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管三极管.doc_第1页
对管三极管.doc_第2页
对管三极管.doc_第3页
对管三极管.doc_第4页
对管三极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压V电流A功率W放大倍数频率M类型型号反压V电流A功率W放大倍数频率M类型2SA121516015150PNP2SC292116015150NPN2SA121618017200PNP2SC292218017200NPN2SA1265N14010100PNP2SC318214010100NPN2SA129523017200PNP2SC326423017200NPN2SA13012001010030PNP2SC32802001010030NPN2SA13022001515030PNP2SC32812001515030NPN2SA15161801213025PNP2SC39071801213025NPN2SA1494200172002020PNP2SC3858200172002020NPN2SA193980660PNP2SC519680660NPN2SA194114010100PNP2SC519814010100NPN2SA194323015150PNP2SC520023015150NPN2SB68812088010PNP2SD71812088012NPN2SB81716012100PNP2SD104716012100NPN2SB10201007406000PNP达2SB1079100201005000PNP达2B131718015150PNP2S-2千PNP达2SB142918015150PNP2SB149412025120PNP达2N295510015115PNP2N305510015115NPN2N377316016150NPN2N627718050300NPN音响常用功放对管配对三极管查询常用扩音机功率放大管参数型号 电压 电流 功率 型号 电压 电流 功率 2N3055 100V 15A 115W 2SA1186 150V 10A 100W MJ2955 100V 15A 115W 2SC2837 150V 10A 100W 2SA1301 160V 12A 120W 2SA1095 160V 15A 150W 2SC3280 160V 12A 120W 2SC2565 160V 15A 150W 2SA1302 200V 15A 150W 2SA1141 115V 10A 100W 2SC3281 200V 15A 150W 2SC2681 115V 10A 100W 2SA1943 230V 15A 150W 2SA1227 140V 12A 120W 2SC5200 230V 15A 150W 2SC2987 140V 12A 120W 2SB1429 180V 15A 150W 2SA1263 80V 6A 60W 2SD2155 180V 15A 150W 2SC3180 80V 6A 60W 2SA1215 160V 15A 150W 2SA1264 120V 8A 80W 2SC2921 160V 15A 150W 2SC3181 120V 8A 80W 2SA1216 180V 17A 200W 2SA1265 140V 10A 100W 2SC2922 180V 17A 200W 2SC3182 140V 10A 100W 2SA1494 200V 17A 200W 2SA1491 140V 10A 100W 2SC3858 200V 17A 200W 2SC3855 140V 10A 100W 2SA1295 230V 17A 200W 2SA1492 180V 15A 130W 2SC3264 230V 17A 200W 2SC3856 180V 15A 130W 2SB1185 60V 3A 25W 2SA1493 200V 15A 150W 2SD1762 60V 3A 25W 2SC3857 200V 15A 150W 2SB1186 120V 1.5A 20W 2SA1516 180V 12A 130W 2SD1763 120V 1.5A 20W 2SC3907 180V 12A 130W 2SB688 120V 8A 80W 2SA1147 180V 15A 150W 2SD718 120V 8A 80W 2SC2707 180V 15A 150W 2SB817 160V 12A 100W 2SK134 140V 7A 100W 2SD1047 160V 12A 100W 2SJ49 140V 7A 100W 2SB1079 100V 20A 100W 2SK135 160V 7A 120W 2SD1559 100V 20A 100W 2SJ50 160V 7A 120W 2SB1494 120V 25A 120W 2SK176 200V 8A 125W 2SD2256 120V 25A 120W 2SJ56 200V 8A 125W 2SK399 100V 10A 100W 2SK413 140V 8A 100W 2SJ113 100V 10A 100W 2SJ118 140V 8A 100W 2SK1058 160V 7A 100W 2SJ162 160V 7A 100W电路如图,A与Q、B与 Q分别组成电流负反馈吸收式恒流源,分别负责音频信号正半周与负半周的电压、电流转换放大,使Q、Q基极电流只受、输入电压控制,也就是说,只要运放输入为一恒压值,末级管Q5、Q6集电极流过电流也为一恒定值。