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桩桩间有效卸荷区研究.pdf_第1页
悬臂桩桩间有效卸荷区研究.pdf_第2页
悬臂桩桩间有效卸荷区研究.pdf_第3页
悬臂桩桩间有效卸荷区研究.pdf_第4页
悬臂桩桩间有效卸荷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1 卷第 1 期 2009 年 2 月 土 木 建 筑 与 环 境 工 程 Jou rn al of C i vi l A rc h i tec tural E nvi ro nm ental E ng i neeri ng V o 1 31 N o 1 F eb 2 00 9 悬臂桩桩 问有效卸荷 区研究 董 捷 张永兴 赵 彦旭 1 重庆大学 土木工程 学院 重庆 400030 2 中铁二 十一局 集 团有 限公 司 兰州 730000 摘 要 根据悬臂桩 的传力特征 研 究了其桩 间土拱效应 的形成机理 按 其在 空间坐标 系的位 置 将桩间土拱分为水平拱 竖向拱及临空面拱 指 出水平拱效应对卸荷 区分布规律起主控作用 继而 定 义 了有 效卸 荷 区 范围 从 分析 桩 间土 拱 效应 破 坏 模 式 入 手 结 合 岩 土 强度 理 论及 土拱 静 力平衡 原理 建立了考虑桩 间土 自重应力及 滑坡推 力的卸荷 区计算模型 基 于该模型对滑体 强度与临界 高度及卸荷 区矢高的关系作 了一定研 究 探讨 了几种典型桩背土压力分布模式对卸荷 区分布 范围 的影 响 最后采 用一 工程 实例 对该模 型进 行 验证 关键词 悬臂桩 临界 高度 卸荷 区 破坏模式 土压力 中图分类号 T U 4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4764 2009 01 0027 06 E ffec ti ve U n lo ad i n g A rea b etw een C an ti lev er P i les D O N G J i e Z H A N G Y on g x i n g Z H A O Y a n x u 1 C o lleg e of C i vi l E ng i neeri ng C h on gq i n g U n i versi ty C h on g qi n g 4 00 0 30 P R C h i n a 2 C hi na R a i lw ay N o 2 1 E ng i n eeri n g G rou p C o L td L anzh ou 7 300 00 P R C h i n a A bstrac t T h e form ati on m ec h ani sm of th e arc h i n g effec t b etw een c an ti lev er p i les i s stu di ed ac c o rdi n g to thei r stress c h arac teri sti c s T he so ll arc h i s c lassi fi ed i n to th ree typ es based on i ts p osi ti on i n a sp ac e c oo rdi n ate sy stem nam ely a h ori zon tal arc h a verti c al arc h and a free fac e arc h T h e m aster fac tor for di stri b u ti o n o f u nlo ad i ng area b etw een p i les i s th e h ori zo n tal arc h effec t T h e rang e o f effec ti ve un load i n g area i s d efi ned B ased o n th e fai lure p attern of soi l arc hes and th e relati on shi p b etw een soi l stren g th th eo ry an d th e stati c equi li b ri um pri n c i ple of soi l arc hes a c alc ulati on m od el i