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对比.pdf_第1页
汉泰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对比.pdf_第2页
汉泰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对比.pdf_第3页
汉泰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对比.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1 卷第4期 2 0 1 0年 8月 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1 1 1 No 4 Aug 2 01 0 汉泰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对比 高 鲜 菊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 广西 南 宁 5 3 0 0 0 6 摘要 文章选取汉语和泰语的谚语进行对比研究 从反映汉族和泰族的宗教信仰 价值取向 传统习俗 社会结构四 方面的谚语入手 以探讨汉语谚语和泰语谚语各 自蕴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 汉语谚语 泰语谚语 文化内涵 对比 中图分类号 H 4 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0 7 5 5 2 0 1 0 0 4 0 1 0 8一 o 4 一 引言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语言植根于文化 并从中不断汲取养分 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我们可从谚 语中窥见一斑 因为谚语是人民群众 口头流传的通俗易懂 又富于哲理 含义深刻 结构相对固定的句子 是语言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经验 反映了民族的 宗教信仰 价值取向 传统习俗 社会结构等方面 一般能揭 示客观规律 具有教育意义 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研究一个 民族的谚语 既是对该民族语言的探索 又是对该民族文化 的探索 在中国 汉族是主体民族 泰国的主体 民族则是泰 族 这两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是汉语和泰语 所以 本文 选取汉语和泰语的谚语进行对比研究 以探讨它们蕴含的文 化意义 二汉泰语谚语 的文化 内涵 一 反映宗教信仰 在中国 影响深远的宗教当属儒教 佛教和道教 三教渗 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其文化影响自然也反映到语言之 中 我们可以发现 汉语里有很多反映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谚 语 比如 家不可一 日无 主 国不可一 日无君 不孝有 三 无后为大 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黄金不为贵 仁义值千斤 油多不坏菜 礼多人不怪 流言止于智 者 黄金有价 信誉无价 上述谚语充分反映了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 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以及仁 义 礼 智 信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 自汉唐期问传入中国后 因其轮回 转世 因果报应的教义符合统治阶层维护其 自身利益的需要 而一直被大力推广 佛教思想深入人心 汉语里有很多能反 映这一教义的谚语 例如 不修今世修来世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 时辰未到 做善好消灾 杀生不如放生 为善最乐 作恶难逃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帮人一口得一升 救人一命积善功 积金不如积德 克众不如济人 广种福田留余步 善耕心地好收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包含 自古融于民间的宗教 迷信色彩 其教义中的 无为 清静 自然 寡欲 思 想深深渗入中国文化 道教更是从很早前就提出了阴阳互 济 物极必反等朴素的辩证思想 汉语中有很多能反映这些 的谚语 例如 万事分 已定 浮生空 自忙 是非 只为 多开 口 烦恼皆因强 出头 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 水可行船 水可覆船 河有两岸 事有两面 柔可克刚 弱可胜强 乐极生悲 否极泰来 花开必落 月圆必缺 弯过了头要折 拉过了头要断 素以 黄袍佛国 著称于世 的泰国 其民众的宗教信仰 收稿日期 2 0 1 0 0 4 2 9 基金项目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 目 编号 2 0 0 