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末中国城市及 建筑仿欧仿古风格现象和原因 阮仪三 张艳华 提 要 本文综合研究了20世纪末中国城市中仿欧及仿古风格现象及其表层和深层次原因 并从19世纪复古主义思潮的角度 来看中国的仿欧及仿古风格现象 指出仿欧及仿古风格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 并呼唤新的 本土化建筑的出现 关 键 词 仿欧 仿古 复古主义思潮 文章编号 1000 3363 2003 01 0029 04 中图分类号 TU 87 文献标识码 A 20 世纪的后20年中国许多城市出现的 欧陆风情 及 仿古风 曾经席卷全国各大中城市 形成了空前规 模的形式盗版浪潮 也引起过学术界的巨大争论 仁者见仁 褒贬不一 而趋近世纪末 这股风在大城市渐渐消退 但却转 向内地的中小城市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相当长一个阶段 内仿欧及仿古风格的强势 今后的中国城市建设领域内会不 会有其他类似风格出现 每一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何在 在 新世纪的开端讨论这些问题尤为显得必要 1仿欧及仿古风格是20世纪末中国城市建设与建筑创作 的主要特征 西方建筑界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后 向着 多元化的思潮发展 而中国现代城市和建筑在学习和发展这 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也同时显示了另外一种强烈的形式特征 即仿欧和仿古特征 有学者指出 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倾向 一是摹仿西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二是摹仿我国传统的古建 筑 三是两者的混合 彭一刚 2000 1 1 仿欧及仿古风格的起源及过程 建于1989年的深圳 世界之窗 可以看作国内仿欧风格 的起源 由于其聚集了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和环境特征 使国 人第一次意识到可以 不出国门而走遍天下 从而成为旅游 的热点并使众多的人们领略到西方建筑的风采 改革开放 对外文化交流使多年闭塞的学术领域得到松弛 紧接着大批 现代派的玻璃幕墙 方盒子新建筑的出现遭到公众的不满 欧洲传统的丰富 精致 以及饱含文化内涵的建筑外型受到人 们的青睐 从而仿欧风格开始蔓延 自1990年以来的城市房 地产大开发中 仿欧风格越演越盛 至1996年左右到达顶峰 发展成业主 地方官员甚至城市规划师 建筑师主动或被动追 求的时尚 仿欧风格包括所谓的 欧陆风格 西班牙式 罗 马式建筑 以及以罗马 巴黎等城市命名的 花园 广场 或 欧陆风情一条街 等 从最简单的建筑局部运用西洋建筑的 线脚或构件 到立面摹仿西洋建筑的比例尺度和样式 再到建 筑群体或城市设计中追求宏伟的古典构图 以上海市为例 1996年2 3房产广告中提出所谓的 欧陆风格 情 欧洲艺 术庭院住宅 等等 随后逐渐消退 至2002年已基本消失 仿古风格的起源则比较复杂 这里的仿古风格是广义上 的仿古 既包括单纯地摹仿和复制中国古代建筑物的立面 体 量及部分结构做法 也包括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深入探 索的 新传统建筑 所谓 新传统建筑 是指那些现代建造的 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 因而能够被人们以及后代长 期保留的有文化价值的建筑物 由于其很大程度上受传统建 筑的影响 甚至某些时候过于忠实于传统建筑的型制和特征 所以在此也把它归于仿古风格范畴 第一类单纯摹仿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1986年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的建成 此后的天津古 文化街 南京夫子庙地区的改建都遵照了这种手法 对于后 一种 新传统建筑 则是将现代建筑功能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结合的一种积极探索 如陕西历史博物馆 曲阜阙里宾舍 福 建武夷山庄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 传统建筑的 复兴 并把这个过程分为 中国化 建筑 19 世纪 末 1920年代 中国固有式 建筑 1920 1930年代 民族 形式 建筑 1950 1960年代 和多元化的新 民族形式 建筑 1980 年代以后 程晓青 1999 而仿古风格属于新 民族形 式 建筑期间的产物 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并一直伴随着中 国现代城市和建筑历史的发展 所以迄今没有消亡 而且还 将继续存在下去 1 2 对仿欧及仿古风格的评价 对于仿欧风格 大部分业内人士均持批判的态度 认为首 先其概念不清 而且形式混乱 往往是搬用希腊 罗马局部柱 式 套一个穹顶 做一个拱门 安几个女神像 迎合所谓的艺术 追求 更有的断章取义 斩头去尾 彻底混淆了历史的内涵 同时在一些具体建筑形式和装饰处理上建筑师过于屈从业 主 有的纯粹为了获取酬金 降低了建筑师的职业水准 扼杀 创作才能 多数此类设计师从利益出发 也不去研究优秀西 城市规划汇刊 2003年第1期 总第143期 29 洋建筑的要领 设计 施工 材料均没有到位 对于仿古风格的态度则褒贬不一 部分专家认为不应该 鼓励这种 假古董 的出现 认为其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历史 破坏了历史的真实性 而另外一些专家则主张 给古建筑以历 史地位 认为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表现在建筑上就是诚心 诚意摹仿希腊 罗马 通过摹仿 逐渐创新 有的稳步 有的激 进 先后走入 现代 张良皋 1998 2仿欧及仿古风格盛行的原因 2 1 表层原因 2 1 1 对继承历史遗产 保护历史文化的一种误解 以仿古风格为例 其运作者或创作者通常认为自己是在 继承历史文化传统 甚至标榜自己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 这 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误解 历史遗产的珍贵之处不但在于它 