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历史哲学之数学原理 目录 序 自序 绪论历史科技革命宣言 第一编基本理念 第一章理想史学内涵总论 第二章理想史学程式概述 第三章理想史学之学科定位 第四章理想史学之社会价值 第二编定义 第五章政控力 第六章物控力 第七章意控力 第三编历史的运动 第八章支持论 第九章选择论 第十章取代论 第十一章动机论 动力论 第十二章地位论 第四编历史 在衍生理想状态下 的运动 第十三章推演论 第十四章整合论 第十五章阻力论 上 第十六章阻力论 下 第十七章尺度论 守恒论 图表 后记 自序 研究视域由经验主义到理想化的转变 是任何一门科学在初创阶段必须走过的道路 从 伽利略到牛顿 从拉瓦锡到孟德尔 这一任务在物理 化学和生物领域逐步完成 遗憾的是 有关历史科学化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在西方若以维柯为始 则年近三百 在中国若以梁启超 为源 亦百年有奇 然而历史学直到 21 世纪初的今天 仍旧处在前科学的经验主义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内地学人对该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 也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与不足 在翻译多于原创的今天 在大量引进西 方史学理论名著的同时 稀见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理论著作 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本书在伽利略理想化普遍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历史学自身的学科特点 解构出一系列精 确 普适 客观 必然的牛顿式的历史社会规律 使历史学真正具备近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 科学性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四大部分 共二十章内容 第一 二章笔者谈的是理想史学的概念与方法 从理论上论述了理想史学的基本思想和 具体研究方法 第三 四章笔者谈的是理想史学的定位与价值 从理论上论证了理想史学的 学科属性及其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笔者将新提概念进行汇释集注 降低读者对后 文的阅读困难 此为第一部分 该部分的特点是基本以理论阐释为主 为全书之理论基础部 分 第六章笔者提出政治支持度规律 并以对 16 至 19 世纪七次改革运动的理想化研究为例 进行阐释 第七章笔者提出物政选择度规律 并以对 4 至 9 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的理想化分 析为例进行阐释 第八章笔者提出意识改变规律 并以对晚清四次思想变革的理想化思考为 例进行阐释 第九章笔者提出战争动机动力规律 并以对中国古代北民南下问题的理想化探 索为例进行阐释 第十章笔者提出社会地位度规律 并以对仰韶以来国人社会地位的理想化 探究为例进行阐释 此为第二部分 该部分的特点是理论阐释与史实例释各半 两者间泾渭 分明 第十一 十二章笔者谈的是衍生理想状态的理论基础 理论推演与规律整合 第十三 十四章笔者谈的是衍生理想状态的主要表现 阻力及其若干性质 第十五章谈的是初始理 想状态与衍生理想状态的结合点 尺度与能量 此为第三部分 该部分的特点是理论阐释 与史实例释各半 两者间相互混杂 第十六章笔者谈的是本书所有规律合并后形成的最初的历史体系 第十七至二十章中笔 者将这些理论模型具体的应用于历史当中去 此为第四部分 该部分的特点是基本以实例分 析为主 为全书之初步应用部分 正如卡尔 马克思所言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 提纲 自历史哲学诞生以来 史学科艺之争不绝如缕 始终难有定论 驻足回首 空谈全 然无益 争论亦属徒劳 唯有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 理想史学就是对历史科学化问题进行的一次实践 理想史学 成则史学必为科学 不成 则史学可能为艺术 正如先有经典物理学 然后知物理学为科学 凡未经实践而单凭争论定 性 或言因未定性而不可实践者 皆属苏轼所叹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石钟山 记 之举 思虑及此 笔者也就不揣浅陋 欣然付梓了 再次感谢并恳望读者耐心阅读本书 对笔 者七年所付之劳作给予评判 以纠正其缺陷 孙巍溥 2011 年 4 月 12 日 谨以此书 献给自由 平等 正义 公平 献给智慧和爱 献给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绪论历史科技革命宣言 历史如歌 既有十月革命的高潮 亦有苏东剧变的低谷 历史如诗 既有万里长城的壮 阔 亦有圆明三园的凄凉 历史如棋 既有拿破仑的所向披靡 亦有太史公的负重忍辱 历 史如画 既有建城衰亡的浓墨重彩 亦有平准食货的淡写轻描 历史如戏似人生 有酸甜也 有苦辣 有快乐也有哀伤 大江南北 英帝横行 长城内外 沙俄虎视 弹丸岛国犹想鲸吞 神州华夏 近代百年 几度夕阳 推而广之 从埃及法老到俄国沙皇 从包税制度到收取厘 金 从卡迭什战役到伊拉克战争 千百年来 政治压迫 经济剥削和战争摧残令无数苍生倒 悬于水火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古巴导弹危机则险些让我们的世界荡然无存 望着历史上无 数悲剧英雄抱终天之恨而去 一个问题在我心中如泉水涌出 如何让人类拥有一个多幸福 而少悲苦的历史 我的目光 投向了早已取得巨大成功的物理学 400 年前的一天 一个苹果给物理学的 发展送来了飞机票 从此人们看到了什么叫一日千里 什么是唐宗宋祖也望尘莫及的生活 荣光 荣光 无尽的荣光 正是物理学 放射出了维多利亚时代无可争辩的世界第一强 国的荣光 物理学的广大神通来自哪里 伽利略和牛顿以其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理想化 只有理想化 才能集精确 普适 客观 必然于一体 才能使数学与实验相统一 因此只有 理想化 才是科学化 早在 1725 年 历史科学化就已成为历史哲学之父 维柯的矢志追求 他希望在历史 的世界里发现一种牛顿式的规律 使历史学成为一门充满理性的 新科学 从此 思辨历 史哲学派诞生了 伏尔泰 卢梭 屠尔哥 