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文化保护区的调研.doc_第1页
羌文化保护区的调研.doc_第2页
羌文化保护区的调研.doc_第3页
羌文化保护区的调研.doc_第4页
羌文化保护区的调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坝州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情况的调研课题组成员:余王贵 杜礼茂 朱光燕“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姊妹是一家”。阿坝州是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区域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集区。“龙来氐羌黄河头,创业漫漫几千秋”,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现主要聚居在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的北川,其余散居在阿坝州的黑水、松潘、绵阳的平武等地。羌族自称“尔玛人”,意为“本地人”,因其长期居住在高山峡谷,又有“云朵上的民族”的美称。 几千年来,羌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释比文化是羌文化的灵魂;羌戈大战是羌族最著名的史诗;宗教仪式转山会庄重肃穆,神秘莫测;羌碉巍峨,直插云霄;打起羊皮鼓,跳起莎郎舞,喝杂酒,吹羌笛,刺羌绣,羌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羌笛吹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刺绣,羌族瓦尔俄足节(歌仙节),羌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512汶川大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羌寨的碉楼、吊脚楼垮塌损毁严重,如理县桃坪羌寨、茂县的黑虎羌寨、汶川的罗卜羌寨等风格独特的羌寨遭受毁灭性破坏。此外,这次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产生了影响,大量代表羌族民间文化的文化器物,如执行人神交往的“释比”的法器,羌族服饰、乐器等被埋或遭严重毁损,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当前,阿坝州正值灾后重建、科学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关键时期。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于推动阿坝州抢救、保护、创造性地传承羌族文化,重建精神家园至关重要;对于推动阿坝州旅游“二次创业”即旅游文化化,文化旅游化至关重要;对于促进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至关重要。一、阿坝州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阿坝州羌族文化的现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幅员8.42万平方公里,人口87万人,其中羌族人口16.5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8.8 %,是全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自称“尔玛”、“尔麦”。羌族历史悠久,可溯源到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先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日的羌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数为306072人,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少数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黑水县,绵阳市平武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和略阳县及其他区域。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聚居区,地处川西北高原东南边缘,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地带,东与北川县、安县、绵竹市相邻,南接什邡市、彭县、都江堰市,西与马尔康县、红原县接壤,北邻九寨沟县。聚居区幅员面积30363平方公里,羌族人口约15.6万人(据2005年人口普查统计),占全州总人口的18.7。羌族文化深沉厚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羌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从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均与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展现着浓厚的羌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人民用碎石片为材料,以黄泥为粘合剂,无需绘图、吊线和柱梁支撑,便可砌成平顶民居与碉楼,有的可达十三四层,其技艺精湛,独具文化价值。羌笛、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刺绣、羌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以及阿坝羌寨碉群等一大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羌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到目前为止,全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名录12项(其中羌族6项即羌族刺绣、羌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羊皮鼓舞、羌族多声部民歌)、省级名录31项(其中羌族5项羌族刺绣、苏布士(羌年庆典)、羌族口弦制作与演奏、阿尔麦多声部)、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7人(其中羌族4人)。这些项目涉及到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医药、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方面。(二)、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文化的受损情况汶川大地震给阿坝州灾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基础设施、国民经济、政权建设和生态体系破坏巨大,同时也给阿坝州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文化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12.7亿元,无形损失不可估量,改革开放30年的文化建设成果遭受重大损失。地震不仅使数以万计的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也使羌民族千百年来在此形成的民族文化及文化遗产受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最具羌族特色的建筑碉楼和羌寨,理县的桃坪羌寨,3座著名的古碉楼出现裂缝,楼尖部分垮塌。汶川县最大最古老的羌寨萝卜寨100的房屋破坏,大批村落房屋倒塌,许多文化遗产资料在地震中损失殆尽,并有不少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1、文物受损情况地震给阿坝州的文物造成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汶川、茂县、理县三个重灾县受损尤为严重。