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pdf_第1页
北京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pdf_第2页
北京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pdf_第3页
北京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pdf_第4页
北京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 题目 毕业论文 设计 题目 仕与隐的矛盾仕与隐的矛盾 戴名世游记散文研究 戴名世游记散文研究 院院 系 系 文文 学学 院院 专专 业 业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 学学 号 号 03071148 学学 生生 姓姓 名 名 于于 潇潇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 师 陈陈 惠惠 琴琴 指导教师职称 副指导教师职称 副 教教 授授 指导教师单位 文指导教师单位 文 学学 院院 2007 年 5 月 21 日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2 摘 要 摘 要 中国古代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形态下 仕与隐 是士人阶层无从规避的矛盾 多重角色的士人将政治家身份下 仕与隐 的矛盾蕴于文学家身份下的艺术创作中 同样 作为桐城派的始祖 戴名世在实践积极入世的同时 也在其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归隐的愿望 且以其游记散文最为显著 本文就其游记散文进行浅层搜寻与深度挖掘 并佐以其他体裁 探讨戴氏 仕与隐 矛盾的具体呈现 心理内涵 社会基础以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然 而 在分析过程中发现 士人特有的 仕与隐 的选择权力在清统治阶级公共话语完全控 制私人话语的情况下被潜移默化地解除 并以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假象掩盖着戴文潜层 名 世 与现世的抗争 而笼罩于戴文的主体情绪亦应抽丝剥茧般由隐世确定为避世与愤世 二者互为参照 创造了一场悲剧 然而却成就了一代宗师 关键词 关键词 戴名世 隐世 避世 游记 公共话语 私人话语 Contradiction between Engaging in Politics and Pursuing of Reclusion Studying Dai Mingshi s Journey Notes Abstract In China under traditional culture patterns of official basis engaging in politics and pursuing of reclusion together formed an irresolvable contradiction of scholars statesmen Scholars with multiple roles implicated his political contradiction into his literary creations As the ancestor of Tongcheng Faction Dai Mingshi was engaging in politics positively during his lifetime with his creations especially journey notes filled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reclus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Dai Mingshi s journey notes companied with other types to discuss the expression and psychological social foundation of this contradiction and its influences on Dai s creations However after specific analysis it is founded that the power of choosing engaging in politics or reclusion was deprived by the Qing rulers public discourse totally governing the private discourse Therefore Dai s external phenomenon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engaging in politics and reclusion covered up the confrontation of himself and secular and the overall sentiment between lines of Dai s creations is also confirmed as evasion and resentment which worked together to make a tragedy but at the same time to achieve a great man Key words Dai Mingshi reclusion evasion of society journey notes public discourse private dicourse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3 目目 