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惊风ppt课件.pptx_第1页
中医儿科学惊风ppt课件.pptx_第2页
中医儿科学惊风ppt课件.pptx_第3页
中医儿科学惊风ppt课件.pptx_第4页
中医儿科学惊风ppt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儿科学 第十九单元惊风 概述 一 概念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 临床以抽搐 昏迷为主要症状 惊风一个症状 可以出现在许多疾病中 又称 惊厥 俗名 抽风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危急病证 且变化迅速 可以给小儿带来严重损害 故自古被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如 东医宝鉴 小儿 说 小儿疾之最危者 无越惊风之证 幼科释谜 惊风 也说 小儿之病 最重惟惊 凡起病急暴 属阳属实者 统称急惊风 主要病机是痰 热 惊 风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 即 四证 主要病位在心肝两经凡病久中虚 属阴属虚者 统称慢惊风 慢惊风中若出现纯阴无阳的危重证候 称为慢脾风 惊风的证候特点 可归纳为四证八候 四证者 指痰 热 惊 风 见于急惊风 八候者 即搐 搦 颤 掣 反 引 窜 视 在急惊 慢惊都可出现 表示惊风正在发作 但惊风发作时 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现 二 发病情况1 1 5岁儿童发病率高 具有年龄越小 发病率越高的特点 5岁以上儿童发病较少 若有发病 需更加注意检查原发疾病 2 急惊风多由感染性疾病引起 慢惊风多由肺感染性疾病所致 或发生于各种脑炎 脑膜炎 中毒性脑病等的恢复期 3 惊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本病西医学称小儿惊厥 其中伴有发热者 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 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 脑脓肿 脑炎 脑寄生虫病等 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高热惊厥 各种严重感染 如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肺炎 败血症等 不伴有发热者 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 除常见的癫痫外 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 低血糖 药物中毒 食物中毒 遗传代谢性疾病 脑外伤 脑瘤等 临证要详细询问病史 细致体格检查 并作相应实验室检查 以明确诊断 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急惊风 急惊风多见于外感热病 常由外感时邪 内蕴湿热 暴受惊恐而引发 临床以高热 抽搐 神昏为主要表现 来势急骤 因急性原发病而发 又随其疾病消退而止 病位在心 肝 急惊风较多见于各种颅外 颅内感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 急惊风多见于外感热病 常由外感时邪 内蕴湿热 暴受惊恐而引发 1 外感时邪 时邪包括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 小儿肌肤薄弱 卫外不固 若冬春之季 寒温不调 气候骤变 感受风寒风热之邪 邪袭肌表或从口鼻而入 易于传变 郁而化热 热极生风 小儿元气薄弱 真阴不足 易受暑邪 化火最速 传变急骤 内陷厥阴 引动肝风 暑多夹湿 湿蕴热蒸 化为痰浊 蒙蔽心包 痰动则风生 若感受疫疠之邪 则起病急骤 化热化火 逆传心包 火极动风 2 内蕴湿热 饮食不洁 误食污秽或毒物 湿热疫毒蕴结肠腑 内陷心肝 扰乱神明 而致痢下臭秽 高热昏厥 抽风不止 甚至肢冷脉伏 口鼻气凉 皮肤花斑 3 暴受惊恐 小儿元气未充 神气怯弱 若乍见异物 偶闻怪声 或不慎跌仆 暴受惊恐 惊则气乱 恐则气下 致使心失守舍 神无所依 轻者神志不宁 惊惕不安 重者心神失主 痰涎上壅 引动肝风 发为惊厥 临床诊断 1 突然发病 出现高热 神昏 惊厥 喉间痰鸣 两眼上翻 凝视 或斜视 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 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 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 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 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 细菌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 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 