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绝版经典一份非常好的参考教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数 学下册教案学下册教案学下册教案学下册教案 2 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教学内容 13 1 3 5混合运算 两步计算应用题 23 8 3 12三步计算应用题 33 1 3 19三步计算应用题 简单的数据处理 43 2 3 26求平均数 整理和复习 53 29 4 2十进制计算法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64 5 4 9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减法的意义 74 11 4 16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除法的意义 84 19 4 23除法的意义 整理和复习 94 26 4 30计量的产生 名数的改写 105 1 5 7休息 115 1 5 14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小数的性质 大小的比较 125 1 5 2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35 2 5 28小数和复名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45 31 6 4整理和复习 角的度量 156 7 6 11角的度量 垂直和平行 166 1 6 18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76 21 6 25整理和复习 186 28 7 2总复习 197 5 7 9复习 考试 3 学期整体教学设计学期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总目标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会根据 数级正确地读 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掌握加法与减法 乘 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会应用它们进行一 些简便运算 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笔算的熟练程度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 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以及简单的统 计图表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会比较熟练地计 算一般的三步式题 会使用小括号 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 题 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结合有关内容 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进行爱祖 国 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量的计量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培养学生的抽象 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 探索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 第一节 混合运算 第二节 应用题 第三节 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 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 本单元的三步试题 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 通过学习 进 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 题间的联系 强化运算顺序 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 并逐 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 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 的扩展 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 计算三步文字题时 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 先确 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 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 确定出先算什么 再算什 么 哪一部分在前 哪一部分在后 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 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 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5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 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时 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 分析数量关系 得出两种解 题思路 进而列式解答 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 教 学时 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 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 并要求会用两 种方法解答 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这是原来两步计算 应用题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 数量关系简单 学生利用两 步应用题的基础 通过类推 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时 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 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 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 应用题教学中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 同时 教材还介绍了检验 的方法 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 不要求写检验过程 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材在 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 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 数据整理包括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通过教学 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 会 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 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 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注意与平均分的 区别 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 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 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知识间的迁移 类推 比较 拓展 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 起来进行教与学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 性 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要多动手 多讨论 多交流 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 结论 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特 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 此外 在知识学习的同时 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 培 养学生的能 6 力 包括计算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 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等 混合运算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 1 及 做一做 练习一第 1 2 题 一 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 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四 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 提高审美意识 二 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 合作学习 探索新知 三 重点 难点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7 1 练习 卡片 30 30 342 380 16 2 12 5 60 28 5 10120 4 5 2 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同桌各选一题 互相说一说 题中含有 哪些运算 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 一个算式里 如果有加减法 又有乘除法 要先算乘除 后 算加减 含有括号的算式 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 计算 32 540 18100 32 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 并口算出结果 二 探究新知 1 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 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 教师边提问边 用色笔在 30 和 540 18 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 老师板书 100 32 540 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 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例 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 运用知识迁移类推 学会知识 2 对照例 1 与复习题 讨论 例 1 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 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讨论得出结论 例 1 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 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 应按什么顺序 进行计算呢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 3 