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闻到花香、品红(或冰糖)的扩散、铁树开红花、水电解、氢气与氯气反应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和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为什么会闻到花香等,创新趣味实验 “铁树开红花”、“体积小了”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创新、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课 题分子和原子授 课 人贺绍娟学 校涟源市第九中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运用微粒(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将课堂实验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重 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难 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仪器药品仪器:烧杯、注射器、矿泉水瓶、喷水壶、铁树、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带长导管、橡皮圈)、胶头滴管等。药品:浓氨水、红墨水、酚酞试液、品红、酒精等。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设疑激思,发现问题;启发诱导,确立主题播放:大千世界物质繁多的图片到科学家对构成宏观物质的粒子的猜想的讲述,再播放扫描遂道显微镜拍摄的图象。1、 播放flash动画:水的蒸发2、 播放幻灯片:闻到花香3、 播放flash动画:品红的扩散提出研究主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进入情景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发现问题“水为何会减少”、“人为什么会闻到花香”、“品红不见了”、“水怎么红了”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引入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新课教学活动与探究一:分子是不断地运动实验:铁树开红花 邀请一个学生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方法,演示实验:将酚酞试液喷到铁树的白花上,请学生用注射器抽取浓氨水注入矿泉水瓶中。氨水使“铁树”上沾有酚酞的白花变红。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红了“铁花”的笑脸?追问:为何浓氨水没有直接滴到酚酞上,而铁树花红了?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铁树花上?追问: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得出结论: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讨论:一杯水露置于太阳下还是阴凉处容易干?引发学生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播放flash动画:观察、填表(学生阅读P50P51)小结:能用分子不断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或事实知识迁移与应用:1、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香水、汽油、酒精为什么要密封保存?4、湿衣服为什么晾在太阳下容易干?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很小播放:一滴水的图片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 kg一滴水中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类比说明:向酚酞试液中滴入浓氨水,观察、识记一学生操作,全班同学观察 惊讶 产生自主实验的欲望提出各种解释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 “清水” 映红铁花答案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师生互动进入情景: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学生得出结论: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活动与探究三:分子间有间隙演示实验:结论:3、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播放动画: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小结: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的现象或事实学生观察、讨论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始终,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提出问题: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结论: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变了。播放幻灯片: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粒子结构模型图讨论并播放flash动画: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得出结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模型的帮助下,分析、讨论、推理,得出结论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总结交流:学完了本课题我们知道了什么?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三、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四、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小结收获;交流体会;代表发言。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