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任科学教师易闯的几个误区.doc_第1页
谈新任科学教师易闯的几个误区.doc_第2页
谈新任科学教师易闯的几个误区.doc_第3页
谈新任科学教师易闯的几个误区.doc_第4页
谈新任科学教师易闯的几个误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新任科学教师易闯的几个误区长沙市芙蓉区双新小学 谭旭摘要:越来越多的新老师加入了小学科学教师的行列,但是很多老师并不是科学教育专业毕业,面对科学课程的在知识、教法、学法、评价等的开放性,很多老师手足无措,进而急功近利,最终走进了误区。通过自身的成长经历,笔者总结了自己和他人的一些经验,希望能促进自己和其他新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关键词:误区、钻研教材、适当处理、思想情感教育、多媒体技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小学科学在学科设置、日常教学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很多师范类院校,尤其是主要面向小学教育的院校纷纷开设了小学科学教育专业,着力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小学科学教师的结构更加专业,有越来越多的科班老师加入,科学老师队伍的素质正在日益提高,再加上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家长、学生、社会都对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使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愈来愈顺利。但是现在也不乏像我这样中途出家的科学教师毕业于英语教育专业,因缘际会现在教科学。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发现不论是否科班出身的科学教师都容易走入以下误区:误区一:钻研教材太“深”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必须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中的信息首先自己认真“咀嚼”,然后进行“反刍”结合“新课标”和教师用书梳理出教材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并根据所教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才开始教学设计,而且还要全面的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做好充分的预设;最后才是课堂教学,这个过程中更是需要教师将预设好的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在亲历、体验各种和科学有关的活动中,时刻注意学生探究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势必要求教师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潜能。在湘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上第四单元奇妙的水第三节溶解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就犯下了教材钻得太深的错误。教师用书中对本节课的主要要求是: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为了高效的达到以上目标,又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我都是使用的小学生的身边最常见的物质,心想即使实验有误差,也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得出结论。但是没有想到,在研读教材时,考虑到受温度、溶解剂等因素的影响,有些物质容易(即快速地)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容易(即快速地)溶解在水中,为了给学生一个更有深度、更准确的认识和概念,我将教材上的概念进行了“偷换”,将教材上的实验记录单附表一改成了附表二:粉笔白砂糖洗衣粉橡皮肥皂味精溶解不溶解附表一粉笔白砂糖洗衣粉橡皮肥皂味精容易溶解不容易溶解附表二结果在上课时,我正好掉进了自己的“圈套”里,像肥皂、味精这样的固体物质确实不容易(即较慢地)溶解在常温的水中,所以学生汇报时肥皂和味精都成了不容易溶解的物质。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完全背道而驰。导致在课堂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解释,甚至还有学生没有纠正。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和简单,他们往往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现象,一旦他们的知识建构形成,就很难改变。我的“更有深度、更准确”反而成了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绊脚石。所以面对小学生,我们应该做出适当的要求,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认知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避免处理得太“深”。误区二:钻研教材太“浅”除了上述的钻研教材太“深”,我们新岗老师更容易钻研教材太“浅”。由于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等的不足,加上我们的一部分新岗教师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在研读教材上,很容易一脚踩下去,踩出来的坑太浅,种子种下去还没有来得及发芽就已经被晒死了,更不用说开花结果了。最近在教育局的常规视导中,作为一名新进教师,我准备了一堂课: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六课植物发生的变化,这是本单元的一堂总结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在前面认识了多种植物及各部分特点之后,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植物的变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和概括植物的一生有哪些变化。然而在备课时,尽管我反复地“阅读”了教材,却仍然没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经过教科中心老师的一番精彩而又恰到好处的点评,我知道了自己把这堂课上砸了的最重要原因是我只是阅读了教材而没有仔细的研读教材。教材的重点应该是,通过观察一根枝条上植物的叶子,认识到植物的也有一个逐渐生长,慢慢衰老的过程,从而知道植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在逐渐长大,然后衰老。但是我却理解成了: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植物进行系统科学的观察,也就是观察方法的总结;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观察和汇报植物发生的变化。如此下来,花了大量的时间重复第一节课就已经完成的工作观察方法的指导,到了真正要花时间的第二个活动时,下课铃声却匆匆响起,我就只能匆匆地小结,然后下课。正如教科中心田老师所说的,我们应该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参考教师用书,来确定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现在的小学科学教材大多以图片为主,鲜有文字内容,所以书本上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有他的目的,在备课时我们就应该首先自己弄清楚教材上的每一句话到底答案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要给孩子们传达什么信息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自己先解决,那么我们就很难说是“研读教材了”!自然就很难把握教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误区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就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材上的内容做适当的取舍和整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顺序作出适当调整。而作为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担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太差,尤其是面对较难的教学内容时,会将原本一节可能讲完的内容无情的“肢解”;担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太好,或者从自己的的思维角度出发,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就将两节甚至更多的内容在一节课的时间内硬塞给学生,使学生“消化不良”。2009年湘潭县的新教材培训活动中,在承担一节研讨课时,我就犯了上述的第二个错误。当时我执教的是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探索宇宙的第二节浩瀚宇宙。