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并联机构刚度的方法研究.pdf_第1页
提高并联机构刚度的方法研究.pdf_第2页
提高并联机构刚度的方法研究.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1 年 5月 第 3 9卷 第 9期 机床 与液压 MACHI NE T00L HYDRAULI CS M a v 2 01 1 Vo 1 3 9 No 9 DOI 1 0 3 9 6 9 j is s n 1 0 0 1 3 8 8 1 2 01 1 0 9 0 0 8 提高并联机构 刚度的方法研 究 梁辉 陈五一 1 青岛科技 大学机 电工程学院 山东青岛 2 6 6 0 6 1 2 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 自动化学院 北京 1 0 0 1 9 1 摘要 提出一种靠冗余内力提高并联机构刚度的方法 设计 2 D O F驱动冗余验证机构 推导 了位置及速度协调条件 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该方法可以提高并联机构的刚度 该研究为改善并联机构刚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刚度 内力 中图分类号 T G 5 0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3 8 8 1 2 0 1 1 9 0 2 7 2 Re s e a r ch o n t he M e t h o d o f I mpr o v ing S t iffn e s s o f Pa r a lle l M a c h in e To o ls LI ANG Hu i CHEN W u v i 1 C o lle g e o f E le ct r o me ch a n i ca l E n g in e e r in g Q in g d a o U n iv e r s it y o f S cie n ce T e ch n o lo g y Q in g d a o S h a n d o n g 2 6 6 0 6 1 C h in a 2 B e i j in g U n iv e r s i t y o f A e r o n a u t ics a n d A s t r o n a u t i cs B e i j i n g 1 0 0 1 9 1 C h in a Ab s t r a ct A me t h o d w a s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a t t h e in t e r n a l for ce wa s u s e d t o imp r o v e t h e s t if f n e s s o f p a r a lle l ma ch in e t o o ls A 2 一 DOF r e d u n d a n t ly a ct u a t e d p a r a lle l me ch a n is m wa s d e s ig n e d T h e p o s it io n a n d s p e e d h a r mo n io u s co n t r o 1 co n d it io n s we r e d e d u ce d T h e e x p e r in mn t a l r e s ult s s h ow t h a t t his me t h o d ca n be us e d t o imp r o v e t h e s t if f ne s s o f pa r a lle l ma ch in e s Th e r e s e a r ch p r o v ide s fou n da t io n f o r imp r o v in g t h e s t if f n e s s o f p a r a lle l ma ch in e s b y in t e r n a l f o r ce Ke y wo r ds Pa r a lle 1 ma ch in e St iffne s s I n t e r na l f o r c e 并联 机 床具 有 响应 速 度快 适 合 于 复杂 型 面加 工 机床结构 简单 技术附加值高 机床部件便 于模 块化 设计 和批 量生产 等优点 并联机床 的运动 副多数 为铰链 受铰链 的精度 问隙和接触刚性等影 响 并 联机床 的实际精度和刚性大大 降低 冗 余的方法常被用来消 除并联机构 的奇异 改善 动力学性 能 文 献 2 4 提 出靠冗 余 支链 的过 约束提高并联机床 的运动精度 冗余并联 机构 中不可 避免存在 冗余 内力 内力对 刚度 的影 响作 用 尚不 明 确 作者提出了一种靠冗余力提高并联机构刚度的方 法 设计 了一 种 2 D O F驱 动冗 余 机构 并 进 行 了试 验 试验表明该方法对并联机构 的刚度有 一定 改善 1 2 一 D O