孔多塞 康德 赫尔德等人 都进行过历史科学 化的探索 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思想 然而思辨派以思辨代替史实 凭臆断假设规律 与科学 思想背道而驰 继集大成者黑格尔之后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在南辕北辙的歧路上渐行渐远 伴随着 19 世纪中叶浪漫主义史学的日渐式微 历史学开始了其自身的科学化尝试 以 孔德 博克尔 泰纳 马克斯 韦伯和库尼奥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 以效法自然科学为目 标 却因未能保有学科特点而邯郸学步 未能尽弃经验主义思想而东施效颦 以兰克为代表 的客观主义史学则试图以绝对化的 如实直书 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为历史科学的建立 找到客观真实的依托 然而郢书燕说 信史难依 历史学家 岂无国籍 尽管兰克学派在推 广和发展尼布尔的史料批判方法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但在历史科学化的道路上却是 缘木求鱼 以 1874 年布莱德雷 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为开端 从狄尔泰的 精神科学导论 文德尔班的 历史与自然科学 到李凯尔特的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从克罗齐 一切真 历史都是当代史 柯林武德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到卡尔 波普尔的 科学发展不可预 测论 分析批判历史哲学如疾风骤雨般扑面而来 然而冷静下来 观其思想之大略 当知 此派之荒谬 源于其对自然科学之未入其室 他们只知社会现象偶然充斥 却不知自然界亦 不能独善其身 君不见 一步之行 就是最复杂的变速曲线运动 只有理想化为匀速直线运 动 才能没有偶然性 他们只知历史学家观念殊异 却不知物理学家亦不可能天生不谋而合 只有理想化为纯粹形态 才能使研究者众口一词 他们认为物理学家可以撇开具体的客体 历史学家不能撇开具体的事实 殊不知一切经验主义研究都不能撇开具体 能够撇开具体的 是理想化体系即科学 如果研究具体的机车 则功率不等于机车 如果研究抽象的统帅 则 凯撒只能是统帅 他们认为自然现象时刻重演 历史只能孑立茕茕 殊不知一切现象皆不重 演 重演的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纯粹形态 水遇 0 1atm 便会结冰 但永远也找不到两块 相同的冰 水遇电解便分氢氧 但永远也找不到两瓶相同的氧 猫的后代仍旧是猫 但永远 也找不到两只相同的猫 这是因为 物理中的水 是理想状态下的纯水 H2O 化学说的氧 是理想状态下的纯氧 O2 生物里的猫 是理想状态下的纯猫 DNA 总之 经验化的自然科 学与社会科学无异 理想化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同 20 世纪的欧美史坛可谓群星璀璨 西米昂 贝尔 勒费弗尔首倡在前 布洛赫 费弗尔 旌旗于后 鲁宾逊 比尔德贯穿其中 新史学 的蓬勃发展打破了兰克学派一统天下的局 面 使历史学没有最终变成 剪刀加糨糊 的 本为末技 的史料学 然而饮鸩止渴的年鉴 学派 对 跨学科综合 方法的盲目崇拜 不仅使历史研究如俎上鱼肉般任人割宰 历史之 美亦随之失却了人文关怀 于是 在 21 世纪初的今天 理想史学肩负起了完成历史科学化的重任 400 多年来物理 学的发展 已使 20 世纪末人类的生产力 较之 16 世纪中叶 发生了亘古未有的飞跃 400 多年间历史学的发展 将使 25 世纪中叶人类的分配力 较之 21 世纪初 产生出同样幅度的 变革 中华上下五千年 既有汉唐卓于世界之盛 又有晚清丧权辱国之衰 既有揭竿斩木的 波澜壮阔 亦有党争廷斗的波谲云诡 遍览世界诸国之历史 非断则短 不可同日而语 是 故完成历史科技革命之重任花落中土 绝非偶然 未来的历史科技革命将会创造出以往任何 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分配力 这不仅是人类告别必然王国 步入大同社会的必由之路 亦 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使汉藏语系远布于泰西纽澳诸国之必要条件 望志士仁人 勖励同心 起历史学之春风 伴理想化之雨露 使古老的七洲四海之地 遍开历史科技革命之花 第一编基本理念 第一章理想史学内涵总论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 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认识到凭借计量史学建立历史科学的想法仅 仅是一个神话 1 一度宣称 只有计量化的史学才是科学 2的勒胡瓦拉杜里3 在 80 年代初 却转而提出 1950 1970 年间疯狂地推行计量研究和信息技术 是一种 偏向 4 新经济 史学派 5的主要代表福格尔后来也大谈 历史学中计量方法的限度 并明确提出计量方法不 能使历史学成为科学 6 按照杰弗里 巴勒克拉夫的观点 广义上的计量史学 是指对一系列可以量度的现象进 行的历史研究 7 然而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情感分析和价值判断 这些现象 实际上 构成了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 那么真正 可以量度的现象 又有多少呢 实践表明 这种 方法只可能应用于有充分统计资料可用的那些时期 大致指 1780 年以后 和 世界上的某 些地区即欧洲和北美的历史研究 因为这些地区比较早地注意了国民核算的统计 8 由是观 之 计量史学在广度上受限颇多 其结论既难有广阔的适用空间 亦疏于对宏观性历史问题 的整体把握 广义上的计量史学尚且如此 更遑论让 马尔祖斯基的 狭义和严谨的定义 9下的计量史学了 不宁唯是 数据资料的占有是使用统计方法的先决条件 但考虑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的修史习惯 这一条件仅在研究少数国家的少数历史时期时方能满足 因而在计量史学研究 中 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缺少数据 不是从未收集过就是丢失了 有些情况下 数据是 有的 但它们数量巨大 而不得不 借助于现代统计方法的帮助 10 于是乎 高等数学 高 级推理统计学和多变量解析领域的分析 11成了计量史学的理论基础 