们外在的物质形态 也包括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之后它们 所能传达的完整的时代信息 这一点是任何摹仿都做不到的 他们所理解的传统建筑仅仅限于建筑遗产局部的 硬件 组 合 缺乏对具体背景情况的了解 也缺乏对原建筑精神内涵的 探索 再加上个人喜好因素 从而具有了与环境不协调或不伦 不类的做法 许多城市 地区新建几座古庙 造一座古塔 修 一条仿古街就认为是保护了历史古城 甚至拆了真的旧建筑 而造新的假古董 这是一种彻底的误解 新造的古建筑往往 只是少数人脑子里想象的历史片断 缺乏历史考证 更不是历 史遗存 不具有任何历史价值 并且给公众造成了误导 这里 某些地方政府和首长的政绩意识也在起着反面作用 2 1 2 商业运作推波助澜 商业及旅游经济利益是仿欧和仿古风格继续蔓延的另一 个直接原因 在一些城市中仿欧 仿古风格的经济利益和旅 游效益获得成功 随即转变成巨大的驱动力 导致房产 旅游 业趋之若鹜 纯粹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了大批拙劣的摹仿建 筑 然而舆论不但不引以为戒 反而推波助澜地过分炒作宣扬 仿欧及仿古风格的正面作用 造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 2 2 两者的深层原因 2 2 1 中国建筑历史的断代 中国现代建筑由于近100年来社会发展的特殊现象 造 成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 如近代上海 广州 天津和武汉这 样的大城市 外国资本的建造活动和外国建筑师的建筑设计 占了绝对优势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 当局提倡 中国固有之 形式 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前苏联建筑的强烈影响下 现代建 筑更是受到强烈压制 直到改革开放之际 国内的许多建筑思 潮均与现代建筑为敌 而现代建筑也进入了修正期 邹德侬 2001 至1980年代中开始 大量与国外交流的机会使得现代 和后现代建筑思潮一涌而入 加上建设项目急剧增加 中国建 筑师开始了对西方建筑理论消化和运用同时并举的实践 如 此众多的现象造成了一个结果 中国建筑文化经过了古代的 系统发展之后 在近代 尤其是现代趋于消退 而西方建筑思 潮在中国经受了一段时间的压抑之后 终于开始蔓延 大部 分的中国工程师规划师和建筑师在面临西方强大的规划 建 筑体系影响力的同时 对自身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及实现手 段缺乏自信心 渴望从外界寻找支撑的力量 而所谓 欧陆风 格 只不过是向西方城市和建筑学习过程当中的一个细小的 分支而已 另外一方面 由于中国传统城市 建筑文化的根深 蒂固 尤其是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传下来的文化使命感使得传 统建筑仍然具有一定号召力 所以同时出现了仿欧和仿古两 种现象 2 2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局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发展 有其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博大思想 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木构架体系在世界城 市发展和建筑史上占据了非常独特的地位 中国传统城市中 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 空间序列的组织和运用是中国传统城 市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 木构架建筑中对具体空间的渗透 流 动 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也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特有的局限性 首先是文化的 超稳定性 总体上说 中国传统文化一气呵成 有完整稳定的 结构体系 有一脉相承的哲学思想支撑 但是西方建筑文化中 那种完全对立的 主流建筑 与 非主流建筑 在中国古代城市 与建筑文化中并不清晰 举例来说 作为西方建筑精华的教 堂是以体现神权的至高无上为目的 将人的尺度与神的尺度 截然分开 从而使教堂具有强烈的空间震撼力 而中国的宗教 建筑中 世俗化 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 也使得该类建筑比例 尺度适中 空间节奏舒缓有序 具有平和 近人的特征 另外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特色并非特别鲜明 宫殿 寺庙 园 林 民居在建筑形态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仅仅是等级有所不 同 传统建筑缺乏明显的公共建筑类型 而是专注于自身小的 庭院或园林的塑造 体现了一种内省的精神 而西方的公共建 筑是其最活跃的建筑空间 文艺复兴期间 众多的教堂 广场与 其杰出的人文艺术结合 留给后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中国建筑以平面展开为特征 注重建筑群体的组合及呼 应 而不追求建筑个体的灵活与变化 也是其特有的局限性 木构架体系虽然是中国区别于世界各国的独特建筑体 系 但从实际运用的眼光来看 木材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在今天 难以广泛运用 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方面 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 及实践 如有机疏散 卫星城 组团结构 楔入绿地 轨道交通 步行街 环境保护等给中国城市提供了直接有益的借鉴 并在 众多城市建设中得以实现 给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开辟了新的 局面 而另一方面 中国传统城市的宫城居中 几套方城 中 轴对称 水系坊里布局 以及风水理论等与现代城市建设似乎 是风马牛不相及 中国历史城市的传统理念与现代城市建设 难以找到适当的结合点 所以封建时代按规划实施的的城市 遭到全盘的摒弃 原有历史城市格局 路网 