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pdf_第1页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pdf_第2页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pdf_第3页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pdf_第4页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姓名 郭欣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中国教育史 指导教师 贺国庆 2010 12 摘 要 I 摘 要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的历史进程 伴随着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张 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 集中表现为高 校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下降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人才培养能力薄弱 难以适应 满足我 国社会 经济发展和大众需求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纷纷启动一流人才培养计划 为国家 发展储备战略资源的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严重不足 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 人才籍籍无名 所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若干一流学科 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是当前新 的追求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各级各类高校难以回避的时代命题 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是能否 在教育活动中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 才培养的样式 它包含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制度 培养过程 培养评价等要素 涉及教 学管理 师资建设 学生管理等各方面以学生为旨归的教育活动 它的科学与否 直接 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所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 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本文以有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之美誉的西南联大为 研究个案 通过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剖析 以达成 鉴古知今 之目的 西南联大 全名为 西南联合大学 成立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 是由北大 清华 南开三所高校 组合而成的一所临时大学 不仅在炮火轰隆中弦歌不辍 而且成立 9 年培育大批英才 她的成功经验在今天依然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 主 要阐述选题的缘由 本文研究的范畴和研究目的 基本思路 选题研究的现状 为后文 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是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环境分析 首先梳理西南联 大与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三校的关系 解读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历史积淀 其次 通过深入探讨西南联大办学的时代背景 与政府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 分析其 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外部环境 再次 从精神源泉 领导风范 育人根基 人文环境等 四方面论述了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内部环境 第三部分是阐述西南联大的人才 培养模式 进行特点归纳 第四部分是阐述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成就对我国培养一流人才 的启示 本论文研究的结论是 要在市场和大学的激荡碰撞中坚定培育通才的人才培养 目标 要建构符合教育规律 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系统 要努力营造专家办学 学术自 由 兼容并包的人才培养环境 关键词 西南联大 人才培养模式 一流大学 一流人才 启示 Abstract II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complet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onversion from popular education to elite oriented education since the late mid 1990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roblem between quantity and qual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which is reflected intensively by the general decrease of educational qualit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being lagged behind as well as its feeble capacity thus could hardly adapt to our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blic demand Especiall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tarted in succession the cultivation plans of top grade talents so as to reserve strategical resource for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we are badly short on our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virtually unknown among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 grade talents Therefore building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 disciplines as well as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op grade talents is the current new pursuit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ly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proposition of the era for all forms of universities at all levels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re problem of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s whether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ules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needs