s establi shed by c on si deri n g th e presen c e o f geostati c stress an d sli di n g th ru st fo rc e T h e relati on b etw een so i l streng th an d c ri ti c al h ei gh t i s stud i ed b y v ari ati on of c oh esi o n an d fri c ti on ang le In ad di ti on th e i m p ac t o f c an on i c al d i stri b uti on s of the earth pressu re to th e vec tor h ei g ht of u n loadi n g area i s also di sc u ssed F i n ally th e c alc u lati on m od el i s v eri fi ed b y an exam p le from real en gi n eeri n g w ork K ey w ord s c an ti lever pi le c ri ti c al h ei g ht u nloa di ng area fai lu re p attern earth p ressu re 在我 国西南山区 悬臂桩作为一种实用的基坑 路堑边坡支挡结构而得到广泛应用 其工作机理是 凭借桩间的土拱效应将土压力或滑坡推力传递到相 对静止的桩体 并通过桩身将荷载传递到稳定地层 内 土拱效应 最初 由 T erzaghi 提 出 并采用活动 收稿 13 期 基 金 项 目 作者简介 门试验对其进 行验证 随后 土拱理论在岩土工 程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因受到岩土性质复 杂 支护结构多样性等因素制约 使得该领域仍存在 一 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悬臂桩一个急待解决 的问题是桩前土的开挖造成桩 间土体 出现一定范围 20 08 07 08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悬臂式抗滑桩 三维 土拱效应研 究 50878218 三峡 办移 民安置规 划 司三峡库 区三期 地 质灾害防治高切坡 防护工 程科 研项 目第二课题专 题二 高切 坡抗 滑支挡结构研究 2008SX G 02 2 董捷 1980一 男 重庆大学博士研究 生 主要从事 支挡结构设计理论 岩土工程减灾 等方 面的研究 张永兴 联 系人 男 重庆大学教授 博士生 导师 E m ai l c qyxzhang 163 c o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土 木 建 筑 与 环 境 工 程 第32 卷 的卸荷区 卸荷 区内土体稳定受卸荷拱 自身 的强度 及影响范围控制 确定卸荷拱的形状有助 于准确地 计算桩间挡土板上的土压力 叶晓明等运用普氏理 论建立了拱型的二次抛物线方程 推导 了中间板土 压力的计算式 3 并 与 R anki n 理论计算结果进行 了对 比 一些 学者 将 拱 型 假定 为合 理 拱 轴 线 结 合 M ohr C oulom b 强度理论建立了桩 间土拱的平 面力 学模型 并研究 了合理桩间距 的取值 5 琚晓冬等 运用 数 值 方 法 建 立 了 埋 入 式 被 动 桩 的 二 维 模 型 8 李忠诚 陈福全等建立 了埋入式被动桩的三 维数值分析模型l 1 从不 同程度上探讨 了埋人式 桩拱效应 的分布范 围及 拱效应 的影 响因素 吴汉 辉 杨明等对被动桩做了模型试验研究 1aq4 并 阐述 了各 自的观点 上 述研究 拓 宽 了拱 效 应 的应 用 范 围 进 一 步 加 深了对桩间拱效应的认识 但实际工程中横向受荷 桩多以悬臂式存在 且由于悬臂高度较大 若将其假 定为平面模型且 忽略桩问土的 自重 与实 际情况不 符 同时数值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 还有待推广 鉴 于此 论文在考虑桩间土 自重应力及推力荷 载的基 础上 建立了悬臂桩桩间有效卸荷区的三维力学模 