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工作目录文本.doc_第1页
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工作目录文本.doc_第2页
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工作目录文本.doc_第3页
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工作目录文本.doc_第4页
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工作目录文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夏县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目录为进一步增强临夏县中小学灾害风险防范意识,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各类灾害,提高全体师生的防灾避灾能力,深入推进各中小学综合防灾能力建设,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并取得实效。根据全省校安办关于报送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工作目录的通知(甘肃校安办函201127号)文件精神,结合临夏县地理位置和中小学布局的实际情况及有关易发生灾害的实际,特制订如下综合防灾目录: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地理概况临夏县地处北纬3515?3548?,东经10242?10318?之间,在甘肃省中部,黄河南岸。东与和政县、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为邻,南以太子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为界;小积石山耸立在县境的西部,成为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天然分界线。西北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毗连,北隔刘家峡水库与永靖县相望。县境东西最宽处53.1公里,南北最长处达59.85公里,全县面积1212.38公里。临夏县地外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衔接地带,境内有纵横交错的河流,平坦开阔的河谷,连绵不断的黄土原梁。是中国古代民族之间往来和迁徙的通道。东经牛津河、广通河、洮河和渭河河谷可达关中;北渡黄河,经永靖、民和与湟水谷地相通,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地。经老鸦关河谷向西,翻越达里加山垭口,可达青海的循化县。今有公路北到兰州,东达临洮,西至西宁,仍为通往甘南、青海的交通要道。特别是离县城东5公里的双城,西南临土门关,西连老鸦关,东南接槐树关;大夏河、老鸦关河、槐树关河在此会合;大庙山、古城山、烟洞山、三法观遥相对峙,形成三河四嘴,当地人称“老鸦三关”,其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在4636米1735米之间,是我国地形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县内气候属冷湿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5.9,一月平均气温7.2,七月平均气温16.6,无霜期150天,年降水量631毫米,年蒸发量1260毫米。境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历史上在临夏县曾发生过洪涝、滑坡、泥石流、地质塌陷等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应为夏季防治暴雨、洪涝、滑坡的危害;冬季防治雪灾。 (二)全县教育基本情况 临夏县现有中小学(幼儿园)219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18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各类小学195所,幼儿园2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60198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建筑物1261栋,建筑总面积253482平方米(其中小学1019栋133219平方米、九年一贯制学校22栋2121平方米、初中169栋84075平方米、高中35栋31004平方米、中职16栋3063平方米)。按主要功能分,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161635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39777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49877平方米,其他用房2193平方米。 (三)、全县易发灾害种类 1、水利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引发的系列主要灾害 临夏县地处黄河流域中上游,境内主要河流有大夏河及其支流老鸦关河、多支坝河、槐树关河、牛津河、红水河、掌子沟河、漠泥沟河等,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量8.315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量1.95亿立方米。大夏河发源于青海省同仁县东南部达布热,河源高程4236m,上游称其雄河、大南曼河,在甘肃省夏河县境与桑科曲汇合后定名为大夏河。大夏河流经夏河、临夏、东乡等县市,在临夏县境的河西乡塔张村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入库高程1735m,河长194.1km,流域平均宽度约36m,其中甘肃省境内流域面积6174km2,临夏州境内流域面积1727km2,河道平均坡降0.96%,大夏河双城水文站测得多年平均流量27.06m3/s,多年平均径流量8.3亿m3,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571 m3/s。 老鸦关河是大夏河左岸支流,发源于积石山县达里加东麓的达里加措(亦称五山池)。该河自发源地向东流,经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和韩集镇,石门沟、南岔沟、东南乌龙沟等支流在麻尼寺沟关滩汇入,在双城村场棚沿汇入大夏河。老鸦关河全长29.5km,流域面积200km2,多年平均流量1.56 m3/s,河道比降17.3。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60.16 m3/s。牛津河是大夏河的一级支流,起源于和政深沟,古为牛脊河。