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香义案例 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创新思维.doc_第1页
郭香义案例 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创新思维.doc_第2页
郭香义案例 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创新思维.doc_第3页
郭香义案例 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创新思维.doc_第4页
郭香义案例 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创新思维.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北京市密云县檀营小学 郭香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习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公,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所以,创设激发学生自觉思疑、质疑的学习环境,把他们天真好奇的天性引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是很重要的。 一、课前质疑,引起兴趣学习新课前,让学生在预习时对字词、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以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翠鸟一课时,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不少问题:翠鸟为什么不把家安在水边的芦苇丛中,而安在陡峭的石壁上?翠鸟为什么爱贴着水面疾飞?翠鸟鲜艳的羽毛能够保护自己吗?翠鸟捉鱼为什么不用爪子,而用嘴?翠鸟为什么爱停在水边的苇秆上?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可更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质疑习惯,提高了自学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二、课题质疑,激发兴趣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先导,可以营造自主学习的好氛围。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读书兴趣,教师可在学生读课题后安排质疑环节,为的是了解学生想知道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以便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是给予针对性指导。如讲义犬复仇一文时,我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学生:“读了课题后,你最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义犬?”“为什么称之为义犬?”“他为什么复仇?”“怎样复仇?”“复仇的结果怎样?”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需要深入理解的重点。于是我又适时地鼓励大家说:“你们提出的问题真有水平,和文章的编者都想到一块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读书,仔细思考,我们自己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的。”听我这么一说,很多同学的读书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读起书来更认真更投入了。 因此,读课题后质疑,教师不但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而且能调动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三、初读质疑,了解疑难 学生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大概内容已基本了解,但对课文中难理解的词、句、段尚不能理解。初读课文后质疑,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疑难问题,更便于教师在阅读中“导”的作用的发挥。 比如:学生初读义犬复仇后,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我安排了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好几个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我为什么收养文尔内?它为什么能听从我的指令? (2)文尔内的听觉丧失了,可嗅觉却变得更加敏锐,这是为什么? (3)为什么敌人的气味竟能在文尔内的头脑里保存八年之久?在仔细阅读课文时,我再注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有关句段,及时照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再照应学生所查资料或生活实际,并联系上下文,学生便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时学生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 四、读中质疑,促进思维(一)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质疑 每篇课文往往有一些词句或段落,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的作用。这一类词句或段落概括性强,蕴涵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重点词、名、段引疑推导,能“触一发而动全身”。如白杨一课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课文的过渡:“爸爸只有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所介绍白杨树吗?为什么用只是?表白自己什么心?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两条线明线写白杨,暗线是赞扬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从而领会作者是怎样借白杨树抒发建设者的志趣情操的。(二)在段落的衔接处质疑比如:挑山工一课,在学完第一段后,老师用一段导语引入下一段,并给学生质疑定了向。我用下面的导语引入课文第二段的学习:“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他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学到这,你最想知道什么?”这就很自然地为学生的质疑定了向。学生想知道的基本是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挑山工登一次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下一段的学习。这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认真思考,画出有关句段,同学们很快都抓住了挑山工那几句朴素的话来理解,这也正是课文的重点。(三)在课文的略写处或不易引起学生注意的地方质疑很多课文都有一些略写或空白处,它们往往被读者忽略。疏不知,这些地方如果引导学生读的好,有时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十分有效。比如:一夜的工作一课,学生汇报理解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之后,我又请同学仔细读第二段,我问同学:“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其中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文章第六自然段我也站了起来,站起来的时候把小转椅上面部分带歪了,他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然后就走到后面去了,可以不写,因为他既不是写周总理简朴的,也不是写总理工作劳苦的?”我马上赞扬他说:“梦龙提的问题真好。是呀!他既不象写周总理简朴,又不象写工作劳苦,不写也可以呀!可请大家再仔细认真的读一读,不写这一自然段好吗?”通过认真读,仔细体会,他自己站起来解答了“在工作了一夜之后,总理连这样一个生活细节都不放过,可见周总理生活态度是多么一丝不苟,那对工作更是认真负责,这不更衬托出总理劳苦吗?”。 (四)在文章恰似矛盾处质疑有的课文由于作者的巧妙构思,恰似矛盾,很容易使学生生疑,实际上矛盾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例如:在学习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我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第一段,想想有什么问题。于是学生提出:开始“我”还是一步一挨地行,可为什么到后来,风雨交加,困难更大了,“我”却能迈开大步向前行呢?学生仔细思考后,马上能与上文老红军临终前说的话联系起来,并深深体会到老红军那种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了我极大鼓舞,也正是在老红军精神的鼓舞下,我才能迈开大步向前行。在前后矛盾处质疑,解决了矛盾,更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五)对自身不懂或感到奇怪的地方质疑读一扁文章,由于阅历不同,理解程度的深浅不一,小学生对阅读教材的气氛往往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不懂的地方较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是小学生发挥自身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如:教学黄河象一课时,对于科学家假设黄河象化石来历这一段,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质疑、汇报成果。这样做学生能够找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提出来。如:为什么会假设淹死黄河象的小河是“弯弯曲曲”、“缓缓地”流着?“为什么带头的是公象?”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学生真是认真读书,动脑筋,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五、读后质疑,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这一步往往学生容易忽视。因为他们认为课上完了就没什么好问了。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以及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发现更多的问题。例如:学了黄河象一文后,我安排了质疑环节,要求学生从全文结构上看一看,自己还可以怎样重新安排课文内容?有的同学说:“可以先写发现和挖掘,再写样子和假想经过”同学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