录录 引言 引言 1 一 隐世 入世 戴名世游记散文浅层搜寻 一 隐世 入世 戴名世游记散文浅层搜寻 2 一 隐遁倾向下戴名世游记散文的创作实践 2 二 隐遁倾向下戴名世游记散文的创作理论 5 二 避世 愤世 戴名世游记散文深层挖掘 二 避世 愤世 戴名世游记散文深层挖掘 7 三 究世 清初士人的终极困境 三 究世 清初士人的终极困境 11 结语 结语 1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5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1 引 言 引 言 天下文章 其出于桐城乎 姚鼐 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1 桐城派以文名著称于世 发韧于清初 鼎盛于乾嘉 后衍生为阳湖派 湘乡派 历时 200 余年 纵贯整个清代文坛 成为中国古典主义的经典尾音 亦是后世无限诠释的经典 范本 1979 年 桐城派名家马其昶之孙 著名学者马茂元发表 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述 评 一文 标志着学术界桐城派研究进入新纪元 而新时期桐城派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即 在于溯源桐城三祖的基础上 探究戴名世及其对桐城派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的影响 戴名世 字田有 一字褐夫 号药身 别号忧庵 曾一度隐居桐城南山 故后世多称 其为 南山先生 清顺治十年 公元 1653 年 生于安徽桐城 康熙五十二年 公元 1713 年 因 南山集 案 获罪卒于北京 居世整整一个甲子 一生卖文授徒为业 57 岁方 中得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 以狂狷愤世 史才文章著称于世 后生方苞亦有 所见闻当世 之士 其才 莫先于褐夫 2 的肯赞 然而光鲜的背后 其六十载春秋不仅悲哀地以文 字狱作终 纵观其生命历程 戴氏始终处于无可排遣的矛盾心态中 一方面与世不容 屡 次申隐世之言 另一方面积极奔走 多番表入世之志 一方面反对时文科举 另一方面积 极写作 编选时文 多次赴考 根据 戴名世年谱 戴氏漂泊一生 积累资本 于 50 岁 如愿隐居南山砚庄 却又于数月后赶赴科举 并受任于清廷 遵循着仕 隐 仕 亡的生命路线 据此 石钟扬教授在其 戴名世论稿 中明确指出 仕与隐的矛盾一直盘 旋在他的脑海里 映照在他的作品之中 3 而张琼亦曾发表 假入世真隐逸 戴名世的特 殊人生 4 一文破除该矛盾以确立戴氏的隐逸初衷 中国古代的特殊官本位文化形态下 仕与隐的矛盾 是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主旋律 归隐是生活志趣 入仕是实现人生抱负的保证 仕与隐一直是萦绕于士人心中不可回避的 抉择 而解决该矛盾的唯一方法即是功成身退 故谢安 出则拯救天下苍生 退则文采风 流 的人生格局成为蕴于士人心理底层的最高理想 而当理想无从实现时 从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到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从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 海 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 仕与隐的矛盾 下 不同时代的知识 分子呈现着繁复的心态与修养 并在特定的心态下寻找着安身立命的化解方式 而当该矛 盾发展至清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时 仕与隐间也凸现出某种特殊的对立性及模糊性 故 本文将以 仕与隐的矛盾 为框架 以戴氏游记散文为主线 构建戴文的研究系统 探寻 笼罩于戴氏创作的主体情绪 以及该情绪下戴文的创作特点与创作理论 并以此为基础挖 1 姚鼐 惜抱轩文集 北京 中国书店 1991 年 8 月 第 87 页 2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附录三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451 页 3 参见徐柏荣 郑法清 戴名世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第 5 页 4 张琼 假入世真隐逸 戴名世的特殊人生 贵州文史丛刊 2005 年 第 4 期 第 43 45 页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2 掘康乾盛世下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然而 对戴文的研究仍面临诸多困难 褐夫之文 盖至今藏其胸中而未得一出焉 5 据方苞的论断 包括 南山集 在内的传世之文并非戴氏的心灵底音 此其一 仆古文 多愤世疾俗之作 不敢示世人 恐以言语获罪 6 即使非心灵底音 能够部分影射戴氏 心理的文章亦因文网高压而没没于世 此其二 即使 胸中之文得以出 然因 南山集 案 发 戴氏遗留至今的作品仅占当世之 1 5 此其三 故现阶段戴名世研究进展缓慢 且戴氏于桐城派的地位与影响仍尚无定论 然而 今人王树民编辑整理 戴名世集 录 文 282 篇 收辑完备 考核可信 本文以此为基础 按研究内容可将戴氏创作框架为三 其一 由史学论述 纪略 人物传记和墓志构成的史学作品 其二 由日记体游记 山水 游记组成的游记散文 其三 涉及散文创作理论的书信与诗文序 其中 隐逸遁世之欲以 全集五分之三的比重明确地张显 而游记散文表现得最为迫切 成为戴氏遁隐欲求的代言 体 故本文选取戴氏文章中情绪最为鲜明的游记散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兼以其他两方 面内容 以期凭借残编的蛛丝马迹来完成该命题 一 隐世 入世 