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等整单元精品教案.doc_第1页
第五单元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等整单元精品教案.doc_第2页
第五单元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等整单元精品教案.doc_第3页
第五单元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等整单元精品教案.doc_第4页
第五单元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等整单元精品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17 触摸春天 总第47-48课时 电第47-48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课前准备: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2.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谈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1.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如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四、再读课文,自读自悟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暂时不做讨论)五、合作研读,领悟语句1.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同学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2.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感悟)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第二课时 一、品评人物,深化认识1.同学们已经多次阅读了这篇课文,说一说通过仔细读文,你对盲女孩安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安静是个怎样的孩子?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深层体会)二、品读欣赏,背诵积累1.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所慑服,我们也被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所震撼。请同学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边读边把文中所描绘的情形在眼前浮现出来。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出体会与感受。(教师引导读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还要引导听的学生进行评议或提问,如为什么读这部分,为什么这样读)3.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1.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够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2.全班交流:“我”在树林里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3.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做相应的补充介绍)四、布置作业,课下延伸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2.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出读后感想。3.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板书设计: 17 触摸春天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18* 永生的眼睛 总第49课时 电第49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课前准备:1搜集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2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1.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2.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感动你。3.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语,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3.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五、课外拓展,实践活动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板书设计: 18* 永生的眼睛母亲捐献角膜 关爱他人父亲捐献角膜 无私奉献19 生命 生命 总第50-51课时 电第50-5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重难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时间 :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1.教师导入:“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语段、篇章读给大家听?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欣赏。3.揭示课题:你怎样理解生命,你就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我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三个事例加以概括,并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共同进行评点。三、自主选择,研读课文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例中,你最喜欢哪个事例?2.把喜欢相同事例的学生分别集中在一起,视学生多少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请每组学生自己推选学习组长。3.明确小组学习任务及要求。a.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重点研读本组选择的事例,推敲作者在事例中蕴含的深意,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找出含义较深的语句,揣摩其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c.阅读其他两个事例,画出不懂的问题。四、作业:1熟记生字。2听写词语。第二课时 一、小组比赛,深入探究1.教师激励: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比赛,请各小组按照比赛要求做好准备。课件出示比赛规则:a.小组内轮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0分)b.请一名学生汇报本组对研读的事例的感悟、体会和有个性的见解。(20分)c.请一名学生读一读找到的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谈一谈本组的理解。(20分)d.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20分)e.给研读另外两个事例的学习小组分别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对别的小组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20分)2.展开比赛,教师扮演评委及比赛组织者,予以调控、指导、点拨、小结、评分。3.教师对比赛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学习小组,并请组长介绍取胜经验。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教师引导: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都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水到渠成地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课件出示,示意学生齐读)“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在此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课件接着出示,教师引导学生齐读)“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2.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4.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迪。先跟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三、感情读背,布置作业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听写本课的生词。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教师示范背诵一段,并激励学生课后继续背诵。4.布置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板书设计: 19 生命 生命飞蛾求生砖缝瓜苗 珍惜生命 珍惜时间倾听心跳20*花的勇气 总第52课时 电第52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因为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因为_;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因为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因为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因为_。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1.自主研读: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五、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板书设计: 20*花的勇气失望-遗憾 -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语文园地五 总第53-56课时 电第53-56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课前准备: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二、自主准备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2.课件出示: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三、畅所欲言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四、总结评价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2.板书习作要求:内容具体;写出真实感受;题目自定。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誊写)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二、誊写作文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三、 制作墙报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一、复习导入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2.听写其中的词语。二、我的发现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三、日积月累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4.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四、成语故事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第六单元21 乡下人家 总第57-58课时 电第57-58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理菊、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倘若、向晚、归巢、和谐、催眠曲、辛苦、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1.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指导看图。(1)通过看图,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2)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2.导入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我们一齐来学习第2l课乡下人家(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3.小组合作学习。(1)组员轮读课文。(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小组长汇总。4.全班交流教师导语: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情味,那就要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提问题,因为任何的“懂”都是从“疑”开始的。那些有助于你读懂课文的问题,也就是疑问,就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5.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1)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2)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3)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司空见惯的乡村事物来体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的?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四、梳理整合,浓缩场景1.小组讨论交流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每人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说说,再把描写这一场景的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读给大家听听。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1)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指导点拨。(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2)小组为单位轮读一至六自然段。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听写本课词语。2.同桌互评互改。二、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1.教师导语: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美,品味美。2.合作学习,感受美。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抓住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感悟乡下人家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和纯朴的生活,体会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体会作者拟人的写法,感受生动语言的美。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美。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课文主旨。(1)齐读这一自然段。(2)讨论探究:“独特、迷人”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它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三、读背说写,积累语言1.这么生动的语言,这样优美的画卷,你能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配乐朗读课文)。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四、延伸拓展,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尽量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感悟)1.学生自由读在天晴了的时候,试着画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学生交流感受,并在头脑中浮现画面。2.有感情地朗读。22* 牧场之国 总第59课时 电第59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教学重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1.学生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有关资料,以便使学生对荷兰有个整体的了解。2.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荷兰)2.荷兰,她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大家了解荷兰了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二、整体感知1.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把喜欢的词句画下来再读一读。3.小组合作,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碧绿草原、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膘肥体壮 绵羊猪群,悠然自得 晚霞满天、牛羊歇息三、诵读体验,进行实践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2.小组交流。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讲述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3.以解说员的角色,向游人介绍你最喜欢的那方面的内容。(大家相互评议)四、拓展迁移,发展语言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写具体。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_荷兰是“牧场之国”。_我的祖国真是个美丽的地方。_23 古诗词三首 总第60-61课时 电第60-6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学生查阅作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4.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四、背诵,积累语言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3.简介作者背景: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7.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3.默写两首古诗。24* 麦哨 总第62课时 电第6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重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