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对称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普遍规律, 它给人安定、 均衡的心理感受和视觉美感。 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将对称性原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艺术领域也不例 外。尤其是在油画艺术中,对称性图式是经常被人们运用和讨论的话题。 这是一篇研究油画对称性图式的文章。文章开头就对“对称和对称性图式” 的定义进行了阐述,进而论述了它在油画中的普遍性。接着从心理因素出发,分 析了对称性图式给人的视觉美感。 本文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方法对对称性图式进行 阐述,以达芬奇和基兰达约的最后的晚餐为例,对对称性图式进行了分析, 又以马蒂斯和夏加尔的作品为例, 分析了不同的绘画作品呈现出的不同类型的对 称与均衡。第四章通过本人的创作实践,进一步阐明本人对对称性图式的理解和 认识。 关键词:关键词:对称性图式 对称 油画 简化 均衡 实践 ii abstract symmetrical nature of a universal law, it gives stability, psychological balance and visual aesthetics. from time immemorial human beings beginning to the symmetry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use of all spheres of life, art is no exception. especially in oil painting art, symmetry schema is often been the subject of the application and discussion. this is a study painting symmetry articles schem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cle on symmetry and the symmetry of schema definition of elaborated, and then discusses the painting in its universality. then starting from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 analysis of the symmetry pattern of the visual aesthetic impression. this article, by way of example and comparison of methods to carry out the symmetry schema to leonardo da vinci and ghirlandaios last supper as an example of symmetry analysis schema is defined by matisse and summer gals work as an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paintings show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ymmetry and balance. chapter iv through my creative practice, i further elaborated on the symmetry map of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 keywords: symmetry schema symmetrical oil painting simplify balanced practice 引言 1 引引 言言 对称性是客观世界普遍的一种存在形式。 对称的美感从原始时期就被人类所 推崇,在不同时期的艺术领域都有广泛表现。 在前人对对称性的研究中,也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例如:普林斯顿大学著 名数学家约翰康威和他的伙伴通过数学对称理论,结合美学、生物学等学科揭示 出对称艺术和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赫曼外尔在对称:美的科学阐述中分析 了各种对称的形式;李政道在对称与不对称中,从建筑方面肯定了对称模式 的应用。此外还有相关期刊发表的论文。 对称性图式是人类对美的思考和探索之一,因为它存在和应用的广泛性,我 认为它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称性图式作为绘画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独特的 审美意义。 油画艺术作为体系完整的成熟画种,在不同时期,都能发现对称性图式的表 现。本文采用举例、比较等方法,并引用逻辑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简单的 图例出发对对称性图式加以阐述,以油画艺术为切入点,用比较的分析法,阐述 对历代大师作品中对称性图式的理解, 并且结合本人的艺术实践对对称性图式进 行探求。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第一章第一章 对称性图式的定义及其普遍性对称性图式的定义及其普遍性 第一节第一节 对称和对称性图式的定义对称和对称性图式的定义 何谓“对称”?