戴名世游记散文浅层搜寻 一 隐世 入世 戴名世游记散文浅层搜寻 余久怀遁世之思 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 何以息影而托足 不意人间复有之 蓼庄园记 7 一 隐遁倾向下戴名世游记散文的创作实践 一 隐遁倾向下戴名世游记散文的创作实践 窃以为天下之景物 可喜可愕者不可胜穷也 惟古之琴师能写其声 而画史能貌其 像 至于用之于文则自余始 8 戴氏自负于其游记散文创作并将其人生期望 遁世山 林寄予其中 戴氏一生 往返奔走 偏历江淮 徐泗 燕赵 齐鲁 闽越之境 凡数万里 每行辄有日纪 余 性懒 不自收拾 往往多散轶 9 今仅余 5 篇日记体游记及 27 篇 山水游记 戴氏日记体游记由 乙亥北行日纪 庚辰浙行日纪 辛已浙行日纪 丙戌南还 日纪 四篇及一篇 北行日纪序 构成 以描述 一切破不用命 的艰辛旅程为主旋律 凸显 客游之困果未有甚于余 而驰骋奔走之无益果未有如余之甚者也 10 详叙由无资 借贷 交通泥淖 冻馁炎酷 蚊虫尘土甚至马贼 窃盗以及老爪猖狂罪行所致的困厄 并 间叙沿途自然概观及风土人情 行文自然无雕饰痕迹 或空灵飘逸 或沉重悲怆 寓隐遁 5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附录三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451 页 6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一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11 页 7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86 页 8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四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123 页 9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一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91 页 10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一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93 页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3 之志于悲叹旅途困厄以及欣羡农家生活中 将遂举手谢时人以去 独身处荒山中 拾 橡煨芋 以终余年 不复能远役矣 11 然而受体例所限 以交代行程为主的日记体游记 将文字囿于旅途的困厄及沿途的琐碎 较于山水游记则略显逊色 戴氏山水游记以描摹其曾祖父隐居之处的 响雪亭记 开篇 山深径迂 峰峦回合 相抱 四时之花开谢于庭 隐遁之情隐约于自在自足的自然山水中 其余各篇均然 山 石泉溪 草树花芜 亭台楼阁 自然山水以审美对象作为存在方式 在静谧的意境渲染及 局部与角落的精致描写中 通过鉴赏以及戴氏对 物理 的感知 被寄予了强烈的主观情 绪 隐世 荐之朝廷 固不若其蒙翳于榛莽荒草之中也 芝石记 12 余怀遁世之思久矣 辗转未遂 至是垂暮未成 万念歇绝 雁荡记 13 噫 此羁穷之人 遯世举远之士 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 河墅记 14 戴氏隐世的期望与欲隐世而不得的牢骚充斥于其游记散文中 这是中华民族士阶层文 学创作的的普遍现象 然而戴氏仍在这种普遍现象中展现其创作的特殊性 官本位的文化 思维使得中国古代士人具有文学家 政治家等多重身份 而身份的重叠使得士人可以在不 同的角色空间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根本 仕途失意时 暂弃政治家身份的士人在文学空间中 寻找立场 故 仕与隐 作为文学主题始终处于中国文学史的中心位置 而无疑 寄情山 水 自由无碍的游记则是表达抒情主体遁世情怀的标志性体裁 并因所寄予的不同社会环 境下 仕与隐矛盾 所产生的感情不同而表现出特殊的时代风采 从清初到清中叶 以 尚实求真精神为宗旨的 学人游记 总结了古典游记的科学精神 而以独抒性灵为旨归的 才人游记 则延续着晚明公安派的个性精神 两者的交锋反映了艺术创作上 道 与 文 真 与 美 的矛盾 15 而桐城游记则以试图融合二者角度进行着解构与重组 戴氏更 是进行此项工程的先驱 且融合的过程巧妙得当 风格独特 浮山去县治一百里 其奇怪名天下 而县之人罕有至焉 盖以其远且僻 车船辄穷日而至 以故游者弃之 类怅望不能至 其至者又多因他事过其下 偶 一登览遂取 莫能尽其奇也 而负郭道旁之山无可观者 而相率游者甚众 呜呼 以远且僻而其奇不得售焉 其售者又止如此 岂非其地使然哉 游浮山记 16 11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一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93 页 12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64 页 13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76 页 14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80 页 15 参见梅心林 瑜樟华 中国游记文学史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4 年 第 377 页 16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65 页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4 偏于 学人游记 游浮山记 避开描山范水的陈词滥调 通过别出心裁的议论 表 达对隐秀的向往 