全州共有53处文物保护单位严重损毁,面积达83547平方米。包括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被誉为羌民族建筑瑰宝的碉楼损失惨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坪羌寨碉楼、黑虎群碉、布瓦黄土碉群、直波碉群顶部坍塌,碉体多处开裂,寨中部分民居成为危房;汶川县“姜维城古文化遗址”地面建筑严重损毁,其汉代夯土城墙和明代片石城墙全部垮塌,仅存基础。营盘山遗址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重受损。馆藏文物损毁严重,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国家二级文物1件、国家三级文物55件受损,一般文物1363件受损。2、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损情况地震使阿坝州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损严重,珍贵实物与资料被损毁,传承后继乏人。汶川雁门乡萝卜寨、龙溪乡阿尔村被夷为平地,茂县黑虎寨、理县桃坪羌寨损毁严重,使羌族原生态文化栖息地被毁,“羌笛”、“瓦尔俄足”、“羌年”、“羊皮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习地严重损毁,开展活动所需的金丝猴头帽、神仗、神棍、响玲、羊皮鼓等许多珍贵的实物器具损毁;上千份珍贵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被破坏,重要史料被掩埋,民间艺人、民俗文化爱好者受伤,田地被毁,很多艺人被迫搬迁异地,无家可归,再加之多数传承人年岁已高,心灵创伤很大,生活无规律,无力教诲年轻人建筑技艺、民间习俗、传统手工艺、礼仪节庆等民族民间文化精髓,致使羌民族民俗文化濒临失传,遭遇到最严重的危险。地震共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200余人受伤,2名释比传承人和5名羌族艺人在地震中遇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有1处完全垮塌,6处严重受损,特别是以汶川、茂县、理县为主的羌族聚居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受损惨重。(三)、阿坝州羌族文化抢救和保护的情况1、制定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地震发生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组成调研组,赴灾区考察、评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损情况,完成“512”川大地震文物受损情况统计表及受损情况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灾后重建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编制完成“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文物保护规划、“512”汶川大地震文物保护项目实施规划、羌族非物质文化灾后重建项目编制书、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重建项目编制书等规划并上报有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邀请了泛道国际、英国SHA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的规划设计。目前,此项工作正稳步推进。在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组织专家组对抢救和保护工作方案进行科学地研究和论证,确保了抢救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2、抢救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由于全州灾区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受损,因此,抢救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迫在眉睫。地震发生后,阿坝州在第一时间内组织文博专业人员,奔赴灾区第一线,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挖掘、抢救、征集、清理被掩埋、损毁的档案资料、珍贵实物和音像资料,并分类建立档案,妥善保存。基本完成羌戏:十二杯酒王英下山装芦花战长沙正月开的记何必认真,山歌:七十二转经盘歌等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正在对羌族节庆、丧葬、婚礼习俗和羌绣花样、羌族服饰、羊皮鼓制作、羌笛、口弦制作技艺进行收集、保护和传承的工作。3、及时清理及转移馆藏文物阿坝州共有942件国家珍贵文物,主要收藏于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汶川县文物管理所、若尔盖县文化馆。地震灾害导致汶川和茂县两县的羌族文物藏品损失惨重,同时汶川文物库房和茂县羌族博物馆馆舍已成危房,有随时垮塌的危险。经初步清理,茂县羌族博物馆收藏的13件一级文物中轻微受损1件(陶器),27件二级文物中严重受损1件(青铜器),273件三级文物中严重受损32件(均为陶器)。一般文物中,1658件陶器和45件瓷器的受损率达70。此外,还有2000余件考古发掘资料(陶器)受损,总计受损达3000余件。汶川县文物管理所馆藏的11件一级文物损毁1件(碑刻),4件二级文物无损毁,193件三级文物受损17件,此外,还有199件一般文物受损。全州国家一、二、三级文物受损率分别达到6.4%、2.2%、5.6%。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阿坝州对受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一方面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安置问题,为重灾区的代表性传承人送去急需的生活用品和救灾物资。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慰,帮助他们恢复生活信心;另一方面对传承人的伤亡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全州共有2名释比传承人和5名羌族艺人在地震中遇难。三是通过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设培训班等形式,对传承人进行系统培训,支持他们尽快恢复传习活动。为保护传承羌绣技艺,帮助羌族妇女开展生产自救,积极与李连杰“一基金慈善救助机构”联手开展了对羌绣技艺传承、宏扬和对羌族妇女帮扶救助活动,现已在全州设立了帮扶中心,在汶、理、茂三县成立了救助点。另外,及时将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9人10类45项申报国家、省级传承人,现已有4人3类3项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搜集地震和抗震救灾实物震后文物保护工作上尊祖先,下荫子孙,对阿坝州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旅游、对外宣传,经济建设、社会进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汶川大地震文物资料征集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广大群众积极提供征集线索并主动捐赠各类实物,征集到不少有历史纪念价值的文物。通过州县文博工作者的努力,目前已征集到各种施救工具、旗帜、标语等地震实物类见证物2194件;图片、文字资料类见证物13455份;信件、证书类见证物792份;影音类见证物12份;其他类见证物若干份;制定维修方案25处。6、启动羌碉与村寨保护维修工程“羌族碉楼与村寨”是羌族人民伟大智慧和非凡创造力的杰出代表,它生动地记录并反映出羌族人民在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建筑技艺、生产方式、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各种历史信息,体现出岷江中上游流域在西南地区民族交流史上的文化廊道作用。