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师教案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故都的秋第 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P2# 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CCz2f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一、 导入课文: 秋天是一幅画 秋天是一首诗 秋风如雾 秋雨如烟 秋水如梦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同学们能不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d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U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EQR3Fh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0N7 !A)Qt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v?(I 柳永雨霖铃 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投影)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的自然风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郁达夫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知道,写作要先审题;阅读,同样也要先审题。从课题上,我们能看出课文要描写的对象是“秋”,“故都的秋”,即故都北平的秋景。题目是明确的,又是深沉的。因为“故都”二字中还暗含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板书:故都的秋)一个故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让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请大家边欣赏课文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 找出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受的句子。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秋景?2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秋声”的?秋天能引起人们什么样的感触?(边听边在相关处作记号)(播放朗诵材料)三、理解分析:1解决问题 问题1: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总体感受的句子。明确: “感秋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样的词语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在文学中,我们称这样的词语为“文眼”,其它的文字都是围绕文眼展开的,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板书:感秋 清 静 悲凉)“清”、“静”、“悲凉”可谓空穴来风(语出宋玉风赋),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同学们看课文311段,找一找,究竟是什么样的景物,以及哪些声音,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问题2、3 明确:(板书:绘秋 秋色 秋声)问:文中写秋天的色彩用的多是什么色调? (点拨):描写的景物多以灰、白、蓝、暗、淡等冷色调为主,给人以冷清、澹泊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问: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Mt_!Ri6v明确:反衬。这些细微、幽远的声响恰恰反衬了秋的静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动衬静的艺术辩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生举例)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衬托出“空山”之幽静;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也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6教师总结:写秋声和秋色两个方面,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在辽阔高远的清秋苍穹之下,如此“清”“静”的秋“景”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秋“情”“悲凉”。(板书:议秋 景 情)2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对这些景物进行概括,将其归纳为几幅秋景图?nslW8.TE(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用四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t8vk明确: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闲话秋雨 秋果奇景小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正是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四、课堂练笔与讨论:1我们说这篇文章采用了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写景是为了抒情,这让我想起一篇堪称是景色与情思交融的佳作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3$Zw$ 这首小令虽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但却通过九组景物的叠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作者借秋天苍凉迟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传达出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1EX,E 同学们可不可以结合郁达夫笔下秋天的景物,借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写法,仿写一首关于故都的秋的小令?要求:通过景物的描写,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生动笔。展示个别同学所写)天净沙秋思仿写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 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写(抒发赞美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伤和孤独感。2讨论: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还写到什么地方的秋?开篇和结尾用了怎样的写法?Z=8pr明确: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南国之秋:慢、润、淡第2、 13段)。五、知人论世: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华之境在,香山的红叶、颐和园的游人如织,是北京秋天的盛状,作者为何避而不写?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既然郁达夫如此喜爱故都的秋,可是为什么又说它是“悲凉”的呢?)(古代诗人名句,吟诵。)点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这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积淀,秋景的清、静,秋意的悲凉,与壮志难酬的志士仁人内心的敏感与落寞最为契合。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郁达夫,自然也不能例外。d下面,我们就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LWjo6%T,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1921年代表作沉沦问世,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zqjBs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6yqAn&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关于“悲凉”: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且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板书:故都赏景的心态 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知人论世。4I六、感情基调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生讨论,发言。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分析: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板书:留秋)(感情基调:板书: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啊,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七、小结: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虽然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是作者的闲情漫话。“一语天然万古新”,“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如此写作,看似平淡,实则秋味更足,意境更深。学习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要把这种技巧活用到文学阅读和写作中去。八、拓展、迁移1. 课外阅读老舍的想北平(见读本),比较两文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附:板书设计 悲 感秋 文眼 秋色 清 故都赏景的心态 凉 绘秋 景 故都的秋 秋声 静 的议秋 悲凉 情 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颂留秋 歌1、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还用了怎样的写法?解析:本文除运用细腻的描写外,还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和对比衬托的手法。开篇与结尾运用对比衬托手法互相照应,也是本文的特色。答案:1、对比、衬托。规律总结学习散文应该注意把握其写作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都是常用的手法。