型 并对其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关 因素敏感 性作了进 一 步地探 讨 l 桩 间传力机制及 卸荷区的形成 对于悬臂桩 其设计理论从早期的静力平衡法 Blum 法发展到 目前 常用 的弹性地基梁法 1引 随着 计算技术的不断改进 其 内力计算方法也 日趋成熟 同时 以悬臂桩为主体 的复合支挡结构类型也逐渐 丰富起来 为防止桩问土体发生过大 的变形 甚至 绕流 垮塌现象 常在桩间加设 挡土板或桩间墙 共 同支挡坡体土 这也对悬臂式桩支挡体系的设计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不仅仅要保证桩体本身不破坏 桩顶变形应控制在允许值内 同时也要求桩问板 墙 的设计 须合 理 目前 桩间板 墙设计荷 载的确定多凭借经验 现有理论也相对 匮乏 相关研究亦不 多见 因 挡板面积较大 单凭构造处理等方法确定截 面尺寸 和配筋 势必造成较大的浪费或使结构产生不必要 的破裂 桩间支挡结构设计是否合理 关键在 于估 算桩间土体传递的荷 载是否可靠 其首要 任务 即确 定桩问有效卸荷区的范围 悬臂桩因其桩前无剩余 抗滑力 在桩间土不发生绕流的前提下 滑坡推力最 终将传递给桩身 桩 间挡板受力可分为下述两种情 况 1 当桩 的平面布置满足合理桩 间距要求时 拱 圈及后侧范围内的土体受到高度挤压 并将滑坡推 力传递到拱脚 同时拱 圈内侧土体 由于受到桩前开 挖的卸荷作用 而发生一定的侧移 挡板主要承受来 自拱圈内临空一侧少量桩间土的压力 2 若桩设计 桩间距大于合理桩间距 桩 间板还需承受一定的绕 流阻力 并将其传递到两侧桩身 工程中为了减小 挡板的设计荷载 常常将桩 间距控制在最大桩间距 的范围内 同时待开挖桩前土一定时间后 再施工挡 板或桩间墙 以避免挡板过厚及钢筋用量增加 据 此 该文主要研究第一种情况 即桩间距满足合理桩 间距的要求 挡板 主要承受来 自拱 圈内侧土体的水 平抗力 桩间土拱具空间效应 可以大体分为水平 拱 竖向拱和临空面拱 3 类 如图 1 所示 桩顶面水平拱前 缘 壁 塑堕 图 1桩 间拱效应示意 图 水平拱是依靠相对静止 的桩体作为拱脚 将桩 间范围内的滑坡推力荷载转化 至拱脚处轴力 其效 应 直接 影 响桩 的侧移 量 竖 向拱 主要 因开挖 卸荷 桩 间土产生应力重分 布而形成 拱脚一端位于支挡结 构背侧 另一端 位 于相对不 动 的破裂 面上 其 效 应 主 要影响被动桩后侧坡面的沉降 同时对支护结构背 侧产生向下的摩擦力 临空面拱 主要是 因桩前土的 开挖 临空面附近土体在 自重应 力作用下有 向临空 面下方 滑 动的趋 势 而位 于桩 身 附 近 的 土体 由 于受 到来 自被动桩向上摩阻力的作 用 处于相对静 止状 态 起到等效拱脚 的作用 抑制临空面附近土体的下 滑趋势 工程实际表 明 桩 间土主要表现为水平卸 荷变形 水平拱效应是影响挡板设计荷载的主导因 素 当土体强度不满足要求或悬臂高度过高 桩间滑 体易发生滑塌现象 所以分析桩间卸荷 区的大小 须先确定水平土拱的有效作用高度 以及该范围内各 水平截面上的矢高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1 期 董 捷 等 悬臂桩桩间有效卸荷 区研 究 2桩间卸荷区计算方法 2 1模 型 的建 立 目前 桩间土拱效应 的力学模 型研究 多采用平 面应变假定 并结合 M ohr C oulom b 准则 5 认为主应力空间破坏面是与 z 作用方 向平行 即忽 略桩 间滑 体 自重应 力 的影 响 不考 虑 z 对 土 拱 屈 服 破坏的影响 为了充分考虑 自重应力对桩间滑体稳 定性及土拱卸荷区的影响 对模型作如下假设 1 因桩间土拱多属水平拱 可假定 桩后 土压力 或滑坡推力沿桩 间跨度方 向均匀分布 将极 限状态 时临空面附近不受桩间水平拱效应约束的区域视为 桩间有效卸荷 区 a 2 将桩间净距视为土拱前缘对应 的拱跨 临空 面一侧拱圈内土体提供抗滑力较小 土拱 临界破坏 时可忽略 即土拱前缘任一点 为零 3 极限状态时悬臂段任意高度水平面上 的拱圈 满足合理拱轴线 的假设 即任意垂直拱轴 线的截 面 剪力可视为零 水平面上拱 轴线 的切线方 向仅受 均 匀分布的轴向应力 作用 4 考虑 中间主应力 的影响 其值取决于桩间土 的自重应力 与轴向应力 的大小关系 在计算桩间 