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pdf_第1页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pdf_第2页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pdf_第3页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l 卷第1 期 宜春学院学报 V o L3 l N o 1 2 0 0 9 年2 月 J o u r n a lo fY i c h 帅C o l l i e F e b 2 0 0 9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冯龙飞王昭宁 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西宜春3 3 6 0 0 0 摘要 谚语大都形成于民间 反映大众的智慧包含朴素的哲理 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结合语 言目的国的社会 历史 文化背景等对美 汉谚语作了比较分析 并根据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 从理论到实践 论述了荚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谚语 比较 翻译策略 中圈分类号 1 1 3 1 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3 舳X 2 0 0 9 0 1 一0 0 7 0 一0 4 一 引育 谚语是 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 汇集了人民大众集体的智慧 经过长期的积累 科学的概 括 艺术的操练 以形象的比喻 总结生活经验 阐述人 生哲理 谚语形象鲜明生动 内容深入浅出 寓义意味深 长 富有思想性 艺术性和大众性 因此雅俗共赏 妇孺 皆知 世代相传而影响深远 有些已成为流传于古的至理 名言 诫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 一言而为天下法 一语 而为百世师 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 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 共性 又反映了其个性 从广义上讲 谚语在汉英两种语 言中具有语义整体性 结构稳定性和语法的不规则性的特 点 加上人类感受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是 相近或一些完全或基本对应的谚语 例如 失败是成功之 母 F a i l 峨i 5t h e 州h e ro fs u 嘲 眼不见 心不想 o u t 0 fB i g h t o u t0 fm i l l d 等 但这只占谚语中极少部分 而大 量的谚语则表示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物质文化 还 是精神文化都不尽相同 毕竟中西方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 中 英语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差异 研究和比较其差异 将 有助于我们掌握语言的规范以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如果 不了解其文化背景 则翻译时必然会引起歧义 但通过分 析比较 找出其规律 则会使译文达到 信实 通达 雅 致 之效果 二 汉英谚语的比较 谚语 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 指 在群众中间 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在语音上重视声韵 用词上讲究凝练 句式上注重对称 表达上力求形象 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上绚丽多彩的瑰宝 英语谚语最早见之于八世纪的古英语 是英美等国人 民的口头创作 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也是大不列颠 文化财富的一部分 凝集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 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定规律 也从各方面反映出大不 列颠民族的生活哲理 道德 观念 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 作为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 英语谚语根源于口语 且与一 般的口语句子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它们在人们长期广泛的 运用中已成为一种言简易赅地表达某个思想 某种含义的 定型造句 常常富于生动的形象和有趣的比喻 意义含蓄 耐人寻味 且具有多反面的修辞特点和结构特点 一 相同或相似的谚语 1 相同或相似的语言表达形式 由于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种种共性 人们的 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繁密那是相似的 因此 尽管 讲汉语的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有所不同 但英语和汉 语中相同或相似的谚语却很多 例如 蚵l ew h i l et I l ei r o n i sI l o t 趁热打铁 c o n s 劬t p p i I I gw e 4 9 r d 圮s 幻峭 滴水穿 石 m a n yh a n d sm a k el i g h t 帅r I 人多好办事 am tc r 8 i n g t h cs t r e e t i 6c h 曲缸b y 加 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 y o uw m 伽8t h eb 耐萨W h e n 班g e tt oi t 船到桥头 