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doc_第1页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doc_第2页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doc_第3页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doc_第4页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摘要 采用问卷法测得某市208名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建构了三者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存在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有1/3是通过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干预,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学校归属感的积极作用。关键词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1-0016-03一、问题的提出流动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是生命历程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又是生理成熟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研究认为,作为处境不利学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以及各种问题行为。例如,流动儿童自尊心水平显著比城市儿童低,并且普遍缺乏自信心1。进城就业农民子女更倾向于将失败、过失的责任归咎于自我,自信心不高,自卑心理严重2。杨磊,康慕云等将近年来研究中出现的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归纳为: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和学习困难3。然而,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更是个体在心理与社会行为上能保持良好状态,以心理适应为基本特征。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4。有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差5。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比本地学生存在更大的问题6。孙维平,胡韬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不能很好地与同学交流沟通。在交往障碍因子上,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得分有显著差异7。近年来,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在学生群体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已经成为一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学校归属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徐坤英发现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各个维度都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某个维度有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健康总问卷均有显著正相关8。虽然还没有人专门研究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但许多与此有关的研究结果不免引发人们在这方面的忧思。例如郭良春,姚远等调查发现:40%的流动儿童回答曾因为自己是外地人而被瞧不起过,20%的城市儿童家长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带流动儿童到自己家里玩来玩,理由是“有些外地人偷东西”“素质低”9。社会支持已经被公认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左占伟,邹泓等证实,社会支持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联系10。父母、教师等重要他人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成长危机,提高青少年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在谭千保的研究中,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性较非流动儿童差。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水平与学校适应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1。何雪松,巫俏冰等调查结果说明,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有显著影响,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抑郁程度越低,精神健康状况也越好。社会支持充当着学校环境与精神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12。综观以往研究,不难发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亟需进一步探讨:其一, 以往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较为零散,而且多是从消极方面入手、以病理角度考察了他们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而较少关注“积极的心理健康”。其二,对农民工群体以及流动儿童的归属感还缺乏量化研究,只是停留在状态的描述上,难以作深入的分析。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假设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存在直接作用,学校归属感在两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在此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本研究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及其实现机制。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山东省某市某初中学生340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230人,约占70%。本研究有1117岁共209名流动儿童参与了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08份。其中,男生120人,女生88人;初一78人,初二92人,初三38人。父亲文化程度,大学8人,高中或技校37人,初中120人,小学及以下43人。母亲文化程度,大学2人,高中或技校23人,初中103人,小学及以下80人。(二)研究工具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3 : 肖水源(1986)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3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共10个项目。问卷题目得分之和越大,表示得到的支持越多。测查前对量表进行适当修订,使之适合青少年学生(如将“同事”改为“同学”)。此问卷已在心理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次测得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2。2.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4 : 苏丹,黄希庭(2007)编制的中学生适应取向的心理健康问卷,包括5个维度:生活幸福、乐于学习、人际和谐、考试镇静、情绪稳定,共25道题。该问卷采用李科特5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记为l5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此次测得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6。3.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8 : 徐坤英(2008)编制的中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包含5个维度: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学校投入、同伴关系、学校融入。该问卷共24个题项,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五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学校归属感越强。此次测得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4。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及lisrel8.7作为数据分析工具。三、结果(一)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以各量表平均分作为各观测变量的得分(下同),计得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的平均数、标准差(见表1)。表1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描述统计(msd)以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心理健康两个量表的平均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做manova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及年级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以及心理健康影响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皆不显著。(二)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系数表2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各指标间的相关注:*p0.05,*p0.001,*p0.0001,下同表2显示,除学校融入与主观支持相关不显著外,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各因子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学校归属感所有因子及学校归属感总分均与社会支持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三)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两两间相关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p0.01)。其中,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心理健康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21和0.376,表明两者存在共变关系。而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505,表明两者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结果暗示学校归属感对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可能存在中介作用,为以后的中介效应检验提供了前提条件。(四)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的结构方程模型根据相关分析以及以往的研究,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三个变量之间两两相关。但是,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尚不清楚。依据先前的基本假设,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构建了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对心理健康的结构方程模型(见下页图1)。该模型拟合指标2/df=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