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 做完后同桌对照 并互相订正 4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 形成板书 例 1100 32 540 18 8 100 32 30 100 62 38 5 讨论 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 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汇报 进一步明确 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 交流 学会学习方法 6 教师指出 像这样的题目 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 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 教师在 100 32 30 外围画上虚框 表 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7 反馈练习 第 1 页 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 先用铅笔在第一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 再与同桌 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 然后计算 集体订正 三 巩固发展 1 完成练习一第 2 题 板演订正 2 判断 通过订正 强调 在计算时 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 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 性 3 变式练习 通过变式练习 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并体会括号 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注意什么问题 六 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 1 题 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 课堂内完成 七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连乘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9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 1 及第 7 页 做一做 练习二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 题 2 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 二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 推理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四 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 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 提高审美意识 二 学法引导学法引导 1 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 感知算理 2 指导学生试算 感知计算方法 三 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2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1 练习 卡片 81 2716 5 4 25 3 15 5 2 口答下列各题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 使学生感知到 利用 每人每天 能编 16 个筐 这个已知条件 既可求出 5 个人 1 天能编几个筐 又可求出 10 1 个人 4 天能编几个筐 已知条件既能与人数相联系 又能与天数相联系 o 二 探究新知 1 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 题 板书课题 应用题 2 教学例 1 1 出示例 1 2 读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 组织学生讨论 例 1 与刚才两道复习题比较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 联系两道复习题 思考 要想求出 5 人 4 天能编多少个筐 我们应该先求 出什么 4 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 教师画出线段图 学生先汇报哪种 教师 就先画哪种 根据线段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 要想求 5 人 4 天编多少个 我们第一步先求什么 第二步求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 板书小 标题 再引导学生分步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 形成板书 1个人 1 天编16 个5 个人 1天编 个5 个人 4 天编 个第一种解 法 5 个人 1 天编多少个 16 5 80 个 5 个人 4 天编多少个 80 4 320 个 1 个人 1 天编 16 个 1 个人 4 天编 个5 个人 4 天编 个 第二种解法 1 个人 4 天编多少个 16 4 64 个 5 个人 4 天编多少个 11 64 5 320 个 两次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 从直观到抽象 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 5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并在书上第 6 页和第 7 页的空处填空 指名同学板演列综合算式 解答的过程 第一种解法 16 5 4 80 4 320 个 答 5 个人 4 天一共编 320 个筐 第二种解法 16 4 5 64 5 320 个 答 5 个人 4 天一共编 320 个筐 6 对比两种解法 讨论 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是什么 7 教师归纳小结 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 求 5 人 4 天编多少个 所求的 结果既与人数有关 又与天数有关 解答时 可以先从人数人手求 也可以先 从天数人手求 两种方法都正确 我们都应该掌握 3 反馈练习 第 7 页 做一做 先读题 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组织同桌讨论 要想求 3 台 8 小时铺路 多少平方米 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订正时 请同学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三 巩固发展 1 练习二第 1 3 题 2 补充条件或问题 并口头列两种算式 3 依照练习题的形式 组织学生分组编题 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 能直 接口算出结果 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 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 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把课题补充完 12 整 连乘应用题 六 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 4 5 题 板书设计 七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连除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 2 及第 10 页 做一做 练习三第 1 5 题 一 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 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3 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二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 四 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 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 提高审美意识 二 学法引导学法引导 1 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 感知算理 2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试算 讨论 感知计算方法 13 三 重点 难点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2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 确定计算步骤 四 教具 学具准备教具 学具准备 小黑板 课件 卡片 五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1 口算 卡片出示 3 15 20900 15 20 4 5 8160 8 5 2 出示复习题 要求学生 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一种 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根据学生画图情况确定两名同学板演 每人一种解法 画图并列式计算 二 探求新知 1 出示例 2 2 指名同学读题 对比复习题 组织讨论 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 有什 么特点 3 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 让学生在已画成的两个线段图中标注一下 已知了什么 求什么 通过标注 使学生明白 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 件换了位 并形成线段图并板书 每台 8 小时织 米 5 台 8 小时织布 160 米 每台 8 小时织 米 通过线段图 从直观到抽象 使学生感知算理 4 指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 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我们怎样 做 5 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情况 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注出先要求的是图中的 14 哪一段 应该怎样求 学生说清解答步骤后 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 然后 再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试做 分步解答 同桌间互相讨论订正 6 指名学生口述分步解答过程 教师板书 1 每台织布机 8 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 5 32 米 2 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 8 4 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先自己直接列式 再指名在线段图下对应位置 板演成板书 160 5 8 32 8 4 米 答 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 4 米 引导学生讨论 思考 试算 感知计算方法 7 改例 2 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 根据这幅图 我们应该先求什么 怎样求 1 5 台 1 小时织 米 2 每台每时织 米 8 学生讨论确定先求 5 台 1 小时织布多少米 再求 1 台 1 小时织布 多少米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然后自己在书上第 10 页填空 由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以下板书 