尽管浮山之形无可描摹 然浮山之神跃然纸上 借理说情 融情于理 将遁隐渴望隐约于其中 情与理互通 每闻其深处有隐隐澎湃之声 乃攀木岩溪而入 得异境焉 四面皆青壁 斗绝百仞 缺其右 为溪水所出也 自天上来 汇而为池 有大石 状若柳叶 横亘其中为梁 水从梁下暗渡入于溪 响雪亭记 17 偏于 才人游记 响雪亭记 蕴涵着溪 池 树 石独立主体的自在自足 游 使得主体以超越之心观我观物 物我趋同 认同一种纯粹而灵动的审美 借景抒情 寓情 于景 将隐遁倾向寄予纯粹的山水美景中 景与情互融 由此 戴氏有所侧重地将 学人游记 之 理 与 才人游记 之 景 融合为一 构成戴文乃至桐城派游记散文独特的风格特点 理与景得以融汇的契合点在于情 于戴文 中此情则在于 隐遁之欲 中国的隐逸传统自古有之 有庄子式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的愤世之隐 亦有 诸葛孔明式 大梦谁先觉 神仙我自知 的蛰伏之隐 有陶渊明式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 丘山 的怡情之隐 亦有王维式 一生几许伤心事 不向空门何处消 的亦官亦隐 然而无论初衷如何 在士的历史上 隐逸 无疑大大扩展了士的生存空间 为官本 位文化思维下的士提供了仕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从而使得士与当道的关系 士在王朝格局 中的角色地位逐渐复杂化 不似桃花源中武陵人以偶然相遇被动地接受乌托邦的浸染 士 之 隐逸 则出诸主观的选择 且唯 士 才能具备这种选择权力 然而 可悲的是 这 种选择不仅仅是士阶层独有的特殊自由 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特殊的困境 处于 道 不行 的清初特定历史阶段 隐逸传统此时已由抉择的选项成为士安身立命的生存方式 成为士之为士的一种证明 末路不可不慎 易代 这一急剧的历史变动造成社会的极 态 将现象化简 鼓励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鉴于此 士阶层群体内部的自我监督以 苦 节 为道德修养的评判标准 将 隐逸 与 出仕 过分极化 唯有 隐逸 方为士群体 的认证方式 并以如此特殊的情境来完成士角色内容的完满显示 在人类的历史上 隐逸亦是亘古不变的文化母题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中包括着 游 逸 的原型意象 年轻的受教者必须孤独地到神圣处冥想以至于忘我 才会遇到他的守护 精灵 并与之合而为一 以达到灵魂的净化与救赎以及精神的提升与解脱 类似地 老庄 道家所倡导的回复远古自然式的隐逸 亦是对人类的原初本性 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原始 状态 以及人对外在自然世界直接而全面的感知方式的极力维护和称赞 归隐只是将人存 17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63 页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5 在的形式归于 诗性 企图在横的现实空间的某个可能角落去寻找人类在纵的历史时间 上永恒失去了的那份美好情感 因为在生产方式落后 人际交往简单 生活节奏缓慢的隐 居生活中 具有着与远古社会相似的 非文明 的东西 自然 淳朴 此时仕与隐则作为 文明结构与自然状态的一个缩影而凸现意义 对于兼具文人身份认同的中国知识分子 这种缩影尤为重要 它意味着摆脱充斥着 文 人 诗法 格调 等在文明 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体制化 概念化框架 追求概念前 语言前的与真实自然世界原始的 直接的接触 并在接触过程中内在主体与外在对象构成 冥合浑一的直接感知 这正是严羽以后的中国史学复古论者所探讨的 诗之所以为诗 的 核心 他们推崇汉魏古诗 十五国风 主要是崇尚它们 无迹 的自然存在 也就是诗歌 的概念 体制 格套形成之前人们一种自然的运作 以此为基础 在遁世思维的笼罩下 戴氏将山水自然以自我生存状态的立场加以诠释 山水自然成为戴氏的 家园 渴望回 归的戴氏以山水自然作为其为人为文的参照系 如上文所述 其为人 将向往山水的隐遁 之欲寄予游记的创作中 同样地 其为文 亦在隐遁的欲念下构思着囊括一切的自然思维 并以该思维作为思想的统一旨归指导着其散文的创作过程 成为其文学创作的指导理论 文章之道 二 隐遁倾向下戴名世游记散文的创作理论 二 隐遁倾向下戴名世游记散文的创作理论 戴氏的 文章之道 是以其书信及诗文序为载体的 其中 19 篇书信几乎可涵盖其所有 文学创作理论 且兼以诗文序针对专题佐之 1 以 率其自然 为宗旨的 有物 立诚 1 以 率其自然 为宗旨的 有物 立诚 通观戴文 在自然思维的笼罩下 戴氏的文章创作实践及理论以 率其自然 为主旨 窃以为文之为道 虽变化不同 而其旨有他也 第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 即至 篇终语止 而混茫相接 不得其端 并倡导 君子之文 淡焉 泊焉 略其町畦 去其 铅华 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 18 其 李潮进稿序 亦如是言 该理论在其游记 散文创作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游吼山记 中的 潆洄深窃不可测 不及此濛濛涓滴 出于天成也 19 即在于这种茫茫然不可测的自然无碍状态 并以这种状态隐蔽地透露着戴 氏寓于其中的隐遁深意 故 也正是 率其自然 的主旋律提摄 导引戴氏 行且入穷山 之中 躬耕读书 以庶几稍酬曩昔之志 的隐遁意愿 恰为上文佐证 然而戴氏的 率其自然 并非放任文气 而是类似于自然的 物理 存在着特定的 规范 答赵少宰书 20 一文中 戴氏根据 易 提出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之有物 及 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 