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行政区划.doc_第1页
明朝行政区划.doc_第2页
明朝行政区划.doc_第3页
明朝行政区划.doc_第4页
明朝行政区划.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朝行政区划明朝行政区划,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了全面改革。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明初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分各省军政司法权力的体系,后逐渐被巡抚制度接掌,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目录 1 概述 2 巡抚制度 3 级别与职官 4 省州府列表 5 注释 6 参考 概述万历十年的明代地图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元代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藩司”,主管一省民政,与中央六部直接联系。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番汉诸军,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另外还有负责监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听命于刑部,掌管司法权。明代在全国设置十五个省级单位,包括:北直隶1、南直隶2、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共十五个省级单位,为明朝稳定的统治区域,称为“两京十三布政司”(注意:明朝与今名称虽大部相同,但所辖地域有相当差别,不宜以今天的行政区划倒推);另外,明朝在1406年至1427年间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后被废;南明时期,延平郡王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另设澎湖安抚司,号为“东都”,后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并于承天府之上再设东宁总制府。布政使司以下,改元朝的路为府,成为主要的二级行政区划,但是同时又有直属于省的直隶州,行政级别等同于府。府以下有属州和县,是主要的第三级行政区划,而属州还可能领有少数县,成为结构上的第四级,但相对重要性很小。直隶于省的直隶州下也领若干县,其级别相当于府属州或府属县,仍是第三级行政区划。所以州按性质不同是跨第二、第三两个级别的区划,而与府相比,无论属州或直隶州的治所所在地均不设县,即使原有县的也被并入州制。都指挥使司方面,明朝共有16个都司、5个行都司、2个留守司。16个都司中,有13个都司与布政使司同名,其它3个分别是北直隶境内的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山东省的辽东都司。5个行都司分别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市)、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市)、湖广(治郧阳卫,今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2个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县)和嘉靖年间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市)的兴都留守司。此外,还有统辖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的奴儿干都司,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区设置有乌斯藏、朵甘二都司,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不过这些属于羁縻性质,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巡抚制度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不过在实际使用中体现出一定的不便。所以到宣德以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基本成为各省常制,凌驾于“三司”之上成为一省甚至跨省的最高长官。还有同时兼任巡抚与总督的情况,称督抚。此外,还有以监察御史为巡按,任监察之职其中,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巡抚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抚辖两布政使地,如正统年间的山西河南巡抚。有的一省一巡抚。有的一省几巡抚。如北直隶有顺天巡抚(驻今遵化市)、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天巡抚(驻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今江苏淮安楚州)。有的在几省交界处设置一巡抚,如南赣韶汀巡抚就越江西、广东、福建三省。巡抚制度在明朝是约定俗成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历史学界甚至仍有对于其起源和发展等有一些争议,不过这一制度在之后的清朝被正式保留并大大发展,成为标准建制。级别与职官各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名,从二品,掌管一省政务,其下辅官有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无定员)等。各提刑按察使司置按察使一名,正三品,其下有副使,掌管一省“刑名按劾”,包括司法、监察等多重职能,逢重大事宜可以交三司会议,或上报巡抚、巡按。