辞海里给出了六个学科的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 关于对称在美学中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 “在美学中,对称是形式美的因素之一。 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如空间上的和谐布局,时间上的节律 协和。空间上的对称大都应用于建筑与造型艺术。时间上的对称大都应用于音乐 上的节奏和旋律。 ” 1通常,对称可划分为几种类型:辐射对称、平面对称、轴对 称、左右对称、中心对称等。 对称性图式是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 它指人们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 求,把要表现的形象以适当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它是 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和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在油画艺术中 的对称性图式不单指纯粹的几何形对称,它在定义上可能有一定的拓展,这一点 还会在下文中展开。 第二节 对称和对称性图式的普遍性 第二节 对称和对称性图式的普遍性 对称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大自然中的事物既有空间形象的对称,也有结构 的对称, 还有时间上的对称。 例如, 世间绝大多数物种的结构都呈现出对称形式: 人体的四肢、五官,飞禽类的双翼,鱼的鳍,植物的叶脉、花瓣、果实,还有矿 物质的晶体结构等等。 对称性从时间上讲也是成立的, 例如白天黑夜的轮替出现, 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等。因此,对称是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存在形式。 对称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性,让人们对于这种形式毫无陌生感,而科学家、 艺术家、文学家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敏感特质,会不自觉地把这种形式应用到作品 中。随着文明的发展,对称不断地渗透了人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科学、建筑、 文学、艺术等。 我国古代建筑首先讲究对称布局, 尤其是北方 的房子都是三间、五间、七间、九间,以中间一间 为对称。 城市及庭院是以南北为中轴线, 东西对称。 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孔府、明朝古城墙都是现存 的古代对称建筑。图 1 为隋唐时期长安城大明宫, 以明德门到玄武门为中轴线, 把八十四平方公里的 长安城一分为二,东西面积相等,是标准的棋盘式 城池, 完全对称。 国外对称的建筑例子也很多, 如: 法国的凡尔赛宫、希腊的宙斯神殿、雅典娜神庙、 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 文学上的对称形式也同样突出, 很多学者专心研究人类语言的对称艺术及中 国楹联、律诗的对称之美。中国楹联是一种对称形式极强的文学样式。楹联在结 构和语言上,通常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为“上联”也叫“出 句” ,后一部分为“下联”又叫“对句” 。有时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下联外,还 有横批,它起着画龙点睛以及与对联相互切合的作用。例如清朝年间,某佚名讽 刺知府的对联是这样表述的:见州县则吐气,见藩臬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 臾,只解说崐几个: “是!是!是! ”下联为: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 1 引自辞海1999 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年 1 月第一版 第 1408 页 图 1 第一章 对称性图式的定义及其普遍性 3 地方绅董袖金贿赠,不觉的崐说一声: “呵!呵!呵! ” 又有题江苏镇江金山寺 斋堂联如下:一屋一椽,一粥一饭,檀越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 可惧,可忧,可嗟,可叹;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水易度,幼影非坚,凡心未 尽,圣果未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2由此可见,一般楹联设法从两个角 度去观察、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对称结构中去。 音乐作品中也不乏对称性的例子, “音乐之父”巴赫的作品乐章数量多为偶 数。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独奏小提琴鸣曲与组曲 数量都是 6 首,英国组曲 、 法国组曲 、 帕蒂塔也同样是 6 首,这不是巧合,而是音乐家刻意地追求形 式的对称性。 油画作品中,对称性图式的应用更是可见一斑。例如荷兰画家小汉斯荷尔 拜因的大使们 (见图 2) ,这是一幅双人全身肖像,画中人物作对称式分列于 杂物台两侧。