can be constructed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refers to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hich includes the major factors such as its target system process and evaluation and involves student oriente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such as teaching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and student management Whether it is scientific or no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Therefore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that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in China 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case study of NSAU which enjoys the good reputation of a wonder in modern China s educational history this paper analyzes deeply i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o as to let past achievements shed light on the current operation NSAU which is short for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founded in the Sino Japanese War time was then a temporary university combined by Peking Tsinghua and Nankai The sound of music and singing never ended during the war time What s more it cultivated many talents in 9 years since it was founded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can still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to today s Abstract III educa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expounds the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previous and current research main contents the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basic approach thus preparing for analyzing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as formed Firs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SAU and Peking Tsinghua and Nankai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i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s being combed Secondly through an in depth exploration of its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i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as formed is being analyzed Thirdly from four respects which are conception of running college foundation of educating students human environment and spiritual support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i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as formed is being discussed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i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and sums up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th part states the achievements of its talent cultivation its implic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its inspiration to our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age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We should be committed to the target of cultivating great talents with the agitation and collision of market and university We should spare no effort in establishing the all inclusiv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expert sponsoring and academic freedom Key words NSAU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orld class university top grade talents inspiration 绪 论 1 绪 论 西南联大全称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我国抗日战争 时期 1937 年 7 月 日本全面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7 年 10 月 国立北京大学 国 立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等三所著名大学奉教育部命 联合南迁至湖南长沙组建 国立长 沙临时大学 于翌年 4 月底迁云南昆明并改名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于 1946 年 5 月 4 日结束 9 年间 西南联大在激烈的时局动荡中不仅在形式上弦歌不辍 顽强地生 存下来 达到了建立之初 优良师资不致无处效力 学生不致失学 为非常时期训练各 种专门人才 的初衷 而且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中培养了大批世界 国家一流人才 创 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鉴往知来 今日的中国 在由 人力资源大国 转向 人力资源强国 的发展战略 下 对一流大学 一流人才的呼唤日益强烈 回顾西南联大建设 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历 程 挖掘成就伟业的一般规律 无疑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本文联 系西南联大建立成长的历史 社会和文化背景 从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的范畴深入探讨 归纳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达到 解剖麻雀 与 管中窥豹 之目的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要在市场和大学的激荡碰撞中 