水系 空间景观标 30 城市规划汇刊 2003年第1期 总第143期 志也大多被彻底地改变 以上这些局限性使得中国当今许多规划师和建筑师失去 信心 转而寻求一种外在的 表现力丰富的建筑 或者是采用 单纯摹仿的手法 也使得剩下一部分专注于探索传统建筑的 建筑师在寻找 传统与现代结合点 的时候困难重重 2 2 3 整体环境概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中国古代的 天人合一 思想体现了我们祖先追求与自然 和谐 与环境共生的建筑思想 然而现代人对自然的盲目改造 使得环境概念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 在城市和建筑设计当中 尤为体现在缺乏整体观 较少考虑建筑与建筑 建筑与周围环 境的关系 纵观仿欧 仿古风格时不难发现 绝大部分这类建 筑和城市设计基本上没有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洽问题 惟我 独尊 自命不凡 反过来看 如果考虑了整体环境的问题 那 么就绝对不会出现所谓 欧陆风情 的如此盛行 试想一下 一个粉墙黛瓦 竹丝台门 乌黑柱廊的江南水乡 如何能够允 许对称轴线 几何图案的城市布局或是类似白宫建筑的存在 而目前这种设计或已经完工的案例的确存在 而且不在少数 这个问题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 普遍存在的对历史传统 文脉问题 环境问题的缺乏该有的考 虑 但是这并不是说仿古风格就是唯一的答案 因为单纯的 仿古并不是继承 而是应该与现代文化结合考虑 找到 属于 今天 的 此时此地 的建筑风格 3从19世纪欧洲复古主义思潮看中国当前的仿欧 仿古情结 源于1760年代的欧洲复古主义思潮可以看作是欧洲文 化的一次具体而完整的 仿古风格 的体现 其中也留下了诸 多建筑精品 如柏林勃兰登堡门 英国国会大厦 巴黎歌剧院 等 从而写下了建筑史上重要的一笔 以下是复古主义与当前中国仿欧 仿古思潮的比较 19世纪欧洲复古 主义思潮 中国当前的仿欧 仿古思潮 仿欧仿古 背景 资产阶级出于政治 上的需要 企图从古 希腊 古罗马文化遗 产中找到治国安民 的法宝 1980年代后的改 革开放 经济大发 展 接触到欧美多 样的建筑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文 化的固有性 复古 对象 古希腊 古罗马的建 筑风格 欧洲大陆的古典 时期的建筑类型 和城市风格 中国古代各个朝 代建筑风格 表现 领域 公共建筑 达官府第居住小区 小住 宅 公共建筑和城 市设计等 旅游建筑 商业建 筑 公共建筑等 评价及 影响 在近代建筑史上有 重要的地位 多数持否定意见对拙劣摹仿持否 定意见 对积极探 索持肯定意见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欧洲复古主义思潮也是 一种 摹仿 但与我们的 仿欧 即 仿古 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摹仿的是自身建筑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特定阶段 有其深厚 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 我国的建筑体系所基于的文化背景 与欧洲文化背景是有着极大不同的 基于神权的意识形态成 就了其 不朽 的石构建筑 而中国 人本主义 的基本精神和 木构建筑相吻合 仿欧风格中完全的 拿来主义 证实了并不 适用 当时的欧洲也在向遥远的东方文化学习 18世纪中 叶 某些建筑师已经同意下面的看法 即室内装修方面 中国 建筑师们设计的装饰比罗马式装饰并不逊色 中国园林包括 的建筑特征 满可以结合到英国园林中来 这是英国建筑师 的发现 而 到19世纪中叶以前 许多欧洲的别墅都表现出装 饰纹样多样化的迹象 这些纹样来自印度或其他的古迹 彼 得 柯林斯 1987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 中国的 只能成为异 常的 奇特的 或古怪的同义词并逐渐消失 将遥远的年代与 他们自己的民族和历史传统联系起来更为合适 彼得 柯林 斯 1987 那么以同样的视点来看 当前的 仿欧 风格是否最 终仍将回归于我们自己的传统建筑文化呢 4结论与趋势 4 1 仿欧及仿古风格是中国城市与建筑文化发展过程 中的必经之路 仿欧风格已逐渐消退 仿古风格还在继续 那么在未来 还会出现什么风格呢 我们自己的 中国风格 究竟在何时出 现呢 从上面的分析当中可以看出 仿欧及仿古风格是中国 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它是中国现代文化与世界 文化 与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 继而引起人们的反 思和继续探索 或者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现代城市和建筑文 化发展的 初级阶段 是作为向更高层次阶段过渡的一个 过程 4 2 迫切需要新的 本土化的建筑 在欧洲19世纪中叶 最难以理解和影响深远的现象之 一就是对一种新建筑的迫切和普遍的需要 彼得 柯林斯 1987 同样 在今天的中国 我们也迫切需要新的 本土化的城 市和建筑 通过历史城市的再生和延续 或者是对新的城市和 建筑类型的需要 或者是规划师 建筑师及公众对独创性的渴 望而产生 在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强大的时候 一种历史的 危机感使得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们正在做出各种努力 来挽救传统文化 研究北欧当代地方主义 西班牙历史城市与 现代城市的结合以及印度柯里亚等建筑师的建筑创作使得我 们更进一步转向中国的传统建筑和城市文化 尝试着把传统 建筑文化结合到现实当中 体现 全球化和民族化的统一 在旧上海租界内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里弄建筑 就是汲取了西方联立式的住宅规划布局 单体的变化 改造了 旧的合院式住宅 它既符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格局 营 造了安全 舒适 经济的环境 而老式 新式 花园里弄的多样 城市规划汇刊 2003年第1期 总第143期 31 性又满足了不同层次人们的居住问题 这就是先人把西方先 进城市规划理念和中国传统民居形式结合 创造了既有中国 传统和地方特色又兼有时代特点的建筑 解决了当时人们的 居住问题 