自会直 等 以上谚语在寓意和形式上完全相同 此外 也有谚语 形式稍有差异而寓意相似的例子 K mt 啪b i I d Bw 汕 嘶 咖 一箭双雕 衄y 鲫w y o u 诵Ur p 种瓜得瓜 种 豆得豆 l o o kb 面my 伽I e 8 p 三思而后行 这类谚语容易理解 因为在这类谚语中大多使用比较 普通的词汇 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共识 没有特殊的民族文化因素 2 相似的语言特征 1 用词精练 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 总结和 提炼 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 单句简洁凝练 言简意骸 收稿日期 2 0 0 8 1 2 1 9 作者简介 冯龙飞 1 9 8 2 一 男 江西宜春人 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研究 7 0 万方数据 第1 期冯龙飞等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第3 1 卷 双句大多采用对仗形式 结构整齐 旬式匀称 如 汉谚 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1 1 I ew o l fe l I a n g e sh i sc o a t b u tn o tI I i 8d i s p o s i t i o n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M 明s t r u g g l e 8u p w a r d s W a t e rf l o w sd o w n w a r d s 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 里A 伊o dr e p u t a t i o ns i t s s t i l lAb a do n e 删a b o u t 善有善 报 恶有恶报G 0 0 dw i b er e w a r d e d 试t I l 伊0 d a n de v i l w i t l I e a k 英谚 一朝鲜 吃遍天H ew h oh 舶鲫蛐 h a se v e r y w h e r ea p a r t 无所求 无所得N o t h i n gc 撇 n o t h i n gh a v e 与人方 便 自己方便H ew h oh e l po t h e r sh e l p sh i l m e l 满招损 谦 受益H 肌g l I t i n e s si n v i t e sd i s a s t e r h u m i l i t y 嬲c e i v e sb e n e f i t 人 生苦短 岁月易逝l i f ei ss h o r ta n dt i m ei ss w i f t 2 音韵和谐 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长期的使用流传 或艺术上的加工锤炼 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 单句讲究 韵律 双句讲究对仗 易于记忆 便于流传 如 汉谚 铁杵磨成针 功到自然成A ni r o np e s t l e 啪b e g r o u n dd o w nt oan e e d l e p e 珊v c r a n e e 讪删山e8 u c c e 鹪 耳听 为虚 眼见为实S e e i n gi sb e l i e v i n g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W h a to ml o s e si nt h es w i n g s 仰e g e t sb a c k t h er o u n d a b o u t s 英谚 T h eh i g h 盯t l l em o I l I I t a i n t h el o w e rt l I ev a l e 山越 高 谷越深 W h e nId i dw e l l Ih e a r di tn e 他r w h e nld i di l l Ih e a r di t e v e r 行善无人讲 作恶有人传 吼I e 他t h e r ei s8 诵 t h e r e i sa w 町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T h o s eI M n go r la l l l O U l l t a i n l i v eo f ft h em o u n t a i n n I eI M n gn e l l l c w a t e rl i v eo f ft h e w a t e r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3 比喻生动 寓意深刻 谚语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 都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 这些比喻蕴含着深刻的人 生哲理 往往给人以启迪 智慧和力量 如 汉谚 人生一世 草木一春M 蛐h 豳b u t0 1 1 1 el l f e g 嘲8 8 嘲b u tO n es p r i n g 泥菩萨过江 自身难保Ac l a yi d o l 酬i I l g af i v e ri sh a r d l ya b l et oB 盯ei t 8 e l f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I tt a k e s t e ny e a r st og r o wt r e e b u tah u n d r e dt o 咖p e o p l e 路遥知马 力 日久见人心A 8d i s t a I I e e t e s t sa h o m e 台s 口蜘g I I I t i m e 静 v e a l sap e r n h e 吼 英谚 F a c ei s 衄i m p o r t a n tt om 蛐够t l l eb a n ki st ot h e h e e 人要脸 树要皮 J u s t i c eh 胭l o n g 删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T i m ei 81 1 1 1 e y 一寸光阴一寸金 L j k ef a t h