相关分析 回归方程 趋势推论 意义度量 线型规划 动态数列 超几何分布 投入产出分析 因子分析 马尔 科夫链等数学模型 模糊数学 还有博弈论和对策论 曲线拓扑理论 成了计量史学的常用 方法 电子计算机成为历史计量研究的主要手段 12人文学者与理工科学者的知识结构迥 然异趣 计量史学对此视若无睹 实属不该 总之 历史现象 是一种茫无边际的杂多 13 是一种无限多异质因素的微妙组合 统 1 L Stone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Past and Present 1979 11 2 E Le Rog Ladurie Le Territoire de l Historien vol 1 Gallimard Paris 1973 p 6 15 22 3 欧洲计量史学以法国最为突出 何兆武 陈啓能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版 第 329 页 法国新史学以年鉴学派为代表 何兆武 陈啓能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第 392 411 415 页 勒胡瓦拉杜里是第三代年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何兆武 陈啓能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第 25 页 因此他对该问题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 4 法 勒胡瓦拉杜里 新史学的斗士们 载法国 新观察 周刊 第 791 期 1980 年 1 月 7 日 13 日 中 译文见 世界历史译丛 1980 年第 4 期 5 计量历史学派以美国为主要代表 美国计量历史学派在狭义上就是指新经济史学派 何兆武 陈啓能 当 代西方史学理论 第 28 页 甚至可以说 唯一的计量历史学就是计量经济史学 英 杰弗里 巴勒克拉 夫著 杨豫译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106 页 6 Fogel R The Limits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History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75 2 7 英 杰弗里 巴勒克拉夫著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第 104 页 8 英 杰弗里 巴勒克拉夫著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第 106 页 9 英 杰弗里 巴勒克拉夫著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第 104 页 10 何兆武主编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第 917 页 11 张广智主著 西方史学史 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353 页 12 刘文涛 陈海宏主编 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 现代史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296 页 13 何兆武 陈啓能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第 79 页 计方法又是一种大数据量的模型计算 其图像与表格既多且杂 概念与公式枯燥难懂 计量 史学 对历史资料进行数字统计 14 其研究过程必定异常复杂 其研究成果不免晦涩艰深 15可想而知 一本 耗费巨大的资金和人力 16的 充满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图表的历史书 必 定使 广大读者望而却步 不仅研究者 在同行中 知音难觅 17 研究工作亦难以为继 较之计量史学 数理史学更侧重于从整体上探寻 人类行为的普遍数学模式 18 然而 现实具有无限的多样性 各种因素往往汇集在一起作用于同一事物 19 故而历史现象实 由大量函数叠加而成 视作一个函数处理 并以此作为 把这些复杂观念联系起来的定律 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因为这些复杂观念的内容是如此丰富 又丝毫未经分析 我们不能希望 立刻用符号公式来说明他们 20数理史学日渐式微 数学模型分析经验史事的研究路径难辞 其咎 以数理史学之范式 分析文明发展现象的拉歇夫斯基 可谓个中翘楚 他先把 一个国 家或民族平均城市人口数量与河道 海岸线长度及人口密度等 很多因素归纳成一个含有 15 个未知数的基础公式 再将 人的行为模式与通讯媒介之间的关系 家庭环境的作用 新思想 对人体大脑中心的刺激 孩子天生接受某事物的能力 等多种复杂因素逐一考虑 经由 12 次高等数学变换 得到一个含有 7 个未知数的复杂公式 21两式联立 始能得出结论 数理史学繁难至此 犹有缺失 如拉氏就未曾考虑 代表真理的某些理论 学说 思想会因 人们认识的限制或因某种压制而在历史上长期被埋没 22这一因素 其结论亦因此而与史实 大相径庭 时下科学主义史学的堪忧现状 与劳伦斯 斯通 叙事史的复兴 23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 文本考据工作成效显著 探赜索隐 发微钩沉之书层见叠出 另一方面 17 世纪 所掀起的那场科学革命中 历史学是始终被遗弃在外的 一直要到 19 世纪 历史学是不是 或者应不应该 或可不可能成为科学 才被提到日程上来 24 如果历史学终于完成了从伪 科学向科学的过渡 那么 这个转折点 从其规模和重要程度来说 相当于预示着近代 物理学诞生的哥白尼天体运行说 然而 这样的胜利目前尚未赢得 25 有鉴于此 笔者 不揣浅陋 冒昧地提出理想史学研究模式 希望能在西方史学理论体系之外 为开拓历史学 的研究领域进一份绵薄之力 所谓 理想化 非与先验论同一指谓 亦与完美化内涵有别 逻辑学认为 概念的内 涵越大则外延越小 现实客体内涵多而外延少 科学认知对象则必须内涵少而外延多 理 想化 之本质 就是减内涵亦即增外延 如同变前者为后者的加工器和翻译机 理想史学由 理想状态和理想实验两部分组成 在理想状态中 理想史学将赋予历史量 26赋予理想点27 在 14 宋瑞芝 安庆征 孟庆顺 王扬主编 西方史学史纲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375 