画家在对称性图式中,描绘人物的姿态和所处环境,显示出人物的 身份和性格特点。古典风景名画树间小道 (见图 3)也是对称性图式的典范。 它是霍贝玛的作品,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上面印着许多深浅不同 的车辙,两旁排列着高大的树木,彼此参差错落,既是十分对称的又是富有变化 的,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使人心旷神怡。还有,佩鲁吉诺的基督把钥匙 交给彼得 (见图 4) ,它曾给拉斐尔很大的启迪,作为西斯庭教堂内祭坛右侧壁 画,构图对称而十分宏伟,是一幅优秀壁画杰作。再如,塞尚的玩纸牌者 (见 图 5) ,构图平稳而对称,坐在左边的玩牌者的上衣是紫蓝色,右边玩牌者的黄 色上衣的阴影是灰紫色,两者形象相对比是十分和谐的,而肤色的肉红调子和桌 面的棕黄色调子也构成了一种和谐对比。 2 引自中国楹联学季世昌 朱净之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 年 2 月 图 2 大使们荷尔拜因 图 4基督把钥匙交给彼得佩鲁基诺 图 3树间小道霍贝玛 图 5玩纸牌者塞尚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 第二章第二章 对称性图式的心理因素及其视觉美感对称性图式的心理因素及其视觉美感 对称现象符合自然法则,对称的普遍性让人们习以为常。从远古时期开始人 们就适从了这种图式。视觉上形成的定性,使人们不自觉地认为对称性图式是美 的。那么“对称性图式”的美感是如何体现?这种图式为什么能让人习惯性的适 从它? 总的来讲,对称的形式它表现了秩序、均衡、对应、节奏、调和、统一等特 点,而人们总是在不自觉中追求客体的平衡,从而达到稳定与安全的心理需要, 这才是人们适从它的本质原因。因此,对称性图式的平衡倾向这一特性,是人们 对其接受并且对其美感肯定的心理基础。 从物理学上来讲平衡是这样发生的。当一个不规则的平面性物体,让它旋转 起来,得到的圆心就是它的重心,也就是它的平衡点,各因素围绕这个点相互平 衡,相互对称。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第一章第四节中提到: “对 于一个物理学家来说,如果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各个力达到可以相互抵消的程 度,这个物体便是处于平衡状态了。产生这种物理平衡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 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同一事物时发生的情形。 ” 3 视觉的平衡同样也是如此,一个图式总会有一个中心点,画面中的各个构成 基本上应以此中心点为对称,达到某种平衡,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才能是种和谐、 稳定的感觉。鲁道夫阿恩海姆进一步解释说: “一件油画的重心,大体上是与 画框的中心相重合的。 ” 4 平衡是人从身体到心理都得到满足而所必备的条件之 一。当人受到某种不平衡的刺激时,人往往会千方百计的去寻求平衡的状态以维 持其常态。此过程是以“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方式出现。 对称性图式能使画面具有平衡性。 平衡性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 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具有平衡感的对称性图式,能给人们带来庄严,肃 穆,和谐的视觉美感。 第三章第三章 油画作品中对称性图式的表现形式油画作品中对称性图式的表现形式 油画中的对称性图式, 它的平衡能让人感到愉 悦。这里提到的对称(美学中的定义)并非单指某 种几何对称,另有左右均衡、互有对应之意。 “有 人曾经声称说,艺术家之所以要在艺术中追求平 衡, 是因为维持人身体的平衡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之一。据这些人说,每当人们看到一种不平衡的构 图时,就会通过一种自动的类比,在自己身体之内 经验到一种不平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需 要平衡的构图。 ” 5鲁道夫阿恩海姆如是说。 我们首先从简单图例研究出发。 当人们看到图 6 中的 a、b 两个图形,从人的平衡视觉感受出发,人们会更倾向 a 图。因为 a 3 引自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 阿恩海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3 月第一版 第 14 页 4 同上 5 引自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 阿恩海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3 月第一版 第 37 页 图 6 第三章 油画作品中对称性图式的表现形式 5 图中的两个黑圈在这个正方形中,以所示虚线为轴,呈现对称形式,所以能让人 产生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相反 b 图则让人感觉有种运动的趋势。如果把两个 黑圈想象成两个车轮的话,假设没有摩擦力,a 图这辆汽车是静止或匀速运动, 而 b 图那辆汽车马上就进入变速运动。因此,人类自身对平衡的需要,使人们更 倾向于 a 图的这种均衡图式。 第一节 油画作品中对称性的图式 第一节 油画作品中对称性的图式 一、两幅最后的晚餐的简析 图 7 和图 8 分别是从图 9 和图 10 两幅绘画作品中,取其构成的主要因素简 化而成。