e r l i k e8 帆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 差异或相反的谚语 1 英汉谚语的差异 由于文化对语言有重大影响 谚语往往表现出鲜明的 民族特征 因此 英 汉谚语不论在思想内容上 还是在 形式表达上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有些甚至相反 例 如 T h e r ei sn Os m o k ew i t l l o u tf i r e 无风不起浪 p u ta I lo 睇 e g g si n 加eb a s k e t 孤注一掷 c r yu pr u n ea I I ds e l lv i n e g a r 挂羊头 卖狗肉 t h eb u r n te l g l dd r e a d st h ef h 一朝被 蛇咬 十年怕井绳 y o u 叫l l ey m t rb e d y o um u s tl i e 鲫i t 作茧自缚 g of o r 谝Ia n dc o m e h o m es h o r n 偷鸡不 成蚀把米 溯aw o r l nw i l lt u r n 狗急跳墙 b i r d so fa f e a t h e r 一丘之貉 l i k eah e nO nah o tg i r d l e 像热锅上的 蚂蚁 t of i s h i nt h ea i r 水中捞月 t r e a do i le g g s 如履 薄冰 这类谚语比较难理解 因为在英 汉各种语言中代 指的事物与表达的寓义完全不同 翻译起来相当困难 2 英汉谚语产生差异的原因 1 地域方面 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 间地域内的 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地域的自然面貌 特点 地域不同 各地自然景观亦各有特点 具体反映在 语言上也有所不同 在同自然景观或物体来做比喻时 语 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如汉谚中 有眼不识泰山 泰 山位于我国山东省 我国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 常用 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汉谚中用到了这 一特定地域的事物 来比喻那些显赫重要的人物 又如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到长城非好汉 等 在英语中是 无法找到相同的谚语的 英谚也是如此 如 a l lr o a d sl e n d t oR o m e t a k e8F 托n e hl e a v e 等等 因此 要理解谚语 就必须先了解这些谚语中用作比 喻的事物的文化内涵 2 风俗习惯 汉语文化中对 马 这种动物似多有 偏爱 故含有马的谚语很多 如 又要马儿好 又想马儿 不吃草 马靠鞍装 人靠衣装 等都带有褒义 而在英 语文化中舍有 马 的谚语其褒贬之意不是十分明显 如 b e t h e 帆 o n gh o r s 己 支持错了对象 1 1 l 砒i sBh o r s e o fa n o t h e rc o l o r 那完全是另一码事 英语中有 w i s e 髓 蚰o w 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这样的说法 表明讲英语的 人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然而 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看 法不同 有些人很迷信 怕看到猫头鹰或怕听到它的叫声 认为碰上它要倒霉 汉语中的 夜猫子进宅 意味着这家 厄运将至 夜猫子就是猫头鹰 A w i s e 够蚰o W l 一语对讲 汉语的民族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3 宗教信仰 每种文化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是很明显 的 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汉谚语 受其影响显而易见 汉谚中有 跑的了和尚 跑不了庙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和 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等都是佛教中特有的事物来做比喻的 反映了佛教对中国 习俗 思想的影响 在英语文化中受宗教影响更深 特别 是基督教文化基本上控制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此有 关的谚语如 鲫p o o r t h eC h i n c hm o u l 把 象教堂里老鼠一 样穷 另外 英语的n oC l r c r 口w I I 没有十字架 就 没有王冠 就像耶稣没有受 钉在十字架上 e r u e i 矗 i 佣 之苦 就无法升天堂一样 一个人不受苦受难 就别 想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另外 英谚中有L o v ei sb l i n d 这是西方深化的产物 源于古罗马爱神C u p i d 或古希腊爱 神E r i e 的别称 t h eb l i n dG o d 相应的汉谚可为 情人 眼里出西施 这些谚语非常明显的反映了基督教的影响 7 l 万方数据 第1 期宜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第3 1 卷 带有明显的英语民族历史文化的烙印 4 生产活动 劳动创造了世界 也创造了语言 谚 语常与人们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 汉语中 趁热打铁 与 英语中的s t r i k et h ei r o nw h e ni t i sh o t 最初无疑都出自铁匠 之口 而英 美农民和渔民 船夫根据自身的经验分别创 造了同义词 M a k eh a yw h i l et h e 1 L qs h i n e s h o i s ts a i lw h i l e t h ew i n di sf a i r 英国人说w o r kl i k eah o r s e 因为他们早期 用马耕地 而中国人则说 像老黄牛一样干活等 等 三 