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所以教材在前三个学年重点学习观察记录、实验操作、试验设计、数据收集等的基础上,开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从身边常见的现象和常用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宇宙,开阔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本节教材共有四部分:银河系、河外星系、不同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漫漫探索路,第一次备课和试教,我的教学过程是以下七个:一、导入(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引出测量不同天体之间距离的单位:光年)二、活动 计算1光年所代表的距离(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在数值上给学生以冲击)三、认识银河系(知道银河系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恒星数量、半径,组成形状等)四、认识总星系(知道河外星系的基本情况,如:数量、所恒星数量、主要组成物质,距离银河系最近的两个河外星系,知道总星系是指人类已知的宇宙即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五、活动 画出不同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使学生明白不同层次天体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六、漫漫探索路(知道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工具)七、总结(总结所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总是怕学生“跑不动”,所以我一直在学生后面赶着他们向前跑,总想多教授一些知识给学生,殊不知我就成了那“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笨猴课是讲完了,学生却没有掌握。在学校前辈的帮助下,我将教案作了以下修改:一、导入(从已学知识的复习引入比太阳系更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二、认识银河系(知道银河系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恒星数量、半径,组成形状等)三、认识河外星系(知道河外星系的基本情况,如:数量、所恒星数量、主要组成物质,距离银河系最近的两个河外星系,知道总星系是指人类已知的宇宙即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四、活动 画出不同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使学生明白不同层次天体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五、总结(总结所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修改后的教案,主要是将导入部分改成了以旧知带新知的形式,删减了“漫漫探索路”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开展了汇报已搜集资料、观看视频并记录和汇报、合作探究画出不同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的活动,这样的修改更符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来认识浩瀚的宇宙。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科学知识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如果没做出以上修改,相信本堂课的重点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已经淹没在了我以讲为主的教学中。作为新教师,能有一次这样的锻炼机会,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十分有利;但是我们必须谨记,想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是好的,但是也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误区四:过于注重科学知识和概念的传授标准中要求要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各种概念,更重要的应该是将一些科学的理念,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给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开设科学课程的目标。尤其是当今社会,面对日益发展的经济,不断膨胀的人口,地球上的资源正面临人类疯狂的掠夺,如果我们不能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深深地植入孩子们的思想中,不能将环保的理念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那么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留给子孙后代的将是“遗迹”满目疮痍的,他们的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小学科学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我们在科学知识和概念之余,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思想上的“科学素养”。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老师往往就只是完成了“教书”的工作,而忽略了“育人”。在湘教版六下第二单元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第四节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的第一课时中主要是以下两个活动:了解污水处理技术和水的净化实验。我听了有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首先用绘声绘色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了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过程,紧接着边用课件边展示了简易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然后就是本堂课最热闹的环节小组活动:自制污水过滤装置,并过滤污水。整堂课,学生兴趣高涨,既有生动的课件又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但是这堂课却是一节不太成功的课。课后,问过学生才知道,他们都认为这堂课很好玩,知道了原来污水是可以净化的。这固然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同时也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哦!原来污水的净化如此简单,只要把污水过滤就可以了,那我们还谈什么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呢?这样就恰恰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反。本堂课的目标应该设定为,通过自制污水净化装置并净化污水,意识到课堂中呈现的污水净化是最简单的,这样处理过的污水只是看上去干净了,却不能作为日常生活用水。真正的污水处理十分复杂,而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我们应该竭力的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并且要向身边的人宣传。在常态课中,我们一般不会受到下课铃声,听课老师和领导的干扰,就更应该注意随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和概念之外的思想情感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科学课的目标“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误区五:过于依赖电脑多媒体的运用新课标给出的学习建议中有这样要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只是强调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所以我们应该“恰到好处的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不是完全的或者过分的依赖电脑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很多老师尤其是城镇地区的教师都已经摆脱了以前那种粉笔黑板加书本的单一的教学手段,更多的开始利用各种新奇的图片、有趣的视频、及时的实物投影等方式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当然效果是显然可见的,很多孩子都会说出令我们这些杂科老师深感欣慰的话我最喜欢上科学课了,每次老师都带我们做实验,给我们看一些有趣的录像和图片,好好玩的。除了这些优点,相信很多老师应该也意识到了多媒体的应用带来的弊端:现在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定势思维,一堂好的课一定要有好的课件,才能出彩。所以有时候,为了准备一堂赛课或者展示课,我们绞尽脑汁搜集各种资料,制作成精美生动的课件,这往往要花上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甚至更多。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生成往往会令我们始料不及,却又与课件没有多大关联,这个时候,精美生动的课件反而成了我们上好一堂课的障碍,因为课件的顺序都是我们自己预设好的,不可能随着课堂上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所以,无论是在常态课中还是在教研课中,我们都不能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很多的探究和经历过程不是视频或者老师的演示就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我们只能将电脑多媒体作为我们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利用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的说来,教学过程是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