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河南省商丘市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河南省商丘市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河南省商丘市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河南省商丘市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每节一语:我们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喝的每一滴水、吃的每一粒米、用的每一丝线无不取自于大自然。我们无尽索取的同时,又曾思考过回馈予大自然的是什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4、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设想: 1、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2、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作者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他的物候学、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论文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在竺可桢的一生中,他不仅勇攀高峰,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2、正音 解释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区域( )纬度( )载(zi) 一年半载、记载 翘(qio) 翘首(zi) 载歌载舞、装载 (qio) 翘尾巴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次第:一个接一个。萌发:种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3、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课文,注意两点:(1)这是一篇说明文,前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像做解说一样。(2)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教师组织检查学生阅读效果。 学生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过渡: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呢?下面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精读课文610自然段回答问题:(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1)、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古今差异的原因: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造成物候现象的差异。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下面的诗,说说这些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1、永无候现象解释这句感叹?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明确:这首诗说明了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一个因素纬度的差异,越往北纬度越高,花开的越晚,春天来得越迟。2、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例 如 :1.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2.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3.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4.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5. 便利山区农业的发展;6. 过渡:我们学习了物候和物候学,掌握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并且知道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把握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我们在学习说明文的同时应该运用说明文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三、精读研讨 学以致用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1、 说明对象2、 说明对象的特点3、 说明对象的分类:内容 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语言 生动说明文 平时说明文4、说明文常见的方法: 下定义 举例子 分类别 作比较 列数字 做图表 作诠释 打比方 等5、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6、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严密性 平实性 生动性过渡: 为了使“大自然的语言”这门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作者还非常注重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一)下面我们来品味说明语言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3、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明确:1、2题中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第3句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二)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显得亲切动人。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明确:“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给本文的语言特点做小结: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三) 判断说明方法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3、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类别4、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四)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即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等。合作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首先、” 纬度的差异 主要 空间(前三者)“第二个因素、” 经度的差异“第三个因素、” 高下的差异“此外、” 古今的差异 次要 时间(第四个)逻辑顺序 :现象 本质(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有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地理位置上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又是一种条理,第四是时间顺序。)所以这样先主后次,有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使我们一目了然。明确: 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四、谚语总结: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晴。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五、作业: 1、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2、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六、总结看来,准确严谨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正如本文作者竺可桢,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的写下“局报”二字。所以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