各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其下有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辅官,掌管一省军务、屯田、刑狱等。三司品级排名上,都司为最高,其次布司,最下按司,按此排序于朝廷表笺。省以下的各府设知府一名,正四品,辅官有同知、通判等,掌一府政务,包括清军、巡捕、管粮、治农、水利、屯田、牧马等。府以粮收入分为三等,粮廿万石以上为上府,廿万石以下为中府,十万石以下为下府,原来知府品秩因府的等级而不同,不过后来统一。宣德三年(1428年)放弃交阯布政司后,明朝共有府153个。各州设知州一名,从五品,辅官有同知、判官等。凡省下的直属州,其地位相当于府,而府下的属州,则视为府下的属县,不过州官的品秩并无区别。明朝直隶州、属州合计共234个。府、州下有县,各县设知县一名,正七品,辅官有县丞、主簿等。县也按粮食收入分为三等,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六万石以下为中县,三万石以下为下县,原来县官品秩各有不同,后统一。明朝共有1171个县。各地的军民府、土州、土县等建制,仿照普通的府、州、县。省州府列表明朝省府州列表直隶及承宣布政使司县数府直隶州治所属州县数南直隶97应天府(今南京)上元县8凤阳府凤阳县6寿州2泗州2宿州1颍州2亳州淮安府山阳县6海州1邳州2扬州府江都县3高邮州2泰州1通州1苏州府吴县6太仓州1松江府华亭县3常州府武进县5镇江府丹徒县3庐州府合肥县3无为州1六安州2安庆府怀宁县6太平府当涂县3池州府贵池县6宁国府宣城县6徽州府歙县6徐州4滁州2和州1广德州1北直隶116顺天府(今北京)大兴县7通州4霸州3涿州1昌平州3蓟州4保定府清苑县12祁州2安州2易州1河间府河间县10景州3沧州3真定府真定县11定州2冀州4晋州3赵州6深州1顺德府邢台县9广平府永年县9大名府元城县8开州2永平府卢龙县4滦州1延庆州1保安州山东89济南府历城县15泰安州2德州2武定州4滨州3兖州府滋阳县11济宁州3东平州5曹州2沂州2东昌府聊城县7临清州2高唐州3濮州3青州府益都县11莒州2莱州府掖县1平度州2胶州2登州府蓬莱县6宁海州1山西79太原府阳曲县13平定州1忻州1代州3岢岚州2保德州平阳府临汾县12蒲州5解州5绛州3霍州吉州1隰州2汾州府汾阳县6永宁州1潞安府长治县8大同府大同县2浑源州应州1朔州1蔚州3沁州2辽州2河南96开封府祥符县17陈州4许州4禹州1郑州4河南府洛阳11陕州2归德府商丘县6睢州2汝宁府汝阳县7信阳州1光州4南阳府南阳县6邓州3裕州2怀庆府河内县6卫辉府汲县6彰德府安阳县4磁州2汝州4陕西95西安府长安14华州2商州4同州5耀州1乾州2邠州3凤翔府凤翔县7陇州汉中府南郑县7宁羌州1延安府肤施县9鄜州3绥德州1葭州3庆阳府安化县4宁州平凉府平凉县5泾州1静宁州1固原州巩昌府陇西县9秦州3阶州1徽州1临洮府狄道县2兰州1河州灵州兴安州6四川111成都府成都16简州1崇庆州1汉州3绵州2茂州1威州1保宁府阆中县5剑州1巴州2顺庆府南充县2蓬州2广安州4夔州府奉节县10达州2重庆府巴县11合州2忠州2涪州2遵义军民府遵义县2真安州2叙州府宜宾县7高州2龙安府平武县3马湖府屏山县1镇雄府乌蒙军民府乌撒军民府东川军民府潼川州7眉州3邛州2嘉定州6泸州3雅州3江西77南昌府南昌县7宁州瑞州府高安县3九江府德化县5南唐府星子县4饶州府鄱阳县7广信府上饶县7建昌府南城县5抚州府临川县6吉安府庐陵县9临江府清江县4袁州府宜春县4赣州府赣县12南安府大庾县4湖广108武昌府江夏县7兴国州2汉阳府汉阳县2黄州府黄冈县6蕲州2承天府钟祥县3荆门州1沔阳州1德安府安陆县4随州1岳州府巴陵县4澧州3荆州府江陵县6夷陵州3归州2襄阳府襄阳县6均州郧阳府郧县6长沙府长沙县11茶陵州常德府武陵县4衡州府衡阳县6桂阳州3永州府零陵县3道州4安庆府邵阳县3武冈州1辰州府沅陵县4沅州2郴州5靖州4浙江75杭州府钱塘县9严州府建德县6嘉兴府嘉兴县7湖州府乌程县5安吉州1绍兴府山阴县8宁波府鄞县5台州府临海县6金华府金华县8衢州府西安县5处州府丽水县10温州府永嘉县5福建57福州府闽县9兴化府莆田县2建宁府建安县8延平府南平县7汀州府长汀县8邵武府邵武县4泉州府晋江县7漳州府龙溪县10福宁州2广东75广州府南海县13连州2肇庆府高要县9德庆州2韶州府曲江县6南雄府保昌县2惠州府归善县8连平州2潮州府海阳县11高州府茂名县3化州2雷州府海康县3廉州府合浦县1钦州2琼州府琼山县7儋州1万州1崖州1罗定州2广西50桂林府临桂县4全州1永宁州2平乐府平乐县7永安州梧州府苍梧县5郁林州4浔州府桂平县3柳州府马平县7象州1宾州2庆远府宜山县3河池州2南丹州东兰州那地州南宁府宣化县2横州1新宁州上思州归德州果化州忠州下雷州思恩军民府2奉议州上映州太平府崇善县3左州养利州永康州上石西州太平州思城州安平州万承州全茗州镇远州茗盈州龙英州结安州结伦州都结州上下冻州思明州思明府下石西州西平州禄州镇安府田州归顺州泗城州向武州都康州龙州江州1思陵州凭祥州云南30云南府昆明县4晋宁州2安宁州1昆阳州2嵩明州曲靖府南宁县2沾益州陆凉州马龙州罗平州旬甸府临安府5建水州石屏州阿迷州宁州新化州宁远州澂江府河阳县3新兴州路南州广西府师宗州弥勒州维摩州广南府富州元江军民府奉化州恭顺州楚雄府楚雄县5南安州镇南州姚安军民府姚州1姚州武定府和曲州1和曲州禄劝州景东府镇沅府大理府太和县1赵州1邓川州1宾川州云龙州鹤庆军民府剑川州顺州丽江军民府通安州通安州宝山州兰州巨津州永宁府北胜州永昌军民府保山县2腾越州蒙化府顺宁府云州孟定御夷府孟艮御夷府威远御夷州镇康御夷州广邑州贵州14贵阳军民府新贵县2开州广顺州定番州安顺军民府镇宁州|永宁州普安州都匀府1麻哈州独山州平越军民府黄平州3黎平府1思南府安化县3思州府镇远府镇远县2铜仁府铜仁县1石阡府1注释1. 1376年至1402年为北平布政使司,1399年燕王朱棣靖难后北平布政使司落入燕王手中,惠帝曾短暂在真定府设立平燕布政使司,接替北平布政使司辖区职能;朱棣改元后于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名为顺天府,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即朝廷临时办公所在地),永乐元年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罢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后军都督府;罢北京行部,直隶六部。洪熙初年,仍称“行在”,正统六年十一月罢称“行在”,定为“京师”,府治大兴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