坚定培育通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建构符合教育规律 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系统 要努 力营造大学独立 学术自由 教授治校的人才培养环境 一 选题的缘由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的历史进程 高校在学学生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大国 同时伴随着教 育规模的急速扩张 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 原有的在办学思想理念 管理运行机 制 学科专业结构 人才培养层次 教学内容方法 师资队伍水平 学生创新能力等诸 多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集中表现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下降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人才培养能力薄弱 难以适应 满足我国社会 经济发展和大众需求 特别是在高等教 育国际化竞争市场上 在发达国家纷纷启动一流人才培养计划 为国家发展储备战略资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校史编辑委员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资料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云 南人民出版社 1986 2 72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源的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严重不足 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人才籍籍无名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若干一流学科 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追求 质量立校 特色强校成为各级各类高校难 以回避的时代命题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的质量即为高等教育的质量 所 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理论界对高等 教育史中国内外著名高校成功的人才培养案例展开了研究 西南联大也为研究热点之 一 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在今天依然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 因为我本人多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对高等教育环境中的许多现实问题有着切实感触 平日对高教改革和发展动态比较关 注 同时 近两年来 接触到许多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资料 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什 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教育规律 经得住历史检验的 西南联大给我们今天的高等 教育什么样的启示 从而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因此 在导师的支持和指点下 选择这一 课题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 二 研究范畴 2 1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西南联合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研究之前 首先需要对 人才 培养模式 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按照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海 1999 年版 的解释 人 才 指 有才识学问的人 德才兼备的人 培养 指栽培养育 引申为教育 造就人 材 模式 亦称 范型 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 模本 变本的式样 在不同学科有不 同的涵义 由此理解 高等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即指高等院校 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所 采用的范型或式样 教育部在 1998 年下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培养适应 21 世纪 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中 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 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 能力 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一概念的首次阐述 但这种说法并没有 被确定并沿用下来 由于 人才 培养 模式 三个词语本身内涵 外延存在多维度 解释的可能性 近年来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表述众多 尚处于讨论分析阶段 绪 论 3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林玲著文 高等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述论 认为 当前 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 狭义说 即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出发来界定概念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 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 和 怎样培养人 培养的方式方法 有人认为这 两者的综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界定将人才培养模式仅限于教学模式范围内 把 人 才培养模式 理解为 过程 或 方式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有龚怡祖 阴天榜 杨杏 方 蔡炎斌等 二是 广义说 即把 人才培养模式 理解为各种要素的组合 认为 人才培养不仅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建构 也是对培养过程的管理 持广义说的学者 大多把人才培养模式从内容上分为目的性要素 培养目标 计划性要素 培养制度 实施性要素 培养过程 和评价性要素 培养评价 等四个方面 具体包括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 培养途径 培养方式 管理制度 评价体系等 持此种观点的有俞信 李志 义等 林玲认为 两种观点都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性是 为实现教育目标 但 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的属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问题上还存在 分歧 为便于展开研究问题 本论文采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采用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概念 即出现在本论文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制度 培养过程 培养评价 四要素的组合 具体而言 培养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理念指导下 对培养的人 才素质的规定性 是培养模式中的核心要素 