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职生道德教育的心理探索论文 关键词:中职生道德教育心理问题 摘要:传统的中职道德教育主要采取宣传、说服、奖惩等他律式的手段,效果不是很显著。文章认为,掌握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现象入手,采取合适的心理疏导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让中职生真正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认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2000多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素质的高低。因此,国家非常重视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部等六部委在xx年的首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中等职业学生的德育目标、方向和内容。中职校也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校内开设德育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等,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即便如此,中职生的普遍道德水平还是不容乐观。 一、我国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校的道德教育往往都称之为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法制安全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教育、仪容仪表教育,等等。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而学校层面采取的教育手段通常是开设德育课,由老师(往往是班主任)讲授一些道德性的知识,举一些生活中的榜样作例子,包括老师自身的言行示范作用;除此以外,还要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和宣传活动,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等等。这些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从外部让学生对道德规范进行识记和模仿,强调德育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注重的是他律。 现今的整个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得进入中职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其中一部分学生在人格和心理方面都不是很健全。中职生在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方面的失范现象往往高于普通教育的学生。上述的这种忽视学生心理年龄和心理特征,千篇一律的灌输式德育教育在当今的职校教育中收效并不尽如人意。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中职校的班主任或德育老师天天像消防队员一样,学生哪里出了问题就上哪里灭火,可以说是疲于奔命。 二、中职生的道德现状和心理成因 当今的中职生因为经历了普通教育的失败,在崇尚升学率和学历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遭受了心理上的打击。加上家庭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和不良思想的影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使得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偷盗、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总体说来道德水平偏低。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指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综合,也指那些与之相应的行为活动。道德不是类似于法律的外在强制力,而是个人的内在的准则。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内在的道德性。道德性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具体来说,就是道德判断(认知)、道德情感、道德的实践欲望和态度方面。在心理学上,认知、情绪情感、意志都属于心理过程。部分中职生正是在这几方面出现了偏差。 1.道德认知有偏差,导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薄弱。面对多元化社会中形形色色甚至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由于没有一个清晰的道德价值取向,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处于举棋不定、茫然而无所适从的状态。根据对中职生的不良行为调查和统计,有些行为就是缺乏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判断造成的。 2.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狭隘偏私。道德认知的偏差必然带来道德情感的缺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正义感、美感、理智感等都是同道德评价相联系的情感,这些情感的缺失会导致学生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冲动、意气用事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3.道德意志力薄弱。在德育教育中,通常有部分学生需要老师天天耳提面命地进行教育,即便如此还是有部分学生会反复犯错误,这都是源于中职生的意志品质不足。缺乏坚韧性,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自制力,经不起错误道德价值观的诱惑,不能坚持用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错误的道德动机,从而反复产生不道德的行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后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而放弃就业机会,游荡于社会。 4.不合理的行为习惯。现在许多中职生由于娇生惯养,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合理的行为习惯。在家庭中通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动方式满足自身的欲望后,渐渐成为习惯。这些不合理行为习惯一经形成,所产生的舒适的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采用适当的心理疏导方式 鉴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学校采用的他律式的道德教育收获并不是很大,改变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比较困难。所以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如果能抓住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心理疏导手段,从改变学生心理的知、情、意、行入手,往往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用合理情绪疗法纠正认知偏差,培养正确的情绪情感。让学生加强道德观念,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认同社会道德观念,也就是要让学生具有理性地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态度。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解决情绪情感和行为上的问题。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强调不良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个体的非理性观念。中职生因为心理不成熟,思考问题时常常会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绝对地认为某件事一定会或一定不会发生,从而造成不良的情绪情感;有时会以偏概全地看待事情,以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社会的整体价值,动辄就产生“己不如人”、“自暴自弃”的情绪,或者一味地指责别人甚至将责任转嫁于社会。在教育中结合合理情绪疗法,找出学生的不合理认知或是非理性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合理地思维,拥有比较符合现实的、理性的、较宽容的人生哲学。合理情绪疗法可用于人际关系、早恋、自我意识、择业等方面的辅导。 2.用阳性强化法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对道德观念不认同的外部反映就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认为一个后天习得和行为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就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要设法给予“惩罚”。赏与罚有时可以相辅相成,但奖励的办法对行为的影响更大。在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中,采用阳性强化法,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不良或异常行为,使得学生良好的行为和意志品质一次次被强化,最终形成习惯。阳性强化法一般可以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改变学生的惰性等方面。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些心理疏导方法作媒介,进入学生的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影视后期制作外包合同
- 时间序列统计学人大课件
- 卡通小学新生入学开学第一课
- 换个角度看世界的初三话题作文7篇
- 梦想起航200字(10篇)
- 我真后悔650字(15篇)
- 2025年秋季学期高中英语必修2同步练习题试卷(提高版)
- 《鞋革产业区块链应用 数据规范与追溯接口规范》(征求意见稿)
- 平阳初三数学试卷
- 2024年昭通市职业教育中心招聘笔试真题
- 蛇咬伤急救处理流程
- 快递行业交通安全培训
- 货款转让协议书
- 燃气公司加气站操作规程及安全要求
- 装修砸墙安全协议书
- DB4407∕T 70-2021 地理标志产品 新会陈皮
- 送水工劳务合同协议
- 2025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考生物倒计时模拟卷含解析
- 读博协议和合同
- 2025CACA子宫颈癌诊疗指南解读
- 2025年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