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河南省淅川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河南省淅川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河南省淅川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河南省淅川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1对文中“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为下文的议论树立批驳的靶子。 b表明下面议论的必要性。c提示议论这个问题的背景。 d引出作者所持的观点。2下列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9分)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4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了 b.请辞决矣 请:请求c.今日往不反者 反:反复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5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见燕使者咸阳宫c.嘉为先言于秦王 d.使毕使于前6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例:慕大王之威a.千金之资币物 b.太子迟之 c.皆白衣冠送之 d.顷之未发7翻译下列句子(10)(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2)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陶 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5分)9.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赤壁赋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引出客人悲凉箫声,(2)陈情表中“,”两句,用对偶句式,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孤独冷落,家境贫寒的困苦境地。(3)兰亭集序中用“,”两句写水,使人心旷神怡。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梅贻琦:两袖清风的“守财奴”史飞翔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其中担任校长31年,在两岸清华人的心目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终身校长”、“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在执掌清华期间始终坚持勤俭办学、廉洁治校。他初到清华时,便再三强调勤俭。他说,我这样做一则是希望学生保持简朴学风,无纨绔习气;二则是为了节约办学经费。其实,当时的清华庚子赔款相当丰厚,梅贻琦完全可以不用那样做,但是他没有。对于数额巨大的庚款梅贻琦分文不取。相反他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为了节约开支,梅贻琦辞去了司机,自己学开车;辞去厨师,让夫人韩咏华亲自下厨。不但如此,梅贻琦甚至连学校供应他的两吨煤也不要。抗战时,梅贻琦主持西南联大校务,当时他的方针就是一个字省。他说:“让我管这个家,就得精打细算。”据郑天挺梅贻琦与西南联大一文回忆,梅校长做事既稳靠又无私:抗战期间,物价上涨,供应短缺,西南联大同仁生活极为清苦,形同乞丐。梅校长在常委会建议一定要保证全校师生不断粮,按月每户需有一石六斗米的实物,租车派人到邻近各县购运,此项工作异常艰苦、危险。幸而不久得到在行政部门工作的三校校友的支援,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抗战期间清华组成服务社,用生产盈余补助清华同仁生活。为顾念北大、南开同仁皆在困境,梅贻琦年终送给大家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馈赠。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抗战时父亲为了筹措资金,协调与中央政府和当地领导的关系,每年必须奔走重庆几次。“那时由昆明到重庆乘飞机是件难事,飞机说不定什么时候起飞,一天走不成,得第二天再来。”梅贻琦有一次返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加上阴雨天气,一连走了三个月才回到昆明。1949年,60岁的梅贻琦来到美国管理清华在美的庚款基金。他只有一间办公室,聘了一位兼职助理。梅贻琦当时给自己定薪水300元,和庚款资助的在美留学生一样。当局觉得过意不去,让梅贻琦将自己的薪水改为1 500元,梅贻琦不同意,他说:“薪水是我自己定的,我不情愿改。”台湾地区早期财政一度很穷困,所以有不少人经常打清华庚款的主意,但均被梅贻琦严词拒绝。于是有人便骂梅贻琦是“守财奴”。1955年11月,梅贻琦从美国回到台湾考察创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及台湾清华大学情况。由于他掌握着数额巨大的清华基金,台湾各县长、市长纷纷接近他,企图趁机捞一把油水。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此时的梅贻琦却因为经济拮据不得不将已62岁的太太韩咏华留在纽约依靠打工独自生活,自己只身一人赴台。当有人告诉梅贻琦“师母在那边生活太苦。必须设法给师母汇钱,或接她来台湾”时,梅贻琦说自己在台薪金微薄,无法汇钱照料。晚年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73岁。梅贻琦生前随身携带一个手提皮包,住院后一直放在床下一个较为隐秘的地方。两星期后,在各方人士监督下秘书将皮包启封。当包打开时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原来里面装的是清华基金账目,一笔笔清清楚楚地列着。睹物思人,在场者无不落泪。两袖清风的梅贻琦真是穷极了。他病中所欠医院的医疗费及丧葬费用由清华师生捐款偿还。蒋梦麟在为梅贻琦撰写的碑文中称梅贻琦“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习楷模”,这话确是中肯之论。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两岸清华人的心目中,梅贻琦是当之无愧的“终身校长”、“永远的校长”。因为他一生服务清华47年,其中担任校长31年,担任校长时间最长。b在执掌清华期间,梅贻琦辞去了司机,自己学开车;辞去厨师,让夫人韩咏华亲自下厨;学校供应他的两吨煤也不要:为他人树立起节俭的好榜样。c梅贻琦主持西南联大校务时,西南联大同仁生活极为清苦,形同乞丐,为此,梅贻琦便在年终送给大家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馈赠。d梅贻琦管理清华在美的庚款基金时掌握着大量的清华基金,而自己的生活却十分拮据,因此被人们称为“守财奴”。e梅贻琦生前随身携带的一个手提皮包里,装着清华基金账目,一笔笔清清楚楚地列着。而自己患病住院,却无力支付医药费。(2)文章用“两袖清风的守财奴”这一标题概括梅贻琦的一生,这一点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_(3)作者引用郑天挺和梅祖彦的回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_(4)文章对梅贻琦两袖清风的品质进行了全面的刻画。请你就这种品质,联系当今的为官者,谈谈自己的理解。