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系统的详细分析和讲解.ppt_第1页
TD-LTE系统的详细分析和讲解.ppt_第2页
TD-LTE系统的详细分析和讲解.ppt_第3页
TD-LTE系统的详细分析和讲解.ppt_第4页
TD-LTE系统的详细分析和讲解.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TE TDD系统简介 王轶 LTE基本要求 相关协议 25 814 下行峰值速率 100Mb s 20MHz带宽 对应5bps Hz频谱效率 上行峰值速率 50Mb s 20MHz带宽 对应2 5bps Hz频谱效率 峰值速率 带宽5MHz时 每小区至少同时支持200个active的用户 可容纳用户能力 对于低速0至15km h环境 系统提供最优性能 对于中速15至120km h环境 系统提供较好的性能 对于高速120km hto350km h环境 系统保证通话能力 也考虑高达500km h环境中的传输 移动性 一般情况 小区半径5km 满足所以的性能要求 小区半径30km时 允许少许性能损失 但仍能提供常规服务 也考虑小区半径高达100km的情况 覆盖范围 支持灵活带宽配置 支持六种带宽配置 1 4MHz 3MHz 5MHz 10MHz 15MHz及20MHz 相关协议 36 211 时隙结构 7个OFDM符号 上下行业务分配比例 7种 下行 上行 LTETDD帧结构 LTETDD基本物理单元 ResourceBlock 频率上连续的12个子载波 时域上对应1个时隙 这是LTE里调度的最小单元 Resourceelement RB内的各个时频单元 以 k l 来表征 k为子载波 l为OFDM符号 LTETDD基本参数 相关协议 36 211 36 212 36 104 LTETDD下行物理信道及导频信号 相关协议 36 211 36 212 LTETDD上行物理信道及导频信号 相关协议 36 211 36 212 注意 PUCCH不与PUSCH同时存在 当不存在上行业务时 控制信令由PUCCH承载 发送端信号流程 LTETDD下行共享信道 PDSCH 信源数据 业务数据 24位CRC校验码 生成多项式CRC24ACRC编码块分割 再加一次24位CRC校验码 生成多项式CRC24B 若第一次CRC码块长度 6144 信道编码 Turbo编码 1 3码率 QPP QuadraturePermutationPolynomial 交织器 速率匹配 包括以Turbo块为单位的频域交织及根据HARQ的冗余版本对数据进行打孔或重复 6 比特级加扰 扰码为寄存器长度 31的Golden序列 初始状态与小区的Cell id 用户的nRNTI及时隙号有关 7 调制 采用QPSK 16QAM 64QAM 8 层映射及预编码处理a 层映射 即将1个或2个传输块TB的数据串并变换为M并行数据流 M为层数 M必须小于等于发送天线数 对于基于码书的Precoding中 M需小于等于接收天线数以保证左伪逆的存在 b 对各个层的数据 进行相应的预编码处理 在LTE中 所有的MIMO方式均可表示为一个预编码矩阵与原始信号的相乘 不同MIMO方式 其预编码矩阵不同 包括SFBC CodebookprecodingwithCDDorwithoutCDD 9 资源块的映射 包括数据的子载波映射 并对导频信号做相同的子载波映射 导频与数据满足时分的关系 10 IFFT变换11 加入同步时隙 成帧 加入DwPTS UpPTS 发送端信号流程 应用MIMO的不同目的 improvingreceivedSINR 适应于低信噪比情况 发送分集 beamforming sharingSINR 适用于高信噪比情况 多码字的Precoding PDSCH采用的MIMO SFBCPrecodingwithCDDPrecodingwithoutCDDBeamforming LTE中采用的MIMO方式 开环MIMO 闭环MIMO 低相关性 高相关性 均可表示为一个预编码矩阵与原始信号的相乘 Precodingmatrix Resourceelementgroup REG 的概念 用于下行控制信息 每个elementgroup包含4个有效子载波 除了PBCH 下行控制信道 PBCH PCFICH PHICH PDCCH ControlChannelElements CCE 包含9个REG PDCCH承载控制信息 上行传输的相关信息 如资源块个数 位置 调制编码方式等 下行传输的相关信息 forSIMO MIMO 上行物理信道的功率控制命令 承载的不同信息 对应不同的DCI 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 Format 而DCI信号所需比特数的不同 则对应不同的PDCCHFormat LTETDD下行控制信道 PDCCH 1 16位CRC校验码 生成多项式CRC162 信道编码 卷积码 1 3码率 3 速率匹配 频域交织及根据HARQ的冗余版本对数据进行打孔 4 复用与加扰 多个PDCCH相连接 5 调制 QPSK调制 6 频域资源映射 4个符号一组映射 REG 7 IFFT变换 PDCCHFormat0 发送端信号流程 LTETDD下行控制信道 PDCCH 注意 接收端需先解出PCFICH 获得PDCCH占用的OFDM符号个数其起始位置 找到PDCCH通过对PDCCH的CRC加扰 使得PDCCH包含用户的ID信息对于DCIformat0 也是通过对PDCCH的CRC加扰来包含天线选择信息 LTETDD下行同步信道 