之立诚两方面要求 前者要求文章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蕴于 其中 近类而切事 发挥而旁通 其间天道具焉 人事备焉 物理昭焉 夫是之谓物也 这种 以文载道 的精神将经世思想蕴于文中 一方面寄托着 欲尽庇天下 不失其所养 18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一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5 页 19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70 页 20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一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6 7 页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6 的济世襟怀 一方面成为愤世嫉俗 指斥时弊的锐利武器 而后者则强调作家的主观修养 正是以该修养为立场 作家方能达到 率其自然 并 言之有物 中庸 之所谓 不诚无物 也 君子之所不取也 而正是 有物 立诚 二者的支撑 使得戴氏在 文人 谀墓取酬 的时代氛围中 即使身处困厄 仍坚决反对代人立言 夫代人而为 之言者 彼之意吾不之知也 彼之声音笑貌吾不之见也 吾之意非彼之意也 吾之辞非彼 之辞也 为剽 为伪 为欺谩而已矣 以 立诚 为信条关注着社会的 有物 此皆为 桐城派后世所继承的资源 2 道 法 辞兼备及精 气 神浑一 2 道 法 辞兼备及精 气 神浑一 以 率其自然 的淡泊平实 尽得其神为宗旨 戴氏在文章创作过程中提倡 我之为 我 贵于独知 的文尚独创以及 不拘一格 锐意创新 的文无定格 并具体以道 法 辞兼备及精 气 神浑一的双重条件进行规限 所谓道 法 辞兼备 余尝侧闻其序言 曰 立言之要 贵合乎道与法 而制举业者 文章之属也 非独兼夫道与法而已 又将 兼有辞焉 是故道也 法也 辞也 三者有一之不备焉耳不可谓之文也 21 而其散文无 论体裁题材均以此为创作标准 将抒情主体的思想情感与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相契合 了无 痕迹 河墅记 22 以 江北之山 蜿蜒磅礴 大写意之鸟瞰发端 继而 水之隈 山之 奥 岩石之间 茂树之下 有屋数楹 避虚就实的细描 将景物引向高潮以启 此羁穷之 人 遯世举远之士 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 的纯粹境界 随之调转文意将矛头直指科举 以磊落不平的姿态表达隐世之欲及愤世之情 全文情感满盈 结构谨严 语言灵秀 由此 开启方苞之 义法 姚鼐 义理 考据及辞章合一 的为文之道 所谓精 气 神浑一 曰精 曰气 曰神 此三者炼之 凝之 而浑于一 于是外形骸 凌云气 23 三者均围绕 率其自然 而立论 夫惟雅且清则精 在于语言的锤炼清新雅正 出入 于浩渺之区 跌宕于杳霭之际 则气 在于文势的自由奔放 磅礴大气 夫惟不可得而 言 此其所以为神也 则在于文章生命灵魂的抵达 而此三者也恰恰影响了刘大櫆 行 文之道 神为主 气为辅 的理论构建 从这个角度讲 戴名世作为桐城派之祖 名符其 实 戴氏正是在此 文章之道 的理论构想下进行游记散文创作的 而理论实践相得益彰 以自然为旨归 寓隐世意愿于其中 然而 从某种角度来看 戴氏于其 率其自然 文学 理论的隐遁偏向中 仍保有 有物 与 立诚 的经世品格 仍存在道 法 辞兼备及精 气 神浑一的限定 且在现实情况中 详实确凿的理论根据及孜孜不倦的创作实践未能使 得戴氏游记达到相应的经典水平 当我们重新梳理游记文学的发展脉络时 发现戴氏的局 限不仅在于自身 更在于中国游记散文本身的缺陷 自东晋起 进入文人视野的自然山水逐渐成为优美而富有建构性的审美对象 诠释着 21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四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109 页 22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80 页 23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一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4 页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7 平静的祥和的自然意趣 士人不仅是欣赏 而是于其中寄托与社会经世价值相反的人生价 值 在造化中体验无压抑 无束缚的生命人格 而社会上所承担的疲倦之所以在自然中得 以纾解的原因在于 自然是安全的生命家园 没有杀戮 没有倾轧 自然是理想的生命形 式 自然而然的存在 没有雕饰 没有虚夸 自然是相对于世俗生活的另外一重审美境界 清新俊朗 明快轻灵 然而可见所有自然得以称道的关键都在于其作为污浊世界对立面的 立场而存在 如果脱离了社会的对比 自然则无所依凭 仿佛官本位下的士人心灵 脱离 了 仕 的因素 隐 将毫无意义 这种思维注定着中国寄托于山水之中隐世情怀的不 彻底性 因为其中蕴含着无谓的财富意识 教导隐士要放弃 不要去积极寻找 但前提是 最终仍能得到 该意识以 终南捷径 最为突出 而戴氏的山水游记亦呈现着这种不彻底 性 二 避世 愤世 戴名世游记散文深层挖掘 二 避世 愤世 戴名世游记散文深层挖掘 吾 戴名世 非役役于是而求以有得于时也 吾胸中有书数百卷 其出也 自忖将有异于人人 非屏居深山 足衣食 使身无所累而一其志于斯 未能诱而 出之也 方苞 南山集序 24 戴文的山水游记中在隐遁的倾向下蕴含着与之相对立的两个特殊意象 1 奇石 1 奇石 恰如篇篇 隐逸 戴氏的山水游记中每篇都有 石 的出现 而 石 往往是游记 的主体 自然景观因为 石 的存在而凸显意义 芝以石为根 其部署若有神工之相其成 芝石记 25 大石出潭中 若马浴起 振鬣宛首而顾其侣 