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河南省开封市十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生活状况。2.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代表的原始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2.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2.通过让学生查阅关于争夺北京人头盖骨的故事,培养学生珍惜、爱护和保护文物的意识。教学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教学难点: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理解和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同学们,谁能告诉大家这个答案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导入框”中的内容,能否得到一些提示呢?学生回答答案一: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二人生活在伊甸园里,生活得非常愉快,后来,一条蛇引诱他们偷吃了树上的禁果,懂得了爱情,结为夫妻,有了羞耻感。但这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被赶出伊甸园,到人间受难,他们成为人类的祖先。答案二:宇宙最初是一片混沌状态,后来,盘古把它分成天和地两部分,但没有人类存在。有个女神叫女娲她把黄土揉到一块,捏出了一个个小人,吹口气,人就活了,后来,女娲累了,便用了一种比较简便的方式,即用一根藤绳从泥中一抽。甩出来不少泥点,泥点也变成了一个个小人。答案三:你们所说的都是神话传说,没有事实依据。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这才是科学的说法。教师总结同学们,大家说得很好,我也希望我们历史课永远都这么活跃。我把刚才同学们所提到的几种人类产生方式作一个小结。上帝造人说,是源于西方基督教经典圣经创世纪。它主要提到现在世界上的一切人类,都是亚当的子孙后代,中国的女娲也是。现在,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究竟是神造了人,还是人造了神?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提醒大家注意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亚洲神的样子和欧美及非洲神的样子截然不同。非洲的神,一般都是黑皮肤;亚洲的神,一般都是黑头发,黄皮肤;而欧美的神则都是高鼻梁,白皮肤学生回答这说明神是人造的。教师讲述对,按本国人的样子造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相信,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教师讲述同学们,人类是从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这种观点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那么,这说法有没有依据呢?我们说是有的。唯物论者对人类起源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人是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的,过着流浪结群的生活。(薛格洛夫主编,王子野译:西洋哲学史简编)后来,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写了物种起源一书,阐述了进化论的观点,揭示了生物起源和发展的规律。1863年,达尔文的学生赫胥黎发表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阐述了人猿共祖的观点,认为人是由猿发展而来的。摩尔根以自己的调查和研究,于1877年发表了古代社会一书,进一步丰富了由猿到人的理论。但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在于1876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该文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样,我们可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人从上帝的手中解放了出来,那么恩格斯关于劳动在由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论断,则把人从动物中解放了出来。请注意,刚才我们所讲到的,不管说它如何科学,总还是缺乏实物作为证据。不要着急,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第1页上标题为元谋人的牙齿的图。这是1965年5月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冈上发现的,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随元谋人出土的有七件石器,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打制而成的。在化石地层中,后来又发现了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经考证认为,这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10万年。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由此看来,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了。下面,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样变为人类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变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了地壳的异常变动,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一片片的森林在毁灭,一群群的动物在奔逃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古猿的生存环境。”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动物。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地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生活。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动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来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肉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地大脑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经过简单呼叫,手势表达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 。语言在劳动之时并与劳动一起出现,成熟,成为由猿到人这一根本变化的推动力。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使我们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一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个问题北京人这里找到一些答案?二、我国最著名的人类北京人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将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最早是1921年开始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6个,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以及其他的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的丰富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经过碳素断代和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年之间。在北京人遗址,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子等。这些发明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地区,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看一下北京人一目中第二段、第三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第一,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二,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第三,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发挥你的想像力,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学生看完书后,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回答。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北京人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是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第二问需要教师引导,答案应该为这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第二问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其答案为: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第三个问题前两问答案: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第三问答案一:是在下雨打雷时引发森林大火,北京人从森林里捡到了烧熟的动物的尸体,从而知道了熟食的味道更加鲜美,把火种保留了下来。答案二:因为天气干燥,森林草木自然生火,北京人得到了火种。答案三:露天煤的自然起火,给北京只提供了火种。答案四:北京人在制造工具中,偶然摩擦生火。教师设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不妨再想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同学们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看书的方式找出答案。答案例示一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打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开。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是不敢问津的。答案例示二北京人的衣服一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稍稍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的山洞。教师过渡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其实,在古人类文化遗址中,除元谋人、北京人以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三、我国最像人的人类山顶洞人教师提问同学们请看一下山顶洞人这一子目里的内容,然后大家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教师引导同学们在看书、讨论过程中,可以分作两步:一、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二、同学们可以看课本中“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画(也可以用投影仪放大),请思考:山顶洞人会制造骨针,有了装饰品,这能够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这从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可以看得出来。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他们已经懂得爱美。山顶洞人已开始进入氏族生活。教师讲述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全面,也非常正确,为了使同学们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列一个表格作对比:学生在下面大声说出内容,教师在黑板上填写表格代表文化距今年代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约70万年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开始掌握磨光、钻孔技术、骨针采集、渔猎懂得爱美氏族教师讲述刚才我们通过填表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作了一个比较。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这部分内容。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向你们讲清楚,那就是氏族这个概念。课本上提到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怎么样理解这句话呢?我们说,氏族是一种组织形式,就象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北京人生活的原始人群。氏族的形成与当时的婚姻状况有关,在原始人群阶段,由于刚刚由猿转化而来,因此彼此之间没有伦理观念。属于群婚性质,也就是不仅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而且没有辈份观念,也即任何一对异性都可以婚配。到了山顶洞人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在婚姻形态上比原来进了一大步。尽管还属于群婚的性质,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伦理观念。这个时候的婚姻形态属于族外群婚 ,即两个集体之间的青年男女可以通婚,由于还没有固定的婚配对象,所以很难确定后代的身份,所以只能按照母亲方面的血统把有血缘关系的人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集体,这就是氏族。我们同学只要抓住六个字即“血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公有”(没有私有财产)、“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即可。板书设计:二、我国境内最著名的人类:北京人(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距今年代: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3、特 征:(1)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