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质量管理概论.ppt_第1页
中级质量管理概论.ppt_第2页
中级质量管理概论.ppt_第3页
中级质量管理概论.ppt_第4页
中级质量管理概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专业综合知识 各章考试分值比重 50 40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30 20 10 第一章 38分第二章 28分第三章 34分第四章 30分第五章 30分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本章内容 考试比重 根据历年考题统计 本章内容约占38 44分 其中单选题8 9分 多选题在18 22分左右 基本上都是每小节一道题 综合题1 2道不等 分值在8 16分之间 综合题更加灵活 与其它章节内容有时结合出题 95 考题在大纲要求 掌握 和 熟悉 的内容中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大纲要求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1 质量的概念 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ISO9000 2000版质量管理标准 质量大师对质量概念的描述 关于 固有特性 的概念一个产品往往具有多种的特性 这些特性有的是固有的 也有的是赋予的 固有特性是产品本身所具备的 赋予特性是产品生产出来后附加的 产品固有特性和赋予特性有时是相对的 某些产品的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些产品的固有特性 固有特性是质量定义中 特性 的基本属性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要求 指 明示的 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要求的主体是顾客与相关方 不同相关方的要求可能不同 即使是同一方要求也是变化的 因此 要求是动态的 同时 要求又是多方面的 如 产品要求 过程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顾客要求等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产品是指 过程的结果 包括硬件 软件 流程性材料和服务 一个完整的产品往往是上述产品类型的组合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 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质量特性有的能够定量测量 有的只能定性描述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都需将定性的质量特性转化成可以定量的代用质量特性 质量特性包括 性能 适用性 可信性 可靠性 维修性 维修保障性 安全性 环保要求 经济性和美学性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质量特性通常划分为关键 重要和次要三类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质量概念的发展三个阶段 符合性质量概念 适用性质量概念和广义质量概念 第一节质量的基本知识 习题 质量 定义中的 特性 指的是 A 固有的B 赋予的C 潜在的D 明示的 A 习题 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A 产品的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B 完成产品后因不同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是固有特性C 产品可能具有一类或多类别的固有特性D 某些产品的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些产品的固有特性 B 习题 质量定义中的 要求 指 需求或期望A 潜在的B 明示的C 通常隐含的D 必须履行的 B C D 习题 顾客认为质量好的产品因要求的提高而不再受欢迎 这反映了质量的 A 经济性B 广义性C 时效性D 相对性 C 习题 关于质量特性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 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B 质量特性是多种多样的C 质量特性必须是定量的D 实际工作中 应把不定量的特性转换成可定量的代用质量特性 习题 软件质量的固有特性有 05年考题A 功能性B 效率C 可移植性D 响应性 A B D 习题 服务质量的固有特性有 A 响应性B 保证性C 可移植性D 移情性 A B C A B D 习题 若超过规定特性值要求 将造成产品部分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为 A 关键质量特性B 重要质量特性C 次要质量特性D 一般质量特性 B 习题 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和对顾客给予特别的关注 反映了服务质量的 A 响应性B 保证性C 移情性D 有形性 C 习题 以下属于广义质量概念的有 A 企业的质量问题只是技术问题B 顾客不仅指购买产品的顾客 组织内部下道工序人员也是顾客C 产品质量合格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产品标准D 质量是质量部门抓的工作 B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大纲要求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 管理 指挥和控制组织协调的活动 1 管理职能 计划 组织 领导和控制 管理职能按发生先后的逻辑顺序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管理职能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计划是前提 组织是保证 领导是关键 控制是手段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2 管理层次和技能1 管理幅度 管理者直接领导下属的数量 2 管理层次 最高管理者到具体执行人员之间所划分的层次 在管理幅度给定条件下 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大小成正比 在组织规模给定条件下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有效的管理幅度的大小还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 管理者本身的素质与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 2 管理者工作的内容 3 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管理层次的划分及其相应的职责 综观全局做出决策是战略计划活动 是最高管理者的职责 高层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 计 划 组 织 领 导 控 制 战略计划活动 战术活动 作业活动 组织活动 4 组织活动 