图 7 和图 8 分别是以轴 c 和轴 d 对称的两个图形。图 9 和图 10 的作品 题材是一样的,都是表现最后的晚餐这一宗教典故。它取材于圣经马太福音第 26 章描绘耶稣在遭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 共进最后一餐时预言 “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 后, 门徒们显得困惑、 哀伤与骚动, 纷纷询问耶稣: “主 啊,是我吗?”的瞬间情景。唯有坐在耶稣右侧的 叛徒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 的酬劳,脸部显得阴沉。图 10 的作者是基兰达约, 约作于 1480 年, 藏于佛罗伦萨万圣教堂。 它是基兰达 约最好的作品之一, 含有典型的旧式构图要素,整体 场景具有对称形式,体现宁静、稳定、肃静的气氛, 与人物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形成强烈的对比。图 5 的 作者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雷奥纳多达芬奇,此画作 于14951498年, 藏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图 9 中达芬奇同样采取了这种图式,两幅作品人物的 安排也很相似,基督端坐在长条桌中央,门徒们对称 地分列两侧, 并且人物目光都向中央聚集 (基督身上) , 使得两边门徒以基督为对称轴形成左右对称。 从影响力上讲,两幅五百多年前的绘 画名作中, 人们更加推崇达芬奇的那一幅。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从几个方面作了 进一步改善, 首先在两个方面打破了传统, 他取消了犹大独处的方式,把他与其他人 放在同一排中,而且放弃了圣约翰卧倒在 基督胸前的传统母体(圣约翰常被画成睡 在那里) 。这样,达芬奇在这种场景布置 中获得了更强的统一性,众门徒可以分为 对称的两组列于基督两侧。再看图 10,基 兰达约的画中,没有中心的聚合,差不多 是独立的半身人像一个接一个坐着,被框 在桌子和墙壁两条明显的水平线之间,脑 袋还顶着上楣。相反达芬奇的众门徒安排 更具有情节性,左右两组,每组三人形成 小的集合,他们丰富、诡异的表情和基督 沉着、 祥和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此, 图 7 图 8 图 9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图 10最后的晚餐 基兰达约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 这两幅画中达芬奇的基督更像是一幕戏中的主角。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的是, 图 10 中支撑着屋顶的一个梁托在墙壁中央凸现出来,作者从容不迫地将基督移 向了左边。中心人物为了一个场景的梁托而失去他的位置,达芬奇是绝对不会容 忍的,对他来说强调中心人物是及其重要的。就像图 9 中所表现的那样,达芬奇 把基督置于画面中心,还把窗外的风景明度提高到画面的最高值,从而使基督头 部的轮廓线清晰、分明,整个画面明暗对比最强烈的地方出现在基督这一块,突 出中心人物。相比之下,基兰达约的画似乎是单调而平板的,场景内的东西面面 俱到,如奇花异草,珍禽怪兽,甚至可以数出分给每个人的樱桃,人物在整个画 面中比例也略显小巧。达芬奇则满足于最根本的东西,他指望图画的戏剧性内容 转移观众对这些小玩意儿的注意力。因此,达芬奇的这幅最后的晚餐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成为整个意大利艺术中最受欢迎的画作之一。 二、 订婚的简析 另一位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 在他 21 岁时所 画的作品订婚 (见图 11) ,作为对称性图式来讲我 认为稍有欠缺。这幅作品多少受到他的老师佩鲁吉诺 的影响。因为佩鲁吉诺也画过同样的题材,而且构图 几乎是一样的,只是拉斐尔把男人与女人的位置交换 了一下。虽然从这幅作品上看,拉斐尔仍受佩鲁吉诺 的风格约束,但他灌输了清新的生气。作品中背景与 人物的安排是以左右对称形式展开的,这也让画面中 订婚仪式主题体现肃静而安逸,同时年少的拉斐尔想 把自己的追求添加入画面(当时拉斐尔已对人本身的 美、运动的美发生了极强的兴趣) ,祭祀本该处于建筑 大门正下方的身体发生了偏移,玛利亚头与肩的关系 和约瑟两脚站立的方式过分扭曲与夸张,画面右边正在 折断棍杖的青年几乎鲁莽地将对称打乱(佩鲁吉诺也同 样用过这个人物,但他把这个青年放得更靠后些) 。因 此,拉斐尔的这件早期作品,由于在对称性上的一些 缺失而导致画面形式与内容的不统一, 而几年后的 雅 典学院和西斯廷圣母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成为经典。 第二节 油画作品中均衡性的图式 第二节 油画作品中均衡性的图式 在对称中有一种叫作中心对称也叫点对称,其 定义是: 如果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 180后与另 一个图形重合, 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成中心 对称,这个点称为对称中心。具体来看图 12,在这 个正方形中块面 e 和 f、g 和 h 都是以 i 点为中心对 称,正方形中任何一点通过 i 点都能找到相对应的 点。油画作品中也有相类似的图式。古典主义大师 普桑的作品死神压抑的幸福 (又叫阿卡迪亚 牧人 )就是这样一种图式(见图 13) 。