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_以中国宪法为例.pdf_第1页
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_以中国宪法为例.pdf_第2页
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_以中国宪法为例.pdf_第3页
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_以中国宪法为例.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战线 SIXIAN G ZHANXIAN 2004 年第 3 期 第 30 卷 l 13 2004 Vol130 THINKING 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 以中国宪法为例 张春泉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 法典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 又是一种言语行为 更是一种语用修辞活动 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 理论 言语行为双重结构论 与陈望道 修辞学的功用观0均对法典修改有积极意义 中国宪法文本修改这一修 辞现象和言语行为表明 法典修改可作为语用学与修辞学 联姻 0 的一个中介 考察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 理据 有助于推动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也有助于语用学 修辞学的发展 关键词 法典修改 修辞现象 言语行为 语用修辞过程 中图分类号 D90 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778X 2004 03 0026 04 y Legal Text Re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stylistics Taking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for Example ZHANG Chun quan School of the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China Abstract The revision of legal text is not only a rhetor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peech act It is even more of a pragmastylistic activity The normative pragmatic theory the dual structure of speech act and the idea of rhetoric function0 of Chen Wangdao are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legal text revision T he rev i sion of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al text a speech act suggests that legal text revision can be a medium for pragmatics to connect with rhetoric Investigations on the theoretical base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construc tion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democratic rule by law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and rhetoric Key words legal text revision rhetoric phenomenon speech act pragmastylistic process 法律同语言文字的关系十分密切 任何法律 法规 不论其属于哪一部门 哪类规范 哪种形式 都要通过立法语言 即通常所说的法言法语 这一 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也就是通过一定的字 词 句 以及标点符号表达出来 0 1 P374 尤其是在我 国 判例无拘束力 1 P264 因此 中国的法 律规范主要以语言文字为其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 规范性法律文件 法律条文等是以语言文字形式表 述着法律规范的内容 它们以语言文字 这里尤指 记录语言的 文字0 形式作为其存在状态 根据各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作为其存在状态 可 将法律划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成文法的法律文 本通常被称为法典 0 2 P47 我国宪法即为成文 法 因此 中国宪法法律文本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法 典 发展性是宪法的重要特征 0 3 P24 宪法法 典修改即是宪法发展性的具体体现之一 法典修改在 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修辞现象 同时是一种言语行 为 更是一种语用修辞过程 这里 我们以中国的宪 法法典修改为例探讨之 26 y收稿日期 2003 10 09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2003034523 作者简介 张春泉 1974 男 湖北安陆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驻站博士后 主要从事法律逻辑 汉语修辞研究 一 法典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 