不同管理层所从事的组织活动以及在管理职能上所占的比重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3 管理层次的创新 组织层次的扁平化 当企业规模扩大时 传统的有效方法是增加管理层次 当今的有效方法是增加管理幅度 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 金字塔结构的组织组织形式被 压缩 成扁平状 虚拟扁平化 在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扁平化的基本目的 组织层次扁平化得以实现的原因是 1 分权管理特别是事业部制成为发展趋势 2 组织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扁平化的显著趋势是 层级减少 渠道缩短 渠道宽度大大增加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5 管理技能 中层管理 高层管理 基层管理 概 念 能 人 技 技 际 技 能 术 技 能 高层管理者需要较强的概念技能中层管理者更多需要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基层管理者主要需要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 习题 管理的职能是计划 组织 领导和控制 其中计划是 的活动 05年考题A 确立组织目标 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B 确定组织机构 分配人力资源 C 激励并管理员工 组建团队 D 评估执行情况 控制组织的资源 A 习题 管理的职能按其发生顺序 应为 A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B 组织 计划 领导 控制C 计划 领导 组织 控制D 计划 组织 控制 领导 A 习题 当组织规模扩大时 组织结构可采取的措施是 A 管理幅度不变 增加管理层次 B 组织形式扁平化 C 管理幅度不变 减少管理层次 D 事业部分权管理 A B D 习题 组织管理层次 扁平化 发展的背景是 05年考题A 分权管理成为一种趋势B 企业需快速适应市场变化C 企业管理幅度变小D 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A B D 习题 组织活动有三种 战略计划活动 战术活动和作业活动 其中的战术活动主要由 完成 A 高层管理者B 中层管理者C 基层管理者D 作业人员 B 习题 管理者 综观全局 认清为什么做某事的能力 是 A 技术技能B 人际技能C 概念技能D 组织技能 C 习题 中层管理者更多需要具备 A 技术技能B 人际技能C 概念技能D 组织技能 B C 二 质量管理的概念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质量管理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策划 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1 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并为实现规定的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 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并开展质量改进等活动予以实现的 2 组织在整个运行过程中 需要对诸如质量 计划 劳动 人事 设备 财务和环保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 3 质量管理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 是否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关系着组织的兴衰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1 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2 质量策划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质量控制的过程 根据质量要求设定标准 测量结果 判断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对质量问题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再放生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4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提供信任是质量保证的核心 信任是在顾客定货前建立的 质量保证不是买到不合格产品后的保修 保退 保换 为使顾客获得足够的信任 供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往往需要证实 证实的方法有 供方的合格声明 提供形成文件的基本证据 如质量手册 型式检验报告 提供其他顾客认定的证据 顾客亲自审核 由第三方进行审核 提供经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据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5 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质量保证与保证质量质量保证不能等同于保证质量 保证质量 满足要求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前提 保证质量是通过检验 控制等手段使产品符合要求 而质量保证是提供要求得到满足的信任 质量保证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 内部质量保证是组织向自己的管理者提供信任 外部质量保证是组织向顾客或其他方提供信任 习题 关于质量管理的概念 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 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B 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并为实现规定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 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开展质量改进等活动予以实现的C 组织围绕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是组织各项管理的主线D 质量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 因此质量管理即企业管理 D 习题 组织的质量方针须由 正式发布的 A 最高管理者B 管理者代表C 质量经理D 最高管理层 A 习题 质量策划包括 A 组织经营战略策划B 产品实现策划C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D 过程运行策划 B C D 习题 质量保证的关键词是 03年考题A 管理B 信任C 改进D 审核 B 习题 对采购过程的质量控制 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A 确定采购文件B 