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机械自动平衡装置综述.pdf_第1页
旋转机械自动平衡装置综述.pdf_第2页
旋转机械自动平衡装置综述.pdf_第3页
旋转机械自动平衡装置综述.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1 年第3 期现代制造工程 M o d e r nM a n u f a c t u r in gE n g in e e r in g 专题综述 旋转机械自动平衡装置综述 刘文倩h 2 1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萍乡3 3 7 0 0 0 2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长沙4 1 0 0 8 3 摘要 介绍了旋转机械自动平衡技术的发展概况 着重综述了三种自动平衡装置的工作原理 平衡特点和各自的优缺点 并对它们的减振效益进行分析与对比 讨论了旋转机械自动平衡装置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旋转机械 自动平衡 减振效益 中图分类号 T H l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3 1 3 3 2 0 1 1 0 3 0 1 3 4 4 4 O v e r v ie wo fa u t o m a t icb a l a n c e ro fr o t a t in gm a c h in e r y L I UW e n q ia n l 2 1J o u r n a lo fJ ia n g x iP o l y t e c h n icC o U e g e P in g x ia n g3 3 7 0 0 0 J ia n g x i C h in a 2S c h o o lo fM e c h a n ic a l E l e c t r ic a lE n g in e e r in g C S U C h a n g s h a4 1 0 0 8 3 C h in a A b s t r a c t I n t r o d u c e dt h et h e o r ie sa n dg e n e r a ls it u a t io n so fa u t o m a t icb a l a n c eo fr o t a t in gm a c h in e r ie sa n df o c u s e do nt h ew o r k in g p r in c ip l e b a l a n c in ge h a r a c t e f is f ic sa n dt h em e r it sa n dd e m e r it so fb a l lt y p eb a l a n e e r h a m m e rt y p eb a l a n c e ra n dl iq u idt y p eb a l a n o e r I ta l s oa n a l y z e da n dc o n t r a s t e dt h ev ib r a t io n r e d u c in gb e n e f it so ft h e m A tl a s t g a v eh iso p in io nt ot h es t u d yo fa u t o m a t ic b a l a n c eo fr o t a t in gm a c h in e r y K e yw o r d s r o t a t in gm a c h in e r y a u t o m a t icb a l a n c e v ib r a t io n r e d u c in g b e n e f it 0 9 1 衡装置 旋转机械的振动问题一直是机械行业的重要课 题 特别是现代旋转机械的转子转速不断提高 直接 影响旋转机械工作效率和可靠性的振动问题就更为 突出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其旋转部分 即转子 进行高精度的动静平衡 其平衡理论的宗旨 就是通过改变转子本身的质量分布来达到其主惯性 轴与旋转轴相重合 从而降低旋转机械的振动 本文 结合国内外参考文献以及课题组近年的研究 对旋转 机械自动平衡装置进行了综述 旋转机械自动平衡装置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 微机控制型 剖 另一类为自动定心型 5 引 自动定 心型转子自动平衡装置具有结构简单 工作可靠 成 本低廉 不需提供外部能源 并且能够对转子不平衡 进行自动调节等优点 但具有在亚临界状态会加大 转子的不平衡量的特性 使得这类自动平衡装置当 必须在过临界转速的状态下运行时 才能起到自动 平衡的作用 因此存在不能在全转速下进行平衡调 节的缺点 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多应用于 