汶川特大地震对羌族文化遗产造成前所未有的严重损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怀和重视。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联合成立了“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2008年7月15日,“羌碉与村寨维修保护”开工仪式在桃坪羌寨举行,标志着阿坝州羌碉与村寨维修保护全面启动。各级专家分赴阿坝州众多羌寨进行现场勘察,制订科学的工作方案,遴选一流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工作。对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进行了周密的前期部署,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国家、省、州文物局、北京凯来斯公司、辽宁101公司、省古建石窟研究所、河南古建筑研究所等领导、专家对桃坪羌寨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7月10日设计方案通过国家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 9月23日,第一期“羌族地区传统建筑维修保护技术培训班”结业,共培训工匠67余人,为羌寨修复提供了工匠保证。另外,国家保护单位姜维城古文化遗址、布瓦黄土碉群等重点项目已经开工实施,灾后文物重建正按既定的部署稳步进行。二、阿坝州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阿坝州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基本情况重建灾区人民群众精神家园,是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是文化战线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保持文化多样性、文化生态空间完整性、文化资源丰富性和抢救保护传承羌族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完善保护措施和开展保护工作,加强对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羌族文化整体性保护,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使具有独特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羌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汶川特大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抢救保护羌族文化的指示精神,文化部与四川省、陕西省积极配合,商讨地震灾区包括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方案,组织专家对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确定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范围包括羌族现今主要聚居在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毗邻的松潘县、平武县、黑水县等部分相关地区以及陕西省的宁强、略阳。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在上述羌族文化发生、发展、传承的区域空间内,对其所承载的文化表现形式,特别是对以活态传承作为文化生态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工作的地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对象包括:一、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名录体系的建立工作,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基因葆有生命力的坚实基础。二、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性和绵延不断最为重要的载体。因此,保护好传承人并使其有效地履行传承人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开展传承人保护的工作中,要注重对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重点支持,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项目和文化空间中的普通民众传承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三、保护实验区范围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的文物古迹。相关的遗址、遗迹和文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传承活动的空间场所和载体。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物古迹保护,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持良好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四、各级自然保护区(单位)。自然环境是形成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因此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息息相关。对自然保护区(单位)进行保护,是实施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确定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继闽南、徽州和热贡之后,我国第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年月,文化部正式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1、切实编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扎实推进羌族文化保护工作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后,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地茂县、汶川、理县等县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编制保护区实施规划。目前茂县已编制完成了茂县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汶川县编制完成了汶川县羌族文化保护体系的意见、汶川县建设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实施意见,并组建了中国汶川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院,负责羌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与发展。2009年3月19日,阿坝州举办了“羌族文化抢救性保护联席会议”,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五县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的总体框架下,建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轮值联席会议制度;6月27日,茂县举办了震后首届“瓦尔俄足”节庆典活动,并与文化企业合作,挖掘、整理、编创了一台高水准的大型羌族风情歌舞剧羌魂,9月1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首演新闻发布会,拟于11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大剧院举行首演;7月17日阿坝州藏羌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藏羌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将对我州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构建中国羌文化核心区,打造中国羌文化原生态区结合国家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阿坝州茂县编制了茂县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办法。