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游记3:关于世博会的感想.doc_第1页
世博游记3:关于世博会的感想.doc_第2页
世博游记3:关于世博会的感想.doc_第3页
世博游记3:关于世博会的感想.doc_第4页
世博游记3:关于世博会的感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博游记3:关于世博会的感想在介绍我这次参观的几个印象比较深的世博会展馆之前,我有必要说下对世博会的总体感受。毫无疑问,世博会确实是个盛大的世界性展览。也确实是个好事情。它提供给了大家一个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风貌的机会。它也确实应该在中国举行。因为只有中国可以把世博会自诞生以来再一次办的这么热闹宏大。也因为在中国才可以让举办方获得无数门票、广告等各项高额收益。它也确实不该在中国举行。因为中国的很多人群素质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品味世博会中展览品的层次。因为世博会并不是应该每个人都去参观,而是应该慢慢地给懂得欣赏的人去品味。也因为一个小小的世博会园区也根本不能容得下一个国家国民的不安与浮躁。关于世博会展馆在世博会中也确实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态度和实力。总的来说,世界地位较强的国家馆一般都建的比较大,里面展示的内容也很丰富。不同的国家确实有着不同的思维,风格上的侧重点很有差异。而小国确实就是小国,即便是它的场馆外观设计得再漂亮,入馆后也会发现里面没有多少内容可以展示。有的甚至给人感觉就像是在应付。我想既然参展了,就应该认真把自己国家风貌介绍给观众。世博会的各个展馆也确实只是临时性建筑。最开始我也不相信这些漂亮的建筑会在世博会后拆掉。以为那只是举办方为鼓励广大人群尽快去观看世博的嚼头。但是这次近距离接触后才发现很多场馆设计确实不是为长久保留而做打算的。关于排队在世博会里,排队是件很辛苦却又不可避免的事情。毕竟游客这么多,不可能敞着门让人都进馆看。排队时,绝大多数的人可以说都是处在头脑真空的状态。我也时而是这样,但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排队给了我机会观察这些人群。我看着每一张能看到的面孔,端详这些面孔背后是怎样的个性。现在的我早已练就了观察力。我可以从一个人的面孔就能判断这个人是愚钝或是聪明,是傻还是机敏,是有文化还是无学识,是深沉又或是肤浅,是或正义又或是狭隘。只可惜我看到的太多的面群都是故意显得很了不起、自以为是很刁又或者是麻木的面孔。我很希望看到充满智慧学识的面孔。可是在这些人群中,我很难看到。我看到的更多只是一张张面孔背后思维的空白。排队看热门馆?还不如说是太多的人在跟风走着麻木的步伐。别人说这个馆好,就跟着去看。毫无自己的主见。终究有人还是会成为羊。成就羊群效应。如果生命中真可以忽视三四个小时又或者是更长的时间。那么他们对于生命真正认真过吗?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我们等待6个小时的事情,而不是那些在三十多度下等待过后去看的那些所谓的高科技电影。另外在世博会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世博会里,可以买一个虚拟的护照。因为每个馆里都会提供盖章。在护照上盖上章就像是现实里办好了签证去过了一个地方一样去过了那个国家馆。这偏偏迎合了中国人的特殊癖好。中国人似乎总是对一些虚荣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许多人进一个馆只是为了盖章,然后瞬间出来,而根本就没有看清世博馆里面究竟摆着什么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总会看到有人在卖印有中国馆盖章的护照。有人要自然有人卖。可是印上了又怎样,又能说明什么?那些在一个国家馆中认真漫游,从而领略的一个国家风情以及获得的知识,那样的精彩,岂止是一个小小印章就能够刻画的呢?这样的游世博,只能说,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完全只是凑个热闹。于是到了最后,很多人从一个馆里走出来以后,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去了哪个国家的展馆。其实在世博会里,有很多外国旅客。数量一点也不少。只是在大片中国人群中,他们被忽视了。他们的人数的确很少,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世博会上学到的一定比大多数中国人多。因为他们的态度是认真的。可以看到,跟着排了一个小时队的法国老夫妇在进入意大利馆后并没有那么狂热地拍着照,而是用本子记录下每一件艺术品的名称。也看到排队队伍中低调的日本年轻男女。他们说着不标准的中文。面对周围比他们高大很多的人群,他们依然安静有序地走着。又看到排队过程中,有人插队。绝大多数人只是忙着抱怨或者是麻木地站立,不知所措。