评定选择合格的供方C 规定进货质量的验证方法D 对采购产品进行全数检验 A B C 习题 组织的质量保证得以证实的方法有 A 组织对产品的合格声明B 提供认证机构的认证证据C 组织对产品的三包规定D 顾客或第三方的审核证据 A B D 习题 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A 质量策划B 质量控制C 质量保证D 质量改进 D 习题 保证质量 满足要求是 的基础和前提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提供信任的重要手段 A 质量策划B 质量控制C 质量保证D 质量改进 C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三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全面质量管理 TQM 以质量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菲根堡姆 当前举世瞩目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 美国波多里奇奖 欧洲质量奖 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以及卓越绩效模式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等 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1 休哈特的质量理念 1924年提出第一张控制图 1931年出版 产品制造质量的经济控制 提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 而是生产出来的 把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提升到了事前控制 被誉为 统计质量控制之父 休哈特还首先提出了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后被戴明采纳推广并得到普及 称为 戴明环 2 戴明的质量理念 主要观点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的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 戴明质量管理14条原则1 建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2 采用新观念3 停止依靠检验来保证质量4 结束仅仅依靠价格选择供应商的做法5 持续地且永无止境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6 采用现代方法开展岗位培训7 发挥主管的指导帮助作用8 消除恐惧9 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10 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 标语和数字目标11 避免单纯用量化定额和指标来评价员工12 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13 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14 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预防原则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持续改进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系统原则 3 朱兰的质量理念 主要观点 1 质量意味着满足顾客需求 2 质量意味着免于不良 质量管理三部曲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 4 石川馨的质量理念 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1 所有部门都参加的质量管理2 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3 以质量管理为中心 推进成本 产销量 交货期管理的综合性质量管理 质量思想1 质量第一2 面向消费者3 下道工序是顾客4 机能管理5 尊重人的经营6 用事实 数据说话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 因果图的发明者 QC小组的奠基人 石川馨提出质量的广义性概念 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 还指工作质量 部门质量 人的质量 体系质量 公司质量 方针质量等 习题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有 A 质量检验阶段B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C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D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阶段 习题 发明了控制图 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 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提升到了事前控制 A 朱兰B 戴明C 休哈特D 菲根堡姆 习题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质量管理专家是 A 朱兰B 戴明C 休哈特D 菲根堡姆 习题 以下属于戴明的质量管理理念有 A 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在公司管理而不在员工B 持续地且永无止境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C 用数据 事实说话D 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A B C C D A B D 习题 朱兰提出的质量观点有 A 质量是满足顾客要求的适用性B 质量意味着消除劣质成本C 质量管理是全方位的质量管理D 质量管理基于ISO9000标准 习题 朱兰提出的质量三步曲为 A 质量策划B 质量控制C 质量保证D 质量改进 习题 下道工序是顾客 是哪位质量管理专家的观点 A 朱兰B 戴明C 休哈特D 石川馨 习题 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B 全面质量管理不再局限于质量职能领域 而是将质量概念拓展到全部管理目标 C 全面质量管理是当前唯一可行的管理途径 D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 A B A B D D A B D 大纲要求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一 方针目标管理方针目标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中长期和年度经营方针目标 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自我控制与协调 以实现个人目标 从而保证实现共同成就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方针目标管理的特点 