英汉谚语翻译策略 翻译是 将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的活动 也就是从变成原作语言形式的手段来表达到原作 内容与意义 朱乐红 因此 翻译的任务首先就是准确 地理解原作的思想 然后选择适当的词语如实地用译语的 形式表达出来 谚语的翻译不仅要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还要符合译文的语言习惯 更要简练 因此 在准确表达 了原文的意思后 还要仔细斟酌进行适当的修饰 以达到 通顺 优美 得体 基于汉英谚语语言 文化的不同 在 寓意和表达上都有很多差异 下面介绍几种汉英谚语翻译 策略 一 直接翻译法 用这种方法翻译的谚语其特点是字面意思表达较直接 往往是用最直接的比喻或最有特色的民族 地方等色彩来 表达意义 大家在读英语谚语时 常常不但为其深刻的思 想内容所吸引 也为其新颖的表现手法而拍案叫绝 用这 种方法翻译的谚语 可以保留最直接的比喻或最有特色的 民族 地方等色彩 使翻译更准确 生动 按原意翻译谚 语 不是逐字 死 译 必须要考虑英语谚语本身的各种 修辞特点和结构特点 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 仔细推敲 词句酌情增减词语 使译出的句子仍保留其原有谚语的风 采 例如 B a r k i n gd o g ss e l d o mb i t e 直接翻译问 叫的狗很 少咬人 再根据常识以及语言上的修饰 翻译成 犬不咬 人 s e e i l I gi sb e l i e v i n g 直接翻译为 看见的才相信 经 过修饰译为 眼见为实 用这种方法翻译的谚语还很多 例如 H e r ei s s m o k ew i t h o u tf i r e 无风不起浪T h eb l o o di s t h i c k e rt h a nw a t e r 血浓于水Ag o l d e nk e y 叩 e v e r yd o o r 有 钱能使鬼推磨D o n tr i d et h eh J 曲h o m e 勿摆架子C a l l8s p a d e as p a d e 有话直说 另外 即使译语中有相对的谚语 为了 保持原谚的神韵 也可以保留原谚语 例如英语中的B e t t e r t Or e i g ni nh e l l t h a ns e v e ri nh e a v e n 一句照字面译 宁愿在 地狱为王 也不可在天堂里为臣 相信也会为中国读者所 心领神会 倘若套译汉谚 宁为鸡上 勿为牛后 则有失 原谚韵味 因为英谚宗教色彩极浓 总之 在采用这种方法翻译的时候 要注意在表达清 楚意思的同时尽可能的翻译出色彩来 二 意译法 意译就是指脱离原谚语形象 语法意义 但又充分体 现原文的意义 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发誓如果 直译后无法使原句的意思表达贴切且明白 或因谚语涉及 7 2 到的某些掌握或传说还不为人所熟悉 因此 这类情况一 般不宜直译 而采用意译的方法 例如 D i a m o n dC U td i a m o n d 直译为 砖石切割砖石 但有些读者不会明白其中 的意思 因此 选用 强中自有强中手 来翻译这个谚语 就很贴切而且明白易懂 R o m eW a Sn o tb u i l ti nad a y 如译为 罗马不是一天之内建成的 很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却没有突出其寓意 所有事物的出现与发生都有自身的过 程 其寓意用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来表示就很明确 又如 Ad o o rm u s tb ee i t h e rs h u to ro p e n 不要脚踩两只船 N e v e ro f f e rt ot e a e hf i s ht Os w i m 不要班门弄斧E v e r yb e a nh a s i t sb l a c k 凡人都有短处T a k eF r e n c hl e a v e 不要不辞而别 因此 这种翻译方法要求译者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原 文隐含的寓意 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三 直译加注 即附加起解释性的词语 在英汉谚语的翻译中有一些 独立民族特征的谚语 若简单的采用直译 译文很难达到 原文的含义 难以理解 如果用意译 有可能使原文的形 象失真 若用直译加注 翻译时附加画龙点睛作用的词语 点出谚语的寓意 就会获得两全其美的效果 例如 汉谚 盲人瞎马 Ab l i n d 姗o nab l i n dh 哪伊 佃hh e a dl o n g t od i s a s t e r 前半句是直译 英美人士会有各种不同理解 而后半句才点出谚语的寓意 又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 T h e w e a s e lg o e st op a yh i sr e s p e c t st ot h eh e n n ow i t ht h eb e s t i n t e n t i o n s 在直译译文之后点明寓意 形象生动 体现了 原句风格和韵味 此外 汉谚 一个和尚挑水喝 二个和 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O n em o n k t w ob u e k e s t w o m o n k s o I 碡b u c k e t t h r e em o n k s n ob u c k e t n ow 砒a m o 陀 h a n d s l e s sw o r kd 伽己还可以进一步解释说这有点像英语中 的t o om a n yc o o k ss p o i lt h eb r o t h 厨子太多难烧汤 同样 英语中的一些谚语翻译成汉语也很困难 例如 D o n tm e e t t r o u b l eh a l f w a y 不要在半路迎接麻烦 汉语直译后 再 加译注 别去自找麻烦 O n em a n sm e a ti sa n o t h e rm a r l 童 p o i s o n 张三的美肉是李四的砒霜 人各有所好 T h e r e a r e 衄g o o df i s hi nt h ef l e aa s 洲c a m eo fi t 有水何愁无 鱼 机会多的很 T h e r e n og 肿d e nw i t h o u tw d 8 没有 不生杂草的花园 