至今这些里弄住宅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在建国十周年时北京建造的十大建筑中也有一些得到好 评的作品 这些建筑通过朴实 简洁的建筑语言将传统文化 体现在新建筑当中 被公认为是 本土建筑 的代表 可惜在 当今各式各样的新建筑评比当中 本土化 已经成为评审过 程中言者甚微的一词 4 3 新时代的征兆 新地域主义 在上面的讨论当中 仿古风格的另一个分支包括对中国 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积极探索并已取得较大成果是新传统建 筑 一些中国建筑师在面临西方建筑强大的攻势时仍然保持 着清醒的头脑 对传统建筑仍在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 既包括 古老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继承演进 也涉及到新传统建筑的发 明 创新和建造 新地域主义 正是在这些成果不断积累的 过程当中产生 它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力 求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并将其融入现代文化中 包括传统城 市 建筑的空间特征 以及自古以来的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天 人合一 的思想 这种努力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要创造中国地方的 有传统特色并吸收外来文化的新城 市 新建筑 而不要欧陆风情和仿古复古的拙劣作品 人们虽 然不能确切地被告知在未来的50年当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城 市和建筑 但是一种新的 本土化的建筑文化影响将会越来越 大 并成为中国城市和建筑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高潮 2002 09 参 考 文 献 邹德侬 中国现代建筑史 天津科技出版社 2001 05第一版 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 十九世纪末以前 建工出版社 1979 12第一 版 英 彼得 柯林斯 现代建筑思想的演变 建工出版社 1987 11第 一版 董卫 专注于此时此地 介绍北欧当代建筑的地方主义 建筑师 74 彭怒 论当代地方主义创作 建筑师 72 张良皋 给仿古建筑以历史地位 时代建筑 1998 2 程晓青 中国近现代传统建筑复兴的现象及原因初探 建筑师 74 曾坚 邹德侬 传统观念和文化趋同的对策 中国现代建筑家研 究之二 建筑师 84 彭一刚 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 创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的建筑新风格 庄裕光 风格与流派 中国建工出版社 1993 06第一版 刘翔 新传统建筑论 八十年代的仿古建筑和 民族形式 建筑 研究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94 03 作者简介 阮仪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艳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 上接28页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u F 2002 China s Changing Urban G overnance in the Transi2 tion Towards a More Market2oriented Economy Urban Studies39 7 1071 1093 Yuan R 2002 NGOs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Urban communi2 ty Development Social Reform in Local Urban G overnance Chioa In http www albany edu mumford chinanet 陈荣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关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断想 规划师 2000 6 121 123 邓正来 市民社会和国家 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构架 中国社 会科学季刊 1993 3 60 71 邓正来 国家与社会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 学季刊 1996 15 何丹 赵民 论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政治经济基础及制度安 排 城市规划汇刊 1999 5 同济大学出版社 康晓光 经济增长 社会公正 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 1978年 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 原载战略与管理 http www guan sixiang jichu html 康晓光 未来3 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 原载战略与管 理 http www gdrei com cn personal guan sixiang wendingx2 ing html 袁祖社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问题研究 理论旨趣与实践意义 理论与现代化 1998 7 31 33 汪俊昌 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 浙江学刊 1999 3 51 56 徐勇 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 2001 http cc org cn 尤尔根 哈贝马斯 曹卫东等译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北京 学 林出版社 