高速旋转机械中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自动定心型平 3 4 1 旋转机械自动平衡装置的工作原理 平衡特 点及减振效益 自动定心型转子自动平衡装置根据所采用的自 由移动补偿质量的形式分为滚球式 摆锤式和充液式 等几类 它们都是根据柔性转子和弹性支承的特性 而设计的 不需要外部专门提供能量 利用系统响应 所形成的能量来驱动平衡质量的运动 从而达到减振 的效果 1 1 滚球式自动平衡装置 1 1 1 滚球式自动平衡装置的T 作原理 滚球式自动平衡装置是根据柔性转子和弹性支 承的特性设计的 利用系统响应所形成的能量来驱动 滚球的移动和分布 滚球的移动和分布也会影响不平 衡转子的振动情况 内装滚球转子的平衡装置结构 模型如图1 所示 转子是 个带有滚道的圆盘 圆盘中 心开有孔 与转轴固联 圆盘中心位于点0 在点G 处存在一个偏心质量m 偏心距为e 滚球放人圆盘 周向的滚道内 滚道内有润滑液 滚球仅能沿滚道做 周向运动 球的数量一般在2 个或2 个以上 刘文倩 旋转机械自动平衡装置综述 2 0 1 1 年第3 期 图1内装滚球转子的平衡装置结构模型 通过大量的实验观测和理论分析 以及M A T L A B 数值仿真分析表明 球式自动平衡装置的转子在亚临 界加速阶段 由于切向惯性力的存在 在共振区附近 时 振动幅值达到峰值 中间叠加着自激振动 自激振 动发生在略大于固有角频率的某一频率范围内 在过 临界转速以后滚球远离偏心质量 迅速接近平衡位 置 起到自动平衡的作用 因此对于运行在过临界转 速下的旋转机械有较好的减振效益 尤其是当转子的 旋转角速度大于其共振角速度时 滚球式自动平衡装 置能够完全起到自动平衡的作用 但是制约这一平 衡器自同期效果 1 的就是当转子处于亚临界转速时 反而会使振幅增大 所以在以后的科研T 作中 如何 解决在一阶临界以下频段减小或至少不增大转子初 始不平衡的问题 将成为此类自动平衡器自同期现象 的技术关键 目前已有研究将滚球式自动平衡装置 应用于磨床磨头 光盘驱动器以及手持式动力工具 中 1 1 2 滚球式自动平衡装置的特点 1 滚球式自动平衡装置在高速状态下能很好地 起到平衡作用 不管偏心量大小 也不需要使用者调 试和控制 平衡作用是自动发挥的 而且在一定条件 下能完全平衡 2 滚球的滚动摩擦因数肛将影响球的安定位置 进而成为影响残余振幅的决定性参数 可选用光滑 质硬的材料制造滚道和球 以便减小p 但肛过小则使 球不易稳定 3 滚球的黏性阻力系数会影响最大振幅和自激 振动的程度 但与残余振幅无关 因此可取较大的黏 性阻力系数来减少最大振幅和自激振动 4 滚球式自动平衡装置不能使用于低速和共振 状态 1 2 摆锤式自动平衡装置 1 2 1 摆锤式自动平衡装置的T 作原理 摆锤式自动平衡装置利用了转子的自动定心原 理 摆锤式自动平衡装置力学原理如图2 所示 图2 所示为具有两个摆锤的转子平衡装置 每个摆锤均可 绕其各自的铰接点转动 图2 摆锤式自动平衡装置力学原理 在理想的无偏心情况下 点O 为回转中心 与质 心点C 重合 摆锤在离心惯性力的作用下将沿径向 排列 如图2 中虚线位置 此时摆锤不起平衡或偏心 的作用 而在有偏心距的情况下 点D 成为回转中 心 摆锤将沿点O 的射线方向排列 如图2 中实线位 置 从圆盘中心点O 来看 根据转子振动中的自动定 心原理可知 在过临界转速下运行时摆锤所处的位置 远离质心C 起到了减少原始偏心距的作用 从而实现 了平衡减振 而在亚临界转速下运行时 质心的位置 是在图2 中的点C 位置 摆锤所处的位置偏向质心 C 加剧了偏心的程度 使振子系统的振幅增加 这对 于系统是不利的 如何解决转子在亚临界转速下的 自动平衡将是研究的关键点 锤式破碎机是摆锤式 自动平衡装置实现减振的典型机构 1 2 2 摆锤式自动平衡装置的特点 1 摆锤式自动平衡装置在高速状态下能很好地 起到平衡作用 平衡作用是自动发挥的 2 摆锤的摩擦因数将影响摆锤的位置 进而成为 影响残余振幅的决定性参数 可选用光滑 质硬的材 料制造销轴和摆锤 3 摆锤式自动平衡装置不能使用于低速和共振 状态 1 3 充液式自动平衡装置 1 3 1 充液式自动平衡装置工作原理 内装部分液体的转子是自动平衡装置的另一种 形式 被广泛应用于洗衣机和液力偶合器中 以实现 1 3 5 2 0 1 1 年第3 期 现代制造工程 M o d e mM a n u f a c t u r in gE n g in e e f in g 自动平衡和减振的作用 内腔充液转子模型如图3 所 示 r n 为偏心质量 e 为偏心距 m 为转子质量 m 为 液体质量 P 为液体密度 日为液体平衡器的厚度 G 为转子质心 H 7 G l l 偏心转子 液体 平衡器 图3 内腔充液转子模型 当回转频率 在共振频率 即 肜 m m K 为系统刚度系数 附近时 液体在 一定条件下将发生自激振动 使系统处于不安定状 态 然而 在大多数情况下 工程机械的回转频率均 设定在远离共振频率的频域之中 由于液体的黏性作 用 当系统以 o 转速转动时 其中液体的转速将逐步 提高 最后达到同步转速 与此同时 由于惯性离心 力作用 液体被抛向回盘外沿 中部附近将出现空 洞 稳态回转时液体的分布如图4 所示 图4 稳态回转时液体的分布 通过受力分析和推导 当o j t o 时 偏心质量与轴 线弯曲方向相反 说明液体起到了衰减振幅的作用 由此可见 在过临界转速下运行时 