滑体应力状态时采用 D ruc ke卜 Prager破坏条件 5 为研究桩 问卸荷 区的大小 假定被 动桩相对 静止 截面暂按矩形考虑 依据 以上假设 建立分析简图 如图 2 所示 拱 脚 受 压 区 图 2 悬臂桩 三维计算模型 2 2 拱脚 及 跨 中的 内力分 析 根据上述假定 取 you 面为桩 间卸荷 区对称轴 面 悬臂段任一水平面距桩顶的距离为 设其厚度 为 d 土 拱 上 作 用 单 位 面 积 的 土 压 力 为 q z kP a 拱脚 处单位 高度作用 的轴力为 F kN m 桩间净距为 z 矢高 为 的函数 文献 14 研 究发现 土拱 效应随桩宽 呈现非线 性变化 规律 据 此 可假 定 拱 圈厚 度 沿跨 度方 向呈 不 均 匀分 布 拱 脚 处厚度相对跨中截面略大 设拱脚处拱圈厚度为 t 跨中厚度为 t 拱脚处拱轴线的切线 与 z 轴 的夹角 为 根据合理拱轴线方程建立桩间土拱前缘的几 何方 程 可得 到 Y一 z 一 ta n 一 一 善 一 2 任意悬臂高度上 单位高度上拱 圈拱脚及跨 中 的轴力可分别表示为 b F 2 l 号一 q z l 5 1 一 4f 一幻l 舌 3 l一 一 一 I一 4 通常 对 于拱型结构 最不利截面通常发生在拱 脚或跨中截面 同时对于岩土材料 可推断最不利点 的位置位于土拱前缘 即 M 与 M 两点 文献 6 7 研究表明 在任一深度的拱平面上 拱脚 M 处一 般先于拱顶 M 2处发生应力屈服现象 据此 对于桩 间土拱结构 可认为拱脚的临空面一侧 M 处相对跨 中 M 2 处更 为危 险 即满足 z z 4 d z O 即关系式 1 t 1 6f2 5 2 3 模型 控 制条 件 悬臂桩桩间拱效应 丧失 即临界状态 时模型应 满足以下条件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土 木 建 筑 与 环 境 工 程 第 32 卷 1 对于 桩间 土拱结 构 考虑 土体 的 自重应 力 以 同时考虑 土拱破 坏 的临界条 件 拱圈前 缘 临空 面 的少量土体抗力 为零 同一高度上拱截面上最 不利点为 M 考虑该截面 合理拱轴线上 无剪应 力作用 可将轴向应力 视为第一主应力 为第 二 主应力 2 最不利控制点处土体须满足 D ruc ker P rager 强度条件 临界状态时 有如下关系 一 K 6 式中 j 为应力张量第一不变量 为应力偏量第 二不变量 它们表示如下 J 2 6 同时 为了使得计算结果偏安全 系数 a k 取 M ohr C oulom b 屈 服 面 的 内接锥 面 设 f 为桩 间 滑体的凝聚力和 内摩擦角 应力以受拉为正 3 通过对模型试验结果 及工程实际研究发 现 桩间土在较大 的滑坡推力 的作用下易发生从桩 间整体挤出的现象 如图 2 b 中虚线 A M 所示 可 近似认为桩间作用在单位深度土拱上的滑坡推力不 应超过两侧拱脚处单位深度的抗滑力之和 6 据此 可建立土拱绕流的极限平衡关系式 2F z d z COS 0tan 2c t dz q ld z 8 将式 2 3 代入式 8 得到 丛 一q z 2c t一 0 9 3 式中 为拱脚形状系数 艿 1 c os 0 一 16fz lz 2 4 桩间卸荷区的计算 确定桩间卸荷区的范围 关键是计算矢高 厂 桩 间滑体重度为 y kN m 自重应力 d 将 代入式 6 7 整理可得 6d 6dK 二 丽 2 1 3a 一 y 一 12a 一 12aK z 一 4K 10 将 z 定义为破坏类型函数 则 z 0 时 M 处 强度 满足 即可形 成土 拱 当 z 0 时 M 处强度不满足要求 若桩间不设支挡 即土拱在 自重 应力作用下拱脚处将发生屈服破坏 经分析 若悬 臂高度 h 小于某一深度 桩 间土的破 坏 以绕 流为 主 当 h 大于该深度 时 自重应力对拱脚 的破坏起 主导作用 将该深度定义为临界高度 有 z 6a可 2 1 3a 一2 K 11 o 丁 一 研究卸荷 区的大小主要是确定土拱产生作用时 临空面附近卸荷土体的范围 故当悬臂 高度不超过 临界高度 作用于桩间板的土压力主要来 自卸荷区 的桩间土 当悬臂高度大于临界高度时 部分挡板还 需承受一定的绕流阻力 笔者主要考察有效卸荷 区 的范围 即满足 h 转化 9 式 有 8c tf 16f Z 4q z Z 厂 z q z l tan 0 12 不难看出 上式直接求解计算 厂 较复杂 若 已知 