按照规划,茂县将建设成为中国羌文化核心区、羌文化生态区、羌文化研究区、羌文化旅游区。依据县域内羌文化的差异,茂县确立了以人文景观为主线,中国羌文化艺术展示中心(文、博、图、歌舞团)及羌文化产业园区为基点;以营盘山文化,木托黑虎、三龙、赤不苏羌寨民风民俗文化,叠溪松坪沟地震遗址文化为支点;以羌族释比文化、石棺葬文化、红军文化、羌文化艺术创作、羌医羌药、民族旅游商品等为内容,整合羌文化旅游资源。注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黑虎羌寨世界文化遗产、叠溪世界地质公园、“释比”、“羌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将瓦尔俄足(羌族妇女节)推向世界妇女大会。构建中国羌文化核心区和中国羌文化原生态区,使茂县发展为中国羌文化旅游目的地。(1)、举办传承活动,确保文脉不断2009年6月27日,茂县举办了首届“瓦尔俄足”节庆典活动及羌族“瓦尔俄足”庆典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配套举办了首届羌族“萨朗姐”选美活动。与文化企业合作,正在挖掘、整理、编创一台完整的具有国家级高水准的大型羌族风情歌舞剧羌魂,深层次全方位展示羌民族原生态文化魅力。另外,参加了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向世人展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展示原生态羌民族歌舞文化。(2)、积极有效地传习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依据羌文化差异性建立县、乡、村三级非物质文化传习所,为开展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创造条件。二是完善县、乡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发挥“瓦尔俄足”、羌笛制作及演奏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名录项目传承人作用,发挥民间文化协会传承作用;开展各级“文保单位”及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申报工作,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实施羌族文化、古籍、语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展民俗文物灾后征集工作,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档案及数据库。五是开展“非遗”传承活动,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培训和展演机会,传承弘扬羌文化。(3)、巩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地一是把营盘山文化遗址开发作为一个突破口、切入点,在原有遗址开发基础上,结合中国羌城建设,以羌族博物馆重建为重点建羌文化产业园区,培植及壮大文化产业,对羌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集中抢救、保护。建设中的羌文化产业园区是“活态”文化展示前沿地,规划建设的羌族博物馆为“羌族民俗馆、远古家园馆、精品博物馆”三馆合一的标志性建筑,是羌文化综合展示体系;另有原生态羌寨村落、祭祀场所、碉楼城堡、民风民俗展示、羌寨绣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羌文化演艺中心建设等。二是打造黑虎羌寨。黑虎羌寨、黑虎碉群是羌民族智慧的结晶。按照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快以黑虎羌寨为龙头的古羌村落原风原貌维修保护工作,促进了有效保护。三是积极开展灾后各级“文保单位”及馆藏损毁文物修复。四是注重羌文化的整体开发,打造中国羌文化旅游目的地。茂县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融浓郁古羌文化风情、羌族建筑、地震遗址、释比文化、营盘山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生态区。结合灾后重建工作,从民族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工艺产品文化、羌医羌药文化等方面推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3、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组织推荐“羌笛”、“瓦尔俄足”等节目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化遗产日”民间歌舞晚会;组织推荐羌族刺绣传承人赴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能大展”;组织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获“太阳神鸟金奖”,茂县羌族瓦尔俄足获巡游金奖。通过各种活动扩大了阿坝州的知名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挖掘、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阿坝州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存在的困难1、羌族文化保护的观念滞后,认识片面羌族文化保护不仅仅是对文化主体的保护,还包括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栖息的家园;是人们生产生活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是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即文化繁衍的摇篮、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扬的承载地。因此,保护和传扬羌族文化的前提是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威尼斯宪章)。民族文化及其环境是一个完整的历史地段,只有采取整体的保护,才能完整地传递过去了的历史信息。位于“5.12”特大地震中心区域的岷江河谷地区,不仅是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边地文化和中原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点,是藏羌回汉等各民族文化汇集的多元文化地带,历史上就以“汉藏和藏缅语族文化走廊”著称。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和羌文化核心区,是羌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溯源地,分布着营盘山遗址等众多自新石器以来的文化遗址,是古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区域内集聚着众多的藏羌民族建筑、宗教、饮食等各种民族文化形态和人文活态文化,使这一地区成为西部多样性文化重要的承载点和人类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共生宝库,从物质文化到非物质文化均显现着与其特殊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独有的民族文化特性。素来就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阿坝门户之称。