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滨县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河南省淮滨县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河南省淮滨县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河南省淮滨县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河南省淮滨县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一、成功目标:1、积累有关左传的知识; 2、读准字音,诵读课文;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二、自学过程1、了解左转和写作背景。左传又称 或 ,是记载 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体史书。旧传 国史官 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史传文体例: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语录体。背景简介:本篇选文所写的战争是 之间的一次战争,历史上叫“ ”或“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 展开的战事。2、给下面的字注音:刿( ) 又何间()焉 鄙( ) 弗()敢专也 小惠未徧( ) 玉帛( ) 小信未孚() 辙() 轼( ) 夫( )大国 旗靡( )3、诵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登轼而望之 夫战 夫大国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4、解释黑体字、翻译画横线句子。(详见课件)齐师伐我 曹刿请见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 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既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故逐之三、学习检测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原文回答: 。表明战争性质的句子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是: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四、作业:完成基础练习册曹刿论战教学案第二课时一、成功目标:1、整合课文基础知识;2、品析“论战”内容,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二、自学过程1、整合课文基础知识:通假字: 小惠未徧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故:公问其故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彼竭我盈,故克之 属:忠之属也 以:可以一战 神情与苏黄不属 必以情 有良田美池之属 必以分人 从:民弗从也 信:必以信 战者请从 小信未孚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7、再而衰 古义: 今义: 8、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9、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10、必以信 古义: 今义:11、衣食所安 古义: 今义: 12、必以情 古义: 今义:词类活用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公将鼓之 4、下视其辙你还发现有哪些?本课成语: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彼竭我盈:特殊句式(翻译):判断句:夫战,勇气也。倒装句:何以战?分析内容1、从本文题目看全文扣住 一个字写。课文结构严谨,第一段详细扣住 写,第二段略写战争经过,第三代详细扣住 写。 突出曹刿的 (两字)。2、本文仅用200余字就写出长勺之战全过程,请分析课文结构,想一想作者怎样安排详略的?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三、反馈(请用原文填空):1、 曹刿认为反击的最佳时机是 之时,认为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之时。2、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才同意追击的理由是:3、 本文引申出的成语有:4、曹刿和庄公的对话,体现了曹刿 的战略5、曹刿在和鲁庄公对话时,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曹刿论战教学案第三课时一、成功目标: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2、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二、自学过程1、你认为曹刿、鲁庄公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请结合相关语句及内容回答。2、你认为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并用原文回答。政治:军事: 3、本文语言十分精炼,请结合原文谈谈。三、练习、1、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语句是:2、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什么?答: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4、长勺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著名战役?请你谈谈战争中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四、作业完成基础训练21曹刿论战教学案 一、成功目标:1、积累有关左传的知识; 2、读准字音,整合课文基础知识,诵读课文;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4、品析“论战”内容,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5、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6、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2、品析“论战”内容,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难点:1、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三、教法、主要采用导学案的导引法、阅读法、启发式、合作探究法。教具1、采用课件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让我们一起感受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书中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相关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三、教师范读课文1、给下面的字注音:刿( ) 又何间()焉 鄙( ) 弗()敢专也 小惠未徧( ) 玉帛( ) 小信未孚() 辙() 轼( ) 夫( )大国 旗靡( )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注意重点的字词,如:(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思考:(1)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五、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驰之:辙:轼:4、学生思考讨论:(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选在“彼竭我盈”之时。(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2、自读第三段。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既克 夫战 一鼓作气 4、思考:(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三、整体感知 1、从本文题目看全文扣住 “ ”(原文、一个字)字来写。本文结构严谨。第 一 段 详 细 扣 住“ ” (原文、三个字)来写 ;第二段略写战争经过;第三段详细扣住 (自己概况,三个字)写。突出主要人物曹刿的“ ”(原文、两个字) 。 2、“远谋”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