_第卷(表达题,共80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那是一张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儒雅的学者,右边是一位柔美聪慧的莘莘学子。b周洪宇明白,商场如战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由腰缠万贯的富翁,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c“东北二人转”的很多节目曲辞通俗,形式活泼,常演不衰,真不愧为阳春白雪。d有些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很差,艰涩难懂,文理不通,甚至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都难以做到,令人不忍卒读。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国产动画片产量猛增,但是与国外优秀动画片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技术水平落后,故事内容以及内涵更是相差甚远。b据土耳其媒体报道,来自叙利亚境内的数枚迫击炮炮弹落入了其东南部阿克恰卡莱边境地区,造成了大量房屋和人员伤亡。c世卫组织称,前不久发现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和引起非典的冠状病毒不同,用“类非典病毒”来称呼这种新型病毒并不恰当。d印度航母试航失败,其军方归咎于是航母锅炉来自中国的耐火砖破裂的原因。但中国否认曾向印度出口过舰船用的耐火砖。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_,_,_,_,_,_,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正像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 不管海洋深度如何 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 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传播到很远的距离a b c d 14下图是第二十一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会徽,该会议的举办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其画面构成及其含意。(5分) 15.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_ 非选择题 (共12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7翻译:(10分)(1)(5分) (2)(5分) 8. (5分) 9. (6分) 10名句填空。 (6分) (1)、 , 。 (2)、 , 。 (3)、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11(1)(5分)最恰当的两项是( )( )(2)(6分) (3)(6分) (4)(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4(5分)来 15(6分)来 五16作文(60分) 1.答案: a解析: 本文不是驳论文,“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只是说明情况,作用如b、c、d三项所示,所以a项表述不当。2.答案: a解析: “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3.答案: c解析: “完全一致”错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相同。4.c5.a6.a7.(1)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2)用木匣封好,燕王在朝廷行跪拜之礼,派遣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8.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表达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3分)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2分)9. 对比手法。(2分)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2分 )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 。(2分)10.略11.(1)答案:be解析: a项,梅贻琦在清华人心目中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他担任校长时间长,更因为他对清华的贡献,且“担任校长时间最长”于文无据。c项,“在年终送给大家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馈赠”是针对北大、南开同仁的。d项,被人们称为“守财奴”,是因为不少人打清华庚款的主意,均被他严词拒绝。(2)解析: “两袖清风的守财奴”是对梅贻琦最好的概括,在文中,作者也是紧紧围绕这一角度展开叙述的。解答此题,需要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从梅贻琦的事迹中筛选出能够体现他这一点的内容,进行概括。答案: 在执掌清华期间始终坚持勤俭办学、廉洁治校。主持西南联大校务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精打细算。管理庚款基金时,自定低薪水,拒绝他人觊觎基金。回到台湾时,因为经济拮据把妻子留在美国打工生活,患病期间所欠医院的医疗费及丧葬费用由清华师生捐款偿还。(3)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引用的作用。这就需要对引用这一手法有一种共性的理解与认识,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的思考与感悟。将这两方面融合在一起,便会得到全面的答案。答案: 文章引用郑天挺和梅祖彦的回忆,真实地表现出当时生活的情形,突出了梅贻琦勤俭办学,积极筹措资金,为全校师生排忧解难的服务精神。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品质表现得也更加真实。(4)解析: 解答这一试题,需要对文中的人物品质有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突出阐述这一品质带给我们的启示,并联系现实,将这种品质放在时代的背景下进行理性的分析。答案: 两袖清风一般是对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的品质进行的赞美。能够做到两袖清风的人,往往是内心充满着无私与奉献精神的人,梅贻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将一生都献给了清华,而自己却穷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清华校长。因此,当前社会上的为官者,如果想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该以梅贻琦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培养两袖清风的作风。(言之成理即可) 11.答案:b解析: a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b.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