地震使得山川异貌,江河改道,山体破碎,昔日的文化走廊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变得面目全非,羌文化承载地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持续发生的次生灾害带来的巨大威胁,使得这一文化栖息地环境的恢复变得更加困难和不确定,也严重影响了羌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片面强调文化保护,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的观念;有的地方甚至把文化保护这一功在当代,利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当做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注重眼前效益,忽视长远利益,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了羌族文化保护的整体性、延续性和长远性。2、羌族文化保护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涉及两省(四川省、陕西省)三地(四川省阿坝州、绵阳市、陕西省汉中市)九县(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北川、平武、宁强、略阳),跨度大,涵盖面广。目前两省还没有成立统筹协调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的机构,管理尚不完善,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也不健全。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还薄弱,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相互协同能力较低,造成迟滞效应,缺乏应有的合力。 3、羌族文化传承的保护机制还不健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即要有整体性,又要有延续性和持久性;即要保持原汁原味,又要创新发展。由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方还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如有的地方对列入名录和保护纲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科学的保护计划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有的地方未能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流失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破坏性开发的现象。 4、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还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具体的文化传承主题联结在一起的。目前,羌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体系还不完善。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以传承人为核心,但有的传承人生活还缺乏保障,影响了他们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还缺乏传授、培训及宣传的完整体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未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传承人的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的尊重。5、羌族文化的展示体系还不完备,传播体系还不完整展示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品位,壮大文化产业的保障。目前,羌族文化的展示工程建设刚刚起步,急需加快工程进度。传播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目前羌族文化的传播渠道单一,传播体系还不完整。三、阿坝州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对策及建议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承载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重要保证。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这种社会共同体的实质“内核”,维系着民族认同、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羌族文化遗产是羌族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生活方式的记载、精神信念的寄托。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抢救和保护好羌族文化遗产,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帮助羌民族广泛汲取本民族的精神养分,保护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一)、转变羌族文化保护观念 拓展羌族文化保护思路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创造性地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就要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即要注重羌族文化主体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又要注重羌族文化主体的创新和发展,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即要遵循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相结合,重点保护和整体保护相结合,静态保存和活态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又要以羌族文化的整体性、延续性和长远性为保护目标。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就要创新地拓展文化保护思路,如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改善传承人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羌绣)加以保护和扶持,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充分发挥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及其相关制品经济价值的转换作用,扶持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恢复,修复自身传承的活力,以利于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为推动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更大范围保护、弘扬羌文化,促进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建议建立羌区(两省三地九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协作机制,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实验区工作。建议设立工作基金。文化是弱势领域,又是后发优势领域,启动资金十分必要,但文化遗产的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