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故乡》.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案《故乡》.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案《故乡》.doc_第3页
初中语文教案《故乡》.doc_第4页
初中语文教案《故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案故乡 【教学目标】 1、抓住小说中重点人物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了解对比的写法及作用。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理解部分重点语句的涵义。 4、探讨文章主题,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方法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哪几部分? 小说的环境指描写包括什么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学生学习小说就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三、简介作品、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zhi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思考讨论: 1、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将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分为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小说中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谁是线索人物? 3、“我”的这一次故乡之行,心情如何?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的,为什么会“悲哀”呢? 五、集体讨论明确 第3题第2问,留待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提示: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的变化。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故乡的景色有怎样的变化呢?将描写故乡景物的词语或句子标出来,看看哪些是描写故乡的过去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现在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未来的,并说说所描写的各个时期的景物特点。 明确:过去的故乡(1一5):五彩缤纷、美丽神异 现在的故乡(12):萧索,悲凉 未来的故乡(88):美丽,充满生机 2、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指导:怎样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对情节的推动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的命运;反映社会现实,交代时代背景;表现主题 3、现实中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相比,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看到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给农村造成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日趋贫困。同时,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4、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有什么作用?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四、分析人物形象闰土。 过渡: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的变化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1、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的变化? 2、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找出描写闰土的语句,填表(表格见下页) 少年闰土:1215、18、2326、30;中年闰土:59、60、62、64、66、71、72。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互相交流 3、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品味,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在对比中看出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少年闰土:健康可爱、天真活泼、勤劳多知、勇敢的小英雄 中年闰土:生活进一步贫困,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 五.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难点,教师加以引导) 引导: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使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 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就是文章说的兵匪官绅。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欠收,再加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么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由此可见,归根到底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