9 1 0 6 0 8 0 5 0 1 M 3 9 5 作者简介 高鲜菊 1 9 8 3一 女 湖南邵阳人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 4期 高鲜菊 汉泰语谚语的文化 内涵对比 1 0 9 实为佛教 婆罗门教和原始信仰长达两千年的综合 在不少 泰语谚语中能看到它们的文化影响 先 以反映泰人原始信 仰的谚语为例 第一行为泰文 第二行为国际音标转写 其下 为词的对译 最后是整句的翻译 商 a u 曲 m 避 箍 家鬼 不 好 荫 1 w 雨 J p p互 z 2 l 量 野鬼 跟着 祸不单行 i 1 u 口 b 丑 4 m d i 村鬼 不 好 硝 1 乔 lll 嗣 J p 正琵k h i 野鬼 就 跟着 家火不起 野火不来 对鬼和各种超 自然力的信仰是泰人的原始信仰 因为在 人类社会早期 由于不了解 自然现象 人们便认为各种 自然 现象都是鬼的所作所为 上述例子里的家鬼 野鬼 村鬼都 是泰人原始信仰中对各种鬼的称谓 佛历 前三百年 婆罗门教通过移居泰国的印度人和常 驻宫廷的婆罗门人传人泰国 后来 婆罗门教又传播了有关 各种神的宗教信仰 我们可以在下列谚语里找到踪迹 1 1 U i j 1 蜩 1u l 出 u 4 m m五 m盟 饭 新 鱼脂肪 新婚之乐 3 1 0 u 舌u U 1 灯 q i m i 址 j i p 2 2 t s h i n p l mm 文静的 拿 量词鱼脂肪 人不可貌相 泰国人认为鱼的脂肪是鱼最好的部分 所以例 用来形 容新婚夫妇 因为刚结婚的小两 口甜蜜的爱情 美好得就像 味道鲜美的新煮的饭和鱼的脂肪一样 所以例 说的是看 起来很文静的人实际上却很精明 因为懂得拿取最好 的事 物 但这和婆罗门教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缘于这么一个故 事 婆罗攀摩 又称拍亚天 婆罗门教信奉的创世神 创造了 天地 世界 天神 人 动物和 植物 他希 望人 们敬 畏他 于是 命令人们吃东西先告诉他 如果吃动物肉要把动物的脚拿来 供奉他 如果吃鱼要用鱼肚上的肥肉 鱼的脂肪 来供奉他 但人们没有听从他的命令 婆罗攀摩生气了 施法术兴洪水 惩罚世人 奉献给神的当然要是最好的 由此可见 泰人为 什么认为鱼的脂肪是鱼最好的部分了 大约佛历3 0 0年 佛教开始进入泰国 而从素可泰时代 到现代 更是得到每位国王的支持 因而已经在泰国人的心 中深深扎根 反映佛教思想的谚语俯拾皆是 比如反映因果 报应观念 的 n l J i I u 日 n k 锄 s a 2 盏 n k a m 恶 报应 恶 恶有恶报 1 1 IJI t h 衄 d i 3 d d i 做 好 得好 计1 南 廿 血越 t s h m d a t s h u I 做 坏 得 坏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能得到历届统治者的支持 是因为其教义有符合统治 阶层 的需要 的方面 比如劝导世人遏制欲望 凡事忍耐 安 于 现实 行善积德 可以在下列谚语里反映出来 l l 1 ji l a u 1 lll 曲 p e n 搿p 血 r a 输 是 佛 上 l 0 u u 1 t s h a 2 t e 丑 m 蛆 赢 是 恶魔 劝人忍让 墓 1 1 u u u n 嵩 u w正 n o i 丑 3 1 c h o 0 1 舛 甜含有苦 吞 劝人安于现世状况 要忍耐 t i lJ 司 u L 亓 u 骱 责 f 缸2 2 s u t 3 2 t s o n 芦 c s a k 2 2 向往高 直到超过威望 企图拥有超过 自己本身地位的威望 反对骄傲 讲究礼貌等等 二 反映价值取 向 谚语是经验的总结 也是关于价值的判断 什么是好 的 什么是不好的 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很多谚语有价值 取向 一种价值观之所 以加以推崇 是因为存在与之对立的 价值观 一条有价值判断的谚语就是建立在对立价值观基础 上的 谚语推崇了一种价值观的同时 也就贬低了与之对立 的另一种价值观 这样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人们的价值取向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反映了汉族人民价值取向的谚语 寒天不冻勤织女 饥荒不饿苦耕人 大吃大喝顾眼前 省吃俭用度荒年 满壶全不响 半壶响叮当 骄傲 蹲在门口 谦虚 走遍天下 别人夸 一枝花 自己夸 烂冬瓜 孔子庙前卖文章 和气致祥 乖气致戾 1 1 0 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1 0 缸 恭可平人怒 让能息人争 人敬我一尺 我敬人一丈 上述谚语反映了汉人的一些价值取向 比如崇尚勤劳 鄙视懒惰 鼓励节俭 反对浪费 提倡谦虚 反对骄傲 讲究礼 貌等等 很多泰语谚语也能体现泰人的价值取向 比如 Qt n um n H u mJ bp l e k p h a 2 o m n i 4 储存 小 积聚 少 积少成多 u 亩 u u s n u 蚰 k l mm 位 m 教 猴子爬 上 棵 树 教猴子爬树 I n 1 I j o k h 剐 t I 1 提 尾巴 自己 自我吹嘘 绝不可取 1 I 1 皤 u 弓 t u n 出l 4 k h u n 2 wa i 4 n 水 浑浊留下 里面 1 j 矾 u D f l l l a m4 s a w 舄丑捌 水 清澈留下外面 即使内心不满意 脸上也要微笑 上述谚语明显反映了泰人崇 尚节俭 鄙视自夸 反对不 自量力 