血培养 摄胸片 脑脊液等有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 急惊风四证1 热证 有表热 里热 昏迷 抽搐为一过性 热退后抽搐自止为表热 高热持续 反复抽搐 昏迷为里热 2 痰证 有痰热 痰火 痰浊 神志昏迷 高热痰鸣 为痰热上蒙清窍 谵言妄语 狂躁不宁 为痰火上扰清空 深度昏迷 嗜睡不动 为痰浊内陷心包 蒙蔽心窍 3 风证 有外风 内风 外风邪在肌表 如高热惊厥 为一过性证候 热退惊风可止 内风病位在心肝 热 痰 风三证俱全 反复抽搐 神志不清 病情严重 4 惊证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 不耐意外刺激 若目触异物 耳闻巨声 或不慎跌仆 暴受惊恐 使神明受扰 肝风内动 出现惊叶晾跳 抽搐神昏 六淫所致的外风 春季以春温为主 兼加火热证 症见高热 抽风 昏迷 发斑 夏季以暑热为主 暑必夹湿 暑喜归心 症以高热 昏迷为主 兼见抽风 常热 痰 风三证俱全 如夏季高热 抽风 昏迷 伴下痢脓血 则为湿热疫毒 内陷厥阴 二 治疗原则以清热 豁痰 镇惊 熄风为治疗原则 痰盛者必须豁痰 惊盛者必须镇惊 风盛者必须熄风 然热盛者皆必先清热 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 热有表里的不同 风有外风 内风的差异 惊证既可出现惊跳 嚎叫的实证 亦可出现恐惧 惊惕的虚证 因此 豁痰有芳香开窍 清火化痰 涤痰通腑的区分 清热有解肌透表 清气泄热 清营凉血的不同 治风有疏风 熄风的类别 镇惊有清心定惊 养心平惊的差异 三 证治分类1 风热动风证候 发热骤起 头痛身痛 咳嗽流涕 烦躁不宁 四肢拘急 目睛上视 牙关紧闭 舌红苔白 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 疏风清热 熄风止痉 方药 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 金银花 连翘 薄菏疏风清热 防风 蝉蜕 菊花祛风解痉 僵蚕 钩藤熄风定惊 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 2 气营两燔证候 起病急骤 高热烦躁 口渴欲饮 神昏惊厥 舌苔黄糙 舌质深红或绛 脉数有力 治法 清气凉营 息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药 连翘 石膏 黄连 黄芩 栀子 知母清气透热 生地 水牛角 赤芍 玄参 丹皮清营凉血 羚羊角 石决明 钩藤熄风平肝 3 邪陷心肝证候 高热烦躁 手足躁动 反复抽搐 项背强直 四肢拘急 口眼相引 神识昏迷 舌质红绛 脉弦滑 治法 清心开窍 平肝熄风 方药 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 羚羊角 钩藤 僵蚕 菊花平肝熄风 石菖蒲 川贝母 广郁金 龙骨豁痰清心 竹茹 黄连清化痰热 同时 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4 湿热疫毒证候 起病急骤 突然壮热 烦躁谵妄 神志昏迷 反复惊厥 呕吐腹痛 大便腥臭 或夹脓血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化湿热 解毒熄风 方药 黄连解毒汤加味 常用药 黄芩泻上焦之火 黄连泻中焦之火 黄柏泻下焦之火 山栀通泻三焦之火 导火下行 四药合用 苦寒直折 泻火解毒 白头翁 秦皮清肠化湿 钩藤 石决明平肝熄风 5 惊恐惊风证候 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 惊跳惊叫 神志不清 四肢欠温 舌苔薄白 脉乱不齐 治法 镇惊安神 平肝熄风 方药 琥珀抱龙丸加减 常用药 琥珀 朱砂 金箔镇惊安神 胆南星 天竺黄清化痰热 人参 茯苓 淮山药 甘草益气扶正 菖蒲 钩藤 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 其他治疗 西医处理1 退热物理降温可用头枕冰袋 温湿毛巾擦身 40 50 酒精擦浴 药物降温可用安乃近滴鼻或肌肉注射 2 止惊首选安定 0 3 0 5mg LS 最大量不超过10mg 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亦可用苯巴比妥8 10mg kS肌肉注射或5 水合氯醛50rog kS保留灌肠 3 降低颅内压抽搐时间持续15分钟以上或反复惊厥患儿 可发生脑水肿 常用20 甘露醇1 26 ks 于20 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 6 8小时重复1次 预防及护理 一 预防1 平时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抗病能力 2 避免时邪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腐败及变质食物 3 按时预防接种 避免跌仆惊骇 4 有高热惊厥史患儿 在外感发热初起时 要及时降温 服用止痉药物 二 护理1 抽搐时 切勿用力强制 以免扭伤骨折 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吸入 将纱布包裹压舌板 放在上下牙齿之间 防止咬伤舌体 2 保持安静 避免刺激 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慢惊风 