页 15 参见 俄 米罗诺夫 斯捷潘诺夫 历史学家与数学 华夏出版社 1990 年版 英 罗 德里克 弗拉德 计量史学方法导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年版 霍俊江 计量史学基础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16 何兆武 陈啓能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第 344 页 17 何兆武 陈啓能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第 30 页 18 何兆武 陈啓能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第 515 页 19 法 马克 布洛赫著 张和声 程郁译 为历史学辩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164 页 20 法 皮埃尔 迪昂著 孙小礼 李慎等译 侯德彭等校 物理理论的目的和结构 商务印书馆 2005 年 版 第 346 347 页 21 何兆武 陈啓能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第 516 520 页 22 何兆武 陈啓能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第 520 页 23 L Stone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Past and Present 1979 11 24 何兆武 陈啓能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第 186 页 25 英 杰弗里 巴勒克拉夫著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第 117 页 26 量度历史实体的属性和描述其运动状态时所用的各种量值叫做历史量 历史量与物理量 化学量和生物 量合称理想量 理想量是理想化抽象区别于其它抽象形式的标准和依据 理想实验里 理想史学用表征历史量表征理想点的运动轨迹 经验主义以现象为中心 内涵多而外延少 理想状态以理想量为本位 内涵少而外延多 换言之 经验主义研究若比雕版印刷之雕版 理想状态思想则如活字印刷之活字 因而理想 史学必须通过定义和诠释 建立一套与经验主义研究不同的语言 术语 体系 历史量的定 义 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前提 以内涵单一为标准 28 忽略次要因素和过程 只考虑起决定作 用的主要因素 29仅是理想化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因而认为理想化就是忽略 简化或是分解 的想法都是非常肤浅的 30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31 理想史学的语言体系亦不与其他学科相同 总之 理想史学研究必须以建成一套与经验主义研究不同的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语言体系为 前提 马克斯 韦伯失之于前 32 物理主义史学失之于后33 早期实证主义失之前后 现实本身是一片混沌的神秘经验整体 34 理想状态则是与经验现实相对而言的纯粹 形态 理想状态思想既实践了卡尔 马克思 最大的矛盾 35的 主要矛盾 思想 又超越 了马克斯 韦伯 尽可能展现完备之意义妥当性的概念单位 36的 理念型 方法 37理想状 态不是对历史表象的经验描述 不是对历史过程的假设猜想 而是对历史线索的高度纯化 因而理想状态在经验现实中并不存在 理想状态亦不要求接近经验现实 理想状态不同于理 论模型38 经由理想状态所得结论 既不能单独解决任何现实问题 亦不能单独反映任何社 会现象 39即使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粗略描述 如果没有多项成果间的协同作用 亦不可能 因而对理想史学而言 经由规律整合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其价值远超于各项成果自身价值的 简单加合 27 理想点是内涵数为零的 亦即不带有任何性质的绝对纯粹抽象实在 因而在研究中将其想象成 点 28 由于经验主义语言的局限性 此条件唯有由理想点和数量词组成的理想点数方能满足 理想点数尽去质 的内涵 仅留有量的内涵 因而内涵单一 理想点数在历史领域里称为太初历史量 理想点数赋予单一内涵 后形成秩序量 价值量和意识量 合称初始历史量 加数思维 理想点数在自然科学中表现为物质量 质 量 物质的量 能量和种群数量等等 29 张瑞琨主编 中学教学全书 物理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431 页 30 这是因为 在没有理想化的语言体系 即理想量与理想点的参与下 单凭对经验现实的筛选和忽略 其 结果必然也是经验主义的 因而无法建立理想状态 事实上 理想化的语言体系一经建立 理想状态也就自 然而然的随之形成 忽略次要因素也就毫无意义了 因而 理想量与理想点的存在 是经验主义与理想化的 分水岭 是判定理想化与否的试金石 是理想化成立的充要条件 31 人性显然要微妙得多 它中间有更多难以捉摸的东西 英 阿诺德 汤因比 厄本著 王少如 沈晓 红译 汤因比论汤因比 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第 4 页 并且它的题材也和科 学的题材不一样 这个差别是很大的 英 F H 布莱德雷著 何兆武 张丽艳译 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33页 通过与价值的这种联系 我们能够有把握地把两类对象区别开 德 H 李凯尔特著 涂纪亮译 杜任之校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商务印书馆 2007 年版 第 21 页 因此 即 使具有了关于物质的自然系统的所有各个组成部分的完美无缺的知识 具有了关于这些组成部分的位置和运 动的完美无缺的知识 精神的东西所具有的不可说明性仍然会继续存在 德 威廉 狄尔泰著 童奇志 王海鹏译 精神科学引论 第一卷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9 页 32 参见马克斯 韦伯 韦伯作品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莱因哈特 