1 5 台织布机 1 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 8 20 米 2 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 5 4 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 8 5 15 20 5 4 米 答 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 4 米 9 集体订正 订正时进一步强调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10 讨论 比较一下 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 反馈练习 第 10 页 做一做 读题 思考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要想求 1 只母鸡 1 个月下多少 蛋 这个问题 可以先求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第二种算法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习 学生通过讨论 思考 试算 进一步 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 巩固发展 1 练习三第 1 2 题 2 对比性练习 练习三第 4 题 3 根据题中提供的条件进行分组练习 练习题目由各组任选一组 条件 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 8 个大字 5 个人 4 天共写了 160 个大字 第一组题目 填空 第二组题目 判断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材 14 页例 3 一 一 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目标 1 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 在理解数量 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接替思路 掌握接替方法 16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验数学 的应用价值 3 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二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1 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引出新课 运用知识迁移 指导学生学 习新知 2 引导学生试算 掌握计算方法 三 重点 难点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 确定求某个问题需知道哪两个直接 条件 进而确定解题步骤 2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四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小黑板 投影片 五 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1 根据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并列式2 改 3 为下面习题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四个班 每班 40 人 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要求三 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缺少什么条件 要求学生直接补充四年级人数 列式 分步解答 二 探究新知 有个学生是这样补充的条件 同学们看一看 这道题你能不能解答呢 如果能解答 该怎样解答呢 出示例 3 通过补充条件的练习 自然引出例题 可使学生容易建立起三步计算 应用题与一步 两步计算应用题间的联系 进而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 17 系 1 读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分析与复习题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了两个条件 有四个已知条件 所求问题没有改变 2 问 要想求 三 四年级共多少人 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 三年级有多少人 四年级有多少人 3 让学生自己解答 4 想一想 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 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 该 怎样解答 4 反馈练习 做一做 第 2 题 三 巩固发展 1 练习四第 1 2 题 先讨论分析解题思路 再独立解答 2 投影出示下图情景 分组根据图意补充条件 分别组成一步 两步应 用题 并请其他组口头列算式解答 菊花和芍药花共有多少盆 通过此题的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与一 二步计算应 用题间的联系 深化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解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及解答方法 六 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 3 题 七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材 15 页例 4 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目标 18 1 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并会用两种方法解 答这类应用题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 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 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 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 教学例 4 出示例题 1 指名读题 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 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 根据题里的条件 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 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 样表示 讨论题 3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 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 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 有的三步题可以 用两步来解答 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 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 简 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 综合与应用 课件 5 板书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 5 及第 19 页 做一做 练习五第 1 2 题 19 一 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思路 2 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 能力训练点 1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分析比较能力 2 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 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提高审美意识 二 学法引导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 合作学习 讨论 试算 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 重点 难点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小黑板 投影片等 五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1 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 56 2 5678 4 78 168 17 4100 100 5 3 2 复习题 读题 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 要想求出 三 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四年 20 级栽树棵数怎样求 为什么用 56 2 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 订正 二 探索新知 1 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 5 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 5 的联系点 设计了复习题 为学习例 5 做好铺垫 有 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 读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 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 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 10 棵 下面画出曲线 3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 根据线段图和题意 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必须先知道什么 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 为什 么 启发学生 三 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能直接求出来吗 解答这道题 第一步求什么 第二步求什么 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 从直观到抽象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 通过交流汇报 确定解题思路 教师板书小标题 再让学生直接在书 中填空 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 2 112 棵 三 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 112 168 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 10 158 棵 21 答 五年级栽树 158 棵 6 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 5 的解题过程 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 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 确定先算什么 再算 什么 最后算什么 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 在解题过程中 56 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 分别是在求 什么时候用的 通过讨论 使学生明确 解答应用题时 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 一次 具体怎样用 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 