1 系统管理 建立目标体系 重视管理设计和整体规划 进行综合管理 2 重点管理 不替代日常管理 抓有重大影响的重点目标 措施或项目3 措施管理 将目标细化到具体措施上 使每一个目标都能采取措施 4 自我管理 将目标与措施落实到每个人 为完成目标而自我管理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二 方针目标管理的原理方针目标管理的理论依据是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 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会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方针目标管理理念与泰勒制的科学管理思想方针目标管理以行为科学中的 激励理论 为基础 注重调动个人积极性 强调自我控制和协调 通过实现个人目标 从而更大程度的实现组织总体目标的管理方法 它比泰勒制的科学管理有了明显的进步 主要区别在于 从 以物为中心 转变为 以人为中心 从 监督管理 转变为 自主管理 从 专制管理 转变为 民主管理 从 纪律约束 转变为 激励管理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三 方针目标管理的作用1 是实现企业经营目的 落实经营决策的根本途径 2 是调动职工参加管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3 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 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 就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激发 调动人的积极性 对企业实行系统管理 在实施目标管理的全过程中 牢牢抓住系统管理和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两条主线 习题 方针目标管理对象通常是 目标 A 短期的B 中长期的C 年度的D 日常的 习题 方针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具有 特点 A 强调系统管理B 强调重点管理C 注重例外管理D 注重措施管理 A B D B C 习题 方针目标管理的理论依据是 A 行为科学B 泰勒制的科学管理C 系统理论D 朱兰的质量三步曲 习题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包括 A 生理需要B 安全需要C 消费需要D 尊重需要 A C A B D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二 方针目标管理的实施包括方针目标的制定 展开 动态管理和考评四个环节 一 方针目标的制定 方针目标制定的要求1 企业方针目标是由总方针 目标和措施构成的有机整体 2 方针目标的内容较多 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将年度重点或关键项目作为目标实施方针目标管理 3 目标和目标值应有挑战性 应高于现有水平 4 方针目标的制定应注重长远目标与当前目标并重 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 发展生产和提高职工福利并重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制定的依据1 顾客需求和市场状况 2 企业对顾客 对公众 对社会的承诺 3 国家的法律 法规和政策 4 行业竞争对手状况 5 社会经济发展动向和有关部门宏观管理要求 6 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 7 企业质量方针 8 上一年度未实现的目标及存在的问题点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制定的程序1 宣传教育2 搜集资料 提出报告3 确定问题点4 起草建议草案5 组织评议6 审议通过 方针目标制定的修改企业需根据主 客观环境产生的变化 对方针 目标或措施适时进行修改 但修改需遵循一定的程序 并有一定的时间要求 修改不能带有随意性 确定问题点一般包括两类 一类是未实现规定目标 标准的问题点 一类是对照长期规划 发展需要可能出现的问题点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的展开 方针目标展开的要求1 注重方针 目标和措施三个层次的衔接和对应 上一级措施是下一级的目标 用目标保证方针 用措施保证目标 2 纵向展开按管理层次展开 横向展开按关联部门展开 3 坚持用数据说话 目标值应量化 4 一般方针展开到企业和部门两级 目标和措施展开到考核层 5 每一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问题点展开 立足于改进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第一步 横向展开 横向展开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矩阵图 把组织的总方针和目标按高级管理层及关联部门之间的关系排列成横向展开表 明确责任和工作进度要求 方针目标展开的程序 第二步 纵向展开 纵向展开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系统图 将组织的总方针和目标自上而下的逐级展开 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 班组目标管理是企业方针目标管理的最基础环节 第三步 开展协调活动 第四步 规定方针目标实施情况的经济考核办法 第五步 举行签字仪式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的动态管理 1 下达方针目标计划任务书 注意任务书的时间跨度及内容 2 建立跟踪和分析制度 应了解建立该项制度的必要性 3 抓好信息管理 4 开展管理点上的QC小组活动 5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的考评 方针目标管理的考核1 考核目的 明确责任和贡献 激励员工更好完成下一阶段的目标 2 考核对象 基层单位 职能部门 班组及个人 3 考核内容 1 根据目标展开要求 对目标和措施规定任务完成进度以及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的考核 2 对规范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考核应在执行过程中进行 应与经济责任制或经营责任制挂钩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管理的评价方针目标管理的评价是根据本年度 或半年 目标完成情况和原定目标或修订后的目标进行对比而做出的 内容包括 对方针 目标 措施及其执行情况的评价 对问题点的评价 对部门及人员协作情况的评价 对实施负责部门工作的评价 对整个方针目标管理工作的评价等 评价时不仅要 1 考虑完成情况和实现程度 还要考虑 2 制定或修订目标本身的争取性 3 实现目标的困难复杂程度和 4 实现过程中主观努力程度 第三节方针目标管理 方针目标管理的诊断方针目标管理的诊断是对组织方针目标的制定 展开 动态管理和考评四个阶段的全部或部分工作的指导思想 工作方法和效果进行诊察 提出改进建议和忠告 并在一定条件下帮助实施 使企业的方针目标管理更加科学 有效的管理活动 习题 企业的方针目标由以下 方面构成 A 总方针B 总目标C 目标D 措施 A C D 习题 