z 可采用迭代法就解 实 际工程 中 设桩处最 不利工况下土压力或滑坡推力是特定的 设计 所采 用的桩问净距 z 未必使得任意高度水平土拱均发挥 最大效应 倘若考虑使得所有高度的水平拱均发挥 极限作用 此时产生最大拱效应对应的跨度 z 未 必等于设计桩问净距 z 但利用该跨度 5 z 计算矢高 厂 z 对于确定有效卸荷区的大小显得更加可靠 联 立式 3 9 和 10 求解得到 ff 一 堕 垒 翌 二 2 sec 一f 一c Stan q 2 sec 13 S 一兰 望 14 Z 一 上 上 上 4 q J se c 计算时 一般取 一 1 1 1 5 并给定误差 e 运用迭代法求解 当满足 15 式要求时 终止迭代 一 15 S J 单位面积的土压力或滑坡推力在 22 方向呈线性 分布 可假定 q 一 qo m Z 16 式 中 q 为桩 顶处单 位 面积 的土压 力 kPa m 为线 性梯度 当滑坡推力呈矩形分布时 m 一 0 3 卸荷 区影 响范 围的敏感性分析 3 1 土体 强度对 临界 高度 及矢 高的 影响 悬臂桩桩间土拱效应一般在 z 这一范围 才能够有效发挥 假定桩 间土重度 y 一18 kN m 临界高度随桩问土强度变化规律如图 3 所示 计算发现 临界高度 受桩间土的凝聚力 c 及 内摩擦角 影响较为敏感 当 不变时 临界高度 的取值随凝聚力近 c 似呈线性增长关系 若 c 保持不 变且小于 10 kPa 时 随 的增加 z 变化并不明显 若 C 大于 30 kP a 随 的增加 z 急剧增大 这一现 象与工程实际较为吻合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1期 董捷 等 悬臂桩桩间有效卸荷 区研究 毒 惶 噩 磐 图 3 土体 强度与 的关系 为了研究土体强度对卸荷 区空 间分 布的影 响 计算时取 q 为 20 kP a m 为 2 kN m 设拱脚处拱 圈厚度等于桩正截面宽度 B 设为 1 m 并假定桩后 土压力为矩形分布 分别改变凝聚力 c 25 及 内摩擦角 c一25 kPa 来分析 厂 z 对 土体 强度 敏感度 如图 4 5 所示 2 5 2 1 5 攘 O 5 0 O 桩顶至计算截面的距离 m 一凝聚力 l0kPa I 一凝聚力 20kPa 一凝聚力 30kPa 图 4桩 间土凝聚力与卸荷 区分 布的关系 分析 发现 自桩 顶 向下 同 一深度 的平 面 上 随着 桩间土凝聚力 内摩擦角的增加 发生拱效应 的矢高 在不断增长 即桩 间土 的卸荷 区范 围随着土体强度 的增加而扩大 同时 对于同一工况 卸荷 区的矢 高 自桩顶向下逐渐变小 梯形分布时卸荷区顶部的矢高 f z O 与悬臂段下端矢高 f z h 的 比值约为 1 5 桩顶至计算截面的距离 m 一 内摩擦角 10 一内摩擦角 20 一内摩擦角 30 图 5 桩 间土 内摩 擦角与卸荷区分布 的关 系 3 2 土压力分布形式对矢高的影响 由式 13 可知 矢高 的分布形式还受 自重应 力 及土压力分布形式制约 为了深入研究桩后土压力 分布形式对卸荷 区分 布范 围的影 响 可假定单位宽 r 度土压力大小保持不变 即 I q dz 100 kN m J 0 设 c 一25 kPa 25 h0 4 m 小于 一4 3 m 文献 15 17 研究表 明桩后土压力或滑坡推力分 布形式依据桩 间滑体的性质可分为矩形 三角形 梯 形和 类抛 物 线 形 折 线 形 据 此 笔 者 重点 针 对 上 述 4 种分布形式进行研究 保持总压力不变 经计算 矩形分布 qo 一25 kPa 三角形分布 一12 5 kN m 3 梯形分布 q 一20 kPa Tt一2 5 kN m 折线形分布 m 一16 67 kN m q 一33 33 kPa 经计算 卸荷 区大小如 图 6 所示 图 6 土压力分布形式对 矢高的影响 对 比发现 卸荷 区大小受土压力分布形式影 响 较敏感 在上述 4 种土压力分布形式作用下 卸荷 区矢高均呈 现桩顶 大 悬臂 段根部 小 的分 布规律 同时 三角形 分布荷 载作用 时 桩顶 卸荷 区范 围最 大 但 由于桩顶 附近荷载较小 计算引起的误差相对 较大 据此 当土压力分布形式不确定 时 采用三角 形分布荷载计算卸荷 区范围对桩间挡板 内力计算偏 安全 经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二者所得结果较 吻合 受篇 幅所限 