本迪克斯著 刘北成等 译 马克斯 韦伯思想肖像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33 物理主义史学只知道 机械地照搬物理学概念 却不知 人 社会和国家 毕竟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客 体 他们并不服从物理学规律 何兆武 陈啓能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第 513 页 这种机械照搬牛顿 方法的做法 在社会科学领域导致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A Koyre Newtonian stud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Chapman M M Postan and H J Habakkuk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ol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66 p 272 273 168 J Le Goff Medieval Civilization 400 1500 Oxford 1989 p 92 226 169 Ferdinand Lot The End of The Ancient World Routledge 1997 P 365 170 M M Postan and H J Habakkuk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ol 1 p 284 171 Marc Bloch La Societe Feodale p 190 172 Edward Gibbo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Chatto and Windus London 1986 P 408 173 Edward Gibbo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P 453 454 弃 174拜占庭在意大利的劫掠 使查士丁尼东 西罗马物控点均用共选的计划黄粱一梦 战 胜了伦巴德的法兰克又因继承纷争而解体175 内忧外患的混乱局面 和持久统一政控点的缺 乏176 使各地豪强物控点渐次放弃了均用共选的追求177 转而选择统治范围小但秩序增量高 的政控点为有效政控点178 因而 到了 8 世纪 越来越多的国家分崩离析 179 众多的小诸 侯甚至仅仅拥有几个村落的小领主都可以在中古西欧割据称雄 180 中古早期西欧物政运动 及其所致历史形势 一如八百年后之坦桑尼亚 181 在同时期的印度 与西欧相似的历史话剧在孔雀帝国崩溃之后的 1400 年里频频上演 自久远年代起 印度一直未能形成有利物控点统一的条件 这或许是因无历史技术传统而无 法形成意控力的缘故吧 因此 印度的统一一直依赖于优秀的政控点的随机出现 自 3 世纪 后期起 室利笈多家族逐渐强盛 他自称 摩诃罗阇 众王之王 政控力达到选择的要求 旃陀罗笈多一世以后 雄主辈出 文化昌盛 超日王统一货币 兴修水利 推广铁质农具 物控力极大发展 人民生活安定富足 北印度物控点借机完成均用 笈多王朝因其巨大的选 择度而维持了一百多年的统一 然而随着白匈奴人的南下 与西欧相似 北印度诸均用物控 点渐渐发现 为一个统一的政控点提供的物控力 尽管因汇集而强大 但却未必用于保证自 己的安全 与其等待统一政控力的保障 不如各自为政 将有限的物控力用于自己代表政控 点的建设上 于是北印度再度分裂 604 年 戒日王打败了残存的哑哒人 偶然出现的雄主 使北印度物控点再度均用 共选戒日帝国为统一的代表政控点 然而戒日王没有推行均田制 和三长制 如西欧般的历史环境产生出的如西欧般的封建制度继续发展 647 年戒日王死后 后继无人的统一政控点在选择度上再次低于分裂状态 印度历史也因此进入到了以分裂割据 为其主要特征的拉其普特时期 647 1206 年 同时期的阿拉伯帝国 阿拔斯王朝仿效波斯旧制 建立起完整的行政体制 进一步强化 了中央集权 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 使肥沃的新月地带 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 埃及 的尼罗河流域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帝国境内的丰富资源和过境贸易 为商业的发 展创造了条件 巴格达成为著名的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之一 高选择度的阿拉伯帝国被欧亚 非军用物控点选择为其有效代表政控点 然而 9 世纪以后 随着边境蛮族的内迁 帝国走上 了与罗马帝国相似的道路 为了巩固边防 阿巴斯帝国先后册封藩王驻守边疆 随着帝国中 央选择度的下降 统一的三洲物控点开始分裂 分别选择属于自己的有效代表政控点 自 820 年起 东部物控点分别选择塔希尔王朝 萨法尔王朝 萨曼王朝和哥疾宁王朝政控点 自 909 年起 西部物控点分别选择法蒂玛王朝 阿尤布王朝和马穆鲁克王朝政控点 自 945 年起 中部物控点分别选择白益王朝 塞尔柱王朝和花刺子模王朝政控点 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虽然在 5 世纪躲过了日耳曼人的冲击 却在 7 世纪不得不面对日 渐崛起的阿拉伯帝国的威胁 为此 希拉克略王朝进行了设立军区制的军事改革 军区制的 内涵是 在政治上 以军区代替行省 军政合一 由主管军事的将军统治 在经济上 建立 军屯制度 自由农民被编入军队 并分配以世袭份地 亦兵亦农 缴纳赋税 但不服劳役 成为实际上的屯田兵 同时 对军队上层则进行土地分封 形成军事封建贵族 既作为帝国 阶级支柱 又加强帝国军事力量 军区制的实行 同时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力量 是物 174 Werner Stein Der grosser Kulturfahrplan Grundlich durchrchgesehene und erweiterte Auflage 1981 F A Herbig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 Berlin Year 476 526 175 Judith M Bennett and C Wamen Hollister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10thedition