游大龙湫记 26 一石自地出 横斜而来 覆于洞上 视之若虹之跨于空 雁荡记 27 夫奇之在石与奇之在人无以异 然而异人贤士之出而石辄为之兆焉 是奇仍在人不 在石也 桃山镜石记 28 戴氏用意明显 以石奇代人奇 2 奇山 奇山 恰如篇篇有 石 戴氏的山水游记中每篇都有 山 的出现 而 山 作为 石 24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附录三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451 页 25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64 页 26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78 页 27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75 页 28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81 页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8 的载体 石 作为 山 的点缀 奇异之处互相依托 而戴文中常嗟叹于山奇却不为人 知 若无奇焉 而其中严壑秀丽 盖已工绝 游浮山记 29 以远且僻而其奇不得售焉 其售者又止如此 岂非其地使然哉 游浮山记 30 谈此怪伟幽邃之区在于荒山僻壤 亘数千百年来无有识其奇者 石门冲记 31 戴氏用意亦明显 以山奇代人奇 石 与 山 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意象 古代文人习惯赋予二者以稳重且不失刚 劲的特质 宣扬着具有政治家身份认同士大夫的角色格局 自比于 石 山 的知识分 子将智慧的笃定与品质的高尚蕴涵其中 以凸显个人修养 立足于纷繁的社会 而此处 在遁世的阴影下 戴氏却明显地表达着这种为石奇山奇人奇却不为人知而悲哀的潜意识观 念 如此强烈的经世入世欲望与戴氏隐居南山砚庄仅数月旋即赴考的经历相互佐证 然而 既然入世情绪如此根深蒂固 戴氏为何屡次申遁世之言呢 矛盾之处由此显现 而欲了解 矛盾的形成 势必要追究戴名世隐遁的动力 意园者 无是园也 意之如此云耳 戴氏涉及到虚幻主题的小品文几乎均与 遁世 相关 意园记 醉乡记 睡乡记 忧庵记 田字说 褐夫字说 药身说 等等 恰如 桃花源记 企图构造一个 乌有之乡 来表述某种虚无缥缈的状态 凭借 着虚构的故事与乌托邦神话而立足 然而其故事本身还是自始至终尽力维持它的内在真实 性与一致性 该矛盾的解决在于涉及隐遁主题的同时 亦在文中运用虚实相通的影射手法 巧妙地隐约其辞 暗含着戴文中另一个的重要主题 穷困 今不肖之所急者不过一糊口之地 奋飞远去以速脱于泥塗 与王敬斋先生书 32 余家故贫 又有人伦之患 自少出门为童子师 以托一日之命 种树说 33 食指甚多 不能给 于是始授徒他方以糊其口 而匮空日益甚 砚庄记 34 恰如戴氏日记体游记所述 后以死丧债负相逼 遂不得已而为远役 则始于岁丙 寅之冬 距今十五年 往返奔走 偏历江淮 徐泗 燕赵 齐鲁 闽越之境 凡数万里 根据 戴名世年谱 戴氏一生困顿奔波 聊以生计 其具体路线如图所示 29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65 页 30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65 页 31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66 页 32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一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3 页 33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四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392 页 34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82 页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9 图 1 戴名世人生历程图 由此可见 戴氏一生卖文授徒漂泊四海 其赖以称道的游记散文均写于奔波四处谋求 生计之际 惟有隐居南山期间若干篇例外 然这仅有的若干篇亦详忆因困厄欲归隐而不得 的痛楚 该痛楚在 穷鬼传 35 中诠释得最为精炼 抱其无用之书 负其不羁之气 挟 其空匮之身 入所厌薄之世 则在家而穷 在邦而穷 而隐居南山则是因有资金置地避 开世俗萦扰而换得的一岁平静 故戴氏 仕与隐矛盾 的关节处很现实 并非 道 之行 35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五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429 431 页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10 与不行 而是 桴 的存在与否 此时 隐 的对立面由 仕 转为 世 五十载困顿 将归隐的欲求强塞于戴氏心中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时事的艰难日益滋生 当终将如愿 以偿之时 世 的艰辛已然化解 而 隐 也自然而然失去了存在的立场 应顺天乡试 则成为戴氏彼时最为迫切的心灵愿望 相较于隐世情结 避世情怀更能诠释戴氏游记散文的创作 故 当明末遗民以 隐 的形式宣誓着自身作为 士 而存在时 明末清初的社会中 仍然流动着大量类似于戴名世之类的穷困士人 当 桴 的问题悬置未决时 他们没有资 本讨论 道 的问题 不能任由主观意愿选择需要经济基础支撑的潇洒的 隐世 而只 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暂逃艰难时事的 避世 他们生存在明末遗民的阴影下 