提倡礼让忍耐等价值观 三 反映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是能以外在表现形式展现给世人的一项宝贵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充分显示了其所属的民族的特色 中国 历史悠久 传统习俗 自然多若繁星 地域辽阔 所以各地又有 不同风俗 正是 各处各乡俗 一处一规矩 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这些很多能从汉语谚语里反映出来 例如 八月十五大过年 指有些地方 中秋节 中国农历的八 月十五 日 比过年还要热闹 好年盛景看腊月 中的 好年盛景 指丰收年 腊月 指农历的十二月 这时正值冬季农闲 田事告竣 是个搞祭祀 活动的时期 整句谚语意思是 丰收的年景里 到腊月时人 fl t r 以丰富的祭祀品喜庆丰年 不怕麻糖棍棍 就怕黄米包粽 指 的是北方有些地区 端午节后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 穷人的 日子很难过 因为根 据我国一些地区的风俗习惯 腊月十三要用麻糖祭灶王爷 端午节要吃用黄米和枣包成的粽子 腊鼓鸣 春草生 中 腊鼓 是指腊 日击鼓 腊 日是农历 的十二月八 日 又称腊八 旧时这一天有击鼓驱散瘟疫的习 俗 腊月二十三 家家糖瓜粘 指的是腊月二十三日 以糖 果点心为祭品 让灶神吃后 嘴上粘糖 上天讲好话 腊月二十三 灶爷上 了天 先生放 了学 学生出了监 反映的是中国旧时民俗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的 日子 学校在这一天开始放寒假 老师和学生都离校 回家过 年 腊月二十五 掸房扫尘土 指腊月二十五这一天 家家 打扫卫生 迎接新春佳节 六月六 家中猫犬水中浴 也反映了旧时习俗 农历六 月初六给猫狗洗浴 以防生虫虱 泰语谚语也有很多反映了泰族传统习俗的 比如 w 5 d u L 1 w却 r a 5 ma i 4 mi h o n d i 皿 佛日 没有道路 单 的 天无绝人之路 n u w 却 n ma l l a s 剃度 日 没了 L w l u w锄 a 5 扭a I 舄 佛 日 没 省略 没有一天不作恶 u l L 螽 t l 锄 t 船dm k 2 醒 要深夜 舂 九 l s 琵 1 2 2h um 2 还俗要男青年 深夜就要起床 男青年时期就要还俗 要抓住时机完成 该做的事 关于例 中的佛 日 我们要知道 泰国每个月有四个佛 日 就是上下期的第八天和第十五天 泰 国的阴历每个月分 为两期 每期有十五天 上期是从月初亮到月圆 下期是继上 期到月全暗的那一天 在佛 日人们要做善事 早上要拿饭 菜捐献给和尚或者去佛寺捐饭菜 上午有些人去佛寺念经 或者听和尚唱诵佛经 讲经等等 关于例 中的剃度 日以及例 中的还俗 我们要了解的 是 短期剃度是泰国有佛教信仰人们的这样一种民俗 出于 对父母的孝道 儿子出家能为父母积功德 和对佛的虔诚 年满 2 O周岁的泰国男子必须到寺庙中出家一次 时间可长 可短 但一般不少于一周 除了能反映跟佛教有关习俗的谚语外 还有不少谚语能 反映泰族的一些特有习俗 按泰族的习惯 一个要结婚的青 年男子必需建造一幢自己的房屋 这幢房屋既是举行婚礼的 地方 也是婚后他自己和新娘的未来的家 这幢房子通常要 建在他岳父的宅院中 也就是说 他结婚时 要同他妻子的家 人一起生活 而不是将他的新娘带回家来同自己的父母一起 生活 由于这样的习俗 我们发现 泰语中有大量跟建房有 第4期 高鲜菊 汉泰语谚语的文化 内涵对比 天的湾语 例 奠 i 1j 日 n u 目 亏 u 曲 a 咖k z 2 r 口 口 缸 k h r ms s缸箍 建 房 跨 树墩 侵犯了别人的权利 互 n a u1 lI 亩 1 p l u k2 2 r 口 口 越 血 掰 t I 1 建 房 适合自己 m H I n 1 wi h l l a 矗髓第 k l a 4 梳头 适合 头顶 要适当估计 q 反映社 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 但是很少 有明确的定义 广义地讲 它可以指经济 政治 社会等各个 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 狭义地讲 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 会阶层结构 社会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地位 角色 群 体和制度 能在很多谚语中得到反映 比如 中国历经长达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阶层 制度等都能在汉语谚 语里找到它们 的影子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财主的金银 穷人的性命 民怕兵匪抢 官怕纱帽丢 穷怕常生病 富怕贼人偷 败为寇 成为王 君无戏言 出口成律 一 朝天 子一朝 臣 官大一 品压 死人 当官的动动嘴 当兵的跑折腿 文臣安社稷 武将定戈矛 八字衙门朝南开 有理无钱莫进来 泰国历经数个王朝 期间的封建统治在泰语谚语里也能 找到痕迹 例如 纠1 u 1 uu 目u 血越l b o n i m j m n 芦 种田 上面背部 人 在人的背上种 田 剥削别人 u 1 E 1 亩 1 H E J n w k h i l 1 血盂 血 l 主人说 奴才 跟着 看到别人骂 自己也跟着一起骂 1 1 1 1 n l