McGraw Hill Companies Inc 2006 P 116 176 Marc Bloch La Societe Feodale p 376 177 Marc Bloch La Societe Feodale p 394 178 Marc Bloch La Societe Feodale p 375 179 Ferdinand Lot The End of The Ancient World P 406 180 Marc Bloch La Societe Feodale p 181 Kimambo and Temu A History of Tanzania East African Publishing House Nairobi Kenya 1969 p 25 26 控点半均用 半分裂的妥协产物 一方面 拜占庭帝国的中央政府 仍旧是东欧 近东均用 物控点的代表政控点 另一方面 地方军事将领政控点 除作为统一政控点之一分子外 同 时也是地方物控点隐性选择的专属有效政控点 军区制改革大大加强了帝国 尤其是帝国边 境地区的经济 军事力量 使帝国在其后数百年间的发展路径 与西欧和印度有所不同 然 而 临界状态下不稳定的平衡终将被打破 到了 11 世纪 随着新兴封建主物控力的愈益强 大 选择小而精的政控点的动机愈益增加 军区制最终瓦解 在出身上与加佩王朝相似的科 穆宁王朝 改行 普洛尼亚 监领地 制度 至此 军区制所蕴含的均 分平衡已被完全 打破 东欧最终走上了与西欧和印度相同的道路 同时期的日本 经过 大化改新 以物控点迫用关系为特征的部民制被废除 效法中 国均田制的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开始实施 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的实行 在一段时期内 维持了物控点的均用状态 消除了物控点的分裂 开启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奈良时代 在奈 良时代 天皇注重农耕 兴修水利 奖励垦荒 社会经济得到大为发展 加之中国盛唐文化 的影响 日本国进入第一个盛世时代 奈良盛世 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日本国的选择度 使 得当时日本均用物控点更加稳定 另一方面 盛世所带来的土地兼并 尤其是 三世一身法 和 垦田永世私财法 的颁布 导致个体物控点日益强大 平安时期以后 这种趋势最终发 展成如西欧般的寄进型庄园 地方小领主为得到权力的庇护和借助这种权力使自己的庄园摆 脱收归国有的命运 便往往把自己的庄园进献给中央大贵族 奉其为领主 分给庄园年贡的 一部分 自己则保留 下司职 或 预所职 留在原地 管理庄园 如果其领主的权势仍不 足以同国家抗衡 则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贵族 奉之为更高一级的领主 本家 12 世纪以后 随着庄园领主制的确立 封建庄园物控点半均用 半分裂的同时选择幕府和领主 政控点为其代表政控点 日本开始了延续 676 年的半分裂状态的幕府时期 1192 1868 年 同时期的朝鲜 自公元前 57 年新罗建国 至公元 668 年新罗统一 处于长期分裂的三 国时代 虽然新罗在唐军的帮助下完成统一 但自 892 年甄萱起兵起 朝鲜又进入了后三国 时代 历史表明 朝鲜物控点不愿均用 新罗统一来自于外力的支持 这种局面 直到高丽 王朝建立后才发生改变 976 年 高丽王朝效法中国实行田柴科制度 将全国耕地和山林收 归国有 然后部分按等级分给文武百官和士兵 只限本身 不准世袭 其余土地作为公田 由国家直接租佃给农民耕种并征收租税 田柴科的实行 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 有效 地降低了地方物控点的物控力 自高丽以后 朝鲜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时期 同时期的中国 自惠帝以降 西晋政权 生灵版荡 社稷丘墟 182 秩序增量极低 与 西欧相似的混乱局面 和十六国时期统一持久政控点的缺乏 使 或百室合户 或千丁共籍 183的宗主都护 如西欧领主般遍布北方各地 439 年 统一的北魏政控点因 劝课农桑 184 与民休息 185而为均用的北方物控点所选择 486 年 冯太后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推行三长 制 使散居各地的物控点复归统一 经此二事 中西历史发展走势分道扬镳 河阴之变以后 北方物控点分裂为中原物控点和关陇物控点 并分别选择东魏和西魏政控点 北齐政治昏暗 北周则因苏绰改革而选择度大增 北方物控点先合选北周政控点 后又因宣帝的荒淫而改选 杨坚政控点 南方自元嘉以后政治日坏 征赋有增于往 天府尤贫于昔 兼军警屡兴 伤 夷不复 戍役残丁 储无半菽 小民嗷嗷 无乐生之色 186 秩序增量严重不足 改选失量 较低的萧道成政控点被选中 建立萧齐政权 但令江南物控点失望的是 自齐武帝始 政 令苛碎 赋役繁重 朝无股肱之臣 野有秋怨之民 187 梁武帝统治前期尚算粗安 但到后 182 晋书 卷四 惠帝纪 183 晋书 卷一二七 慕容德载记 184 魏书 卷一一 食货志 185 魏书 卷四 世祖纪 186 南齐书 卷五四 顾欢传 187 资治通鉴 卷一三七武帝永明九年 期则 人人厌苦 家家思乱 188 萧衍 罔恤民之不存 而忧士之不禄 189 各级统治者 急 事聚敛 劫剥细民 190 江南物控点因追求低损失量而选择了侯景政控点 然而侯景 专以 焚掠为事 斩刈人如草芥 以资戏笑 191 江南 千里绝烟 人迹罕见 白骨成聚 如丘陇 焉 192 侯景政控点的秩序增量已经低到必须马上进行改选的程度了 于是江南物控点再次 行使选择权 选择萧绎政控点 陈后主继位后 税江税市 征取百端 193 百姓流离 僵 尸蔽野 货贿公行 帑藏损耗 神怒民怨 众叛亲离 194南北方物控点最终合选隋政控点 隋朝完成统一 此后 中国大分裂的时代 仅五代十国和北洋军阀两个短暂时期而已 188 资治通鉴 卷一六二武帝太清三年 189 文苑英华 卷七五四引何之元 梁典 总论 190 魏书 卷九八 岛夷萧衍传 191 资治通鉴 卷一六二武帝太清三年 192 南史 卷八 侯景传 193 南史 卷一 陈本纪 下 194 资治通鉴 卷一七六长城公至德二年 第十章取代论 定义意变点为能且仅能产生理想意识的理想点 现实中的经验实体 如一件实物 一句 话 一次事件等等 莫不是意变点的混合体 并可以产生出混合状态的现实意识 不同的意 变点产生意识的能力不同 表现为单位意变点产生的意识量不同 因而有 耳听为虚 眼见 为实 之说 定义单位意变点所产生的意识量为意变度 意变度是意变点产生理想意识的能 力的表征 