流经罗家集、漫路、马家堡、黄泥湾至临夏市南龙汇入大夏河,全长40公里,在临夏县境内长15km。流域面积约62.1km2,平均流量1.56m3/s,多年平均径流量0.33亿m3。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34.5 m3/s。槐树关河是大夏河右岸支流,发源于太子山的卡家沙格山北麓,西北流曰肖勒基科,至尕寺沟以下始称槐树关河。全长42千米,流域面积23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78m3/s,多年平均径流量0.56亿m3。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250 m3/s。槐树关河自发源地北流汇瓦唐、玛玛科东沟等支流,过石哈岭,再北流经银滩、尹集在双城附近汇入大夏河。红水河又名津水河,是一条季节性河道,大夏河一级支流,源头海拔高程2694.1m,汇入大夏河口处海拔高程1860m,相对高差834.1m,流域主沟道长24.1km。整个流域西高东低,呈狭长形,中上游为山区,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是主要的产洪区,下游为川区,地势平坦,是主要的受灾区。流域内小于5的坡面占28.82%,5- 15的坡面占47.45%,15- 25的坡面占20.06%,大于25的坡面占3.67%。多支坝河为大夏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太子山南麓,流域面积67.4Km2,多年平均流量0.65m3/s,年平均径流量2270万m3。掌子沟河是大夏河二级支流,河道长10.6 km,掌子沟河从县城北面绕城而过,并在县城东侧汇入老鸦关河。流域面积25.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23m3/s,多年平均径流量0.07亿m3。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5 m3/s。榆林沟河是一条季节性河道,大夏河一级支流,全长19.9 公里,流域面积58 平方公里。漠泥沟河是一条季节性河道,大夏河一级支流,全长14.1 公里,流域面积74.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84 m3/s。临夏县地处内陆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因素随地势高度变化十分明显。年降水量631毫米,时空分布不均,1-3月份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4.8%,4-6月份占30.5%,7-9月份占55.2%,10-12月份占9.5%,年蒸发量1265-1618毫米,为年降水量的3-5倍。年内降水主要分布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临夏县县境内河流、支沟所经地段,局部暴雨、山洪、山体滑坡频繁发生。山洪灾害不仅对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特别是对沿河流域内的学校将会受到破坏性损坏,已经成为临夏县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 根据临夏县水文资料记载,自建国以来,临夏县共发生严重山洪灾害37次,其中老鸦关河在1949-1980年间,共发生8次大洪水。多支坝河在1949-1980年间,共发生7次大洪水。槐树关河在1949-1980年间,共发生7次大洪水。牛津河在1949-1980年间,共发生8次大洪水。掌子沟河在1949-1980年间,共发生7次大洪水。根据调查,县境内山洪灾害主要是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较少发生,北塬片发生区域是贾家沟、岗沟、尕马沟3条流域,西南片发生区域是榆林沟、牛津河、老鸦关河、掌子沟、红水河、围场沟、何董家沟等11条流域,在14条流域中,易发区是掌子沟河、多支坝、牛津河、老鸦关河、红水河等5条流域。多支坝河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59年7月,当时降雨历时48小时,降42.8 mm,最高洪水位2.1m,最大洪水流量98.4m/s3。这次洪灾造成162间房屋被毁,2座桥梁和2.2公里道路被冲毁,95亩耕地被冲毁并大面积减产,直接经济损失达1180万元。1980年至今没再发生大洪水。槐树关河,在1949-1980年间,共发生7次大洪水。其中最大一次发生在1976年7月,当时降雨历时48小时,降雨总量24mm,最高洪水位2.8m,最大洪水流量344.4 m/s3。这次洪灾造成255间房屋被毁,3座桥和3公里道路被冲毁,210亩耕地被冲毁并大面积减产,直接经济损失达1214.7万元。1980年至今没再发生大洪水。老鸦关河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77年7月,当时降雨历时48小时,降雨总量42.8mm,最高洪水位2.7m,最大洪水流量291.9m/s3。这次洪灾造成6人死亡,675间房屋被毁,2座桥和3公里道路被冲毁,10400亩耕地严重减产,直接经济损失达1542万元。1980年至今没再发生大洪水。牛津河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79年8月,当时降雨历时72小时,降雨总量57.3mm,最高洪水位3m,最大洪水流量400m/s3。这次洪灾造成1人死亡,158间房屋被毁,2座桥和3公里道路被冲毁,1300亩耕地被冲毁并大面积减产,直接经济损失达1369万元。2005年9月再发洪水,冲毁农桥3座、耕地682亩、河堤3公里、林木1420棵,房屋倒塌28间。掌子沟河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59年7月,当时降雨历时48小时,降雨总量42.8mm,最高洪水2m,最大洪水流量35.3m/s3。这次洪灾造成130间房屋被毁,2座桥和1.5公里道路被冲毁,105亩耕地被冲毁并大面积减产,直接经济损失达542万元。2005年9月再发洪水,冲毁农桥5座、耕地33亩。红水河在2005年9月发洪水,冲毁农桥16座、耕地510亩,冲走粮食1000Kg,房屋倒塌3间。2、主要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及特点 临夏县西南部的路盘、榆林以突发性黄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为主,西北部的韩集、掌子沟、新集以泥石流、黄土滑坡等地质灾害为主;北部的井沟、北塬台塬区以突发性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为主。临夏县滑坡点多面广,危害较大,威胁严重。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和降水等条件的控制,在区域分布上的总趋势是西南部的路盘、榆林,西北部的韩集、掌子沟,北部的井沟、北塬台塬区,刘家峡水库沿岸相对活跃。按其组成物质可分为泥石流与泥流两大类。由于临夏县地势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山谷多,决定了泥石流十分发育。