企业制定方针目标的主要依据有 A 市场需求和顾客要求B 竞争对手状况C 国际标准化发展信息D 企业质量方针 A B D 习题 方针目标制定程序的 确定问题点 主要指 A 日常工作中频繁出现的问题点 B 上一年度未实现规定目标 标准的问题点 C 开拓新产品 新市场可能出现的问题点 D 进一步满足顾客和相关方需要可能出现的问题点 B C D 习题 方针目标管理纵向展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 系统图B 矩阵图C 因果图D 控制图 A 习题 关于方针目标展开 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 下一级方针目标是对上一级方针目标的展开 B 纵向展开按管理层次展开 横向展开按管理部门展开 C 方针 目标 措施都应展开到考核层 D 部门制定的措施要着眼于问题点 立足于改进 B C 习题 关于方针目标的考核 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A 方针目标管理的考核是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的 B 方针目标管理的考核在年度计划完成后进行 C 方针目标管理考核的对象主要是班组和个人 D 方针目标管理考核应与组织经济责任制挂钩 B C 习题 方针目标管理的评价通常应在 进行 A 执行过程中B 年度计划完成后C 随时随地D 每一季度 B 大纲要求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一 质量的经济性 一 质量与经济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二 质量的经济性管理 ISO TR10014 质量经济性管理指南 1 质量经济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加收入 降低成本 开发新产品或服务 开拓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市场 降低符合性成本 降低非符合性成本 开发产品或服务的技术革新 改进产品或服务 减少进入市场的时间 开发特有的产品或服务 提高顾客满意和忠诚度 增强信誉 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现行过程能力 提高技能 过程再设计 减少浪费 减少废品和返修 减少停工损失 降低超支 减少污染 减少顾客退货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降低成本 提高顾客满意度使顾客保持忠诚增加市场占有率 降低符合性成本 降低非符合性成本 开发新型产品开发特有产品改进现有产品改进服务流程缩短供货周期 重新设计过程能力提高现行过程能力提高员工技术技能 减少慢性浪费减少废品返修减少停工损失降低无谓超支减少顾客退货 增加收入 组织需增加成本投入 组织需增加成本投入 增加成本 2 质量经济性管理程序 识别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 识别和 或 评审过程 监测顾客满意度 编制顾客满意度报告 识别过程活动 监控费用 编制过程成本报告 管理评审 进行成本和 或 收益分析 识别机会 策划和实施改进 改进机会是否确定 改进方案是否正确 顾客 组织 改进 否 否 是 改进机会是否确定 是 是 过程管理 改进管理 第一步 第一步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1 识别和 或 评审过程 应从组织的角度及顾客的角度分别识别和评审过程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2 改进管理 习题 1998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 质量经济性管理指南 标准是 A ISO10012B ISO TR10013C ISO10015D ISO TR10014 D 习题 提高现行过程能力可以降低组织的 A 符合性成本B 非符合性成本C 内部故障成本D 外部故障成本 A 习题 质量经济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A 降低组织运营成本 实施质量成本管理 B 提高顾客满意度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C 贯彻实施ISO9000标准 D 严格执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A B 习题 质量经济性管理程序 应从组织角度和顾客角度分别识别和 或 评审过程 从顾客角度识别和 或 评审过程包括 A 识别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B 监控费用C 编制顾客满意度报告D 监测顾客满意度 A C D 习题 从组织角度识别和 或 评审过程中 监控费用是指监控组织 的费用 A 过程所有活动B 过程作业活动C 过程直接发生D 过程间接发生 A 习题 质量经济性决定因素是 A 顾客满意B 降低非符合性成本C 顾客忠诚D 降低符合性成本 C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二 质量成本 菲根堡姆首次提出的概念 一 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非符合性成本 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符合性成本 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二 质量成本分类1 PAF分类 按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和故障 损失 成本分类 质量成本 投入 故障 预防成本 为预防故障所支付的费用 鉴定成本 为评定质量要求是否满足而进行的检验 检验和检查所支付的费用 内部故障 损失 成本 产品在交付前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 外部故障 损失 成本 产品在交付后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2 符合性分类 质量成本 符合性 预防成本 符合性成本 在现行过程无故障情况下完成所有明确的和隐含的顾客要求所支付的费用 非符合性成本 由于现行过程的故障造成的损失 质量成本 非符合性 鉴定成本 预先审查 鉴定成本 查明故障 故障 损失 成本 内部 外部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三 质量成本模型质量成本模型反映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和故障成本的关系 符合性质量 0 100 每件合格产品的成本 鉴定成本预防成本 故障成本 总质量成本 随着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的增加 故障成本随之下降 考虑信誉 安全性问题 应适当增加预防成本 通过质量改进为企业增加效益 应适当增加鉴定成本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四 质量成本管理1 确定过程 开展成本评估 分析故障原因 确定研究重点 2 确定步骤 列出步骤流程图 确定改进目标和时间进度 3 确定质量成本项目并分类定性 4 核算质量成本 5 编制质量成本报告 测量质量成本及其构成比例以及与销售额及利润之间的关系 以此作出判断 有效地确定过程改进区域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五 