图中四个 图 12 图 11 订婚 拉斐尔 图 13死神压抑的幸福普桑 第三章 油画作品中对称性图式的表现形式 7 人物的安排就遵守了中心对称这一法则,两个基本站立的人为一组,一个单膝下 跪的牧羊人与一只脚搁在石块上的牧羊人为另一组,两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各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要表达。两组人物以墓碑为对称中心,同时墓碑也是画面的 视觉中心,牧羊人的目光引导观众的视觉落在墓碑上的刻文“ei in arcadia ego”上,文字的内容正是作品的主题思想,其大意是: “甚至在阿卡迪亚,我仍 存在。 ” (阿卡迪亚,原是古代希腊伯罗奔尼撒中部的一个城邦,后来被文艺复兴 时期的诗人们描写成理想的幸福乐园,一种高尚风范的乌托邦。 )一位牧人低头 沉思,似乎领悟到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哲理:即使在最幸福的理想之国,人生也是 短暂的,死亡不可避免。普桑把四个人物与命运之坟安排此种对称方式,不仅使 画面形式极具特征,风格鲜明,结构严谨,也使画面内容通过作品形式得到了极 大的升华,主题得到有力的诠释。这幅作品成为油画史中的经典,普桑严谨的构 图也成为日后“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学习、拜膜的对象。 第三节 从对称性出发马蒂斯和夏加尔的作品分析 第三节 从对称性出发马蒂斯和夏加尔的作品分析 如果我们把五百多年的油画史以文艺复 兴为界限分为两个部分的话, 对称性图式在前 一部分似乎用得相对广泛些,而且相对纯粹 点。 这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作用。 当时 画家的职责多为宗教服务, 而且大多采用对称 性图式。 在前人已有的模式下, 年轻的画家也 只在对称性图式的局部稍作改变, 整体上还是 延续了原先的图式。 但在文艺复兴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的提高,人们对自然、哲学有了新的认识, 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画家们关注的对象由宗教转到现实生活的各方面,题 材呈现多样性,在形式上大胆创新,赋予的内容更多元化。直到今天,油画的图 式已是纷繁复杂,对称性图式也只能算是众多中的一种。 抛开纷繁复杂的各种图式,本人认为很多画家在 他们的图式中,也在试着应用对称给人稳定、均衡的 心理效果。图 14 和图 15 分别是马蒂斯和夏加尔的代 表作品,从作品的画面构成来看,基本上呈对称性。 先看马蒂斯的作品:五个橙红的人体相互拉手成环, 在蓝天绿地之间欢快地起舞。尽管五个人形体动作各 异,但形成的圆环就其特性来讲还是对称的。马蒂斯 通过这一构图把动作夸张,极具跳跃性的五个人物统 一在平衡、稳定的画面中。如果,我们沿 j 线把图 14 分割的话,右上方三个人的分量似乎比左下方两个人 的分量大,画面重心是否会向右偏移?这时人们的视 觉,通过对不同特性、形态、质地的经验,解决了这 个似乎失重的问题。因为靠近左下方两个人的动态是 这五个人中相对而言更为紧张的(尤其是最左方的一 个) 。这种张力可以积蓄更多的力量,从而传达给人 们的视觉印象是左下方的分量增加,和画面右上方 的三个人物相抗衡。 反过来再看右上方的两个人 k 和 l, 这两个人物的动作类似, 图 14舞蹈 马蒂斯 图 15 卖艺者 夏加尔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8 从 k 到 l 似乎是柔和的渐变,而当从 l 到 m 这一过程却是画面极端的碰撞。由此 可见,作者通过自己的构图方式和人物形象的安排,解决了这种画面重心偏移的 问题,使整个画面左右平衡,让跳跃的人物形象处在一个稳定的空间。 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夏加尔的卖艺者 。夏加尔是个擅长表现梦境的画家, 画面充满了飘逸,神秘的气息。 卖艺者这幅作品会让观者在视觉上产生向右 倾斜的感觉。或许我们可以猜想画家对画面的主体人物形象十分满意,所以保持 了它的不平衡性, 但是他为了削弱这种失重的程度, 从两个地方作了调整: 其一, 背景中,右边的建筑高于左边,右边房子顶部的倾斜度和人物手中木棍的走势呈 逆向的力,从而减弱了画面向右下角的俯冲力。假设,右边建筑高度下调,房顶 呈水平方向,或是同左边保持一致的倾斜度,那么画面右下角的失重程度会更加 严重;其二,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头像倚在主人物头部的左侧,这个人物的头像起 到了牵引的作用,从而不让主体人物向右下侧倒下。这两个调整使画面的平衡性 得到了加强。 由此可见,名作就是我们的老师,它们向我们揭示了绘画的奥秘。我们必须 认真地思考,才能发现其中潜藏的规律,并运用到再创作中去。 第四章第四章 对称性图式的实践与探求对称性图式的实践与探求 寻找美,发现美是一个艺术家的天性,而 我沉醉于自然界普遍的对称性美感中。我不断 地关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搜寻各种类型的对 称性,并且应用到自己的油画创作中。 之前我们共同欣赏了前人对此形式的应用 和研究。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我更加义无反 顾的向前探索,不断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实现对 称性的美感。期间,虽然有点磕磕碰碰,甚至 有些牵强,但是我相信一路走来的绊脚石也许 在不久的将来能成为垫脚石。在这里我还要强 调文章开头提到的一点,艺术不同于科学,艺 术的表达方式相对而言要更加自由的多,所以 在这里提到的油画艺术中的对称性相对于数学 和物理等这些科学领域而言在定义上要宽泛得 多。