世上无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W h a ti s w o r k m a nw i t h o u tt o o l s 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 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 以上谚语翻译时 最好先按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直译 然后附注必要的解释性词语 这样可以明白易懂 给人深 刻印象 四 其他 上述几种谚语的译法知识一些常用的方法 除此之外 英语还有一些不定译法 如分译法 合译法 两译法 对 子的法及多种译法 1 分译法与合译法 合并法 分译法即把英语中完整的句子分成两句话来翻译 如 B e t t e r8 g l o r i o u sd e a t ht h a nas h 衄面l Il i f e 与其忍辱偷生 不 如光荣而死 万方数据 第1 期 冯龙飞等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泽 第3 1 卷 Ab i ti nt h em o r n i n gi sb e t t e rt h a nn o t h i n ga l ld a y 哪怕有 一点 也总比全部落空好 合译法即把一个复合旬或合并句结构的英语谚语用完 整的汉语句子复述出来 如 A u8 h a l lb ew e l l J a c kh a v e J i l L 有情人皆成眷属 H a p p yi sh ew h oO W e sn o t h i n g 无债 一身轻 2 两译法与对子法 两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在译成汉语时 用一种译法很 难完整 准确说明其原意 所以往往用另一种译法作补充 如 I tn e v e rr a i n sb u ti tp o u r s 不雨则已 一雨倾盆 事情 不发生则已 一发生便接踵而来 S e tat h i e ft oc a t c ha t l I i e 以贼捉贼 以毒攻毒 对子法 这种方法在翻译英语谚语时 往往译成对偶 语句 上下联字数相 如 N o t h i n gi s d i f f i c u l tt om a nw h o 试u 8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W h e r et h e r ei saw i l l t h e r e i saw a y 有志者 事竞成 3 多种译法 由于英语谚语十分丰富 寓意深长 所以有时很难把 其原意完全体现 则作多种译法 如 H el a u g h sb e s tw h o l a u g l l sl a s t 谁笑在最后 谁笑得最好 如果针对一个忘乎 所以的人讲 意为 不要高兴得太早 如果针对因一时 受挫折的人讲 则为鼓励之言 N oe r o s 8n oc r o w l f L 1 元 苦即无乐 2 没有困难就没有成功 四 结束语 谚语是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 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 文化特色的部分 汉英民族历史悠长 文化灿烂 都有极 为丰富的谚语 英汉两种属不同语系 其谚语受各种文化 的影响 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 各自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故在翻译中找补到各自对应谚语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正 是由于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决定了处理这种差异的翻译 策略的多样性 但无论用何种方法都必须要结合语言国的 社会 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提炼句子 传神达意上 反复 推敲 以保持英语谚语的特色或原语的语言风格和形式 从而使句子精巧洗练 琅琅上口 易于记忆 便于传诵 参考文献 1 萧立明 英汉语比较研究 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 9 9 8 2 4 0 2 6 3 2 朱乐红 陈可铭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J 外 语教学 2 0 0 7 1 2 7 1 3 2 1 3 4 3 包惠南 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M 上海 上海外 文出版社 2 0 0 4 8 5 3 3 2 8 3 3 1 4 贾晓云 英语谚语的汉译法 J 太原理工大学大学报 2 0 0 1 1 1 6 5 3 8 4 1 5 胡宝丽 郑仰南 谚语翻译技巧浅谈 J 黑龙江教育学 院学报 2 0 0 1 2 0 6 2 1 2 3 6 罗虹 英 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J 中南民族学院学 报 1 9 9 6 1 7 8 1 1 7 2 4 C o m p a r i s o n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E n g l i s hP r o v e r b s F E N GL o n g f e iW A N G Z h a o n i n g 1 h u nC o l l e g e Y i c h u n3 3 6 0 0 0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p r o v e r bo r i g i n a t e sf r o mt h ef o l k l o r e r e f l e c t su n i v e r s a lw i s d o m a n dc o n t a i n sp l a i n sp h i l o s o p h y hi t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p a r t o fa p a r t i c u l a rl a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