作 为基数支撑着所谓的 士人节操 然而这种道貌岸然的注解在社会现状的威胁下自然不 攻自破 据余英时所述 士阶层在明清两朝呈现出士商互动甚至 弃儒就贾 36 的潮流 在李梦阳 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以及王阳明 四民异业而同道 的理论基础上 士商之间 因家世背景 姻戚关系加深交往力度 不仅如此 明史 竟明确记载着李维桢为富商大 贾写墓碑而 受取金钱 的情景 文人谀墓取酬 自古有之 但如此张显 且为商人大量 写碑 寿序 则是明清的新现象 以上种种无不显示着明清之际士人阶层的困厄状态 子 路有 伤哉贫也 生无以为养 死无以为葬也 的论断 陶渊明有 饥来驱我去 出门何 所之 的感叹 穷困奔波的生存状态使得戴氏欲逃避而不得 如此往复 五十年的岁月聚 集着欲解脱的期望 即使暂且不论困厄之为 隐世 引发源头的重要性 戴氏归隐的原因亦非纯粹对于大 自然的向往或对世俗的鄙视 在方苞 士穷愁则必不能著书 的佐证下 戴氏将其隐世的 缘由归结为著书立说 著明史 顷余有志于先朝文献 欲勒为一书 所至辄访求遗 篇 颇略具 37 故 欲入名山中 洗涤心神 餐吸沆瀣 息虑屏气 久之乃敢发凡起例 次第命笔 38 可以说戴氏隐遁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潜心著述以遗前朝 且其入仕翰林 编修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其于著明史的执著 隐为之 仕亦为之 戴氏遗世的史学创作独 成体系 在 史论 的统摄下 涉及关乎史学论说文的史学创作理论及纪略 人物传记和 墓志铭的史学创作实践 造诣颇深 纪略体裁的史学创作作为戴氏史学实践的框架 由重大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构建 举重若轻的笔法在悲怆的氛围中勾画着明清递代不可逆转的大势 以及大势下绝望的官民 仍为之奋战的壮举 以 势 为旨 其为名也正 其为义也顺 是故不逾时而天下平 此亦自然之势也 39 在身死城破的悲剧下 以正义之 势 构建历史的真实 戴氏运用 历史的力量为烈士复仇 使其以高贵的姿态流芳千古 人物传记与墓志铭填充着该框架 36 参见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 3 月 第 527 538 页 37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30 页 38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一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11 页 39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四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280 页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11 使得重大历史事件因个别人物的存在而尤为详尽饱满 在 孤忠效死 乱贼误国 的对比 中展现明清递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的时代情绪 细节处无不以 义 为准绳 作为评价褒贬 的标准 势 与 义 的结合将戴氏史学立场奠定在明王朝的基础上 正如于 八月庚 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中以 复仇 诠释 春秋 戴氏的目标亦是将其史学实践 归结于 复仇 思维的具体阐释 而 复仇 的对象则从明末农民起义军 清军辐射而至 当时之 世 而愤世则成为戴文的基调 亦作为时代的基本情绪沉淀在彼时的文字记录 中 孑遗录自序 开篇即叙 自秦 汉以来 天下承平之久未有如明 而其败亡之祸亦 未有如明之烈者也 明之取天下也于盗贼 而其失天下也亦于盗贼 40 自春秋以降 以 华夷之分 构建起来的民族主义是中国知识分子思维的优先图式 而正是由于该图式的 存在 尽管明王朝使得士人们屡次陷于失望与绝望的边缘 然而 明王朝彻底崩塌的瞬间 他们仍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于是 亡国的沉痛与逆反的情绪间杂着构成明末遗民的主体 思维 无论对明王朝破灭的原因分析抑或对清王朝确立的时政批评 无论昂扬的怨怼抑或 理性的沉思 其中无不隐约透露出来自明亡的 戾气 41 即使康熙于 1673 年荐举山林 隐逸 1678 年荐举博学鸿儒 1679 年开明史馆等一系列的怀柔政策出台 即使康乾盛世 严厉整肃士风 罗织罪名 大兴文字狱 这愤世的情怀均未从士人的心灵底蕴中消失 反 而益发根深蒂固 成为士人赖以凭靠的精神砥柱 综上所述 无论避世抑或愤世 在隐世原因的主客观分析中 戴名世隐遁的初衷并非 与 仕 对立而是与 世 抗争 而戴氏对立之 世 亦该何解 三 究世 清初士人的终极困境 三 究世 清初士人的终极困境 余生抱难成之志 负不羁之才 处穷极之遭 当败坏之世 而无数 顷之田 一亩之宫 以托其身 与弟书 42 在以 仕与隐矛盾 为框架探讨戴文的过程中 戴名世隐世的初衷相继被确认为愤世 与避世 而相较于入世与隐世间的矛盾 愤世与避世间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而明 末清初的特殊环境恰好能为该一致性做出完美的解释 于中国 轴心时代的 道术将为天下裂 导致 哲学的突破 43 即两个世界 世 间 与 超世间 的划分 希腊古典哲学中即有 真实世界 the real world 与 现象世 40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十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309 页 41 参见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第 380 385 页 