而且笔者认为就客观存在而言世界上是不 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对称形象。 第一节 对称性图式的探索 第一节 对称性图式的探索 图 1618 是我对对称性图式最初探索时, 完成的相对比较完整的作品。作品的立意相对 明确,是对纯粹的左右对称图式的执意追求。 例如图 16 为了达到这种追求, 本人认为在创作 初期绘制在该画天空中富有趣味的云朵破坏了 这种对称,所以舍去了。再来看画面中的鱼化 石,之所以把鱼头的方向转向右边的人物是因 图 16 幻想油海中的鱼 图 17 对弈 图 18 幻想之四 第四章 对称性图式的实践与探求 9 为考虑到左边的人物形象无论在发型、着装、还是挂件上都比右边人物形象更加 厚重,多少会造成画面左重右轻的视觉效果。而当人们观看鱼化石时,鱼头的朝 向使化石的大部分重量倾向了右边,从而相对减轻了左右人物的失衡程度。图 17 与图 18 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以及道具的应用都和图 16 有着相同的意图。我 在这里着重提一下图 18,这幅作品的立意是我相对比较满意的。画面中左边人 物形象窥视着右边人物,而右边人物略低头斜视着桌上的 cd 盒。经过这样一个 势态,画面重心落在了位于桌子中间位置的 cd 盒上。 而 cd 盒表面印制的人物关系又是我构思 这幅作品的意图所在,从而使画面在形式和内 容上达到了统一。此画的构思是从普桑的死 神压抑的幸福 这幅作品中受到启发。 图 19 关 系相遇这幅作品的局部借用了丢勒四使 徒中的衣饰和道具。画面中八个人物形象分 成两组,中间四个为一组,剩下的四人为另一 组。两组人物形象以不同时代、身份出现,在 画面中呈对称形式展开。 第二节 非对称性图式的尝试 第二节 非对称性图式的尝试 图 20 和图 21 是 2009 年完成的作品,这两张作品 的内容和形式还是延续了我一贯追求的形式,有所创新 的是对对称性图式的表现有了一定的拓宽,更多的是从 画面的均衡性上考虑。 先看图 20关系通道 ,作品从构思到成稿基本 一致。画面中前后两个人物与羊的组合在形象上依旧呈 对称形式。和前几张不同的是两组人物发生了位移,人 物不是处于同一平面上,这样在视觉上的差异是前组人 物比后组人物占据了更多的空间。画面呈现出均衡的视 觉效果有两个原因。其一,因为我一贯对对称性图式的 探求,所以画面人物组合依旧基本呈现左右对称的形 式。其二,我所表达的观念是使两组人物的组合在具有 平衡关系的原则上,有前后空间顺序。为 此,我把后一组人物的背景和边上羊的明 度提高, 致使人物和羊的轮廓线更加清晰, 从而在空间上给人置前的视觉效果。 相反, 前组人物形象和羊在明度的处理上就相对 弱化一些。另外画面左下角的铁丝网后面 的孔雀为了呼应右侧墙壁的大面积重色, 从而达到寻求画面均衡的效果。 图 21关系假山在艺术表现手法 和立意上都和图 20 相似,它以假山为对 称轴,在不同方向形成三组对称:一男一 女,一头公羊、一头母羊和两只雌雄孔雀。画面更多的突破了图 20 中人物动态 上的对称,更多关注于在不对称的动态中,追求均衡的艺术效果。 图 19 关系相遇 图 20 关系通道 图 21 关系假山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0 结 语 结 语 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对称性,给予人平衡、稳定的心理感受,人们因而抽象 出对称的概念及其审美的形式。 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将对称性原理运用到生活 的各个层面。它被广泛的应用于科学、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它是人们熟悉 而又喜爱的形式。 在艺术领域中对称性图式是艺术形象上的对照和呼应, 是包含着差异的平衡 对称。艺术不等同于科学,艺术家在相对自由、宽泛的领域里进行探索。艺术创 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有鲜明、独特 的艺术形式。对称性图式是艺术家日积月累的思考,不断探索的结果。 油画艺术中呈现的对称性图式,同样给观者一种安定、均衡、和谐的美感。 尽管在油画的发展潮流中,对称性已不再是一个争论的热点,但我认为探求其在 视觉世界中的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规划投资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广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 化验员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 芜职美育课考试题及答案
- 东北三省二模考试试题及答案
- 《科目一》机动车驾驶员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 人力六大模块笔试题及答案
- 心力衰竭中医护理试题及答案2025年解析
- 渠道经理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一建建筑工程真题答案21
-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
- 外科护理学(第七版)复习试题有答案
- 土建施工技术、工艺、重点、难点分析和解决方案
- 钣金生产车间安全培训
- 关于有两个孩子的离婚协议书(2025年版)
- 2025年江门楼盘统计表
- 《财务大数据分析》教案
- 颅脑CT检查技术讲解
- 电机维修工作流程
- 新型领域安全的主要内容
- 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双赢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