培养制度是指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某些方面 的重要规定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通常包括专业设置制度 修业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 三类 培养过程是指学校 教师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课程设置体系 教学内容 教 学方式 管理手段等 培养评价是指针对学校教育效果 教师教育效果 学生素质 学 习及综合培养效果而设定的评估措施 如学生入学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 教师评价标准 学校自我审定标准等 本论文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分析西南联大 探究其取得突出 人才培养成就的原因并总结一般规律 不就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本身做深入探析 2 2 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拟达到以下目的 1 挖掘和整理有关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整体状况的资料 从人才培养模式角度切入 林玲 高等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述论 J 新华文摘 2008 22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探析影响其形成的各方面因素 总结归纳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 揭示影响高等教育人 才培养的基本因素 2 深入分析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对今日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培养一流人才 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提供历史借鉴 三 研究意义 3 1 理论意义 1 系统整合 丰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人才培养模式是近些年兴起的一个 理论命题 对它的研究尚未达到全面 完善的程度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南联大这一成功 的人才培养模式个例的研究 对人才培养模式组成要素 一般规律等方面加以简要的分 析探讨 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体系更为完善 明晰 2 从现代视角研究历史资料 开阔理论研究思路 促使有关西南联大的史料研 究不断深入发展 区别于西南联大众多的静态研究成果 本文将在国际化 大众化的教 育背景下 紧密联系当前实际 以当代理念解读历史现象 丰富史料研究的应用层面 推动研究纵向深入 3 2 现实意义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 来自于国内外的 涉及高校教育活动方方面面的各种新理 念 新思潮不断涌现 用于指导并实践于具体教育实际 但因为 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 往往这种应用表现出零散性 片面性和难以适应 难以持久等误区和不足 风刮一阵 式的改革结果屡见不鲜 本文从人才培养这个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的角度对成功 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 将普遍教育规律和历史 现实的实际紧密结合 对增 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 整体性和实效性 建立稳定而有活力的教育范型 最终提高我国 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 研究现状及分析 4 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随着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使命的提出 国内对西南联大 的关注逐渐升温 但其中以属于文学性质的综述类 回忆类 随感类 纪实类论著和文 章居多 属于教育范畴的学术研究专著较少 仅搜集到相关论著 5 部 分别是 西南联 大北京校友会集体编撰的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资料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 绪 论 5 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合编的六卷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 谢泳的 西南联大与中国 现代知识分子 杨立德的 西南联大教育史 西南联大斯芬克司之谜 这些著作从 宏观上或介绍了涉及西南联大教育活动方方面面的相关内容或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 但都具有粗线条勾勒的共性 这些著作对于开展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提供 了相关的史料 有所或零星涉及 但本身远未达到研究的层次 所以从目前国内的研究 成果看 在西南联大的研究中还缺乏对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题研究 2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西南联大办学经验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启示的研究较多 主 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研究倾向 其一是从总体上对西南联大取得突出教育成就的成因进 行探究 提出对于当今的启示 如潘际銮 西南联大办学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杨绍军 的 西南联大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 洪德铭的 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 罗能勤 朱继洲的 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对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借鉴意义 杨立德的 从西南联 大看一流大学的建设 等论文 对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涉及 但因论述范围宽广 只是泛泛而谈 没有形成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其二是从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等多个方面 多种角度开展局部的 系统的研究 对办学理念 教育管理 师资队伍 学术科研 人 才培养 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论述 如蔡惠芝的 西南联 大教育行政管理的启示 秦榕 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对今天高校教育的启示 等 对 人才培养的相关内容也多有涉及 也搜集到一篇专门针对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 究的论文 如李硕豪的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 等 但论述不够全面 深刻 只将西 南联大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了简单的 4 点归纳 从现有情况看 虽然西南联大的研究成果 众多 但正如王喜旺在 2006 年第 1 期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发表的 西南联大研究 述评 一文指出 遗憾的是 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是在若干大的方面对史实的描述 没 有深入追问那些办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原则 