1999 赵黎青 中国公益组织机制创新的国际背景 机遇和挑战 http www zcf 作者简介 何 丹 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学系都市计划专业博士 生 32 城市规划汇刊 2003年第1期 总第143期 Urban Planning Forum Series No 143 No 1 2003 Abstract On the Methodology of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Strate2 gy Study By Zhao Min Luang Feng The article from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point of view dis2 cusses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study for metropolitan cities It pointsout that the study should cover regional context industry and economy social and cultural is2 sue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de2 velopment policy etc The general approaches for strategic re2 search is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conceptual pla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method Strategic Spatial Planning Seeking new steps through practice By W ANG Yajuan ZHANG Shangwu Facing the tidal wave of urban strategic planning in China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gle and a research practice frame 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Keywords strategic planning spatial planning On Confirming the Urban T raffic Mode Structure By XU Xunchu Confirming the urban traffic mode structure is very important in urban traffic planning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the connections of traffic mode selection public or private with the supply of street network public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peed time and the income level etc in order to confirmthe structure quantita2 tively and qualitively Key words urban traffic mode structure The Reform of the 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 Sys2 tem During Economy T ransformation By ZHAO Yan2 jing This paper which analyses the reason how the registered per2 manent residence system comes into being as well as its envi2 ronment of existence findsout the system has its profound eco2 nomic reason relative to transformation economy It cannot e2 liminate the reason that bringson the registered permanent res2 idence system simply by abolishing it The best choice to final2 ly eliminate the limitation of population flowage is to put for2 ward an interim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using purposefully the resource of 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2 dence system Key words 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 system urban transformation Urban Social Spatial Structure Research in China Re2 viewand prospect By YI Zheng YAN Xiaopei ZHOU Chunshan From 1980s experienced stages of introducing foreign research theories and methods rising and abundance urban social spa2 tial structure research in China has gradually becoming a spe2 cial discipline This paper reviews its theoretical and method2 ological fundament research fields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2 mental level and prospects the supporting system as well as