质量成本分析1 结构比 质量成本的构成比例指标 预防成本率 预防成本 质量成本 鉴定本率 鉴定成本 质量成本 故障 损失 成本率 故障 损失 成本 内部 外部 质量成本 2 相关比 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 习题 质量成本是指 A 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B 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C 原材料和生产成本D 人工成本 A B 习题 产品在交付前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属于 A 预防成本B 内部故障 损失 成本C 鉴定成本D 外部故障 损失 成本 B 习题 由于现行过程的故障造成的损失属于 A 预防成本B 非符合性成本C 鉴定成本D 符合性成本 B 习题 根据质量成本模型 当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增加时 故障成本会相应 A 增加B 下降C 不确定D 先增后降 B 习题 以下属于质量成本管理内容的是 A 确定过程及步骤B 确定质量成本项目C 核算生产总成本D 编制质量成本报告 A B D 习题 鉴定成本率是鉴定成本与 的比值 A 预防成本B 故障成本C 质量成本D 销售额 C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三 质量成本构成 一 预防成本 与事先预防故障发生有关的费用支出 1 质量策划费用2 过程控制费用3 顾客调查费用4 质量培训费以及提高工作能力的费用5 产品设计鉴定 生产前预评审费用6 质量体系的研究和管理费用7 供应商评价费用8 其他预防费用 二 鉴定成本 为评定质量满足要求进行检验 试验 检查 核对 质量审核 外部担保 顾客满意调查所发生的人工 材料 设备等费用 1 外购材料的试验和检验费用2 实验室或其他计量服务费用3 检验费用4 试验费用5 核对工作费用6 试验 检验装置的调整费用7 试验 检验的材料与小型质量设备的费用8 质量审核费用9 外部担保费用10 顾客满意度调查费用11 产品工程审查和装运发货的费用12 现场试验费用13 其他鉴定费用 供应商认证费用等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三 内部故障 损失 成本 产品在交付前因不满足要求而发生费用支出 1 报废损失费用2 返工或返修损失费用3 降级损失费用4 停工损失费用5 产品质量事故处置费用6 内审 外审等纠正费用7 其他内部故障费用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四 外部故障 损失 成本 产品在交付后因不满足要求而发生费用支出 1 投诉处置费用2 产品售后服务及保修费用3 产品责任费用费用4 其他外部故障费用 习题 产品设计鉴定费用属于 A 预防成本B 鉴定成本C 内部故障成本D 外部故障成本 A 习题 以下属于预防费用的有 A 质量策划费用B 教育培训费用C 顾客调查费用D 供应商评价费用 习题 某企业准备开展零缺陷管理 其先期的计划费用应列入 A 预防成本B 鉴定成本C 内部故障成本D 外部故障成本 A A C D 习题 以下属于鉴定费用有 A 顾客调查费用B 顾客满意度调查费用C 供应商认证费用D 供应商评价费用 B C 习题 某企业为提高产品的自检水平 决定购置一些检验仪器和设备 其费用应列入 A 预防成本B 鉴定成本C 内部故障成本D 外部故障成本 习题 质量体系的内审和外审费用应列入 A 预防成本B 鉴定成本C 内部故障成本D 外部故障成本 B B 习题 产品返工的所有检验费用应计入 A 预防成本B 鉴定成本C 内部故障成本D 外部故障成本 C 习题 以下属于内部故障 损失 费用的有 A 质量审核费用B 质量审核纠正措施费用C 返工返修费用D 保修费用 习题 某企业在进行内部审核期间发现仍存在质量问题 需要即使纠正以防止再发生 纠正所发生的费用应列入 A 预防成本B 鉴定成本C 内部故障成本D 外部故障成本 C B C 习题 企业处置顾客投诉调查费用应列入 A 预防成本B 鉴定成本C 内部故障成本D 外部故障成本 习题 以下属于外部故障 损失 成本的有 A 包修包换费用B 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法律诉讼费用C 停工损失费用D 出厂前发现重大质量事故处理费用 D A B 四 劣质成本1 劣质成本的组成 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 停工 废品返工 返修 上门服务支出过多 文件延迟 失去商机 未完成销售定单 赔偿金 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报价或结帐错误 劣质成本 预防成本 不增值部分 鉴定成本 内外部故障损失成本 第四节质量经济性分析 2 劣质成本的分析步骤 对组织来说 对过程来说 劣质成本的识别 1 识别劣质成本的工作 2 收集劣质成本数据 3 分析劣质成本信息 4 利用劣质成本数据作为输入来建立 增强质量改进计划 确定改进过程的需要选择改进过程 识别和优化所选过程的改进机会 大纲要求 第五节质量信息管理 信息 有意义的数据 是通过形象符号 语言文字 指令代码 数据资料等不同形式和不同媒体对客观事物所做的描述和反映 原始数据可利用的信息 加工整理 一 质量信息质量信息 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大量原始数据经加工整理后形成的可利用的信息 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活动中质量策划 质量控制以及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 第五节质量信息管理 产品的形成存在两个运动过程 物流和信息流 质量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管好这两个过程 1 图中实线箭头表示增值活动 是完整的物流过程 2 虚线表示信息流 闭环的四个过程同样伴随着信息流 应用PDCA方法呈螺旋式上升的持续改进 第五节质量信息管理 传递 接受 处理 信息源 反馈 第五节质量信息管理 1 信息源 信号或消息序列的产生者 质量信息源分为内部和外部 内部信息源产生于组织内部产品实现过程和产品支持过程 外部信息源产生于组织外部的顾客及其他相关方 组织为保证过程受控并使体系有效运行 通常应分析收集以下信息 1 顾客满意度的评价 2 产品的符合性 3 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现状 及其发展趋势 4 纠正 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 第五节质量信息管理 2 信息传递 信息系统中将信息按照规定的方式和途径 经过一定的载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的过程 信息传递由三部分组成 信源 信道 信宿信息传递要求完整 准确 及时 3 信息处理 将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加工整理有意义信息的过程 4 信息反馈 将处理后的信息作为二次信息源 反馈给需要信息的人员和部门 二 质量信息系统质量信息系统为组织的战略 战术及作业活动提供支持 战略活动 管理评审 战术活动 质量策划 作业监督 作业活动 质量控制 日常活动 日常质量活动的基本数据 通过汇总提炼的管理信息 基于决策的管理信息 质量信息系统结构 第五节质量信息管理 第五节质量信息管理 各活动层次质量信息的特点 三 质量信息管理质量信息组织实施质量管理的基础资源 质量信息管理的内容包括 