a u 亩 1 a I 青 1 j 茁 t h 越 丑 I1 p e n k h 茁 s 句 t s a u 4 别 表现得 是奴才二 主人 一 仆不事二主 僧人是泰国社会占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个阶层 因为佛教 在泰国有着凝聚人心 教人向善 传播知识与促进社会稳定 的功能 所以佛教及僧人深受统治阶层重视 早在素可泰王 朝就确立了僧王制度 该制度奉行至今 譬如当今的曼谷王 朝 政府设有宗教厅 专门管理宗教事务 僧侣们还成立僧 务委员会 负责管理僧侣 主席由僧王担任 僧王是僧伽界 的最高领导人 但不得过问政治 僧王的爵位是由国王御封 的 次于僧王地位的长老 则出任僧务委员会的委员 至于 僧务委员会秘书长一职 依例由政府的宗教厅厅长兼任 僧 王是泰国佛教界的最高领袖 也是泰国人民的精神领袖 在 民众心目中 僧王是泰国灵魂的象征 因此 僧王必须具有 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德行 了解了这些 我们才能理解下面 这 条谚语讽刺不 一帚 力行为的意味 酉 u 曲 封 舢 1 s n n 锄 a q 2 盐 j f 墨 教 僧王 孔夫子庙前卖文章 三结 语 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 部分 它闪烁着民族特色之光 我们通过上文对汉泰语谚语 的比较可以看出 汉族人民和泰族人民在谚语蕴涵的文化方 面体现的一些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比如 谚语能反映出一 个民族的宗教信仰 汉语谚语反映的是汉族人民信奉的儒佛 道三教思想 泰语谚语反映的是泰族人民的原始信仰以及对 佛教 婆罗门教的信仰 谚语能反映出一个 民族的价值取 向 汉族人民和泰族人民都崇尚勤劳 鄙视懒惰 鼓励节俭 反对浪费 提倡谦虚 反对骄傲 提倡礼让忍耐 谚语能反映 出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汉族人民和泰 族人民各有特色的一些风俗习惯 谚语能反映出一个民族 的社会结构 中国和泰国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时期 所以 在各自的谚语中都有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社会阶层 社会制 度等方面的体现 因为不同的民族从各 自的具体环境出发 去认识客观世界 所以在他们的认知里 自然有一致之处 共 性的体现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打上民族的烙印 个性的 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从上文看到汉泰语谚语中反映的宗教 信仰 价值取向 传统习俗 社会结构方面有这么多相同以及 不 同之处 目前中泰两国学术界对各 自的汉语谚语和泰语谚语收 集 整理工作比较到位 但对汉语和泰语谚语的对比研究却 很少触及 所以希望凭借本文抛砖引玉 引起人们对这一研 究领域的关注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欣赏汉泰两族谚语 并从有 语言之花 智慧之果 民族之光 这一称号的谚语里 更加清楚地了解汉族和泰族的民族文化 从而增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增进中泰两国的友好关系 注释 泰国的佛历以佛祖释迦牟尼涅槊 圆寂 后一年为纪 元之始 比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早 5 4 3年 下转第 l 1 5页 第4期 邓海丽 基于泛读的词汇知识与词汇能力习得研 究 1 1 5 I NC 1 9 9 3 D u h i n F r aid a a n d E l i t e Ol s h t a i n P r e d i c t i n g W o r d Me a n i n g s f r o m C o n t e x t u a l C l u e s Ev i d e n c e fro m L 1 Re a d e r s M S e c o n d l a n g u a g e R e a d i n g A n d V o c a b u l a r y L e a r n i n g C E d s T h o m a s H u c k i n Ma r g o t H a y n e s a n d J a m e s Co a d y Ne w J e r s e y Ab l e x P u b l i s h i n g C o r p o r a t i o n 1 9 93 Co a d y J and T h o ma s Hu c k i n S e c o n d L a n g u a g e Vo c a b u l a r y A c q u i s i t i o n a R a t i o n a l e f o r P e d a g o g y M C a m b r i d g e C a mb r i d g e Un i v e rsi t y P r e s s 1 9 9 7 C o a d y J R e s e arc h o n E S L EF L V o c a b u l a r y Ac q u i s i t i o n P u t t i n g