我们认为 法典的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 这从 人们对修辞现象的认识及法典修改的实践可以看出 修辞现象是 修辞0 的现象 修辞不过是调整 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0 4 P3 陈望道先生的学生陈光磊先生对这段话的诠释是 修辞所努力的就是要使 文 语文形式 能达 意 思想内容 达到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完美 统一 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这是人类社会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修辞现象 0 5 P19 20 法典修改就是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 法言法语 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 国家或统治阶级 的意志 的显例 既然 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 一定的思想内容0 是修辞现象 则不妨说法典修改 也是一种修辞现象 修辞现象常常关涉 4 个方面 题旨情境 思想 内容 语文形式 表达效果 修辞现象 普遍地存 在于人类社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之中 可以 说 每用一个词 每说一句话 就都构成了一种修 辞现象 0 5 P8 这里仍然强调的是修辞现象的 普遍性和语辞性 法典修改 含宪法法典修改 最 终即落实到语辞的调整适用上 既然如此 法典修 改在这个意义上即可以说是一种修辞现象 修辞现 象不等于文艺现象0 修辞家主要是选择与调整语 文材料以取得尽善尽美的表达内容的最佳表达效 果 0 就法典修改而言 修辞家 法律文本修改者 也是调整语文材料以取得特定的表达内容 国家意 志 的最佳表达效果 一方面实现了立法原意或修 改原意 另一方面广大公民能够准确理解 修辞现 象也不等于语言现象 正如王易所说 修辞现象 之性属于动 语言现象 之性属于静 前者必须 结合外界的交际对象与环境 动态地研究适合它们 需要的词语的选择与调整 0 6 P22 23 显然 法典修改 之性属于动0 它对特定语词进行选择和 调整 正如王易所理解的修辞现象那样 由此涉及修辞活动 修辞活动是 对言语进行 加工 修饰和调整 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活动 是交际活动的重要环节 要依赖语言环境 从语言 体系中选择恰当的语言手段 组成适切的话语 0 7 P174 法典修改也势必需要依赖语言环境 这里尤指社会情景语境 比如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态势 从语言体系中选择恰当 的语言手段 组成适切的话语 形成新的法律文本 就其主体而言 修辞活动 由说写者 听读者两个 方面所构成 0 8 P2 是诉诸多主体完成的 法 典修改也是多主体完成的 亦包括特定说写者 全 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和听读者 全体公民 此外 与修辞活动密切相关 有学者从 修辞0 与 修辞方法0 的角度谈到了 修辞现象0 修辞 方法是多样的 变化的 归纳起来 就是对语言材 料自觉地进行选择 加工和调整的方法 0 9 P9 诚如濮侃先生所言 我们用 选择 加工和 调整 之法以概括各种具体的修辞方法 目的是使 之能体现修辞活动的性质 0 9 P9 有鉴于此 李运富先生将其视为修辞现象的分类 即 选择 加工 调整0 分类法 10 P126 127 综上 修辞现象是言语主体努力追求语文形式 与思想内容辩证统一的现象 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 种努力就是加工 调整 适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 由说写者和听读者组成 法典修改在一定意义上即 属此列 具体就宪法法典修改而言 中国宪法明文 规定 宪法的修改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或者 1 5 以上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提议 并由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 3以上的多数通过 现行宪法第六十四条 不难看出 这里的 提议0 即是一种修辞活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或者 1 5 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0 即如上文 所说的 说写者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 的2 3以上0 的代表即为上文所说的直接 听读者0 之所以规定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2 3 普通法律需半数以上 引者注 以上的多数通 过0 是对 修辞效果0的格外关注 经提议的法典 的修改在某种意义上即为对原有条文的选择 加工 调整 例如 中国宪法从 1954 年宪法 1982 年宪 法在总体上作了如下的调整 总字数由 1954 年的 9 335字 1975 年的 4 179 字 1978 年的 7 891 字调 整至 1982 年的 15 498 字 总条数由 1954 年的 106 条 1975 年的 30 条 1978 年的 60 条 调 整至 1982 年的 138 条 考察表明 这里的调整实质上蕴涵了对原有条 文的加工 增损 原有文字的增减 自然也包含对 原有条文语词的替换 易位 例如 1988 年 4 月 12 日的宪法修正案将原来的第十条第四款 任何组织 或者个人不得侵占 买卖 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 法转让土地 0 修改为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 占 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的使 