1 识别信息需求 2 识别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 3 将信息转化为对组织有用的知识 4 利用数据 信息和知识来确定并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5 确保适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 评估因使用信息所获得的收益 以便对信息和知识的管理进行改进 第五节质量信息管理 习题 组织外部质量信息源产生于 A 顾客B 产品实现过程C 其他相关方D 产品支持过程 A C 习题 质量信息传递由 组成 A 信源 信道 信宿B 信源 信道 反馈C 信源 信道 新信源D 信源 信道 信源 A 习题 质量信息传递要求信息 A 完整可追溯B 准确不间断C 准确及时D 反映问题全面 A C 习题 正确处理信息的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正确决策B 有利于信息二次传递C 便于信息储存D 便于信息交流 A B 习题 及时反馈信息的目的在于 A 可以加速决策B 便于及时利用和共享C 便于保存D 可以提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 B 习题 作业层次质量信息的特点有 A 重复性B 可预见性C 概要性D 高精确度 习题 战略层次质量信息的特点有 A 重复性B 预测性C 可比性D 主观性 A B D B D 大纲要求 第六节质量教育培训 一 质量教育培训的内容1 质量意识教育 是质量管理培训的首要内容 主要包括质量的概念 质量法律法规 质量对组织 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意义和作用 质量责任等 2 质量知识培训 是质量管理培训的主体 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员工所开展的培训应有不同侧重点 例如 领导层 质量法律法规 经营理念 决策方法 管理和技术人员 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 技术内容及人文素质 一线员工 岗位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的相关知识等 3 技能培训 是质量管理培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六节质量教育培训 第六节质量教育培训 二 质量教育培训的范围质量管理培训的范围包括组织高层领导到一线员工的所有人员 质量培训可分为高级管理层培训 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员工培训 特殊职能部门人员培训和广泛的基础培训 高层管理者侧重于了解质量对提高组织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及在质量领域所承担的责任 推动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 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则注重于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掌握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特殊部门人员培训主要是明确职能部门质量保证的影响因素和所需技能 使之能够在本部门引进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 一线员工重在掌握质量的基本知识 以便在岗位上开展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活动 第六节质量教育培训 三 质量教育培训的实施国际标准化组织2001年发布的ISO10015 质量管理培训指南 为质量培训系统的开发 实施 保持 改进提供了详细的指南 标准指出组织选择 实施培训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的活动 识别培训需求 设计培训 提供培训 评价培训结果 第六节质量教育培训 一 识别培训需求 质量培训应针对人员现有能力和岗位要求的差距进行 培训需求通常来自组织战略和过程的变化 新技术的应用 人员转岗 特定任务 质量体系中的纠正预防措施需要 影响组织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法律法规 标准变化 顾客新的要求 员工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等 培训需求应通过评审确认 现有岗位目标和人员的知识能力 未来发展和人员素质提高的要求 比较并确定 培训需求 第六节质量教育培训 二 设计和策划培训 设计策划培训即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的过程 其内容包括 确定培训内容 明确培训的制约条件 选择适宜的培训方式 培训提供者 培训资料和培训时机 为培训结果评价和过程监督制定准则等 培训的制约条件主要包括 组织的制度 人力资源方针 财务考虑 培训时间和周期的要求 培训对象的态度和水平 提供培训的内外部资源情况等 培训目标 培训制约条件 培训资源是培训组织者应慎重考虑的方面 三 提供培训 提供培训即质量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 分培训前 培训中 培训后三个阶段 不同阶段培训组织者应开展相应的工作 培训前主要是为培训教学双方提供支持 包括向培训提供者简要介绍有关信息 向学员简要介绍培训的性质和目标 介绍培训双方相识等 培训中要为培训者和受训人员提供有关工具 设备 文件 软件和食宿安排 为学员提供恰当和充分的机会应用获得的能力 反馈双方业绩 培训后应从培训者和学员双方收集反馈信息 向管理者和参与培训过程的所有人员提供信息 以不断改进组织的培训工作 第六节质量教育培训 质量培训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改进人员的技能和知识 提升组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前者是培训的目标 后者是组织的目标 评价培训效果在于衡量培训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评价应依据培训需求和培训计划以及事先确定的评价准则进行 在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开展 短期评价主要针对学员获得知识技能的情况以及对培训过程的评价 主要形式包括 学员自我评价 培训者训后评价以及管理者跟踪评价等 长期评价应着眼于培训目标与组织总体目标的统一以及对提高组织绩效的贡献 主要形式包括 工作阶段性评价 半年评价 年度评价等 为保证培训的效果 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并保持过程的证据 组织应制定形成文件的程序 由胜任的人员对培训的四个阶段的所有过程进行监督 四 评价培训效果 第六节质量教育培训 习题 质量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 A 质量意识教育B 质量知识培训C 质量审核员培训D 技能培训 A B D 习题 质量管理培训的对象应是 A 高层管理者B 一线员工C 质量人员D 全体员工 D 习题 ISO发布的 质量管理培训指南 标准是 A ISO10012B ISO TR10013C ISO10015D ISO TR10014 C 习题 根据ISO10015标准 