休憩(q):休息。 7)徘(pi)徊(hu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8)皎(jio)洁:(月亮)明亮洁白。 9)酣(hn)畅:畅快(多指饮酒或睡眠)。 2提问:仲夏是什么时候?课文都描写了海滨仲夏哪些景物? 提示:对此问的回答,不必强求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做答。 三、再读课文,要求:速读课文后,填空。 提示:此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户,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练习及答案: 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第二组画面(47段):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3第三组画面(812段):进一步描绘从月色上来至夜深这段时间里月光下海滨沙滩的美景和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的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幽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这种情感是全文的线索。 四、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 1提问: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 明确:霞光、启明星、灯光。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 提示: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参考答案: 1)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作用: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2)比喻句: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启明星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就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的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3)比喻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作用: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写美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做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4请从412段再找两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比喻句: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作用:把笑声比作波浪,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2)比喻句: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作用: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亮和圆的特点 3)比喻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作用: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 5小结: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比喻精当。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格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人胜。 6训练联想能力,练习造比喻句。 提示:提供一个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如落日等,让学生抓住这一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练习造比喻句。 五、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13段。 提示: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所以不必强求学生课堂背诵得一字不差,重点检查关键词句的背诵。 1从指导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人手,在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2从三个比喻句的背诵,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要求学生圈出表现时间推移的词语:“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 2)要求学生圈出表现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词句。动态:“简直就像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色彩变化:“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 3请两三位学生上讲台有感情地背诵,无论背诵程度如何,都加以鼓励。 4全班齐背诵。 六、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朗读全文。 2读了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请你在中心词“夜”前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幽美、艳丽、愉快、温馨、恬静 3小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爱迷人的海滨仲夏夜,我们不禁产生向往之情。这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作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再现了景物特点,使我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的美,这无不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及丰富的联想。假如你热爱生活,你也能做到。江南的冬景苏陈中学初一语文组教学设想: 以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为线索,培养学生解读文本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 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谛听天籁,欣赏自然之美。 2 学会观察并发现自然景物的美,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并体会其写作技巧,难点在写景小片段的指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 江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闻名于世,引无数文人墨客忘返,留下无数动人诗篇。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江南风景秀丽,人杰地灵,身为江南人的你们对江南的冬天有怎样的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 同学们各自表述了自己心中的江南的冬天。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同为江南人的郁达夫写的江南的冬景,看看郁达夫和我们的观点有无 相同之处。 二 整体感知 问题:快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 (教学设想:初步感知描写对象的总体特点。) 三 局部研读 1问题1:从这些词语中可以发现作者眼中的江南冬天很美,象一幅幅水墨山水画,那么作者选用了哪几幅画来描绘江南的冬天?为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并指出各幅画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每大组派出一个代表到黑板上书写。)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自主删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2问题2:任选一幅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图画,并说说为什么要选这一幅?(如这些画选了哪些意象?这幅画使你想起了什么?)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欣赏自然之美。) 3在选出图画并说明理由的基础上朗读此段课文(个体读与全体读相结合) (教学设想:在读中进一步品味江南冬天之美)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你认为作者在写江南的冬天时蕴含的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教学设想:由景到情,体会景中蕴含的情。) 四 分析写景技巧 问题:郁达夫怀着闲适的心情写出了江南冬天明朗、悠闲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技巧写出来的呢?结合例子谈谈。 (教学设想:让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学会作者的写景技巧,比如写景要细心观察事物发现美,抓住景物的特征,情景交融,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白描等手法,把体验到的美表述出来。) 五 拓展 到这里我们体验了江南冬天的美景,并且学会了一些表述美的技巧。下面把昨天描写的校园景色的片段拿出来,根据所学的写景方法进行修改。(分小组讨论,并选出一篇写得最好的拿出来交流。然后师生共同作出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教学设想:强化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 六 总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江南的美景,并学会了如何发现美、表述美。其实大自然的美是无限的,是无处不在的,美时刻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谛听天籁,感受自然之美,在大自然中享受美的熏陶。 羚羊木雕教案设计 语文读本P50 苏陈中学初一语文组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特征。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沟通。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与父母交流思想。三、教学设计: 辅助多媒体,采用讨论以及辩论的方法来拓展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 当我们远离家时,我们最思念的是谁呢?(父母,亲人)浓浓的亲情如慈母手中的线,永远萦绕在我们心头;当我们在家时,那你一定想念自己的朋友。我们的人生怎么能没有友情?无论亲情、友情都需要用心呵护。否则,亲情的天空也会下起绵绵细雨,友情的乐章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耐人寻味的故事。(板书:羚羊木雕)二、作者简介及羚羊木雕介绍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睛、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三、听朗读,整体感知(学生可跟读)1.正音正字抹(m) 犄(j)角 攥(zun) 逮(di,不念di)怦怦(png png) 树杈(ch) 寒颤(zhn)2.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用图示来解析本文的主要情节,板书。)“我”爸爸妈妈 万芳的妈妈 羚“我”奶奶 我 万芳3.听读后,谈谈感受(学生可自由谈,各种观点均可)分角色朗读课文1. 朗读要求:清楚、流畅的朗读,注意停顿恰当、速度适合。不破读,不加字、不漏字落落大方,语气、语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2.分清角色 故事的叙述者 妈妈 我 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的妈妈3.分角色朗读朗读完,请学生起来谈一谈文中各个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屏幕上板书)“我”:珍惜友情万芳:“仗义”,真诚、豪爽、大度妈妈:传统型的母亲,严厉,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孩子,不能理解孩子之间的珍贵友情爸爸;有妈妈类似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家长思想,如:东西虽给女儿,但没允许她送人奶奶:明白事理,但无可奈何四、研读课文(进行讨论)1.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2.作者的感情倾向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3.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五、课文小结本文讲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文中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事,通过对六个人物的刻画,表现出两类人不同的内心世界:一类人珍惜友谊,一类人重财轻义。文章歌颂了少年朋友们真诚无私的纯洁的友谊,并告诫人们要理解少年的心理,尊重他们的友谊。六、布置作业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伤心事”,你会如何处理?(屏幕上显示出有关友谊的名人名言,并播放音乐朋友)为学苏陈中学初一语文组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