R、R(多圈电位器)分别用来调整Q5、Q6静态电流与输出零点, 一 将万用表打在1K档,表笔接在任意两个管脚,如果电阻无穷大,把表笔调换测量,电阻仍无穷大,此两个管脚可能分别是C、E极,或是三极管损坏。是何种情况,用下列方法进行测量,二 黑表笔接在已测量过的管脚上,红表笔接在未被测量的管脚,如果电阻无穷大,把表笔调换测量,电阻大约为10K左右,如果电阻仍无穷大,三极管已坏。所接管脚的黑表笔不动,红表笔接在另一只管脚,电阻大约为10K左右。黑表笔所接管脚为B极。三极管是NPN型。将万用表打在10K档,判别三极管的C、E极。表笔接在B极以外的另两个管脚,如果电阻无穷大,表笔调换测量,有一定的阻值,红表笔所接管脚为C极。三 还有另一种情况,黑表笔接在已测量过的管脚上,红表笔接在未被测量的管脚,电阻大约为10K左右,所接管脚的红表笔不动,黑表笔接在另一只管脚,电阻大约10K左右。红表笔所接管脚为B极。三极管是PNP型。将万用表打在10K档,判别三极管的C、E极。表笔接在B极以外的另两个管脚,如果电阻无穷大,表笔调换测量,有一定的阻值,红表笔所接管脚为E极。用第一项方法测量,还有另一种情况,电阻大约为10K,其中有一管脚为B极。黑表笔不动,红表笔接在另一只管脚,电阻无穷大,则原先红表笔所接管脚是B极,三极管是PNP型。如果电阻大约为10K左右,则原先黑表笔所接管脚是B极,三极管是NPN型。C、E极的判断按照第二项方法测量。本机调试较简单,先把R、R调至最小位置,然后缓慢调节R、R使12、11上压降为()。测量输出点,再微调或使输出点电压控制在以下。然后预热半小时后,再重调一下,即可接入音箱试音。主观评价,该功放信噪比高,低音丰满,有弹性,高音纤细流畅。 运放采用双运放,Q、Q选中功率管IN5550、5401等,末级功放管可选用三肯对管TIP41C、TIP42C或TIP36C、TIP35C等音频对管,电阻用金属膜电阻。一款用NE5532制作的耳机放大器粗看电路原理图,与一般的运放电路几乎一样,但是其中的电阻、电容有较大的变动,工作状态和运放电路不一样了。实验证明NE5532作小功率功放,性能极佳。初学爱好者不妨一试。 试制过程中应该注意下面几点:1,电源滤波电容C9、C10用得太小将引起自激。作前置放大时C9、C10用100F就足够了,但是作功放时就必须加大到470F以上。同时滤波电容直接关系到音质好坏。2,电路中R4(R9)和R5(R10)的阻值应反复调试。在前置放大电路中R4(R9)一般为1K,而R5(R10)为100K,这样它的放大倍数可达100倍。但现在作功放,就会出现自激,因此将R4(R9)改用8.2K,R5(R10)减为33K,放大倍数只有4倍,电路就不会自激,同时负反馈也适量,音质柔和、清晰、通透度高。若将R5(R10)继续减小到15K,则负反馈过深,不但音量变轻,音色沉闷,读者可反复调试,做到尽善尽美。3,C2(C6)是输入回路的对地通路,在前置放大电路中只有10F,作功放时就显得输入阻抗过大,信号阻塞,引起失真甚至自激。现将C2(C6)加大到100F,音质明显改善,音域变宽,高音清脆悦耳,中音纯真明亮,低音深沉、丰厚。4,本机电源可在3V15V中选择。可用四节电池串连接成双向(正、负3V)即可,音量与12V时相差不大,但是音质不如用12V。建议使用9V12V较好。 另外,输入端串接R1(R6)51K,是因为用耳机收听时音量太大,如果去掉R1(R6)可接5英寸以下的小喇叭,在案前、床头收听效果也很好。NE5532运放提高输出电压和功率的应用除高压运放外,一般运放的最大输出电压在供电电压为15V时仅有12V左右。这在高保真音响电路和自动控制电路中均不能满足要求。这时可采用提高输出电压的方法将输出电压幅度扩展。图1-1、图1-2是两种最简单扩展输出电压的方法。在图1-1中运放 A的供电电压不是直接取自稳压电源,而是由三极管T1、T2的发射极供给。假设R1=R2=R3=R4=7.5,并且忽略T1、T2的VBE压降,则加到运放上的供电电压为: V+=+30-(30-Vo)/215Vo/2 V- =+30-(30-Vo)/2-15Vo/2 V+V-=15+Vo/2(-15-Vo/2)30 由此可知:改变电阻R1、R2、R3、R4之间的比例,可以得到运放A所需的供电电压;由于T1和T2的作用,A的供电电压随输出电压Vo的变化而“浮动”国,但A的正、负供电电压之差则保持不变。