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新乡市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2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答案】b解析考点:宗法制;郡县制。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因此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郡县制维护的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b项正确,分封制地方官吏世袭,而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2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答案】a解析考点:元代的行省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说明了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所起的目的在于分割弱化地方官员的权利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所以a项说法符合题意,b c两项是元代行省制所起的作用不是目的, d项表述不够准确,行省制并不能减少财政开支。26.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答案】c解析考点:明朝创立内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说明明代内阁尽管没有最终的决策权但也能参与重大行政事务的决策和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内阁对皇权也有制约作用,皇权并不能完全恣意妄为,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和题意特征。27.图中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a.“弱者”最终灭亡b.“弱者”被肢解瓜分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d.“弱者”成为木偶【答案】d解析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是指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正在进行,其结果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即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木偶”实现了列强“以华治华”的目的,中国也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所以答案选d,a c d与史实不符。28.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二大”(1922年)中国社会性质未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革命对象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士兵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答案】解析考点:中共二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在长征途中中共独立的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的问题。二大召开于1922年,其后的直到1927年中共走的革命道路都是俄国式的中心城市道路,井冈山道路开辟后才摆脱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所以b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在1927年以后逐渐形成的,所以d项错误。中共二大正是在正确的认识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后才制定出了民主革命纲领的。29.据史料记载: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十二万五千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五十万七千余人。国民党军队击毙日军80余万,平均每年抗击侵华日军40%。1943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被围英军7600余人,歼灭日军4个师团。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b.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c.国民党军队一直消极抗日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答案】c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是积极抗战,并且从材料“国民党军队击毙日军80余万,平均每年抗击侵华日军40%”可以说明c项错误。 30.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见过这样的民主选举。”这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直接的村民选举制度【答案】b解析考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正确理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3 年12 月”正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说明正在进行人民代表的普选,故选b。31.有学者评述某部法律:“对于受压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所评述的法律是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b.十二铜表法c.拿破仑法典d.美国1787年宪法【答案】b解析考点:十二铜表法。依据材料中的“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选b。32.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a.卡梅伦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b.英国国王的态度c.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答案】c解析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本题利用热点时事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英国的内阁一旦受到议会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去留。故选c。a项错误,英国是君主立宪制,首相对议会负责,实行责任内阁制;b项错误,国王无实权;d项错误,在野党是分权制衡的工具。33.“(美国宪法)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因为参议院是各州立法会议选出来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b.突出了议会至上原则c.扩大了各州权力d.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答案】a解析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代议制。根据题干“为了限制众议院的权力,他们便在众议院上面设置了参议院”可知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原则。b不对,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三权分立,而且突出的是法律至上原则;c不对,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掌握国家立法权,主要不是扩大各州权力;d不对,这体现为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立法、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如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征税和外贸等。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3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纹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c.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d.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共和制【答案】d解析考点: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b与题干不符,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按照宪法,法国总统由议会产生; a错在“消灭了”的说法,而且本身就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题干是强调“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而非保障了法国总统的权力;因此选d,这是确保共和制的需要35.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b.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c.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反对临时政府的专制统治d.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土地、面包与和平的渴望【答案】d解析考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说明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解决民众的饥饿问题和接受民众要求退出一战的主张,因此被民众所抛弃,列宁主张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信奉,故选d。40.(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所有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施行改革。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严厉的。他将债务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权归还债务人,让因负债而沦为奴隶的所有平民都重新获得自由,并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在政治领域,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不过,公民大会拥有的权力仍旧很有限。另外,还规定富裕商人可以担任执政官;还设立新的、更受欢迎的陪审法庭来代替贵族最高法院的一部分权力。总之,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民主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材料二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实行经济集中化。-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说明为什么说“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民主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9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为建立新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答案】(1)废除债务奴隶制,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稳定的公民群体;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设立陪审法庭等,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9分)(2)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解除六国的武装,迁徙六国旧贵族;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6分)解析考点:梭伦改革;秦始皇创立新体制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将四幅图所表达的内容表述成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主题:祖国的统一大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运用我们的智慧才能化解问题,从而面向未来共同进步(2分)信息: 1958年,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下令炮击金门,打击了美蒋分裂台湾的企图;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将武力统一的方针改为和平统一,标志着大陆对台政策的巨大变化; 1997年“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得以实现,此后,澳门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可见“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汪辜会谈”开始,“九二共识”达成,推动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关系的不断前进。(10分)解析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进行总体的评价。4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国的对外援助,在不同时期因国际背景和外教政策的发展变化而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所负担的使命也不尽相同。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开启了对外援助序幕。此后又向亚洲和非洲友好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根据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某某国“要求中国提供”、“请求中国援助”、“请求我给予”、“要求我援建”、“要求我派”,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驻外大使馆来电及外交部上送报告中的常见字句。这个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是作为“严肃的政治活动”进行的,对外经济援助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这一政策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以及中国的反帝、反霸、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政策的影响。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对外援助的数额非常大,1967年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占国家财政支出的4.5,1972年达 51亿多元,占财政支出的6.7,1973年上升至7.2,超出发达、富裕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比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对外援助政策也进行了改革和调整,突出了“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意实效、共同发展”。对外援助的经济意义超越了对政治利益的诉求。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内的实际状况,对外援助金额并没有相应大幅增加。中国开始追求对外援助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兼顾受援国和中国双方的利益。(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特点。(12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援助特点形成的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因素。(13分)【答案】(1)改革开放前:对外援助是单向的;援助范围主要集中在周边和亚非地区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对外援助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援助数额占国家财政比例大。改革开放后:对外援助更加注重经济意义;对外援助转变为双向性,注重双方利益;对外援助金额保持稳定;对外援助形式多样化。(改革开放前后特点各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共12分)(2)改革开放前,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严重对立,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了摆脱外交孤立的状况,中国积极同近邻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开展对外援助。(6分) 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全方位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开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对外援助。(7分)解析考点:新中国的外交。(1)解答此题需要充分的阅读材料,找到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援助的相关内容。从材料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对外援助是单向的;援助范围主要集中在周边和亚非地区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对外援助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援助数额占国家财政比例大。改革开放后对外援助更加注重经济意义;对外援助转变为双向性,注重双方利益;对外援助金额保持稳定;对外援助形式多样化。(2)我国的对外援助的变化特点和国际形势密不可分。改革开放前,两极格局下,我国为了获得有利的国际环境,摆脱孤立的局面,不惜代价的对外援助,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全方位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开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对外援助。河南省新乡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上期终结性评价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答案)242526272829303132333435bacdccbbcadd40.(1)废除债务奴隶制,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稳定的公民群体;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