42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一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14 页 43 philosophic breakthrough 亦称 超越的突破 transcendent breakthrough 由 T Parsons 提出 参见 Max Weber Ephraim Fischoff 译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Boston Beacon Press 1964 Page XXXiii XXXV ixii ixiii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12 界 the phenomenal world 的区别 且对抗张力充显 相较下 中国的 哲学的突破 最 为保守 因为中国的两个世界 世间和超世间以 道 为枢纽 不即不离 儒家作为主流 对世间最为肯定 但是同时也强调世间的一切价值来自超世间 即世间而超越世间 而 道家与 禅 比较偏重于超世间 却仍以世间为论证基础 超世间而不离世间 由此可 见 中国士人自始便以超世间的精神来统摄世间的事 44 这就是中国士人仕与隐之所以构 成矛盾的哲学基础 故 历代士人均以超世间高度自任关注着世间 并以世间为行动场所来实现超世间的 种种 君子为学 以明道也 以救世也 明道与救世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入世 而入 世则是以 道 是否能实现为依据的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是士人所资凭借的由超世 间制衡世间的经典话语 这绝非简单的双向选择 而是使得士人能够在入世的情况下仍然 能保持其根本立场 以 道 自任和自重的前提 在该前提存在的基础上 士人可以根据 最高的理想 道 来判断世间的一切是与非 批评 无道 的社会 并以 道 来重塑世 界 由此 士人便可以凭借超世间的 道 与世间的 势 即君主的政权 相抗衡 用 道统 来驯伏 治统 而这道统与治统的斗争是中国超世间的理想在世间求取实现的 唯一途径 也是士人在中国社会求取存在价值的唯一途径 然而当社会环境阻碍该途径的 通畅时 无法与世间抗衡的士人唯有以超世间的精神自任自居 选择隐世或在入世与隐世 的矛盾中徘徊以完成其角色格局 然而这种选择却往往是徒劳 因为官本位特别是儒家思 想影响下的士人以超世间代言人身份自居的目的即在于关注世间 而非纯粹个人修养的提 升 士人重视个人精神修养的目的即在于维护道统治衡治统 而非纯粹的隐世 隐世只是 当超世间精神无法与世间种种抗衡时 士人向后退居的根据地 提供了士之为仕外的另一 种选择 然而这退而求其次的举动中蕴含着士阶层过多的无可奈何 在绝大部分士人心中 隐世仍以 终南捷径 的形式作为入世的预备阶段 于明清 当超世间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世间无能为力而使得中国唯有入世一条途径是实 际意义上的通路时 清初治统对道统的优势性胜利无疑成为士人的梦魇 余生抱难成之 志 负不羁之才 处穷极之遭 当败坏之世 而无数顷之田 一亩之宫 以托其身 45 支撑清初士人民族主义赖以存在的 华夷之分 被清政权 怀保万民 恩加四海 膺上天 之眷命 协亿兆之欢心 的道德制高点清除 而亡国那地覆天翻的巨变所产生的刻骨铭心 的历史记忆亦随着近百年的时间流逝而淡去 清初士人逐渐从坚决地以死效节 不仕新朝 转变心态以致以游幕为策略来解决治世与气节之间的矛盾 最后甘愿入世清廷 这无奈的 甘愿在 遗民 潜意识情结的影响及晦暗世道的干预下 使得士人逐渐脱离了入世与隐世 矛盾对立间的平衡点 在困厄的具体情状中转向愤世与避世的机会取向 即当大前提无所 变更的情况下 可以根据具体情状的变化选择避世或选择无所避世下的愤世 而大前提之 44 参看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 3 月 第 20 34 页 45 戴名世著 王树民编 戴名世集 卷一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9 月 第 14 页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论文 13 所以无所变更则在于清初政治 社会的独特性 以道统钳制治统 以超世间统摄世间是士 人追求的终极理想 然而清王朝在为攻击士人 华夷之分 寻找道统巩固治统的过程中 巧妙地用更高调的声音垄断了本来由士人占据的真理阐释席 使帝王的治统兼并士人的道 统 并使得士人普遍处在 失语 的状态 在清王朝用科举与荐拔等更加自任和自重的姿 态维护超世间 推行儒学与理学思想时 士人便在无形间被纳入了清王朝构建的一整套以 理学话语包装起来的官方意识形态中 而即使士林中存在着未被无形打压的明末多元思 想 亦在文字狱杀一儆百的恐惧中放弃对真理的占有权 46 故在士人自觉或不自觉服从清 王朝所构建的意识形态过程中 相当自愿地放弃本来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和批判话语 失 去了真理诠释权力和社会指导能力的士人在公共领域里失去了自己的立场 只能在私人生 活空间中表达个人的思考 以期与公共空间相制衡 而戴名世则与同时代士人一同 在丧 失了选择入世与隐世矛盾对立任何一方的自主权后 陷入愤世及避世的泥淖中 在科举 客居授徒与避遁间寻找着微妙的平衡 聊以为生 不但无意识地被吞并于公共话语中 更 在公共话语的构建中作为牺牲品 成为清王朝以文字狱恫吓其他士人遵循公共话语的工 具 故 在公共话语失权的前提下 在无奈混迹于愤世避世间的厄运中 戴名世惟有在私 人话语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根本 前文所述的以 率其自然 为宗旨并限制 有物 立诚 规范的文章之道作为戴氏的 私人话语 其对抗的公共话语对象在于时文 戴氏的矛盾不仅仅是 仕与隐 的问题 也 包括在 仕与隐 的框架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