不再详述 4 工程 实例 遵义市红花 岗区某道路边坡 防护工程 经勘察 桩间滑体主要 为强风化泥岩夹粘土 相关计算参数 为 y 一21 kN m c一23 kPa 18 采用悬臂 桩进行支护 图 7 经勘察 A 5 A 14 桩背侧土压 力按梯形荷载分布 q 一50 kPa 5 kN m 第 一 排桩桩长 13 121 桩间距取 4 m 正截面宽 1 2 m 截面高 1 5 m 由式 11 12 算 得 拱效应有效 发挥 的临 界高 度 z 一3 01 m 桩 顶 卸 荷 区矢 高 厂 z 一 0 一 0 59 m 厂 z 一 3 0 一 0 3 9 m 5 2 5 1 5 O 2 l O 罐水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土 木 建 筑 与 环 境 7 程 第 32 卷 图 7悬臂桩平面布置 图 路堑边坡开挖 3 0 rn 后 桩 间土出现卸荷变形 现场观测得到该范围桩顶处卸荷拱矢高平均 0 6 m 地面处卸荷拱矢高平均 0 3 m 与计算值 较接近 施工中为保障桩前 道路另一侧地下室开挖安全 在 第 1 排桩正前方桩间设置第 2 排抗 滑桩 进 一步加 固边坡 为了使得拱效应充分发挥 第 2 排桩与已施 工第 l 排桩顶部高差设计 为 3 lTt z 以平衡第 1 排桩悬臂段的绕流阻力 并于第 2 排桩 间设置挡墙 目前 该路堑边坡工程竣工 已 3 年 未见桩 间土绕 流 坍塌等不良变形迹象 5 结 论 1 悬臂桩桩间卸荷 区分布呈 明显 的三维特性 其力学机理与埋入式抗 滑桩存在一定差异 自重应 力和后侧土压力共同制约桩间土稳定性及土拱效应 产生机 理 2 在桩 的布 置 方 面 不 仅桩 间净 距 对 土 拱 效 应 有显著影响 同时悬臂高度的变化也将直接影响桩 间土拱效应及有效卸荷 区的形成机理 继而定义 了 临界悬臂高度 指 出土体抗剪强度是决定临界高度 取值的主要因素 3 桩间卸荷 区矢高存在上大下小 的分布特征 其有效作用范围主要受桩间土抗剪强度指标及土压 力影响较为显著 当土压力纵向分布形式不易确定 时 宜采用三角形分布荷载计算卸荷区分布范围 进 而分析桩间土的稳定性 同时 该计算模型也有待细化 如何 同时考虑水 平拱效 应 竖 向拱 效 应 及 桩 一 土界 面 摩 擦 三 者 之 间 相互影 响也 是论 文进一 步研 究的方 向 参 考文 献 1 T E R Z A G H I K T heoreti c al soi l m ec hani c s M N ew Y o rk Jo hn W i ley S on 194 3 2 贾海 莉 王成华 李 江洪 关于土拱效应的几 个问题 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3 38 4 398 402 JIA H A I L I WA N G C H E N G H U A L I儿A N G H O N G D i sc ussi on on so m e i ssu es i n th eory o f so i l arc h EJ Journal of Southw est Ji aotong U ni versi ty 2003 38 4 39 8 4 02 3 叶晓明 柱板结构挡土墙板上 的土压力计算方法EJ 地 下 空 间 1999 19 2 142一 i 46 Y E X IA O M IN G C alc ulati on of so i l pressu re on c olum n panel struc ture type retai ni ng w all J U n d erg rou n d S p ac e 19 99 19 2 14 2 1 46 4 叶晓明 孟凡 涛 许年 春 土层水 平卸 荷 拱 的形成 条件 J 岩石力学 与工程学报 2002 21 5 745 748 Y E X IA 0 M IN G M E N G F A N T A 0 X U N IA N C H U N F o rm ati o n c o nd i ti o n o f h o ri zo ntal un lo adi ng arc h i n soi l 1ayer J C hi nese Journal of R oc k M ec hani c s an d E n gi neeri ng 2 00 2 21 5 7 45 