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2 氧气 (第一、二板块你应尽力完成,第三板块则由你决定取舍)第一板块 本课题你学到多少基础知识?不妨检测一下。(约5min)1. (027、028;5s)以下对氧气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常条件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c.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成淡蓝色液体或固体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2.(028;5s)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反应,集气瓶底部必须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是( ) a.木炭 b.红磷 c.铁丝 d.硫磺3. (030;5s)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馒头变霉 c.纸的燃烧 d.醋和酒精的酿造4. (028;15s)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气体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在点燃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5. (022;5s)下列关于氧气用途说法有误的是( ) a.氧气用于宇宙航行 b.氧气能用于动植物的呼吸 c.氧气可用于炼铁、炼钢工业 d.因为氧气能燃烧,故可做燃料 6. (028;15s)请写出磷、硫、铁在点燃条件下跟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 ;(2) ;(3) 。上面三个反应都属于 反应,也属于 反应7. (018;1min)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右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a、b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发现木条复燃,且在a中燃烧比在b中旺。(1)上述实验说明氧气具备的性质是: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 a b (2)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答: 。 8.写出下面物质通常状况下的颜色、状态和化学式,然后熟记。物质氧气红磷硫磺铁丝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硫颜色状态化学式第二板块 你能把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祝你成功!9.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a.剧烈燃烧 b.火星四射 c.放出热量 d.产生黑色固体10.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点燃酒精灯,灯中酒精越来越少 b.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粉笔越来越短c.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的气泡 d.点燃爆竹发生爆炸11.阅读下列短文,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适当的空格里在通常状况下,(1)氮气是没有颜色;(2)没有气味的气体;(3)比空气稍轻;(4)氮气在1标准大气压、195.8时变成为液体;(5)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氧气反应产生氮氧化物;(6)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12.*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腿色。在做硫跟氧气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出自某一目的,王老师在集气瓶中预先注入一些水,并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振荡,把水染成紫黑色(如右图所示)。(1)王老师在集气瓶注入水和加高锰酸钾的目的是什么?答: 。(2)硫应先利用燃烧匙在空气点燃才能送进集气瓶,硫在燃烧之前,先从 态变为 态,颜色也由 色变为 色,这种变化属于 变化。(3)在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过程中,玻璃片 (填“应该”或“不应该”)拿掉。(4)当硫的燃烧在瓶中熄灭或火焰恢复微弱的淡蓝色时,把燃烧匙抽出,盖住玻璃片,振荡,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5)实验证明:实验完毕,集气瓶中的高锰酸钾不再存在。这说明“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腿色”一定是二氧化硫的 性质(填“物理”或“化学”)13. 如果a、b两圆分别表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请你根据两圆关系来回答下列问题: (1)c表示 反应集合。 (2)你能举出c反应的例子吗?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你认为“石蜡 +氧气二氧化碳 + 水”属于 ,(填“a”“b”或“c”,下同)。“铝+氧气氧化铝”属于 。第三板块 下面题目很棘手,你有勇气迎接挑战吗?把你的能耐发挥出来吧。14.*下面陈晓东同学的想法和做法,给你什么启示?在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陈晓东同学发现了铁丝燃烧并没有火焰产生,只有火星四射。于是他想,为什么有些物质燃烧时能产生火焰,有些则不能?在无法获得答案的情况下,他只好请教老师。老师只告诉他:“只有气态或蒸气的物质燃烧才有火焰,液态或固态物质燃烧没有火焰。”但他对这个结论持怀疑态度,他想:既然固体物质燃烧没有火焰,那为什么蜡烛燃烧有火焰,那不是固体在燃烧吗?没有探究就没有发言权,最后他决定利用蜡烛燃烧的事实证明老师的结论。他的探究过程如下:探究之前的思考 假如“只有气态或蒸气的物质燃烧才有火焰”,那么蜡烛的燃烧一定是蒸气(即气体)在燃烧。结合前面学习过的探究实验,知道火焰分三层,各层温度不同,最内层(焰心)温度最低,最外层(外焰)温度最高。这说明焰心处的蜡烛蒸气有一部分来不及燃烧,不然就无法解释焰心温度最低的原因。实验设计 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中心,垂直插入一支玻璃管,在玻璃管的上方,试着点火,观察现象。(如右图所示)观察实验现象 如右图所示,当用燃着的火柴试着点玻璃管上方管口时,在管口有微弱淡蓝色火焰产生! 实验结论 蜡烛燃烧是蒸气在燃烧,而不是固体在燃烧,这说明老师结论是正确的,即只有气态或蒸气的物质燃烧才有火焰,液态或固态物质燃烧没有火焰。 (你不好意思提前偷看吧!)第一板块 1. b 2. c 3. c 4. d 5. d6.(1)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硫+氧气二氧化硫;(3)铁+氧气四氧化三铁。上面三个反应都是氧化 反应,也是化合 反应。7.(1)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能支持燃烧。(2)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瓶中,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物质氧气红磷硫磺铁丝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硫颜色无色暗红淡黄银白白色黑色无色状态气态固态固态固态固态固态气态化学式o2psfep2o5fe3o4so28.第二板块 9. d 10.b 11.(1)、(2)、(3)、(4); (5)、(6)12. (1)减少环境污染,有利师生的身体健康;使实验现象更加丰富有趣。(2)固态、液态;淡黄色、红褐;物理变化 (3)不应该 (4)瓶中液体由紫黑褪为无色;玻璃片被吸紧 (5)化学性质13.(1)同时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的化学反应的集合;(2)“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等 (3)b;c第三板块 14. 我的启示有:(1)要学会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2)发现问题很重要,验证猜想更重要;(3)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化学重要的手段和方法。(4) (下面文字不列入考试内容,能让你在放松片刻 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开阔视野)空气成分发现史时间内 容17世纪中叶认识空气很模糊18世纪通过对燃烧和呼吸的研究,认识到空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8世纪初英国牧师黑尔斯改进了水上集气装置,发明了集气槽1772年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发现了不能被碱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具有可灭火性质的气体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气中燃烧时,能使1/5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也不助燃也不能供给呼吸。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卢瑟福和普利斯特里研究氮气的同时,也在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他是第一个认为氮气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1774年普利斯特里坚持“燃素说”并错误地认为,氧气不含燃素,所以有特别强的吸收燃素的能力,因此能够助燃,当时他把氧气称为“脱燃素空气”,把氮气称为“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1777年拉瓦锡在接受其他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一种是“oxygen”,另一种是“azote”,我国化学家最早翻译为“养”和“淡”,后规范为“氧”和“氮”。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使用电火花使空气中的氮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vr虚拟考试题及答案
- 工程团队节日活动方案(3篇)
- 2025年即兴接力表演题目及答案
- 安全培训的风险评估课件
- 寒号鸟课件信息
- 工程年终会议方案(3篇)
- 2025年会议培训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模态推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铸币及贵金属制实验室用品项目建议书
- 工程量复核方案(3篇)
- 2025年数据质量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获奖公开课:中班语言活动《我的幼儿园》课件
- TJPMA 022-2024 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档案管理规范
- 餐饮服务与数字化运营 习题及答案 项目七
- 2024沪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单词表(默写表)
- 教学课件-饭店管理概论第二版
- 《神经外科颅内压增高》教学课件
- 开学第一课开学立规矩课件21
- 金融进校园小学
- 铁路劳动安全 课件 第五章 安全标志标识
- 教师严慈相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