而我前方的香港年轻人非常正义讲道理给插队者听。他们所体现的素质也让人信服。与世博会里所展示的高科技、艺术品又或者是传世名画相比,中国人的素质显然是远远没能达到能够去欣赏的程度的。拥挤推推嚷嚷、插队、吵架、打架这样的场面每一天不知道在世博会会发生多少次。比如在德国馆里,观看动力球是需要排队的。当时我在排队,一个小孩冲过栏杆直接就过去了。德国人是严谨的。他们的女人更能体现他们的认真。对小孩说不,小孩依然不理会的继续站在原地。后来甚至连几个大人也跟着翻过栏杆站了过去。德国女人脸上写满了反感和无奈。更可以感受到在她心里对于中国人的蔑视和看不起。其实,比起外国人的蔑视表情相比,更让我感到可怕的是中国小孩在违背规矩遭到批评后的不以为然的表情。那样知错不改还要理直气壮的表情就像是让我看到这个国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后的浮躁、狂妄与自大。我们的国家没有什么好骄傲的。远处是浦东是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那些楼房那样高大,可是我们的国家文明却是矮小的。我不知道世博会若是在外国举办会是怎样,又或是全部是外国人来排队会是怎样?我们不能崇洋媚外,更不能妄自菲薄。只是世博会既然是在中国举行,办得好也是算中国的,办的不好也是算中国的。我们的主办方尽力了大大地掏腰包花钱了,我们的志愿者尽力了每天工作从早到晚操劳地服务了,那么我们的民众、我们的游客为什么不能同样维护好自己国家的形象呢?我们需要的文明,并不只是一个空洞的词汇,而是一个集合体。它是一个高度尊重个体生命的政府,是一个分得清是非善恶的市民群体,是一个懂得帮助、同甘共苦的社会,是有追求的人能得以表达的渠道,是展现成就时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理性。这个文明能够空前团结,但却不浮躁发狂,他们能够善良宽容,也不放弃追责而纵容罪恶。关于对比在世博会里,各个国家馆里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他们的本国人。虽然他们很敬业,不过难以掩饰他们的疲乏。如果他们最初决定来到世博,来到中国,是因为一时的热情。那么这么半年时间下来,天天面对着一群又一群混乱的中国人,做着重复的事情,他们怎么能够保持足够的热情。更多的时候他们做着这些重复工作的动力只是对于职业的责任和对于自己国家形象的维护。这次旅行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可以看到很多外国的学生。在一大会址,可以看到做着笔记、探讨问题的美国大学生。他们对于这个改变中国的政党的成立充满了好奇。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与了解甚至超过了中国的很多同代大学生。在世博会里也可以看到衣服上印着行程计划的外国中学生。那是他们的教学安排,他们将在几个月内前往世界各地不同城市、接触各种新奇事物。的确相比天天呆在学校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了解世界的机会多多了。“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这样的道理外国人比我们更明白。旅行结束后。我回到武汉,回到学校,又一次回到中国的高等学术环境。这里的学生们依然宅居在寝室玩着游戏,疯狂地叫嚣着,沉迷于虚拟的世界,沉醉在自己那狭小的空间。依然那样无所事事。诚然,我们中国的学生普遍的家庭条件不能和外国学生相比,不是每个中国的学生都可以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宽松的家庭环境来支持他们周游列国、了解井底外面的那片天空。可是,我们的多数学生在游戏之外却找不到其他任何的事情去消磨时光。生活很美好,这个世界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探索,可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没有其他的热爱与关注呢?所以说我们的大学只是一个幼稚园。很多学生在其中只是平日无聊的空虚度日以及临近考试时的死记硬背。时代周刊如此描述过中国年轻人精神状态:追求个人发展,不关心自己以外的事。造成这样的精神状态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当前中国的生活方式让关心社会的成本太高了。就如很多人所说,在当今中国关心公共事业的不单单是可能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而且会招来他人的冷嘲热讽。另一方面,主流思想的引导使中国学生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从而缺乏个人特点。碌碌无为的生活难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洞。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