P SCH S SCH 主同步信号 粗同步 判断出主同步序列 3选1 子帧的同步 由P SCH承载 次同步信号 细同步 判断出次同步序列 168选1 联合粗同步结果确定cellid 并实现无线帧的同步及更准确的符号同步 由S SCH承载 相关协议 36 211 36 213 主同步信号 长为62的Zad offChu序列 映射到系统带宽中间的6个RB 特殊时隙中的第3个OFDM符号内 notes 最短的DwPTS长为3个OFDM符号 下行同步信号分为两种 次同步信号 2个长为31的PN序列的交织级连 映射到系统带宽中间的6个RB 映射到第2个及第12个时隙中的最后一个OFDM符号内 0 1 9 10 11 19 2 12 S SCH 最后一个符号 S SCH 最后一个符号 P SCH 第3个符号 P SCH 第3个符号 LTETDD下行导频信号 RS CellspecificRS 做为下行物理信道估计的导频 MBSFN中用的RS 仅在MBSFN中应用 UEspecificRS Beamforming时下行物理信道估计的导频 相关协议 36 211 Sec 6 10 CellspecificRS 由Golden码构造的伪随机序列 下行导频信号分为三大类 其中 为下行可用的最大资源块数 c m 为Golden序列 该序列的初始值由 小区ID 时隙index及OFDM符号index共同决定 与上行导频不同 下行导频在频域上散状分布 上行导频为集中式 且下行导频在整个系统带宽上广播 上行导频只在用户占用的频带内发送 将该导频序列为散状序列 频域间隔 6 LTETDD下行导频信号 RS Tr 1 Tr 2 Tr 4 LTETDD上行共享信道 PUSCH 发送端信号流程 24位CRC校验码 生成多项式CRC24ACRC编码块分割 再加一次24位CRC校验码 生成多项式CRC24B 若第一次CRC码块长度 6144 信道编码 Turbo编码 1 3码率 QPP QuadraturePermutationPolynomial 交织器 速率匹配 包括以Turbo块为单位的频域交织及根据HARQ的冗余版本对数据进行打孔或重复 加入控制信息 包括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 1 3卷积码 线性分组码 控制信息与数据满足时分的关系 相关协议 36 212 Sec 5 1 5 2 LTETDD上行共享信道 PUSCH 发送端信号流程 6 比特级交织 将上行控制信息按规定得位置映射到数据序列内后 进行行进列出交织 将一个传输块相邻载波映射到不同的OFDM符号内 7 比特级加扰 扰码为寄存器长度 31的Golden序列 初始状态与小区的Cell id 用户的nRNTI及时隙号有关 8 调制 采用QPSK 16QAM 64QAM 9 DFT变换 上行单载波传输 10 资源块的映射 包括数据的子载波映射 并对导频信号做相同的子载波映射 导频与数据满足时分的关系 11 IFFT变换12 加入同步时隙 成帧 加入DwPTS UpPTS 相关协议 36 211 LTETDD上行控制信道 PUCCH PUCCH用于承载对下行链路的控制信息 包括HARQ的ACK NACK信息 下行链路的CQI信息 根据下行信道情况获得的PMI PrecodingMatrixIndex 与RI Rankindex 信息 对于PUCCH是无需做DFT变换 数据少 不会导致高的PAPR 避免单载波特性带来的性能损失 错位概率控制于1 以内 对于PUCCH所有的Format 均采用了长为12的Zad offChu序列进行频域扩频 对于PUCCH所有的Format 均占用1个RB 即12个子载波 且按照一定的准则 占用频谱边缘的RB 对于相同Format的多个PUCCH信道 是采用码分的形式进行时频资源的复用 对于Format1 借助Zad offChu序列在频域的相移 step 2 可支持6个同格式的PUCCH 同时借助于3组正交码字 时域扩频 可支持3个同格式的PUCCH 共6 3 18个PUCCH 对于Foramt2 借助Zad offChu序列在频域的相移 step 1 可支持12个同格式的PUCCH PUCCHFormat2 格式2 2a 2b发送端信号流程 信道编码 采用 20 A 的线性分组码 若有ACK NACK信息 加在CQI的20个bit后 比特级加扰 Golden码QPSK调制长为12的Zad offChu序列对QPSK符号频域扩频资源块映射 若系统共有50个RB 则只能映射到0 1RB 或者48 49RB 导频信号的产生与映射IFFT变换成帧 相关协议 36 211 36 212 1BPSK QPSKsymbol ACK NACK LTETDD随机接入信道 PRACH 用户完成小区搜索后 若有业务到来 则需进行随机接入过程 UE通过该过程向eNB发起接入请求 包括以下步骤 PRACHsequence Zadoff Chu序列 FDD 长为839 TDD 长为139 循环位移得到多个码字序列 不同的u对应不同码组 PRACH 为支持不同小区半径 共有5种Format Format4为TDD专用 在UpPTS中发送 频域占用6个RB 1 UE上行发送PRACH序列 2 eNB通过该序列可获知UE的上行同步定时提前量 通过下行控制信令告知UE调整同步 并为UE分配临时ID TC RNTI 及接入请求所需资源 供UE发起接入请求 并表明身份 3 UE获得该ID后 以该ID标识自己身份 并根据eNB分配的资源发送RRC信令 4 若eNB接受UE请求 则为UE分配资源 发送下行RRC信令 5 随机接入过程结束 