F冗余驱动并联验证机构及运动学 1 1 结构 该验证机构基 本结构 简图如图 1 所 示 图 2为其 实物 图 该结构 中 杆 5为 固定杆 其上 固定两 台驱动 电 机 分别驱动杆 1 和杆 4 杆 l 的铰链 7处安 装一 台 驱动 电机 驱动杆 2运动 每台 电机上均安装 有传 动 比为 1 0 0 l 的谐波减速器 杆 3上安装 有拉压力传感 器 6 0处为末端执 行端 该机构 为 3驱动 2自由度 平面冗余驱动并联 机构 杆 3 受 力状 况简单 可近似 为仅受轴 向力 传感 器可采用一维力传感器 这就 避 免 了多维 力传感 器的缺点 可方便地实现 系统的力 闭 环控制 一般习惯上将杆2作为冗余杆 将冗余杆控 制设 计为 力控制 方 式 机 构 的运 动 由杆 1和杆 4保 证 杆 2作 为柔顺 运动调整杆 0 图 1 验证机构效果 图 图2 验证机构实物图 1 2位 置及速 度 分析 建 立如图 1 所 示 的坐 标 系 设杆 l 2 3 4的 收稿 日期 2 0 1 0 0 6 0 2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 5 0 3 7 5 0 1 0 新乡市科 技发展计 划项 目资助项 目 0 9 G 0 1 0 作者简介 梁辉 1 9 7 l一 男 博士 副教授 硕 士生导 师 主要研究 方 向为先进 加工装备 及控制 技术 并 联运 动机床 E ma il ilia ng hu i 1 2 6 co n 2 8 机床与液压 第 3 9卷 长度分别为 z Z z z 与 轴正 方 向的夹 角分 别 为 0 0 2 0 0 4 固定杆 长 为 z 设末 端点 中心 坐 标为 O x Y 则由固定杆长的约束条件可知 f n c 一 踟 c si n 21 一 I n竹 c 一 踟 si n 一 n z I n竹 c 一 硼 si n i 一 1 其 中 t a r c ta n z a rc ta n ar c t a n X c l 5 一 I I co s O l y o l1 co s O 1一 s in O 一 l 5一 4 C O S 0 4 y J 4 co s O 1 一 一 1 5 s i n 0 Y 一I is i n 0 1 Y cl1 co s 0 l s in 0 I y f一 4 s i n O 4 y cl4 co s O l一 一 1 5 s in 0 可得 杆间的速度协调条件 j j y o 2 s i n O 夕 3 2试验 2 1 试验机 构结构参数 试 验机构的基本结构如 图 1 所示 参数 如表 1所 示 表 1 机构参数和边界条件 连杆 1 m m 1 5 0 连杆 5 m m 4 0 0 连杆 2 m m 1 5 0 杆 1 运动范 围 0 1 0 0 连杆 3 mm 1 5 0 杆 4运动范围 8 0 1 8 0 连杆 4 m m 1 5 0 杆 2运动范 围 一 5 0 2 3 0 2 2刚度 实验 刚度测量 示意 图 如图 3 所示 试 验步 骤 1 机 构 无 内力 时 在 机 构末 端 点 分 别 施 加 一 作用 力 F 当 F分 别 为 2 0 4 0 7 0 N 时 通 过末 端 点 数 显 干 分 图 3 刚度测量示意图 表观测机构变形量 d 2 当杆 3上有 2 0 N的 内力 时 在机 构末 端点 分 别 施 加 2 O 4 0 7 0 N作用 力 分别 观测机构变形量 3 当杆 3上有 4 0 N 的内力 时 在机构末端点分别施加 2 O 4 0 7 0 N作用力 分别 观测机构 变 形量 其 刚度测 量 示意 图如 图 3所 示 测量结 果如表 2所示 表 2 刚度测量结果表 杆3内力 0 N 杆3内力F 3 2 0 N杆 3 内力 F 3 4 0 N 载荷 变形量 刚j F 变形量 刚度 变形量 刚度 N m E N I 1 m m N mI 1 m m N tu n 一 由表 2可知 去除载荷为 2 0 N的测量结果 当机 构各杆无 内力时 系统沿 Y向的刚度为 0 0 7 8 5 N p x n 当杆 3的 内 力 为 2 0 N 时 机 构 沿 Y向 的 刚 度 为 0 4 5 3 1 N m 当杆 3的 内力 为 4 0 N时 机 构 沿 向的刚度为 0 6 5 0 8 N p m 可以看到 当机构具有 内力 时 系统的刚度提高 了一个数量级 当系统 内力 不同时 机构的刚度在 同一个 数量 级 的范 围内变化 因此一定的 内力可 以有效地提高 系统 的刚度 系统 内 力在增大 的过程 中 机 构 的刚度也 会有 一定 的提高 但提高不是很 明显 在实 际运动 中要优化驱动力 减 小内力对机构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运动中要使内力保 持在较小 的范围内 同时可以提高系统的刚度 3 试验总结 1 力控 制 系统 的作用 力控 制 系统 可 以有效 地实现机构的柔顺控制 同时当内力过大时起到保护 作用 可以保证机 构具 有一定的 内力 2 刚度 内力 对 刚度 有 一定 影 响 由前 面 的 分析可知 当没有间隙时 机构的刚度在有无内力改 变时是非常小的 因此内力提高刚度的原因是间隙的 作用 当内力足够大时大幅度提高刚度的可能性就比 较小 了 内力越大对系统 的影响就越大 