同质意变点具有相同的常数形式的意变度 现实意变点具有平均意变度 当意变度不变时 单位意变点产生的意识量恒为常数 因此新产生的意识量与单位意变 点数 意变量 成正比 当意变度改变时 单位意变点产生的意识量在数量上等于意变度 因此新产生的意识量与意变度成正比 以上结论亦可由初始定理直接推得 根据衍生定理可 知 新产生的意识量与单位意变点数和意变度的积成正比 意识产生规律 意变量 意变度 意识量的产生量 取代度 新意识产生以后 必定与其有关意识因对立而互相湮灭 定义意识理想状态中 新意识 为取代意识 原意识为被取代意识 单位新意识甲和单位原意识乙互湮为零 即甲为非乙 乙为非甲 以意识量为线性矢量 原意识量 乙 恒为负 取代度为正则取代成功 反之则 取代失败 相等则意识消失 恰好取代 在有且只有一组对立意识 甲 乙 的理想状态里 意识量的产生量 意识量的变化量 意识量 改变后的意识量 初始意识量 文化内容的增加 可分质和量两方面考察 质的增加 就是未有的内容 重新产出 量的增加 就使既存的内容 支持的或享受的人数 增多 195杜亚泉所描述的 正是初始意识量为零 质的增加 和不为零 量的增加 的情况 意识取代规律 内取代规律 取代度 甲意识量 乙意识量 改变后的意识量 此时 恰好取代的条件是改变后的意识量为零 定义有且只有控力的理想点为控力点 以控力的多少度量控力度的大小 控力量的正负 表现为对立控力的产生 对立控力是指内涵上不相容 不共存的控力 对立控力与非对立控 力合称不同控力 不同控力与相同控力合称有关控力 有关控力与无关控力合称现实控力 在理想状态下 一切非对立控力必须分解为相同控力加对立控力的形式 即不存在非对立理 想控力 理想控力的改变 会造成其所在的现实控力全部或部分的改变 新控力产生以后 必定与其有关控力因对立而互相湮灭 定义控力理想状态中 新控力 为取代控力 原控力为被取代控力 单位新控力甲和单位原控力乙互湮为零 即甲为非乙 乙为非甲 以控力量为线性矢量 原控力量 乙 恒为负 取代度为正则取代成功 反之则 取代失败 相等则控力消失 恰好取代 在有且只有一组对立控力 甲 乙 的理想状态里 控力量的产生量 控力量的变化量 控力量 改变后的控力量 初始控力量 控力取代规律 外取代规律 取代度 甲控力量 乙控力量 改变后的控力量 此时 恰好取代条件是改变后的控力量为零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推动了洋务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甲午战后 维新思想由单纯的学术思潮 一跃成为社会性的政治思想 庚子国变 在促使清王朝实行新 政的同时 也使国人对革命派的看法得以改观 洋务思想逐渐被维新和立宪思想所淡化 源 于立宪国日本在 1895 年和 1905 年分别打败专制国满清和沙俄 近代中国社会变动剧烈 高 195 杜亚泉著 田建业编校 杜亚泉著作两种 新星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104 页 意变度的意变点波涛相逐 层出不穷 进而引起社会意识量的显著变化 新的思想意识亦随 之如雨后春笋般次第纷呈 湘潭 岳州两次大胜 实赖洋炮之力 196金坛之战中 假如清军没有得到英国无限 量供给的大炮 军官和军火的话 太平军是完全可以击败教练军的 197 频繁亲见洋炮威力 的曾国藩 其思想逐渐因意变点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他不仅多次在奏折中提出 购买外洋船 炮 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198的思想和 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199的主张 并且身体 力行 到了 1857 年 湘军水师已有 大小炮位两千尊 200 而同时期的清兵则普遍只有射 程小且射速慢的鸟枪 201 亲历战阵的胡林翼还认识到 湖南炮局 不如粤东所购洋炮之美 202 受其影响的咸丰皇帝多次命令两广总督叶名琛从西方国家购买洋铁炮 203并在上谕中指 出 东南贼氛蔓延 果能购买外国船炮 剿贼必能得利 204 目睹克虏伯后膛炮 所攻城垣 垛楼尽坍 205的李鸿章 一面惊叹洋人 战守攻具 天下无敌 206 一面致书曾国藩 称 鸿章现雇洋人数名 分给各营教习 又募外国匠人由 香港购买造炮器具 又托法英提督各代购大炮数尊自本国寄来 207他时刻不忘提醒清朝 统治者 西方列强 轮船电报之速 瞬息千里 军器机事之精 功力百倍 炮弹所到 无坚 不摧 水陆关隘 不足限制 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208 他根据 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 之精利 故能横行于中土 中国向用之弓矛小枪土炮 不敌彼后门进子来福枪炮 向用之帆 蓬舟楫艇船炮划 不敌彼轮机兵船 是以受制于西人 209的认识 提出了中国应 废弃弓箭 专精火器 仿立外国船厂 购求西人机器 210的洋务思想 太平天国方面 新意识量的影响同样明显 当时 忠王军三分之一均有洋枪 李秀成 解天京之围时 带有 开花炮多尊及洋枪两万杆 211 在香港受到更大意变点影响的洪仁玕 于 1859 年写出了当时中国最具西化色彩的 资政新篇 在新河战役中 由于 鞑靼骑兵武装的并不好 因为手头只有弓箭 腰刀 长矛和很少 几支枪 212 其结果便是 联军的损失是微乎其微的 213 而僧格林沁所部的蒙古骑兵则 精 锐耗竭 214 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 清军的武器 式样老透了 使用既不方便 又没有杀 196 曾国藩 请催广东续解洋炮片 咸丰四年七月十一日 曾文正公奏稿 卷三 197 英 呤俐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下册 中华书局 1961 年版 第 603 页 198 曾国藩 覆陈购买外洋船炮摺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 曾文正公奏稿 卷一四 199 筹办夷务始末 咸丰朝 卷七一 200 剿平粤匪方略 卷一八三 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胡林翼奏 201 史远芹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38 页 202 剿平粤匪方略 卷一四 咸丰五年十一月初五日胡林翼奏 203 据咸丰六年六月二十二日叶名琛 柏贵所奏 从广州所购得的西洋大炮就有一千多尊 剿平粤匪方略 卷一五七 204 咸丰十一年五月三十日上谕 205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 