反馈练习 教材第 19 页 做一做 第 1 题 同桌讨论 关键句是哪一句 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最后 求确定 2 3 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 三 巩固发展 1 做一做 第 2 3 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 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 应该先求什么 再求什 么 最后求什么 然后独立完成 2 练习五第 1 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 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 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 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 解答此类应用题 要抓住关键语句 明确数量关系 通过分析 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 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 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 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 2 题 七 板书设计 22 简单的数据整理简单的数据整理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 1 及第 24 页 做一做 练习六 一 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 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 2 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能把整理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 并能 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 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 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三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 四 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 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 感悟文化的魅力 提高审美意识 二 学法引导学法引导 通过图表 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 引导学生填写 感知数据的整理 三 重点 难点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表或 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2 教学难点 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四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 23 画有例 1 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 1 块 画有例 1 统计表框的小黑板 1 块 画有方格的小黑板 2 块 五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结合时事 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 引出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 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 板书 数 据 一词 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 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 一个一个地 数出来的 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 汇总 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 必须真实 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 往往比较零乱 没有次序 显示不清主 次多少 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 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 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 简单的数据整理 板书 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例 1 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 通过这张图 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 哪道巷有这班学生 很形象 很直观 通过直观观察 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 2 老师进一步引导 每条街 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 哪条街 哪道巷住 的人多 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 全班共多少同学 这时如果只看图 要准确回 答以上几个问题 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先逐街 逐巷数出人数 记住 问题 再进行比较 回答出问题 3 教师指出 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 同学数 在图上标注上数字 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 就叫做数据 渗透 特点 来自生活实际 是真实的 启发学生 这些数据真实可信 但是比较零乱 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 24 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 使别人不用再看图 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 了多少学生 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 只要有道理 就应加以肯 定 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 教师 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 出示下表 空表框 教师指出 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 一般留做合计 一共多少人 第二栏 起 逐一写街巷名 5 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 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 再让 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 学生填写书上第 23 页的不完整统计表 然后问一共多少人 在合计栏中填写 形成完整的统计表 指出这样的表叫统 计表 6 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填写 使学生感知数据的统计 7 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 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条形 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 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 有几个人 就用几个 小格表示 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 0 5 10 单位 人 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 称 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 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 然后根据学生口 述 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 制成课本第 24 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 看条形统计图 回答课本第 24 页五个问题 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 感知数据整理的作用 通过图形 让学生体会知 识美 9 反馈练习 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 24 页 做一做 25 教师先出示原题 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 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 长方形条 问 每一小格代表几米 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 应该涂几个小格 确定 14 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 找出 15 所对应的高度 向下数 1 格即可 不必从 1 数 其他同学的成绩 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 确定一名学生板演 集体 订正 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 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 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 学生涂色有困难 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 教 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 练习时 教师要先示范 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 成 三 巩固发展 1 练习六第 1 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 重点引导 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 学生分组完成时 可以互相讨论研究 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 练习六第 3 题 提示 先统一单位 并利用此题复习 平均 的含义 为下节课学习 求平 均数 做铺垫 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 知道了什么是数据 怎样整理数据 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 计表 统计图 六 布置作业 1 练习六第 2 4 题 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 独立完成 2 活动性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 如擦玻 璃 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 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 要求统 