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10咏物诗学案.doc_第1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10咏物诗学案.doc_第2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10咏物诗学案.doc_第3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10咏物诗学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物诗 概念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特点1、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2、内容特点: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对比、烘托、比喻、拟人等鉴赏要义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 、咏物诗的类型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如:小松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2、 “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如 :葡萄 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主旨)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二、咏物诗的鉴赏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如:鹧鸪天 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第一句写所咏之物桂花的形态、色泽、特征,贴切逼真,求其“形似”。但同时要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就要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这从第二句即可看出。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咏花之词如咏梅、咏菊等有很多,但只在此首中将桂花推为“花中第一流”,由此可见这首词中李清照对桂花评价之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首词中的桂花也恰是李清照的一个写照。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如:子规 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三、熟悉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比喻:更形象具体与生动。 比拟: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强调和突出该事物; 互文 :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用典: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内容更加凝练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表强调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象征、衬托、对比、想象、托物言志等。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象征等手法如: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四、答题技巧总结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五、实践演练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环境特点和形象特点。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据唐溪诗话记载,此诗的前两句为黄檗禅师所出,后两句为唐宣宗李忱所对。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实践演练答案:1.(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2【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铺平的艺术形象。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第三句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瀑布满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