2、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解析: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答案: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规律总结作者的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联系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是解答这些题目的关键。3、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解析: 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性格决定了他的写作风格,我们了解了这一特点,有利于我们对不同作家作品的理解。答案: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规律总结:本题不是着眼于课文本身,而是要从作者的生平出发去探讨,这是个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故 都 的 秋第课时教学要点: 内容剖析 技巧鉴赏 整合感悟教学步骤:一、内容研析全文14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总起,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第1段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第2段写南国之秋不能让人满足。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想饱尝一尝”;而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第二部分(第311段)具体写北国的秋景、秋味。在本部分中,作者描写了五幅画面。第一幅“赏秋图”。用江南之秋作衬托,点面结合,重点写天色、鸽声、月光、牵牛花、秋草。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这样写的目的和用意有三:1、南方的秋不过是小春天气,以江南的秋衬托故都之秋,表达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2、写天色突出“清”的特点,写鸽声是以闹衬静,写牵牛花突出其冷色蓝,写秋草表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3、真实的再现故都小院的实景。第二幅“落蕊图”。先展示背景,后描写主体表象,最后写感受。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观,是“秋风扫落叶”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铺得满地”的落蕊的存在,读之仿佛有亲临其境之感,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中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愫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第三幅“秋声图”。故都秋蝉处处有。对于这“衰弱的残声”的秋蝉,作者称之为“家虫”一方面作者认为秋蝉的残声,是北平的特产,点明在烘托北国秋意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到处都能听见它们的啼唱,说明了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中的主角,因而称之为“家虫”,另一方面,把秋蝉当作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也暗合了作者的内心对它的喜爱之情,对北国秋声中这一“高音”的情有独钟。第四幅“秋雨图”。写了三个内容:一是写天阴下来,雨下起来;二是雨过去卷天晴;三是写都市闲人。在本段中,直接描写北国秋雨的奇特:来得快去得快;又用人物活动烘托秋雨的韵味。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第五幅“秋果图”。写北方与秋果处处都是,重点写秋枣,“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在这里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写秋枣的形态颜色,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写盛月秋果,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同时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长久。第三部分(第1214段),总结。再一次对比南国北国之秋,表达痴迷故都之秋的感情。第12段中,作者在强调“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情趣的人类”,在文中侧重于指文入学士,因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较深,因而对于天气逐渐变得凄凉,接近寒冬的秋季,这些文入学士总是要进行“悲啼”的。尤其是中国的文人学士们,当在仕途上不得志时,内心多产生失落、凄凉之感。这和暮秋的萧索的景象一样,像欧阳修、苏轼等就是这样的文人,他们面对西风飒飒、草木凋零的秋天,都会引起心潮澎湃,引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共鸣。作者在写古代文人学士,实际也是在表白自己,表白作为一名有着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情趣”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作家自己独立于北国的寒秋中,曾经如夏蝉一样高唱过“唤醒民众的醉梦,增进民主的地位,完成民众的革命”的他,由于现实的不得志,虽然隐逸于山水之中,而当面对北国深秋的秋声、秋雨之时,此情此景,能不引起他内心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伤感之情吗?第13段,用对比、比喻手法写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人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第14段,整篇文章,作者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都展示着一种感伤、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绪,而有这样的一个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作者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北国之秋的长在。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整合感悟结构网络清北国江南静(对比)悲凉对比衬托点面结合破屋光影赏 浓茶小院秋 碧天鸽声图 漏光残垣蓝朵秋草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清、静、悲凉的景后隐藏着的是一颗清、静、悲凉的心。落街道的清闲蕊落蕊的清静图感觉的悲凉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抓住秋蝉衰弱的残声:啼、嘶,极富表现力。同南方的秋蝉作比。 秋雨图风飘秋雨云卷晴,街头闲人著衣忙。借问游子何处去?秋雨京音话凄凉!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像样、有味,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同是流露了游子的孤独感。秋果图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黄微总相宜。堪忧西风黄尘起,扯下金妆遮灰衣!议论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南黄酒白干北国稀饭馍馍国之鲈鱼大蟹之秋黄犬骆驼秋味润味烈味浅味深味淡味浓味短味久结尾:对比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热爱痴迷北国之秋二、技巧鉴赏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和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人家一椽破屋来住者”,“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的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的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 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义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2衬托、对比手法。作者以南方的“秋”为写照,烘云托月似的映衬出故都秋浓度与特色。如第二、五、六、十三段,都通过关联词如“但”“或”“可是”“并且”等连词和“也”“更”“都”“总”等副词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类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动用多种句式从侧面显示出了故都秋的“量”与“质”的特色来。表面上,作者好像闲情信笔;而实际上,作者正是通过这种间接手法将读者引入秋的里层,去体会那故都的秋味,去领会那故都的秋意,去思考那秋的人生。作者对比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其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描写手法。本文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不多,但都是极其精彩的,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家开发投资秋招笔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基层面试题及答案
- 广药集团秋招面试题及答案
- 顾家家居秋招试题及答案
- 2026年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含答案
- 2026年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汇编
- 2026年湖北省荆门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池州青阳县林业局招聘驾驶员2人参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6年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小包团服务流程
- 演绎推理《三段论》
-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 气压止血带在四肢手术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21版)
- 顾志能-圆的周长
- 国开2023年秋《分析化学(本)》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 最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论文参考文献99例,参考文献
- GB/T 2585-2021铁路用热轧钢轨
- GB/T 242-2007金属管扩口试验方法
- GB/T 16825.1-2008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
- 中东历史及文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