如当A的最大输出蒙幅度为24V的输出幅度,这就大大扩展了输出电压的范围。 使用此电路时应注意:由于V+、V-随着输出电压Vo的变化而上下“浮动”,这就相当于A的两个输入端加了一个浮动的共模电压,因此电路的输出幅度受集成运放共模输入电压范围的限制,对于共模输入电压范围小的运放上述电路不宜采用。 图551中运放A的供电电压也是由T1、T2的发射极供给的,与图1-2不同之处是,它的V+、V-是固定的,其值由R1和R2的分压比确定。V+20(R1+R2)R2VBE+15V,V-20(R1+R2)R2VBE+15V。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大多数集成运放的末级工作在乙类或甲乙类状态,当其输出电压为零时,静态工作电流很小;当其输出电压为正且逐渐增大时,负载上的电流增大,此电流由V-提供。所以集成运放在工作时,其负载电阻R4上的电流变化必将相应地反映于集成运放块的供电电压V+、V-的电流变上,即也必将反映晶体管T1、T2集电极电流的变化。此变化的电流在T1或T2集电极1k电阻上的电压降分随输出信号的加大更加增大,这就使输出幅度得到扩展。从理论上讲,这种电路的输出幅度的扩展程度不受集成块的限制的。在图 1-2情况下,输出幅度约为20V的电源电压值,并且有较大的输出功率。电容C有改善电路调频响应的作用,并能提高电路的动态稳定度。电路图如下:图片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08-3-18 21:59:53查看次数:7880推荐等级:图片简介:概述(Description): LM386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生产的音频功率放大器,主要应用于低电压消费类产品。为使外围元件最少,电压增益内置为20。但在1脚和8脚之间增加一只外接电阻和电容,便可将电压增益调为任意值,直至200。输入端以地位参考,同时输出端被自动偏置到电源电压的一半,在6V电源电压下,它的静态功耗仅为24mW,使得LM386特别适用于电池供电的场合。LM386的封装形式有塑封8引线双列直插式和贴片式。特性(Features):静态功耗低,约为4mA,可用于电池供电。 工作电压范围宽,4-12V or 5-18V。 外围元件少。 电压增益可调,20-200。 低失真度。应用电路: 5.2 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的组成原理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乙类互补对称电路工作原理。基本要求: 要熟练掌握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分析计算和功率BJT的选择。教学要点:1. 乙类互补对称电路(1) 电路组成:互补对称电路如图1所示。图1 两个射级输出器组成的互补对称电路 该电路是由两个射极输出器组成的。图中,T1和T2分别为NPN型管和PNP型管,两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相互连接在一起,信号从基极输入,从射极输出,RL为负载。(2) 工作原理:(a) 乙类放大电路:由于该电路无基极偏置,所以VBE1 = VBE2 = Vi 。当Vi =0时,T1、T2均处于截止状态,所以该电路为乙类放大电路。(b) 互补电路:考虑到BJT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时才导电,因此当信号处于正半周时,VBE1 = VBE2 0 ,则T2截止,T1承担放大任务,有电流通过负载RL;这样,一个在正半周工作,而另一个在负半周工作,两个管子互补对方的不足,从而在负载上得到一个完整的波形,称为互补电路。互补电路解决了乙类放大电路中效率与失真的矛盾。(c)互补对称(OCL)电路: 为了使负载上得到的波形正、负半周大小相同,还要求两个管子的特性必须完全一致,即工作性能对称。所以图1所示电路通常称为乙类互补对称电路。 双电源乙类互补对称电路又称为OCL电路。 图2 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的工作原理2. 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的图解分析 功率放大电路的分析任务是求解最大输出功率、效率及三极管的工作参数等。分析的关键是Vo的变化范围。在分析方法上,通常采用图解法,这是因为BJT处于大信号下工作.图3(a)表示在Vi为正半周时T1的工作情况。