the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of research contents Key words urban social spatial structure review prospect The Redefinition of Role of China s Urban Planner in the Revival of Civil Society By HE Dan With rapid economicdevelopment theestablishments of China s civil society have received extensive resear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 However their impacts upon the role of China s urban planner are just beginning and need some deeper re2 search This study startsfromthe transition of the role of urban planner in Western country since 1945 And then review the implication of civil society specially the meanings in the con2 text of China s transition economy Finally this article high2 lights urban planner should hold the chance of the ongoing China s Registered Urban Planner System together with NG Os and CBOs to advocate more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urban plan2 ning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civilsociety Non2governmentOrganizations NG Os Community2based Organizations CBOs urban plan2 ner On the Emerging Phenomenon of European and T radition2 al Architectural Style Imitating in China since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By RUAN Yisan ZHANGYanhua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sideration of architecture style and urban image confusion in China may be an inevitable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a new and local style and pattern Key words european style imitating traditional style imatating Planning and Practice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uspension By GAO Yu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2 magnetic Suspens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commercial running line in Shanghai Discusses the object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line and presents the elementary plan for Elec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特种兵学校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唐河辅警考试题库(附答案)
- 高效能滤波器行业2026-2030年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高清电子菜谱制造行业2026-2030年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2025至2030中国特种吸附剂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高端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行业2026-2030年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2025至2030中国水果行业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辽宁法院书记员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绥化市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真题2024
- 兰州市七里河区法院书记员招聘笔试真题2025
- 果蔬采后生理代谢变化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 ICH技术指导原则概述
- 锅炉安全操作培训记录
- 急危重症护理PPT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医学遗传学(第3版)课件 7-8系谱上课
- 新概念二Lesson7TooLate知识点总
- 护理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 GA 576-2018防尾随联动互锁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作业设计
- 计票结果报告单工会
- 食品留样表 (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