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个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26 求平均数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 2 例 3 及 做一做 练习七第 1 题 一 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使学生理解 平均数 的含义 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二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 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 四 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提高审美意识 二 学法引导学法引导 1 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 平均分 2 指导学生试算 掌握 平均分 的计算方法 三 重点 难点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 明确 求平均数 的含义 掌握求 平均数 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区分 平均分 与 求平均数 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 例 2 水杯挂图 小黑板 卡片若干 长方体积木 16 块 五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1 口算 用卡片出示 27 38 52 3 76 20 7 说出 20 5 表示的意义 2 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 16 厘米深的水 把这些水平均倒在 4 个同 样粗细的杯子里 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过此题 使学生复习 平均分 的意义 使学生明确 平均分 的结 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 4 厘米 二 探究新知 1 引入新课 以前 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每份是多少 的 应用题 也就是 平均分 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 例如 火车提速后 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 120 千米 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 绩是 91 分 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 26 岁 平均身高是 182 厘米 等等 像这些平均速度 平均成绩 平均身高 平均年龄等 都是 平均数 今天 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 求平均数 问题 板书课题 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 它与以前学习的 平均分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 2 教学例 2 1 出示例 2 用 4 个同样的杯子装水 水面高度分别是 6 厘米 3 厘米 5 厘米 2 厘 米 这 4 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 学生读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组织讨论 你怎样理解 水面的 平均高度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进一步明确 所谓 平均高度 并不是每个 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 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 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 面的高度值 4 教师出示第 27 页水杯图的上半部 问 怎样做才能使这 4 杯水的水面 28 高度同样高 而得到这 4 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 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 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 1 厘米 先用积木按 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 4 杯水的高度 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 使这四 杯 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 学生汇报操作结果 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 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 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 共 16 厘米 再用 16 4 4 厘米 得出每 杯 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4 厘米 第二种 直接移多补少 从 6 厘米中取 2 厘米放人 2 厘米杯中 从 5 厘米 杯中取 1 厘米放人 3 厘米杯中 就可直接得到 4 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 水面高 度都是 4 厘米 这说明原来 4 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4 厘米 7 教师出示第 27 页水杯挂图下部分 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教师 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 我们得到了这 4 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4 厘米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 我们刚才通过操作 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 变化 这 4 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 也就是说 平均高度得到了 而原来 4 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 而现实生活中 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原 值的 例如 高个身高 180 厘米 矮个身高 140 厘米 两人的平均身高 160 厘米 这个 160 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 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 分接在矮个身体上 使两人身高相等 也就是说 求平均数并不要 变原来的 实际值 由此可见 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在很多情况下 是行不 通的 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 直接通过计算 能不能求出这 4 杯水 的平均高 度呢 怎样计算方便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 进一步明确 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 再用高度和杯子 数 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 使学生感知平均数 从直观到抽象 帮助建立平均数概 念 29 8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6 3 5 2 4 16 4 4 厘米 答 这 4 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4 厘米 9 区分例 2 与复习题 两题的结果都是 4 厘米 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复习题中 4 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 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 高度就是 4 厘米 例 2 是求的平均数 4 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 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 4 厘米 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变 化 10 反馈练习 教材第 29 页第 1 3 题 先读题 口述解题思路 再独立试做 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 教学例 3 1 出示例 3 2 读题 分析题意 组织学生讨论 两组人数不同 每人的身高也不尽 相同 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 怎么做比较好呢 3 根据讨论结果 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 再进行比较 4 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 142 140 135 137 144 6 834 6 139 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 141 133 138 145 135 142 966 7 138 厘米 30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 138 1 厘米 答 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 高 1 厘米 5 反馈练习 教材第 29 页 做一做 第 2 题 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在书上直接填空即可 计算不是难点 引导学生试算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巩固发展 1 练习七第 1 题 2 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 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绩是 75 分 以后每单 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 4 分 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 主要解法有 基本方法 先分别求出各次成绩 再求平均数 75 4 4 2 4 3 十 4 4 5 75 4 4 四 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 进一步区分 平均分 与 平均数 两个概念的不同义 巩固求 平均数的方法 六 布置作业 1 练习七第 2 题 2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 记录下来 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单 位 厘米 七 板书设计 31 整理和复习整理和复习 课件课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2 33 页 练习八 一 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1 整理和复习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2 整理和复习两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 整理和复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二 能力调解点 1 