图中假定,只要VBE1= Vi 0,T1就开始导电,则在一周期内T1导电时间约为半周期。随着Vi的增大,工作点沿着负载线上移,则io = iC1增大,Vo 也增大,当工作点上移到图中A点时,VCE1 =VCES ,已到输出特性的饱和区,此时输出电压达到最大不失真幅值 Vomax 。AVomax(a)T1管的工作情况T1管的工作情况T2管的工作情况vo两管的输出图3 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的图解分析根据上述图解分析,可得输出电压的幅值为Vom = IomRL = VCC - VCE1 其最大值为Vommax= VCC - VCES 。T2管的工作情况和T1相似,只是在信号的负半周导电。两管的工作情况:为了便于分析两管的工作情况,将T2的特性曲线倒置在T1的右下方,并令二者在Q点,即VCE = VCC处重合,形成T1和T2的所谓合成曲线,如图3(b)所示。这时负载线通过VCC点形成一条斜线,其斜率为 -1/RL。显然,允许的io的最大变化范围为2Iom,Vo的变化范围为2Vom=2IomRL=2(VCC-VCES)。若忽略管子的饱和压降VCES ,则Vommax 2VCC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求出工作在乙类的互补对称电路的输出功率、管耗、直流电源供给的功率和效率。 3功放的最大输出功率 (1) 输出功率的一般表示式输出功率是输出电压有效值Vo和输出电流有效值Io的乘积(也常用管子中变化电压、变化电流有效值的乘积表示)。所以 (2) 最大输出功率的表达式乙类互补对称电路中的T1、T2可以看成共集状态(射极输出器),即AV 1。所以当输入信号足够大,使Vim = Vommax = VCC- VCES ,VCCVCES时,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即 4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的管耗 考虑到T1和T2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各导电约180,且通过两管的电流和两管两端的电压VCE在数值上都分别相等(只是在时间上错开了半个周期)。因此,为求出总管耗,只需先求出单管的损耗就行了。设输出电压为Vo = Vomsint ,则T1的管耗为 而两管的管耗为 5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的效率 效率就是负载得到的有用信号功率和电源供给的直流功率的比值。为了计算效率,必须先分析直流电源供给的功率PV ,它包括负载得到的信号功率和T1、T2消耗的功率两部分,即 当输出电压幅值达到最大,即Vom = VCC时,则得电源供给的最大功率为 所以,一般情况下效率为 当Vom VCC时,则 6.最大管耗与最大输出功率的关系 工作在乙类的基本互补对称电路,在静态时,管子几乎不取电流,管耗接近于零,因此,当输入信号较小时,输出功率较小,管耗也小,这是容易理解的;但能否认为,当输入信号愈大,输出功率也愈大,管耗就愈大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大管耗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呢?由管耗表达式 可知管耗PT1是输出电压幅值Vom的函数,因此,可以用求极值的方法来求解。有: 令,则故 此时最大管耗为 为了便于选择功放管,常将最大管耗与功放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联系起来。由最大输出功率表达式可得每管的最大管耗和最大输出功率之间具有如下的关系 上式常用来作为乙类互补对称电路选择管子的依据,它说明,如果要求输出功率为10W,则只要用两个额定管耗大于2W的管子就可以了。当然,在实际选管子时,还应留有充分的安全余量,因为上面的计算是在理想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加深印象,可以通过Po、PT1和PV与Vom/VCC的关系曲线(如图5.2.3(见书204页)所示)观察它们的变化规律。图中用Vom / VCC表示的自变量作为横坐标,纵坐标分别用相对值表示。7功率BJT的选择 在功率放大电路中,为了输出较大的信号功率,管子承受的电压要高,通过的电流要大,功率管损坏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所以功率管的参数选择不容忽视。选择时一般应考虑BJT的三个极限参数,即集电极最大允许功率损耗PCM ,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ICM和集电极-发射极间的反向击穿电压V(BR)CEO 。