卷三 206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 卷二 李鸿章后将这一思想阐发为 洋兵数千 枪炮并发 所当则靡 其落地开花 炸弹真神技也 英法 其大炮之精纯 子药之细巧 器械之鲜明 队伍之雄整 实非中国所能及 日俄 从 前不知炮法 求得英法秘巧 枪炮轮船渐能制用 遂与英法相为雄长 中国则 枪炮窳滥 中国但有 开花大炮 轮船两样 西人即可敛手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 卷三 207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 卷三 208 李鸿章 筹议海防摺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 209 李文忠公全书 奏稿 卷一九 光绪三十四年金陵刊本 210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 卷五 211 简又文 太平天国全史 下册 简氏猛进书屋 1962 年版 第 2217 页 212 法 德里松伯爵 翻译官手记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六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271 页 213 法 夏尔 德米特勒西 中国战役日志 一八五九 一八六一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第二次鸦片 战争 六 第 272 页 214 筹办夷务始末 咸丰朝卷五五 伤力 215 因而 中国人尽管拼命搏斗 结果却还是被打败了 216 在八里桥战役中 法国 和英国的炮兵 压倒了他们的箭 矛 迟钝的刀和很不像样的炮 尽管他们呼喊前进 勇猛 和反复地冲杀 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 217 大量意变点的出现使奕 意识到 查八旗禁军 素称骁勇 近来攻剿 未能得力 非兵力之不可用 实瞻识之未优 若能添习火器 则 器利兵精 临阵自不虞溃散 218这与不久前 王 奏请饬统兵大臣激励兵心 以维大局 219并说 刻下夷情愈急 援兵未齐 稍宽时日 一俟各省官兵到来 兵力稍厚 设法攻 剿 以图歼灭 220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济济清流 犹似汉之贾长沙 董江都一流人物 尚知六经大旨 以维持名教为己 任 是以文襄为京曹时 精神学术无非注意于此 即初膺封疆 其所措施 亦犹是欲行此志 也 泊甲申马江一败 天下大局一变 而文襄之宗旨亦一变 221正如张之洞所言 自法 人寻衅以来 历考各处战事 其不免受制于敌者 实因水师之无人 枪炮之不具 222可 见正是有了 到广之日 即逢海警 内防外援 应接不暇 兵食兼筹 无一不难 223的经历 张之洞才产生了 今日自强之端 首在开辟利源 杜绝外耗 必须自行设厂 购置机器 224的认识 中法战争产生的新意识 与张旧有的清流派意识 逐渐融合成带有儒家色彩的洋 务思想 甲申一役 清流党诸贤但知德足以胜力 以为中国有此德必可以制胜 于朝廷遂 欲以忠信笃敬敌大舰巨炮 此知有理而不知以理制势也 甲申以后 文襄有鉴于此 遂 欲舍理而言势 然舍理而言势 则入小人之道 文襄又患之 于是踌躇满志而得一两全之法 曰为国则舍理而言势 为人则舍势而言理 225 甲午战争 既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又是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 甲午以前 吾国民 不自知国之危也 则方且岸然自大 偃然高卧 故于时无所谓保全之说 226甲午以后 不 仅光绪皇帝 从中日战争的苦痛经验中得到了教训 注意到了日本的进步 因此引起了取法 于日本的决心 227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 经过甲午战败 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的 变法 主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速传播 并且很快形成一股新的社会思潮 228 故时人曰 戊戌 之事 因败于日本而然 当时首祸之人 皆欲以日本为法 229 谭复生思想 约可分为两期 而以甲午为转捩点 甲午前 皆纯乎儒者之言 乙 未以后 忽尽弃卅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械茶叶加工机采购合同6篇
- 2025贵州黔东南州锦屏经济开发区环卫工人招聘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兴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14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南邵阳城步县事业单位选调2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建筑装饰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河北外国语学院人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DB2301∕T 58-2019 辐射安全许可证办理规范
- 2025年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高层次人才招聘2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张海音危机干预课件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真题汇编
- 超声科院感知识培训
-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常规
- 2025年辅警招聘公安基础知识必刷题库
- 偏瘫并发症肩痛
- 儿童异物吸入的急救和预防
- 中医糖尿病个案护理
- 幼儿社会领域教育
- 医疗行业实验室自动化的趋势和影响
- 肺功能检查质控要点
-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
- 家居门店店面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