UE成功接入 获得eNB为其分配的C RNTIID UE发送数据 LTETDD上行导频信号 RS 解调导频信号 DemodulationRS 与PUSCH PUCCH的数据同时传输 探测导频 soundingRS 用于上行调度 导频序列由一基本序列相移获得 相关协议 36 211 以上两种RS均采用相同的导频序列 上行导频信号分为两大类 每个时隙1个导频符号 位于每个时隙的第4个OFDM符号位置 频域上连续 与PUSCH占用相同长度的频域资源 ProposedradioaccesstechniquesforLTE Advanced SupportofwiderbandwidthCarrieraggregationforwiderbandwidthSpectrumaggregationformoreefficientspectrumutilizationEnhancedmulti antennatransmissiontechniquesExtendspatialmultiplexinguptoeightlayersCombinationofMIMOmodesforefficiencytransmissionAdvancedmulti celltransmission receptiontechniquesCoordinatedmultipointtransmissionEnhancedtechniquestoextendcoverageareaRelay repeaterfunctionality LTE Advanced考虑的主要技术 Requirements targets FulfillITUrequirementsforIMT Advanced higherdatarate widerbandwidth AllowforsmoothmigrationfromLTERelease8Enableextendedmulti antennadeploymentsinacost efficientwayTargetlowterminalandnetworkpowerconsumption SupportofWiderbandwidth LTE Advancedshouldsupportwiderbandwidth supportuptoatleast100MHzCarrieraggregationpreferredAggregationofmultiplecomponentcarriersintoanoverallwiderbandwidthEachcomponentcarrierappearasLTER8carriertoLTER8UELTE AdvancedUEcanaccessandbenefitfromoverallwiderbandwidth Spectrumaggregation Carrieraggregationwithcarriersindifferentfrequencybands Possibilityforwidertotalbandwidthwithoutcorrespondinglywidercontiguousspectrum Enhancedmulti antennatransmissiontechniques Necessityofhigher orderMIMOchanneltransmissions Higherpeakfrequencyefficiency Increasednumberofantennasupto8 Combinedbeamformingandmulti layertransmission BeamformingtoimprovereceiverSINR Multi layertransmissiontoefficientlyexploitimprovedSINR Uplinkspatialmultiplexing Higheruplinkdatarates Dynamiccoordinationoftransmission receptionatgeographicallyseparatedpoints jointtransmissionfrommultiplepointsUsecellstructureemployingremoteradioequipments RREs ICImanagementamongcellsofRREsusingschedulingatcentraleNB Achievescompleteinter cellorthogonality Advancedmulti celltrans recetechniques AlthoughICICisadoptedinLTE itonlyintroducesfractionalfrequencyreuseatcelledgewithslowcontrolspeedusingcontrolsignalsviabackhaul Thus inter cellorthogonalitywillbeestablishedinLTE Advancedtoachievehighfrequencyefficiencyandhighdatarateatcelledge CoMP HowtodesignRS Downlink UsecommonRSExplicitsignalingfortransmitRRE oreNB informationBlinddetectionoftransmitRRE oreNB UseDRSUpl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