748 5 王乾坤 抗滑桩 的桩 问土拱和 临界 间距 的探讨 J 武 汉 理工大学学报 2005 27 8 64 67 W A N G Q IA N K U N D i sc u ssi o n on the soi l arc hi ng effec t and the c ri ti c al spac i ng betw een adjac ent anti sli de pi les J JournM of W uhan U ni versi ty of T ec hnology 200 5 27 8 64 67 6 周应华 周德培 冯君 推力桩桩间土拱几何力学特性 及 桩 间距 的确定 J 岩土力学 2006 27 3 455 457 Z H 0 U Y IN G H U A Z H 0 U D E P E I F E N G JU N G eo m etri c ally m ec han i c al c h arac ters o f so i l arc h betw een tw o adj ac ent laterally loaded pi les and determ i nati on of sui table pi le spac i ng J R oc k and Soi l Mec h ani c s 20 06 2 7 3 455 45 7 7 蒋 良潍 黄润秋 蒋忠信 黏性 土桩 问土拱效应计算与桩 间距分析 J 岩土力学 2006 27 3 445 450 JlA N G L IA N G W E I H U A N G R U N Q IU JIA N G Z H 0 N G X IN A n alysi s o f soi l arc h i n g effec t b etw een adj ac ent pi les and th ei r spac i ng i n c ohesi ve soi ls j R oc k arid S oi l M ec h ani c s 200 6 27 3 4 45 450 8 琚晓冬 冯文娟 朱金明 桩后土拱作用范 围研究 J 三 峡大学学报 2006 28 3 197 200 JU X IA 0 一 D 0 N G F E N G W E N JU A N Z H U JIN M IN G R esearc h o n affec ti n g sc op e of soi l arc h b eh i n d anti sli de pi les J Journal of C hi na T hree G orges U ni versi ty 2 00 6 28 3 197 20 0 9 C H EN C Y G R M A R T IN Soi l struc ture i nterac ti on for landsli de stabi li zi ng pi les J C om puters and G eotec h n i c s 20 02 2 9 3 36 3 38 6 下转 第 37 页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1 期 艾智勇 等 多层地基上轴对称 受荷 弹性圆板问题 M ec han i c s A SC E 19 91 l 17 4 789 79 7 6 PO U L O S H G T he behavi or of a ri gi d c i rc ular plate resti ng on a fi ni te elasti c layer J A ustrali a C i vi l Eng i n eeri ng Transac ti o n s 19 68 2 13 2 19 7 M IL O V IC D S tresses and di splac em ents i n an ani sotropi c layer due to a ri gi d c i rc ular foundati on J G eotec h n i q ue 197 2 22 1 16 9 1 74 8 M IL O V IC D D IO G O M Settlem ent of c i rc ular foundati on of any ri gi di ty C P roc eedi ngs of the 10th E uro p ean C on