管理制度是由哪些复杂的因素所导致的 这就造成了此类论文的学科视角单一 深度与厚度都不够的缺陷 所以 关于西南联 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4 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根据对中国国家期刊数据库外文查询没有发现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结果 根据西南 联大的有关史料记载和其它途径搜集信息表明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易社 强 JOHN ISRAEL 从 1973 年开始 以西南联大为课题进行研究达十年之久 有 大学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教授的论坛 西南联大与中国知识分子 等论文 考据翔实 史料丰富 视角独特 剖析深刻 对西南联大的研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1998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他的一本 近 500 页的巨著 联大 战争与革命中的一所中国大学 被学界评价甚高 根据其 中译者的介绍 这部书正文四大部分 共 16 章 作者既爬梳史料 重建历史 还分别 讨论了联大与云南人的关系 学术与当地社会的关系 与重庆中央政府尤其是教育部 的关系 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与三所成员学校的关系 讨论联大自身的历史 传统与 精神渊源 五 研究方法 本文在掌握丰富而全面资料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历史文献法 比较法 因素分析法 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法 阅读大量相关文献 查阅历史与最新资料 提升论文的理论深度与广度 比较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资料 比较分析各种观点与思想 吸取有益的内容 因素分析法 分析影响人才培养的各种因素 并对各因素做出详细分析 增强说服力 归纳总结法 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 运用归纳总结法 对历史作出判断 对现实提 出建议 第 1 章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环境 7 第 1 章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环境 西南联大是在特定历史时期 非常情况下产生的一个战时临时办学联合体 办学九 年 注册学生 8000 余人 当选国内外院士者 154 人 我国 23 名两弹一星杰出贡献科学 家中 西南联大毕业生占 8 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3 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 2 人 在文 史 哲和社会科学方面也出现一大批突出人才 还有一大批政治家 革命家 人 才济济 名流如云 西南联大并不是唯一存在的临时大学 当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第 16696 号令同时宣 布设立的还有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简称西北联大 由合到分 西北联大仅存在将近一 年时间 之后的其他联合大学也难以在人才培养成就上与西南联大相提并论 在当时 西南联大是当之无愧的战时联合办学的典范 在今天 也是难以企及的中国高等教育史 上的奇迹 在被剥夺了办学物质条件后 在有不同之历史 各异之学风三校合并的情况 下 能够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优异的办学实绩 得益于教育实体的维系 优 质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其他方方面面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因此 探究影响西南联大人才培 养模式形成的历史 环境因素 有助于全面理解其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和揭示人才培养规 律 1 1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历史渊源 西南联大是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 办学的学校 三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其时已属国内一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 西南联大是承 继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最优秀成果的集合体 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有深厚 的历史文化底蕴 1 1 1 南迁之前的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创立于 1898 年 是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产物 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戊戌政变后 学堂毫无生气 有很强的封建性 在 一定程度上更像一所旧式书院 经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 1902 年清政府恢复京师大学 堂 之后的管理者 无论是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还是民国时期的校长严复 胡仁 潘际銮 西南联大办学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J 新华文摘 2008 1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源都一直致力于引进师资 增加教育内容 改进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 经过近 20 年 的努力 1912 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校的北大有了一定发展 到 1916 年 已设立了文 理 工 商 法五科及预科 教职工总数达到 148 人 学生人数达 1503 人 但北大依然未 改变其封建官僚气息浓厚的本质 为把北大建设成真正的最高学府 当时的教育总长范 源濂电邀曾任民国第一位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蔡元培自幼饱读古书 曾任 前清翰林 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 曾长期在德国留学 也曾赴法国考察 深受德国高等 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影响 后任北大校长蒋梦麟 曾这样评价蔡元培 他是中国文化所孕 育出来的著名学者 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 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 他的 为学问而学问 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 这种信仰与中国 学以 致用 的精神适成强烈的对照 在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下 浸濡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 产阶级文化精华的蔡元培于 1917 年任北大校长 并以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家的精神由此 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学改革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蔡元培反复申明 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认为培 养的是研究学问 探究真理的人才 针对当时学生的情况 决定 