因此为提高 刚度 要适 当具有 内力但 不要 过大 如果没 有 内力 实际应用中间隙的随机性使得机构 的刚度变化不可 控 因此必须保证可控 的内力 机构刚度才能有所提 高 参考文献 1 沈辉 吴学忠 刘冠峰 等 冗余驱动并联机械手的混合 位置 力自适应控制 J 自动化学报 2 0 0 3 1 2 9 1 4 5 6 7 5 72 2 韩先国 陈五一 郭卫东 采用冗余驱动提高并联机床精 度的研究 J 航空学报 2 0 0 2 2 3 5 4 8 7 4 9 0 3 梁辉 白志富 陈五一 冗余约束减小间隙对并联机构精 度的影响 J 组合机床与 自动化技术 2 0 0 6 2 1 6 1 8 下转第 3 2页 3 2 机床与液压 第 3 9卷 图 6为小车受变负载 和路 面摩擦力 时 WH M 的驱 动模型 图 6 WHM驱动模型 变负载及路面摩擦力 在 3种工况下 分别 研究 WH M 输 出力 F 加速 度 a 速度 行程 S 等动态参数 得其动态特性曲 线 图 7是 WH M输 出力 F与 时间 t 的关 系 曲线 图 中 F 分 别 为 工 况 1 工 况 2 工 况 3时 WH M 的输 出力 F 该 曲线大概 可分 为 4段 在开 始 工作 后约在 0 0 0 2 S 即达到最 大值 随后 出现拐 点 输 出力与 时间关 系呈 线性 下 降 到 t 0 0 2 5 S 左 右 曲线下 降趋 于平缓 约 在 t 0 1 0 5 S 又开 始线 性 下 降 图 8是 WH M加 速度 C t 与 时间 t 的关 系 曲线 图 其中n C t o 分别对应工况 1 工况 2 工况 3时 的加速度 C t 由图易知该 曲线 也可分为 4段 约在t 0 0 0 2 S 时即达 到最大 值 随后 出现 拐点 曲线呈 线 性下降 在 t 0 0 2 5 S 左右时下降开始趋于平缓 约 在 t 0 1 0 5 S 后又开始快速下降 l 000 8 0 0 Z 6 0 0 400 2 0 0 0 0 0 0 4 0 0 8 0 1 2 0 1 6 t s 图7 输出力 F与 时间t 的关系 20 0 150 100 50 暑 O 一50 100 1S0 200 0 0 0 4 0 0 8 0 1 2 0 1 6 t s 图 8 加速度 与 时间 t 的关系 图 9是 WHM速 度 与时 间 t 的关 系 曲线 图 中 分 别对 应工况 1 工 况 2及 工况 3时 的速 度 液压 仿生 人 工 肌 肉速 度 与 时 间 的关 系 曲线 开 始呈 线性上 升 约 在 t 0 0 3 0 S 后 趋 于平缓 约在 t 0 1 2 5 S 后 开始 呈线 性 下 降 整 个 位 移 曲线 呈 驼 峰状 图 l0是 WH M行程 s 与时间 t 的关 系曲线 图 中 s s s 分别对应工况 1 工况 2 及工况 3时的行程 S 液压仿生人 工肌 肉行程 与时 间 的关 系 曲线 开始 时 缓慢 上升 约在 t 0 0 0 2 S 后 开始 呈 线性 上升 在 t 0 0 4 0 S左 右 后 曲 线 开 始 趋 于 平 缓 约 在 t 0 1 0 5 S 后又快速上升 7 6 5 4 三3 2 l 0 0 0 04 0 0 8 0 1 2 0 16 t ls 图 9 速度 与时 间 t 的关系 1 4 l2 l0 8 6 4 2 0 0 0 04 0 O8 0 1 2 0 1 6 t ls 图 1 0 行程 s 与时 间 t 的关 系 液压 泵工作时 产生 0 3 M P a 输 出压力 打开开 关后 WH M充人液体收缩 瞬间产生很大的输出力 F 方向与恒定外负载 F 和摩擦力 方向相反 输 出力随时间减小 小车先加速运动后减速停车 从仿 真 图线可 以看 出其变化趋势 的一致性 4结论 1 在充液压力一定 的情况 下 WH M 位移收 缩 的最终位 置主要 由外负载决定 惯性负载影响较小 2 WH M驱动 系统 的执行速 度较快 3 3 种 不 同工况 下 WH M驱 动系统 的动态 变 化规律很相似 说明 WH M驱动 系统的动态特性 主要 由WH M的驱动特性决定 外部工况参数对系统的影 响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 范伟 彭光正 黄雨 气动人工肌肉驱动器的研究现状及 发展趋势 J 机床与液压 2 0 0 3 2 3 2 3 6 2 柯尊荣 李晓辉 一种新型绿色液压执行器 水压人工肌 肉 J 液压与气动 2 0 0 8 6 1 3 3 K E Z u r t r o n g Z H U Y u q u a n L I X u a n N e w H y d r a u li c A ct u a t o r s P o s i t i o n S e r v o C o n o l S t r a t e g y J C h in e s e J o u r n al o f Me ch a n i c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7 2 0 5 4 6 5 3 4 刘军 气动人工肌肉静动态特性研究 D 武汉 华中科 技大学 2 0 0 3 4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