feren c e on So i l M ec h an i c s and F o u nd ati o n E n g i n eeri n g F i ren ze Italy 19 9 1 2 4 97 50 0 9 D E SA I C S R E ESE L C A nalysi s of c i rc ular footi ngs on layered soi ls J Journal of Soi l M ec hani c s and F ou nd ati o n D i v i si o n A SC E 197 0 9 6 4 1 289 13 1O 1O W A N G Y H T H A M L G T SU I Y et a1 Plate on layered foun dati on analyzed by a sem i analy ti c al and sem i n um eri c al m ethod J C om puters and G eotec hnic s 2003 30 409 4 18 11 袁聚云 孙洋波 王美云 等 传递矩阵法分析 中心荷 载下对称 刚性板地基沉 降及反力 J 力学季刊 2005 26 2 3 16 3 2 1 Y U A N JY S U N Y B W A N G M Y et aI A n aly si s o f settlem en t an d c on tac t pressu re o f sym m etri c ri g i d p late o n su bg rad e u n der c entral c on c en trated load w i th m ethod of transferri ng m atri x J C hi nese Q uarterly of M ec h an i c s 2 00 5 26 2 31 6 3 21 12 艾智 勇 吴超 分层地基上矩 形刚性基 础 的基底反 力 沉 降和倾斜 计算 J 力学季 刊 2008 29 1 113 1l9 A I Z Y WU C C a lc u lati on o f reac ti on fo rc es o f b ase settlem ent and i n c li nati on of rec tan g ular ri g i d plate on m ulti layered soi ls J C hi nese Q uarterly of M ec h an i c s 2 008 29 1 11 3 1 19 13 艾智勇 梅阿敏 多层地基上轴对称受荷刚性圆板问 题 J 力学季 刊 2008 29 3 424 429 A I Z Y M E I A M A x i sym m etri e lo aded ri g i d c i rc u lar plate on m ulti layered soi l J C hi nese Q uarterly of Mec h an i c s 20 0 8 29 3 4 2 4 4 29 14 A I Z Y Y ue ZQ T H A M L G et a1 E xtended S n edd o n an d Muk i so luti on s fo r m ulti layered elasti c m ateri als J Internati onal Journal of E ngi neeri ng S c i en c e 2 00 2 4O 1 45 3 148 3 15 SN E D D O N IN T he U se of Integral T ransform M N ew Y o rk M c G raw H i ll l9 72 上接 第 32 页 1O 张建 勋 陈福全 简洪钰 被 动桩 中土拱效应 问题 的数值 分析 J 岩土力学 2004 25 2 174 178 Z H A N G JIA N X U N C H E N F U Q U A N 儿A N H O N Y U N um eri c al an aly si s of so i l arc h i n g effec ts i n p assi v e pi les J R oc k and Soi l M 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