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 的观念 促使学生改变求学为升官发财的观念 激发研究学问的兴趣 为达成目的 把握 以学诣为主 的标准不拘一格延揽优秀教师 通过设评议会 教授会 行政会议 教务会议 教务处 总务处等一系列措施 建立了教授治校为原则的民主办学管理体制 通过改革学科设置 废科设系 建立研究机构 北大成为一所以研究基础理论为重点的 综合性大学 蔡元培主张 循思想自由的原则 取兼容并包的主义 改革教学内容 浓厚校园学术风气 以此种种举措促使北大教师队伍焕发了生气 为学风的转变奠定了 基础 通过废除年级制 实行选科制 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提 倡学生组织社团 创办刊物 活跃校园课余生活 改变学生课外放荡冶游的腐朽习气 蔡元培的改革促使北大转变为一座新型的资产阶级大学 到 1918 年 全校教员总数大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 1937 1946 年的北大 清华 南开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8 2 蒋梦麟 1886 1964 字兆贤 号孟邻 浙江余姚人 留学美国五年 研读教育学 历史 哲学 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师从美国哲学家杜威 蒋梦麟于 五四 运动后代理蔡元培 校长职务 并曾协助蔡元培进行学校体制方面的改革 蒋梦麟 蒋梦麟自传 西潮与新潮 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4 10 125 蔡元培 蔡元培选集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228 第 1 章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环境 9 约 217 人 其中教授 90 人 学生总数为 1980 人 是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北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北大由封建官僚养成所转变为研究学问 之地 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五四 爱国运动发源地 蒋梦麟于 1930 年任北大校长到 1937 年南迁之后 蔡元培时期的学术自由 教授治校 追求真理等治校原则一直坚持下 来 学生自治民主之风也未有消减 其间 实行了学分制 规定 4 学年修够 132 学分方 可毕业 到抗战前夕 北大共有文 理 法三个学院 设 14 个系 教授云集 研究成 果丰硕 是国内最著名的高校之一 1 1 2 南迁之前的清华大学 在 1937 年 10 月南迁长沙之前 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清华学校时期 1911 1928 抗战前国立清华大学时期 1928 1937 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留美预备学 校时期和向现代大学过渡阶段 第二个阶段自国民政府北伐统一到抗战爆发 这一时期 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提升为国内一流高校的 突飞猛进 时期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 堂 创立于 1911 年 1908 年底 清政府与美国议定 美国 退还 在 辛丑条约 中 多得 的赔款 并将减赔款的一部分用于 1909 年至 1940 年中国政府派遣学生留美 包 括创办留美预备学校 1911 年 两所留美预备学校迁入清华园 改名清华学堂 性质 仍为留美预备学校 办学模式模仿美国学堂 学生毕业后一律留学美国五年 深受美国 文化 生活影响 1911 年 10 月 改名为 清华学校 1925 年 9 月 清华学校改制 设立大学部和研究院国学门 初具大学规模 至 1929 年 留美预备部结束 1928 年 8 月 国民政府大学院将 清华学校 更名为 国立清华大学 第一任校长为罗家伦 此后 校长人选几经更换 直到 1931 年梅贻琦 出任校长 梅贻琦以卓越的领导能力和 深刻的人格魅力在清华大学发展和西南联大办学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如下特点 在第一阶段 起初的清华学校以培养学 生进入美国大学为目标 设高等 中等两科 由中等科入学学生要经过五年或六年相当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 1937 1946 年的北大 清华 南开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8 4 罗家伦 1897 1969 1917 至 1921 年间在北大读书 主修外国文学 曾为 五四 运动健将之 一 毕业时被学校选派到普林斯顿大学进修 曾在德国 法国 英国等大学攻读或访问 于 1928 年 8 月至 1930 年 5 月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力行改革 为清华大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梅贻琦 1889 1962 字月涵 天津人 曾两次赴美求学 先后获美国吴士脱理工学院学士学位 芝加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1915 年开始在清华大学任教 于 1926 年历任教务长 代理校长 留美学生监督 1931 年 12 月 就任校长 连任 17 年之久 包括在西南联大期间以清华大学校长身 份兼任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于中学课程的学习 教学内容主要以英语训练为主 高等科的学生两年或三年上大学的 一些基本科目 借鉴美国教育模式 高等科课程有选修 必修之分 实行学分制 必修 的主要是若干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大学基础课程 选修的包括英文文学 西洋史和第二外国语在内 全部用英语上课 用英语课本和指定参考书 鼓励学生跑图 书馆多读书 提倡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 高等科不分科系 选定科系是在留学之前 课 业和教师评分严格 采用课业成绩记分制称为 Weight Credit System 权衡计分制 把学生成绩分为五等 E S N I F 即超 上 中 下 劣 劣等即为不及格 不得补考 五等评给在一班中有一定的比例 激励学生学习努力 因为要送学生出去留 学 考虑到 祖国荣誉 问题 清华极为重视体育运动 在开始 甚至采取强迫锻炼的 方式让学生出来活动 因此 清华学校以 学校要求严 学生英语好 体育好 而闻名 学生课外生活丰富 学校组织或支持学生团体举办学术文艺活动 创办刊物 进行演讲 辩论比赛等活动 总之 为了培养能在将来促使中国现代化的人才 就需从现在培养人 才所必备的素质 当然 培养内容 手段有着浓重的美国教育痕迹 在第二阶段 随着 1925 年大学部和研究院的建立 1928 年更名后 清华大学走上了朝现代大学 国内一流 大学快速发展的道路 在抗战之前 清华大学本科设文法理工 4 个学院 16 个学系 研究 院设 13 个研究所 3 所不招收研究生 具有同期完备的综合大学规模 教育管理规章制 度健全 实行学年学分制 大学课程分为全校必修科 各系规定必修科 各系规定选修 科三种 全校所开课程由 1925 年的 45 门增至 1936 年的 525 门 课程设置更为充实 课 程体系更为完善 在罗家伦和梅贻琦的推动下 通才教育理念得到发扬 大一 大二共 同必修科 规定为通识教育 包括国文 英文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等 许多系鼓励学 生去选修其他系的课程 以扩大学识基础 学风严朴 继续沿用权衡计分制 教师教学 认真 考核严格 学生求知风气鼎盛 罗家伦和梅贻琦都注重延揽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 到校任教 也都强调学术发展对学校的重要性 自 1927 年至 1937 年间 延聘至清华任 教者共有 398 人 教授最多 占 54 教师 学生比率大约在 1 比 4 至 1 比 5 之间 教师 研究成果丰富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许多教师具有留学经历 会通中西 由此形成了良 好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 1 1 3 南迁之前的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 前身为南开学校 由张伯苓在天津两所旧式家馆的基础 第 1 章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环境 