正确计算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提高计算能力 2 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三 德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提高审美意 识 二 学法引导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 使知识系统化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 交流 巩固知识 三 重点 难点重点 难点 1 教学重点 整理混合运算 应用题 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2 教学难点 将知识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 提高计算能力 四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课件 五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 32 一 整理 1 混合运算 1 出示 148 111 37 说一说运算顺序 2 出示 148 111 37 5说一说运算顺序 并计算 3 出示 720 650 130说一说运算顺序 4 出示 5000 720 650 130 说一说运算顺序 并计算 5 引导学生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6 出示第 32 页第 2 题 分组讨论 并独立计算 2 应用题 1 出示第 32 页第 3 题 投影出示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说一说怎样想的 2 出示第 32 页第 4 5 题 投影出示 通过比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出示第 32 页第 6 题 投影出示 独立计算 3 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1 投影出示第 33 页第 7 题 2 分组合作学习 讨论 交流 3 独立填写 通过整理混合运算从两步到三步 进一步加深运算顺序 沟通了知识间的 联系 通过分析 比较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理就是抓住知识 间的联系 使知识形成网络 二 练习 1 混合运算 33 1 出示练习八第 1 题 投影出示 分组讨论 交流 汇报并订正 2 分组计算 练习八第 2 题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 文字题 1 投影出示练习八第 3 题 1 分组讨论并订正 2 独立练习 第 3 2 3 题 3 应用题 1 投影出示 练习八第 4 题 2 独立练习 练习八第 5 6 题 三 全课小结 略 第一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 口算 10 分 320 185 600 50 5800 100 3900 300 4800 60 148 37 350 470 420 150 200 82 175 56 54 97 32 368 120 90 199 76 12 18 14 25 67 75 二 填空 30 分 1 画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2 分 1 60 80 16 3 34 2 30 12 5 3 1070 28 289 18 4 285 15 20 3 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 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3 在 O 里填上 或 6 分 25 225 25 25 225 25 34 66 40 34 66 40 540 27 18 540 27 18 三 计算 16 分 1 4800 75 36 24 2 338 565 204 3 3 1520 970 38 2 4 540 9 3 16 四 列式计算 20 分 1 82 与 25 的差 乘 16 与 18 的和 积是多少 2 1530 除以 5 的商 加上 14 乘 7 的积 和是多少 3 25 与 18 的积 减去 756 除以 4 的商 差是多少 4 720 与 160 的和 除以 84 与 40 的差 商是多少 五 应用题 24 分 1 一个生产小组 每个人每小时制 6 个机器零件 10 个人 8 小时可以制多 少个机器零件 2 运动会上 315 个同学参加团体操 他们平均分成 5 队 每队再平均分成 7 组 每组有多少个同学 3 学校买了 5 个排球 每个 40 元 买了 5 个篮球 每个 25 元 一共用了 35 多少元 4 甲 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方向出发 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 25 千米 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甲的 3 倍 3 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 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1 1 1 1 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教学内容内容 教科书例 1 及 做一做 练习九 1 4 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 认识亿级的数 掌握计数单位 亿 十亿 百亿 千亿 及 千万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 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 千亿以内的数 能力训练点 1 能正确判断数位 运用读数法则 正确读数 2 启发学生归纳读数法则 教学重点 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 一 铺垫孕伏 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多的数学 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 那么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开门见山的话题 迅速 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 探究新知 1 教学数的产生 自学课本 36 页的内容 分组交流 知道了什么 2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 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 我们知道 一个一个地数 10 个一是多少 10 个十多 少 十个一千万是多少 3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 举例说明 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3 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4 教学亿级的读法 1 从高位起 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 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 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 再在后面加个 亿 字或 万 字 3 每级末尾的 0 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一个 0 或连续 几个 0 都只读一个 0 36 5 反馈练习 37 页 2 三 巩固发展 1 填空 1 从右起第 9 位是 位 2 十个一亿是 亿 3 10 个一百亿是 亿 4 是亿级 万级有 2 判断 1 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10 2 308040000000 读做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进制计数法 正确读多位数的法则 整数大小的比较整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材 43 页例 4 例 5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教学自然数 整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数 你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吗 对叫自 然数 0 0 0 0 是什么数 讨论 0 0 0 0 是是自然数也是整数 自然数也是整数 二 比较数的大小 我们已经学过比较亿以内的数的大小 你还记得吗 你能根 据前面讲过的方法 比较亿以内以上的数的大小吗 三 自己自学 四 练习 数学书 45 页 1 46 页 8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 3 例 4 例 5 练习十一第 5 10 题 一 知识教学点 1 使学生理解 掌握加法结合律 2 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 能力训练点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37 用联系 发展的观点 观察分析知识的规律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 参与知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四 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 上升理论 抽象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 探索 学习新知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 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投影仪 幻灯片 小黑板 转板 一 铺垫孕伏 1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如何表示 2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3 67 二 35 二 65 18 19 o 100 3 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 380 390 26020 50 80 二 20 肋 50 o 400 400 O140 60 60 140 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为与新知识作比较打下基础 4 四年级一班有 48 人 二班有 50 人 两个班共有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汽车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家居市场前景及发展方向研究报告
- 2025年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家居行业可穿戴设备应用与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机器人行业机器人服务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医学工程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前景报告
- 商场冬季用电安全培训课件
- 商场全年安全培训方案课件
- 电梯从业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第九讲 全面依法治国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新媒体文案写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细胞》PPT课件-完美版
- 托育园厨师安全工作责任书
- 《编程猫系列》第1课-Hello-编程猫(课件)
- GB 16899-2011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 非典型骨折课件
- 封闭区倒塌围墙修复施工方案
- 户口本翻译样本-Word范文-Word范文
- 企业融资计划书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