属于实施培训的阶段有 A 识别顾客需求B 设计培训C 提供培训D 评价培训结果 B C D 习题 以下确认培训需求的项目有 A 新技术的应用B 质量改进的需要C 顾客新的要求D 培训经费尚有剩余 A B C 习题 培训设计策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 A 收集培训需求B 确定培训内容C 选择培训提供者D 评价培训效果 B C 大纲要求 第七节质量与标准化 1 标准的定义及理解标准定义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 导则或特性文件 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 标准是一种特殊文件 有如下特点 1 是经公认机构批准的文件2 是根据科学 技术和经验成果制定的文件3 是兼顾各方利益经协商一致而制定的文件4 是可以重复和普遍应用的文件5 是公众可以获得的文件 第七节质量与标准化 2 标准化的定义及理解标准化定义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标准化是一个活动过程 主要指制定标准 宣贯标准 监督标准实施 根据实施情况对标准进行修订的过程 标准化活动贯穿于质量管理的自始至终 标准化过程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不断循环 提高和发展的运动过程 每个循环完成后 标准化水平和效益就提高一步 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 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是通过制修订标准和宣贯标准来实现的 第七节质量与标准化 一 我国标准的体制 包括标准分级和标准性质两方面内容 一 标准分级 第七节质量与标准化 国家鼓励企业制定适应市场要求 严于国家 行业及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二 标准的性质按标准的性质 我国标准可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 强制性标准 GB 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 行政法规等强制手段加以实施的标准 标准适用范围 涉及国家安全 保障人身及动植物安全与健康 工程质量 环境要求 保护消费者利益及国家需要控制的重要产品等方面 我国标准化法规定 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 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禁止生产 销售和进口 即违反强制性标准属于违法行为 第七节质量与标准化 我国标准化法规定 省 自治区 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工业产品的安全 卫生要求的地方标准 在本行政区域内是强制性标准 推荐性标准 GB T 是指生产 交换 使用方面 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而自愿采用的标准 又称自愿性标准 违反此类标准 不承担经济法律责任 一经接受采用纳入商品经济合同中 具有法律约束力 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推荐性标准 全文强制形式 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需要强制条文强制形式 标准的部分技术内容需要强制 强制性标准 GB 第七节质量与标准化 习题 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 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A 最佳经济效益B 最佳秩序C 高度的统一性D 高质量水平 B 习题 标准化活动存在于质量管理的 A 质量策划阶段B 质量控制阶段C 质量改进阶段D 自始至终 D 习题 关于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标准和标准化都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B 标准和标准化都是一种特殊的文件 C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 D 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是通过制修订和贯彻具体来体现的 A C D 习题 我国标准体制分为四级 分别为国家标准和 A 行业标准B 协会标准C 地方标准D 企业标准 A C D A C D 习题 企业标准颁布后应在 到当地标准化主管部门备案 A 10日内B 30日内C 60日内D 一年内 习题 我国国家标准的编号由 三部分构成 A 国家标准的代号B 发布机构的代码C 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D 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 习题 关于我国标准体制 以下提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布 B 行业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实施后 仍可继续施行 C 地方标准代码由地方行政区划前两位数 顺序号和年号组成 D 企业标准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主管领导批准发布 B A D 习题 根据标准的性质 我国标准可分为 A 强制性B 选择性C 推荐性D 半强制性 A C A C 习题 强制性标准的适用范围包括 A 涉及国家安全的要求B 保障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要求C 顾客普遍提出的要求D 防止污染等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 习题 我国强制性标准可分为 两种形式 A 全文强制B 行业强制C 条文强制D 地方强制 习题 关于我国标准的性质 以下提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B 地方制定的安全和卫生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强制性标准 C 违反强制性标准即属于违法行为 D 违反推荐性标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经济或法律方面的责任 A B D A C 二 标准的制定 一 制定标准的基本原则 1 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 满足使用要求与兼顾社会综合效益相结合 3 合理利用资源 推广先进技术成果 4 标准应与相关标准要协调配套 5 有利于保障社会安全和人民健康 保护消费者利益 保护环境 6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七节质量与标准化 二 制定标准的对象 1 重复性事物 是制定标准对象的基本属性 2 标准制定的对象1 国家标准制定的对象 通用的 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 能源控制的 工程建设中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