11 上发展壮大成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张伯苓 1876 1951 名寿春 天津人 毕业于 北洋水师学堂 受甲午战败刺激 认为 国家积弱至此 苟不自强 奚以图存 而自强 之道 端在教育 创办新教育 造就新人才 遂立志兴办新学 复兴祖国 张伯苓于 1898 年 1899 年 先后被天津清末翰林严修 邑绅王奎章礼聘任教严家塾馆 王家塾 馆 是为南开学校前身 1904 年 9 月 严 王两馆合并 定名私立中学堂 由张伯苓任 监督 1908 年暑假前 第一批学生 33 人毕业 其中包括梅贻琦等 先后赴美国留学 1912 年 4 月 改名为 南开学校 张伯苓任校长 1917 年 张伯苓第二次赴美国 入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班研究大学教育 1918 年 回国筹办大学教育 得到各界捐助 1919 年 9 月 南开大学文 理 商三科招生 96 人 到抗战前夕 南开大学发展为文理商 3 学院共 13 学系 有经济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所 在人才培养方面 张伯苓的教育思 想是 培植学生 力矫 五病 愚 弱 贫 散 私 因为这 五病 是清末国势 衰颓的根本原因 在具体内容和方法上 提倡培养新道德 力矫时弊 提倡科学知识 介绍西方科学 灌输新思想 提倡体育锻炼 培养坚强的体魄 提倡会念书 也要会办 事 指导学生课外组织活动 组织各种团体 从而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办事能力 提 倡爱国思想 念念不忘图强雪耻 南开学生演剧活动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 1928 年 南开大学制定 南开大学发展方案 确定 土货化 发展方针 要将南 开发展成 中国历史 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 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在 此方针指导下 南开大学注重研究社会实际 也培养了学生务实风格 南开大学是所私 立大学 经费筹集较清华 北大困难 但教师规模 实力已有一定保障 据 1930 年统 计 42 名教师中留美者 31 人 获博士学位 14 人 硕士学位 14 人 黄钰生 冯文潜 姜立夫 杨石先 饶毓泰 柳无忌 萧公权 何廉等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和研究领域都有 一定的影响力 由此培养出陈省身 江泽涵 申又棖等优秀人才 1932 年 12 月 南开 大学改学程制为学分制 综上所述 北大 清华 南开三所高校尽管发展道路不同 特色风格各异 但在 1937 年之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存在以下共同点 通过学习 借鉴欧美国家先进教育理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 1937 1946 年的北大 清华 南开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8 7 钟叔和 朱纯 过去的大学 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11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论和实践 已经建立了现代教育理念引领下的现代大学制度 如普遍提倡加强基础学习 和训练 实施不同程度的 通才教育 实行了选课制和学分制 都强调教授治校 民 主管理 领导者致力教育 有着深厚中西学识素养和人格魅力 教师队伍学术实力雄厚 留学经历培养了他们追求民主自由的气质和宽阔的学术视野 三所高校正处于良性发展 时期 优良的办学水平为以后的西南联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 西南联大的人才培 养成就绝非仅仅 9 年之功 其人才培养模式是承继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新 最丰厚发展 成果的结晶 1 2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外部环境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作为社会文化活动 它必然会与社会大系统中的其他的 子系统如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等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极端恶劣的战争背景下 西南联大能形成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历史传承 自身发展的因素 但教育实体 赖以维系生存和发展的办学外部环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里所说的外部环境 主要指 西南联大面临的战争环境 西南联大与政府的关系 与云南地方当局的关系等等 1 2 1 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 战争是影响西南联大最直接的因素 当然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最大背景 西南联 大因抗战而诞生 因战局而迁徙 在战争中历尽艰辛 受够磨难 但坚持弦歌不辍 为国家 培养了大批人才 同时也直接为战争进行智力服务和参军作战 如上所言 1937 年 7 月 7 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军全面入侵中国 7 月 9 日 蒋介石邀请各界代表人士在 庐山举行关于国是问题的谈话会 蒋梦麟 梅贻琦 张伯苓等教授应邀参加 平津形势 危急 面对学校教师要求校长回京 守土抗敌 梅贻琦电告清华校务会议成员潘光旦 等 表示 当局表示坚决 并已有部置 已做好迁校准备 7 月 29 日 日机轰炸南 开大学 校舍大部毁坏 8 月 5 日 日军进占清华园 9 月 3 日 进驻北大 三校陷入 混乱 9 月 10 日 教育部下令正式宣布设立长沙临时大学 张 蒋 梅三人为筹备委员 会常委 9 月 13 日 在长沙召开了第一次筹委会 确定了校舍 经费 组织分工等事项 其后首先安排科系调整事宜 各系均设置教授会议 由常委会推选会议主席 以此作为 李光荣 宣淑君 试论西南联大办学的社会环境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7 5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 1937 1946 年的北大 清华 南开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8 10 第 1 章 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环境 13 各系议事机构 设法招纳教师和学生 截止 11 月 20 日止 到长沙报到的教师共有 148 人 接纳学生总数达 1452 人 1937 年 11 月 1 日 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 12 月 13 日 日军侵占南京 1938 年 1 月 19 日 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昆明 近千名师生 由长沙经海 陆两线分批抵达昆明 如期报到 1938 年 4 月 28 日 学校奉教育部命更 名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0 年 因日军攻占安南 越南 云南也成为前线 联大 再次酝酿迁校 11 月 13 日 成立西南联大叙永分校 至 1941 年撤销 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结束 8 月 23 日 设立三大学联合迁移委员会 筹划三校迁返平津事宜 1946 年 5 月 4 日 举行结业典礼 西南联大结束 7 月 11 日 最后一批学生离开昆明 战争对学校教育 人才培养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校舍 经费 图书 资料 仪器 设备等办学基础条件严重缺失 如西南联大从长沙临时大学算起 先后三次出于校舍 局势等原因校分两地 直到 1941 年叙永撤销 全校才统一 安顿下来 在长沙时期 将学生分散 借住 寄读当地湖南大学 南昌航空机械学校 重庆大学 并设立文学院 南岳分校 管理 教学皆为不便 因经费拮据 教职员薪金按七折支付 无力购置图书 仪器 长沙临大只能和国立北平图书馆合资订购图书资料 并借用当地图书资源 借用 当地医学院部分设备用于教学 南岳分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