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0 5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修正案6 第二条 1988 年 4 月 12 日第七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以上修改首先删 除 出租0 然后增补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 的规定转让 0 不难理解 这不是简单的替换 它依 据当时的国情 一种广义的语境 将 土地不得出 租0 修改为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 让0 修改前的法典里 出租0 的语义指向指的是土 地 修改后的法典中的 转让0的语义指向指的是 使用权0 显然 修改后的法典的权利关系的规定 进一步明确 具体 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宪法文本与其他普通法律 尤指成文法 文本在修改程序上有所不同 但其同 为法典 且其他任何普通法律在制订和修改时均不 得与宪法相抵触 因此 着眼于法理与修辞 以宪 法修改为例谈法典修改应该是可行的 至此 我们 应该有理由断定法典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 二 法典修改是一种言语行为 法典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 同时亦是一种言语 27 行为 言语行为 speech acts 不单指 言之所 述 而且指 言之所为 甚至涉及 言后之果 即 所述 所为 之后给言语对象带来的影响和 后果 0 11 P133 法典修改亦有 所述0 所 为 0及 言后之果0 法典修改 述 0的是具体的社 会现实 就宪法而言 列宁把宪法分为 成文的宪 法 0和 现实的宪法 前者是指国家的制定的宪 法文件 后者是指现实的经济 政治关系 一方面 现实的宪法 决定 成文的宪法 的性质 内容和 特点 另一方面 成文的宪法 必须真实反映 现 实的宪法 即现实的经济 政治关系的发展 才能 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 0 12 P4 显然 法典修 改是使法典更为 真实0 地反映当时的现实的经济 政治关系的手段之一 其所 述0 就自不待言了 法典修改亦有所 为0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规范 人们的行为 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看没有社会行为 就无法产生相应的作用方式 法律的作用方式是法 律的核心 法律的作用方式按其性质一般可分为 5 种类型 即 授权 要求 禁止 倡导和宣示 0 1 P254 255 值得注意的是 授权 要求 禁止 倡导和宣示0 在法典中往往有且只有诉诸言语表现出 来 此即形成特定的言语行为 言有所 为0 法典 修改说到底是对以上 5 类 法律的作用方式0 的调 整 或者强化或者弱化 或者是以上 5种作用方式的 互换 例如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第八 条 6 1993 年 3 月 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一次会议通过 宪法第十六条 国营企业在服从国 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 在法律 规定的范围内 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0 国营企业依 照法律规定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 实行民 主管理 0 修改为 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 权自主经营 0 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职工代 表大会和其他形式 实行民主管理 0 首先 该修正案将 国营企业0改为 国有企 业 0 即是对 授权0 这一言语行为 法律的作用方 式之一 的强化 接着 将 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 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 在法律 规定的范围内 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0修改为 国 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0这里 删除了一个 前提0 改换了一个述题 即将述题 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0 改为 有权自主经营0 显 然 有0 的辖域发生了变化 修改后重点突出了 权0 而不是 经营管理0 法典修改不可能不考虑 言后之果0 事实上 法 典修改对 言后之果0 的关注常常以法律的形式予以 要求和宣示 宪法对此有专门的条款予以明文规定 似可认为 法典修改的 言后之果 0 具有一定的层次 性 其第一层次即通过 人民代表0 或 国会议 员 0 立法者 的反应体现出来 其第二层次通 过修改后的法典正式生效以后普通公民 法律适用者 的反应体现出来 综上 法典修改是一种言语行为 三 法典修改是一种语用修辞过程 既然法典修改是一种言语行为 又是一种修辞 现象 那么 法典修改就理应是一种语用修辞过程 不难发现 这一看法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 语用学 与修辞学是可以结合的 事实上 一些学者已经注 意到了语用学与修辞学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I 1A Richards 5意义之意义6 一书的作者之一 认为修辞学应该是研究误解及其纠正方法的学问 13 P161 法典之所以要修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是广义语境的变化 原有的法律条文很有可能已经引 起了法律适用者的误解 具体的一个很重要的 纠正 方法0 即是对法典实施修改 毋庸置疑 瑞恰兹对修 辞学的认识已经打上后人所说的 