液体起到了自动 平衡的作用 但其同样存在当转子处于亚临界转速时 反而会使振幅增大的弊端 1 3 2 充液式自动平衡装置的特点 1 充液式自动平衡装置在高速状态下能很好地 起到平衡作用 平衡作用是自动发挥的 该装置不能 使用于低速和共振状态 2 与球式和摆锤式的 自动平衡装置 相比 充液 式自动平衡装置结构简单 制作精度不高 造价低廉 13 6 但它只能减振 滚球式自动平衡装置在理想情况下却 能完全消除振动 即完全平衡 3 充液式自动平衡装置可以有多种安装方式 通 用性强 1 4 三种自动平衡装置的减振效益 为了能定量地表征滚球式 摆锤式及充液式自动 平衡装置的减振效益 用减振倍数A 作为衡量指标 它是偏心转子安装自动平衡装置前后的振幅比 通 过课题组近几年的大量试验观测和理论计算 得出 三种平衡装置的减振效益如下 滚球式减振效益最好 当滚球的总质量之和大于 偏心量时 且 球远离偏心质量 起到平衡作用 如果在没有摩擦力的理想情况下 滚球可以使转子达 到完全平衡 振动将被完全消除 自动平衡装置的减 振倍数A 将达到无穷大 摆锤式在没有摩擦和合理几何参数的理想条件 下 减振倍数A 远大于1 转子质量与摆锤质量之比 充液式减振效益相比之下较差 减振倍数仅为总 质量与转子质量之比 一般情况下转 子质量较大 故 充液式减振倍数是介于1 和2 之间 相比之下 滚球式平衡效果最好 摆锤式次之 充液式较弱 但滚球式需要安装专门的高精度滚 道 对加工工艺精度要求较高 摆锤式可以考虑在原 转子上直接悬挂摆锤即可 安装较便捷 充液式结构 简单 制作精度不高 造价低廉 因此 在具体应用 时结合工艺系统 经济成本等多方因素综合考虑 择 优选择 2 结语 本文所介绍的三种自动平衡装置在过临界转速 下都能起到自动平衡减振的作用 不管偏心量大 小 也不需要使用者调试和控制 平衡作用是自动发 挥的 但均不能使用于低速和共振状态 随着现代 工业的不断发展 旋转机械日趋高速化 大型化和精 密化 这将对旋转机械的自动平衡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更应注意解决自动平衡的效率和精度 结构和 安装 以及是否产生附加不平衡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因此 研发适用于各种旋转机械 易于控制和成本低 廉的自动平衡装置 仍是目前和今后研究的一个重 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陶利民 葛哲学 温熙森 刚性转子自动平衡控制策 刘文倩 旋转机械自动平衡装置综述2 0 1 1 年第3 期 上接第2 7 页 高产品市场开发能力 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资金周转 率 加强了生产现场综合管理的水平 为企业带来极 大的经济效益 也为小批量多品种装配企业管理起到 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郁 泸天化 计算机生产调度辅助决策系统的自适 应机制和柔性设计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 9 9 7 2 2 郑志琴 钟叔玉 柔性M I L S 及其支撑技术 J 昆明 理工大学学报 2 0 0 1 2 6 2 3 P a nY u T h ed e c is io ns u p p o r ts y s t e mo ff l e x ib l ep r o d u c t io np l a n n in ga n ds c h e d u l in ginc h e m ic a le n t e r p r is e s a n dit s d e s ig n in ge x p e r ie n c e in d u s t r ia lm a n a g e m e n t J I n t e r n a t io n a lA c a d e m icP u b l is h e r s 1 9 9 6 1 0 4 R o b e r tJ a c o b sF E l l io tB e n d o l y E n t e r p r is er e s o u r c e p l a n n i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sa n d d ir e c t io n sf o ro p e r a t io n s m a n a g e m e n tr e s e a r c h J 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o fO p e r a t io n a lR e s e a r c h 2 0 0 3 1 4 6 5 Y a h a y aY u s u f a G u n a s e k a r a n bA M a r kSA b t h o r p e E n t e r p n in f o r m a t io ns y s t e m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