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麻尼寺沟、韩集、新集、掌子沟、营滩、红台、民主、路盘、黄泥湾等乡(镇)沿山一带,以稀性泥石流为主,发生较为频繁。塌陷、地裂缝。主要分布于北塬台塬区。北塬地区塬面受灌溉的影响,形成了多处大面积的地裂缝和塌陷。3、地形地貌特点和临夏县地震活动状况临夏县地形地貌特点本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在4636米1735米之间,是我国地形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阶梯(黄土高原)的过度带。南部和西部山区,是青藏高原东北的边缘隆起部分,积石山南北纵贯,太子山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海拔大都在3500米以上,达里加山海拔4636米,是最高峰。中部和北部是海拔1735米2500米的低山和黄土高原,为本县的主要农业区。由于地质构造和流水的长期浸蚀,形成了山岭、长梁、丘陵、沟谷相间的地貌特征。其中北塬是临夏地区保存最好的一块黄土塬面。 临夏县历史地震灾害情况:临夏州的历史强震活动频繁,并多次受到外来强震的破坏影响,从公元前193年临洮6-7级地震至今,境内共发生或受外界强震波及影响的地震共26次,其中破坏性地震9次。据记载:1920年12月17日夜,导河地震,房屋摆动,房屋倒塌十分之二,压死1000余人,牲畜2500多头;1921年3月,导河地震,初震5分种,余震20余次.县西张家山,杨家村塌陷,压死居民千余人,牲畜2500多头,倒塌房屋十分之一;1936年2月7日下午3时30分,临夏等地连续地震3次,历时10分钟,8日晨5时许地震,1时许地震,房屋倒塌;1962年4月,临夏县轻微地震;1969年8月29日21时,临夏县轻微地震。1949年以后,我州震感明显的较大的地震有:1954年2月11日山丹7级地震;7月31日民勤7级地震;1974年9月玛曲5.6级地震;1987年1月8日迭部5.9级地震;1990年10月20日天祝景泰6.2级地震等。5.12四川大地震造成临夏县11个乡镇32个村145户573人受灾,损坏房屋316间,倒塌房屋202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万元。近80年来的资料记载,我州就有上百次地震,其中发生和遭受56级破坏性地震就有1936年2月7日16时56分27秒西南6.75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高达9度。地震时,和政、康乐太子山震区出现规模很大的地裂缝和山石滚落。1964年5月31日和政县5级地震,震中烈度达6度。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时,临夏县震感比较明显。 二、全县灾害趋势预测1、全县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根据临夏县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结合汛期气象趋势,预测临夏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3月10月。3月4月为消融期,在部分冻土地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有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可能;5月10月为汛期,根据近几年预测,临夏县降水量偏丰。当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日降水量达到50毫升以上或连续大雨三天以上),极易诱发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和公路边坡、露天开采矿山的掌子面、废弃矿点及施工现场的崩塌等地质灾害;7月9月为主汛期,强降雨过程较多,因而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的可能性较大。2、地震活断层、断裂带分布情况:下乍-太子山断裂带为西秦岭北缘断裂一分段:主要由西秦岭北缘断裂和山前断裂带组成,全长130公里。断层由北向南逆冲挤压破碎带宽约100米以上。断裂带在古堆寺、临夏县槐树关河附近分别断错全新世坡积层。山前断裂带在韩集石门滩附近、断错I级阶地而形成高2米的陡坎,左旋位移量约8米。水系为8-15米的位错量。经估算该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左旋走滑速率为4.2毫米/年。3、临夏县气候、地理复杂,暴雨频繁,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水源设施等问题突出,未来发生洪水的情况。(1)局地暴雨引发山洪较多临夏县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水量十分集中,69月是全县暴雨高发期,尤其7、8月暴雨发生的频次最高,其特点主要是范围较小,强度大,加之碎小流域多,沟道坡降陡,极易形成山洪。(2)河道防洪标准偏低全县重点设防河段需修堤防,已建成防洪堤为防御十年一遇洪水标准,河道防洪能力仍很低。三、灾害防控时段 (一)滑坡、崩塌、地裂缝。冻土地带和积雪较多的滑坡、崩塌体,在春季消融期易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3月至4月为主要防范期;降水引发的滑坡、崩塌、地裂缝等灾害具有稍滞后于降水的特点,5月至10月为主要防范期;近年来,人为因素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应当全年防范,特别要关注各类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灾害。(二)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与大雨、暴雨同步,根据临夏县的降水特点,确定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为5月至10月。 (三)、风灾和雪灾。积极和气象部门取得信息联系,保持信息畅通,关注全国、全省、全州的全年气象状况,58月份特别关注风灾,雪灾发生在12月3月,(四)、火灾。根据临夏县的气候等自然条件火灾全年发生,特别是冬季取暖期(11月3月)临夏县中小学校舍易发火灾。(五)、洪涝灾害。根据临夏县的气候、河流状况等自然条件洪涝灾害也是临夏县的高发灾害,一般发生在夏季,特别是沿河、地势低洼学校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四、综合防灾预案对策1、以州气象局制订的临夏县全年风级、降雨量及雨雪预测和紧急预案为综合防灾的科学依据和行动计划。进入汛期、暴雪期,县教育局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雨情、水情、雪情,并根据不同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县教育局在临夏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部署下开展工作,并及时报告有关学校抗洪、雪灾的工作情况。县政府和县防汛抗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