慢惊风多因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 而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 或因急惊风后祛邪未尽 损伤肝肾阴津 虚风内动 慢惊风来势缓慢 以抽搐无力 时作时止 反复难愈 常伴昏迷 瘫痪为特征 病位常在肝 脾 肾 病性以虚为主 也可见虚中夹实证 本证常见于慢性腹泻 矿物元素缺乏症 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炎后遗症 代谢性疾病 中毒等 病因病机 1 脾胃虚弱 由于暴吐暴泻 或他病误汗误下 导致中焦受损 脾胃虚弱 脾土既虚 则脾虚肝旺 肝亢化风 致成慢惊之证 2 脾肾阳虚 胎禀不足 脾肾素虚 复因吐泻日久或误服寒凉 伤乏阳气 以致脾阳式微 阴寒内盛 不能温煦筋脉 而致时时搐动之慢脾风证 3 阴虚风动 急惊风迁延失治 或温病后期 阴液亏耗 肝肾精血不足 阴虚内热 灼烁筋脉 致虚风内动而成慢惊 总之 慢惊风病位在肝 脾 肾 病理性质以虚为主 多因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 而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 或因急惊风后祛邪未尽 损伤肝肾阴津 虚风内动 临床诊断 1 具有呕吐 腹泻 脑积水 佝偻病等病史 2 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面色苍白 嗜睡无神 抽搐无力 时作时止 或两于颤动 筋惕肉瞬 脉细无力 3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 结合血液生化 脑电图 脑脊液 头颅Cr等检查 以明确诊断原发疾病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1 辨寒热虚实凡面色苍白或萎黄 精神萎倦 嗜睡 四肢发冷 舌淡苔薄者为虚寒 虚烦疲惫 面色潮红 身热消瘦 手足心热 舌红苔少者为虚热 肢体颤振 手足搐搦为血虚 身热起伏不定 口渴心烦 胸闷气粗 泛吐痰涎 苔黄腻者 为虚中夹实 2 辨脏腑仅有形神疲惫 面色萎黄 肢体抽搐 大便稀溏 四肢不温 为病在肝脾 若面色苍白 囟门低陷 四肢厥冷 手足蠕动 大便清稀 舌淡 脉细无力 为病在肝脾肾 二 治疗原则慢惊风的治疗 以补虚治本为主 土虚木旺 治以健脾平肝 脾肾阳虚 治以温补脾肾 阴虚风动 治以育阴潜阳 治疗过程中 可结合活血通络 化痰行瘀之法 三 证治分类1 土虚木亢证候 形神疲惫 面色萎黄 嗜睡露睛 四肢不温 足跗及面部轻度浮肿 神志不清 阵阵抽搐 大便稀薄 色带青绿 时有肠鸣 舌淡苔白 脉细弱 治法 温运脾阳 扶土抑木 方药 缓肝理脾汤加减 常用药 党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扁豆 炙甘草健脾益气 煨姜 桂枝温运脾阳 白芍 钩藤平肝熄风 阳虚寒盛去桂枝 加附子 肉桂温补脾肾 腹泻不已加诃子 肉豆蔻 乌梅炭敛肠止泻 方颅发稀 夜寐哭闹不安 加生牡蛎 生龙骨平肝潜阳 2 脾肾阳虚证候 面色苍白或灰滞 囟门低陷 精神极度萎顿 沉睡昏迷 口鼻气冷 额汗涔涔 四肢厥冷 手足蠕蠕震颤 大便澄澈清冷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脾肾 回阳救逆 方药 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 常用药 党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炙甘草温补脾气 炮附子 肉桂 川椒 炮姜 灶心土温阳救逆 搐频频加龙齿 钩藤平肝熄风 阳气回复后改用理中地黄汤或可保立苏汤 以阳中求阴 使阴阳维系 阳生阴长而搐定 3 阴虚风动证候 虚烦疲惫 面色潮红 低热消瘦 震颤瘛疚 或肢体拘挛 手足心热 大便干结 舌光无苔 质绛少津 脉细数 治法 育阴潜阳 滋水涵木 方药 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 鸡子黄 阿胶 地黄 石斛 麦冬滋阴养血 龟板 鳖甲 牡蛎潜阳熄风 阴虚潮热加银柴胡 青蒿 地骨皮以清虚热 搐搦不止者 吞服止痉散熄风止痉 强直瘫痪者 加全蝎 蕲蛇 乌梢蛇 地龙 白僵蚕搜风剔邪 但风药多燥 故宜佐养血润燥之品 其他疗法 一 针灸疗法1 针刺上肢取穴 内关 曲池 合谷 下肢取穴 承山 太冲 牙关紧闭取穴 下关 颊车 2 灸治取穴大椎 脾俞 命门 关元 气海 百会 足三里 用于脾肾阳虚证 二 推拿疗法运五经 推脾土 揉五指节 运内八卦 分阴阳 推上三关 揉涌泉 揉足三里 预防与调护 一 预防1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 做好小儿保健工作 调节精神情绪 加强体格锻炼 提高抗病能力 3 注意饮食卫生 宜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二 护理1 保持病室安静 减少刺激 保证患儿安静休息 2 抽搐时 切忌强行牵拉 以免拉伤筋骨 3 对长期卧床的患儿 要经常改变体位 必要时可垫海绵垫褥或气垫褥等 经常用温水擦澡 擦背或用温热毛巾行局部按摩 避免发生褥疮 4 昏迷 抽搐 痰多的患儿 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