由前面知识点的分析可知,若想得到最大输出功率,又要使功率BJT安全工作,BJT的参数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 每只BJT的最大管耗PT1max0.2 Pomax(2) 通过BJT的最大集电极电流为Icm Voc/ RL(3) 考虑到当T2导通时,-VCE2 =VCES 0 ,此时VCE1具有最大值,且等于2VCC ,因此,应选用反向击穿电压| V(BR)CEO | 2VCC的管子。注意,在实际选择管子时,其极限参数还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一、概述 对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 1.不失真情况下输出尽可能大的功率:I与U都大,管子工作在尽限状态。 2.提高效率:h = Pomax / PDC 要高 3.集电极最大功耗: P0 Pv PC(管耗),另一部分消耗在管子上,功放管尽限应用,选管 要保证安全 。 二、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 放大电路按三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导通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甲类、乙类以及甲乙类放大。在整个输入信号周期内,管子都有电流流通的,称为甲类放大,如下表所示,此时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电流ICQ比较大;在一个周期内,管子只有半周期有电流流通的,称乙类放大;若一周期内有半个多周期有电流流通,则称为甲乙类放大。状态一个信号周期内导通时间工作特点图示甲类整个周期内导通失真小,静态电流大,管耗大,效率低。乙类半个周期内导通失真大,静态电流为零 ,管耗小,效率高。甲乙类半个多周期内导通 失真大, 静态电流小 ,管耗小,效率较高。 三、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OCL) (OCL Output Capacitorless) (一)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采用正、负电源构成的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如下动画所示,V1和V2分别为NPN型管和PNP型管,两管的基极和发射极分别连接在一起,信号从基极输入,从发射极输出,RL为负载。要求两管特性相同,且VCC=VEE。 特点:去掉C,双电源,T1与T2交替工作,正负电源交替供电,输入与输出之间双向跟随 。原理:静态即ui = 0 时 , V1 、 V2 均零偏置,两管的IBQ、ICQ均为零,uo=0,电路不消耗功率。ui 0 时,V1正偏导通, V2 反偏截止,io = iE1 = iC1, uO = iC1RL ;ui 0 时,V1反偏截止,V2 正偏导通,io = iE2 = iC2, uO = iC2RL ;问题:两管交替导电时刻,输入电压小于死区 电压时,三极管截止,在输入信号的一个周期内,V1、V2轮流导通时,基极电流波形在过零点附近一个区域内出现失真,称为 交越失真。且输 入信号幅度越小失真越明显。 产生交越失真的原因:静态时,UBEQ=0 , ui尚小时,电流增长缓慢 。 (二)功率和效率 1.输出功率: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有效值的乘积,就是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出功率。 最大输出功率 2.电源功率:两个管子轮流工作半个周期,每个电源只提供半周期的电流。 最大输出功率时 PDC = 2V 2CC / pRL 3.效率:效率是负载获得的信号功率Po与直流电源供给功率PDC之比。实用中,放大电路很难达到最大效率,由于饱和压降及元件损耗等因素,乙类推挽放大电路的效率仅能达到60%左右。 4.管耗 直流电源提供的功率除了负载获得的功率外便为V1、V2管消耗的功率,即管耗。V1、V2 两管消耗的功率,每只管子最大管耗为 0.2Pom 。每管的最大管耗约为最大输出功率的1/5。因此,在选择功率管时最大管耗不应超过晶体管的最大允许管耗,即P1m=02PomPCM。5.功率管的选择 该功放晶体管实际承受的最大管耗P1m为P1m=V2C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