语用学 0 的烙印 无独有偶 Morris 在提出语用学概念的同时 便曾指出语用学与修辞学有密切的联系 14 P39 当下 已有学者对语用学和修辞学作了宏观 上的比较 并找出了它们的一些共性 修辞学和语 用学有不少共同的地方 第一 修辞学和语用学都 研究语言文字资料的选择使用 第二 二者都要求 依据说话和写作的主旨 目的来选择使用语言文字 资料 第三 它都强调情景或语境 包括交际双方 时间 地点和上下文等 在选择使用语言文字资料 的作用 0 15 P383 这表明 修辞学完全可以 而且应该汲取语用学的养料 来拓宽和充实自己的 视野和内容 这种学术上的沟通 正在并将会在修 辞学上显示出新的光彩来 0 5 P265 既然如 此 我们认为 更为实际 更有意义的是修辞学与 语用学的 联姻 问题0 一种可能的趋势是建立 语用修辞学 0 16 P25 以上诸论者正确地指 出了语用学与修辞学结合的可能性 法典修改即可作为修辞学与语用学有机结合的 一种 触媒0 因为如前所述 法典修改既是一种修 辞现象 又是一种言语行为 一般认为 修辞现象 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 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 0 17 P86 反过来 这 种有机结合的语用修辞学对法典修改又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为法典修改提供必要理据 至此 我们思考的语用修辞学已初现端倪 以 既为修辞活动又是言语行为的语用修辞活动 过 程 比如法典修改 为研究对象 注重语用 条件与修辞效果的一种研究体系 显然 我们是把 法典修改作为语用修辞过程的一种典型 这里 我 们从对法典修改的进一步探讨中试引入哈贝马斯的 言语行为双重结构论和陈望道之修辞学功用观 以 进一步考辨法典修改的理据 法典修改既是一种表达 同时又是一种理解 法典修改的必要前提是对法典的阅读理解 然而 关于阅读文本有一件简单的事必须说清楚 那就是 文本通常很难被全部读懂 也不可能一无所获 意 义和效果从未被绝对地产生或拒绝 它们总是维持 一种保留物 供潜在的读者支配 这种保留物与数 额巨大的财富没有什么关系 与它有关的是轨迹中 一种碰运气的边缘性 是一种充斥语境的不可能 性 0 18 P60 61 这里即直接将语境与法典理 解结合了起来 法典理解是法典修改的前提和结果 28 就法典修改而言 法律适用者即德里达所谓之 潜 在的读者0 一般情况下 至少是那些 潜在的读 者 0的一部分对法典的认可是法典生效的必要条件 于是 怎样使 听读者0 法律适用者 甚至包括法 典修改者 与 说写者0 在理解上尽可能地取得一 致就尤为重要了 然而这一问题绝非一般的纯粹法 理可以单独解决的 譬如现实主义法律理论即极为 强调这种阅读理解产生的意义或曰法律的含义的动 态生成性 认为法律文本 即法典 的意义理解 只能依赖于法律适用者0 因而其本身只能是主观 的 这意味着法律含义是由阅读理解者决定的 从 而意味着法律是阅读理解者 制定 的 0 19 P88 之所以作如是观 理由有二 第一 法律 适用者阅读理解时已有先存的观念或者判断 第二 阅读理解并不存在惟一正确的客观结论 0 19 P88 这至少可以表明 法律适用者对法典的理解 是能动的 这就为法典歧解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 如果可以证明法律适用中 正确的结论 是存在 的 那么 似乎便可以通过 正确 的解释方法解 决解读的多样性 法律适用者不受约束的问题也就 不存在了 0 19 P88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法典本 是对法律适用者的一种规范 而 现代 书面记载 法律的各个环节 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文本的阅读 而运用的 0 20 P699 这样 解读的多样性0 与 现代法律的运作0 之间就存在着矛盾 哈贝马斯的 普通语用学0 至少在理论上有助 于上述矛盾的化解 哈贝马斯 基于对交往行为认 识的需要 特别注重话语完成行为中的人际关系和 生成性力量 或称之为衍生力量 这两种因素 他 认为 每一个完成式话语都会建立一种人际关系 同时 讲话者在完成一个语言行为时 可与听话者 发生某种人际关系而影响后者 这是由于话语的生 成性力量所致 0 21 P27 哈贝马斯认为言语行 为中的以言表意和以言行事两种成分是不能截然分 开的 哈 贝 马斯 进 而 认 为 不 仅 语 言 而 且 言 语 即在句子中的使用 也是可以进行规范 分 析的 21 P28 主张对言语行为不能仅仅限 于经验分析 必须而且能够进行规范分析 显然 这种规范分析在理论上似可解决理解和沟通何以成 为可能的问题 为更具可操作性 哈贝马斯给出了 使理解和沟通成为可能的言语的有效性基础的 4 个 方面的 有效性要求0 即言说者的表达的可领会 性 真实性 真诚性 正确性 22 P50 70 就法典的修改而言 言说者0 可理解为法典的修改 者 听者0 包括法律的适用者 一般公民 及法典 的审订者 人大代表等 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理论之可用于法典修改绝不 是偶然的 就像陈望道之修辞学功用观可适用于法 典修改一样 修辞学 最大的功用是在使人对于语 言文字有灵活正确的了解 这同读和听的关系最 大 0 4 P17 这修辞学最大的功用可分为 3 层 即确定意义 解决疑难 消灭歧视 4 P17 18 不难理解 按陈氏这种修辞学功用观建立起来的修 辞学一定正好有助于排除法典修改的歧解 其与哈 贝马斯规范语用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用学与修辞 学之于法典修改又有了 共同语言0 以上思考似已表明 法典修改需要修辞学 尤 指 语用修辞学0 的 出席0 事实上 1954 年宪 法制定时 与法律顾问组并置的仅有的两个顾问组 之一的由叶圣陶 吕叔湘为成员的语文顾问组的设 置即为明证 另一方面 如上所述 法典修改也为 修辞学与语用学的 联袂0 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 以语用修辞学为必要理据的法典修改将更科学 更 有利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 周旺生 张建华1 立法技术手册 M 1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 社 199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