i t i n C o n t e x t M S e c o n d l a n gua g e R e a d i n g A n d An Emp i r i c a l St ud y o n Ac qu i s i t i o n Co mpe t e nc e t hr o ug h 8 9 1 0 Vo c ab u l a r y Le a r n i n g E d s T h o ma s Hu c k i n Ma r g o t Ha y n e s a n d J a me s C o a d y Ne w J e rse y Ab l e x P u b l i s h i n g Co rp o r a t i o n 1 9 93 S k e h an P A C o g n i t i v e Ap p r o a c h t o L a n g u a g e L e a r n i n g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 9 9 9 刘绍龙 论二语词 汇的 习得 与发展 基 于实证调查 的词 汇知识 发展 差 异假说 J 外语 教 学 2 0 0 3 1 1 4 7 5 0 Ha t c h Ev e l y n C h e r y l Br o wn Vo c a b u l a r y S e man t i c s a n d L a n g u a g e E d u c a t i o n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 社 2 0 0 1 o f W o r d Kn owl e dg e a nd Le x i c a l Ex t e ns i v e Re a d i ng DENG Ha i l i D o n g g u a n C o l l e g e o fT e c h n o l o g y D o n g g u a n 5 2 9 1 0 6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Ap p l y i n g t h e r e c e n t t h e o r y an d a p p r o a c h o n v o c ab u l a r y a c q u i s i t i o n a n d v o c a b u l a r y t e s t t h i s 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 e s o n t h e i n c i d e n t al a c q u i s i t i o n o f w o r d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l e x i c a l c o mp e t e n c e t h r o u g h e x t e n s i v e r e a d i n g a mo n g i n t e r me d i a t e l e a r n e rs T h e ma i n p a r t s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c l u d e a o n e y e ar t e s t o n e x t e n s i v e r e a d i n g a v o c ab u l a ry t e s t t h a t c o v e rs me a n i n g c o l l o c a t i o n a n d s y n t a x i n t e rm s o f p r o d u c t i v e an d r e c e p t i v e c o mp e t e n c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t e s t d a t a I t i s r e v e a l e d t h a t o n t h e w o r d k n o w l e d g e a c q u i s i t i o n l e a r n e rs t e n d t o a c q u i r e me an i n g fi rst t h e n c o l l o c a t i o n a n d s y n t a x o n t h e l e x i c a l c o mp e t e n c e l e a r n e rs t e n d t o l e a rn mo r e r e c e p t i v e wo r d s t h a n p r o d u c t i v e o n e s Ke y wo r d s e x t e n s i v e r e a d i n g i n c i d e n t al v o c a b u l a r y a c q u i s i t i o n wo r d k n o wl e d g e l e x i c a l c o mp e t e n c e 上接第 1 1 1页 参考文献 1 覃圣敏 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 M 南宁 广西 人 民 出版 社 2 0 0 3 2 王德春 汉英谚语与文化 M 上海 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