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的形成及其演变.pdf_第1页
古戏台的形成及其演变.pdf_第2页
古戏台的形成及其演变.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戏 台 的形成及其演变 王惫葱 中国古戏台是中国古建筑的一 个重要类型 它的分布范围广泛 留存至今的数量也是十分可观的 从威严肃穆的大内宫殿到繁华嘈杂 的街市里巷 再到一些与世隔绝的 蛮荒山村 都可见到它的踪影 中 国古戏台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缩 影 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古典的戏曲 文化 还是中国世俗生活的真实写 照 一 中国戏曲表演场所的演变 随着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戏曲的表演场所也不断的变 化 下面我们将寻着历史的足迹 探求中国戏曲的表演场所形成 发 展 变化的历程 一宋金以前的时期 如果将原始时期的民间歌舞作 为戏曲的萌芽 那时的表演地是借 助于自然地势进行的 诗经 所 说的 坎其击鼓 宛丘之下 中的 宛丘 即是当时的一个观演地 它四方高而中间低 利于观众观看 表演 此后一直到汉代 这种观演 方式一直存在 而将观演场所建筑 化 是在汉代 当时搭建临时的看 棚 用以观看 百戏 这是为观 众搭建的 而表演者则仍就自然地 势 将表演场所建筑化 是在唐 代 即 乐棚 供下层百姓观看 表演 除此之外 看棚 在民间 仍广泛存在 上层贵族观看演出则 在 歌台 舞台 由此可 见 在宋金时期以前 已经有用于 戏曲表演和观赏的场所 不过这个 时期的戏曲表演和观赏的场所只是 根据需要而临时搭建的 属于临时 建筑 二宋金时期 宋金时期 是戏台的形成时 期 北宋崇宁 大观年间 出现了 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 瓦子勾 栏 瓦子 的意思就是娱乐场 所集中的地方 而 勾栏 就是演 出百戏杂剧的戏台 戏场 勾栏 宋代出现的各类技艺表演场所 多 在当时的瓦舍中搭建 勾栏之名源 于表演台周围所设之矮栏杆 观众 席逐步升高三面环勾栏而建 勾栏 为演出方便 己经有了前后台之 分 中间用布慢隔开 演员通过 下场门出入于表演区与后台 时称 鬼门道 这时 广大观众所观 看的表演除了其他技艺之外 也包 括了戏 曲的雏形 宋杂剧 所 以 勾栏可以看成是中国戏曲剧场 的雏形 而且 当时的勾栏已经由 原来的四面观看表演变成了三面观 看 有了前后台的区分 有了上下 场门 而在农村 各种表演技艺的表 演场所是 舞亭 即它是 个高 出地面的 有顶盖的固定建筑 它 是后来农村戏台的雏形 把戏台作 为完整的一座建筑物 置于院落一 侧 戏台对面及两厢的建筑物皆为 观众席的中国传统演出之模式在金 代墓葬中留下 了珍贵的遗物 宋史 料中有 舞亭 舞楼 的称 谓 舞亭 和 舞楼 是有区别 的 舞楼 是指舞台面有门 洞 可供行人穿行 通常与山门结 合在一起 舞亭 是一个高出地面的 有顶盖的固定建筑 它是宋代农村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出现的戏曲演出场所 它源于以前 之 露台 只是在上面加了顶 盖 它高于地面 观众四面围观上 面的表演 它是元代戏台的前身 据此推断 舞亭 舞楼 的 演出场所在市井中也会存在 这种 舞台不再是临时用木构搭建 四面 围观的简单形式 而是一座富有装 饰的永久性建筑物 如樱山金墓中 的舞亭 台座取须弥座式 座上为 一建筑 利用这座建筑的一开间形 成舞台的台口 以阑额 普拍杭形 成台口大梁 柱梁上施柱头铺作及 补间铺作 上部屋顶取九脊顶 山 面朝前 山花上悬鱼也多加装饰 变化 有的变成卷草花饰 台呈 凸 字形 三面临空 宋金时代娱乐建筑完成 了从 露台 向正式舞台的转变 是演 出建筑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三元时期 元明时期是我国戏曲的一个高 潮时期 出现 了元曲杂剧 散 曲和南戏的繁荣局面 元代时 城市瓦舍勾栏依然存在 农村则出 现大量固定的戏台 当时的戏曲表 演大都与酬神还愿有关 这时要进 行舞乐表演 所以通常设戏台于会 馆 祠庙院内 这里成为节庆仪 典 公共聚会和娱乐中心 其中与 庙宇相连的 称 庙台 庙台即元代农村的戏台 因 为它们多与神庙相连 故称 庙 台 而且 庙台的台口多与神庙 的山门相对 取演戏为酬神之意 这类戏台距台口三分之一处有两根 柱子 两侧有短山墙 与后墙构成 后台 所以这类戏台为三面观 这 类戏台在山西保存的最多 也最完 整 另外陕西 河北 河南等省也 有少量存世 这些戏台也已将前后台区分 开 演员由上下场门出入 观众看 戏在三面围观 四明 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的又一个 高潮 观戏成为城乡生活的一个重 要内容 明代戏曲表演中出现了两 军对峙的武打场面 演戏场面的增 大要求戏台面积相应的扩大 且前 后台出现了明确的划分 并确定了 上下场的方向位置 明 清时期随 着戏曲的发展与成熟 出现了大量 临时的 固定的戏曲演出场所 在农村 多为临时戏台 称 草台 草台农村学戏搭建的 临时舞台 现农村仍沿延此传统 该类戏台多用草席和竹杆或木杆搭 建 将看棚 舞 台与后 台搭成一 体 舞台较之看棚要高出许多 观 众看戏多为仰视 舞台古时为三面 观 近世以后 随着乐队放到舞台 一侧 则慢慢成为一面观 后台与 前台用草席或木板隔开 有上下场 草台有的搭建于陆上 有的搭 建于水上 南方则有搭建于船上 的 形成一个流动的戏班 明代昆曲盛行时 戏曲演出多 在这些官员富户的厅堂中铺的红地 毯上进行 戏曲舞台又称 俄就 即于此时得名 戳能本指红地 毯 后来演变为对舞台的习称 它 源于明清时的一种戏曲演出习惯 当时昆曲盛行 高官豪绅多蓄优 伶 在家中习演昆曲 而演出多于 厅堂中所铺的红地毯上进行 久之 则成风俗 这类演出形式到清中叶 后渐衰 但以 俄眺 称舞台则成 定制 宫廷舞台指清朝皇帝为观看 戏曲演出而建造的大型固定舞台 是私家固定戏台的典型 皇宫内有 两座 一为漱芳斋戏台 供皇帝和 太后宴会时娱乐所用另有一 风 雅存 小戏台 用时不多一为 畅音阁大戏台颐和园内有一座 名为德和园大戏台热河今承 德行宫内有一座 名为清音阁戏 台 是最大的一座 现己毁圆明 园内共有四处 均己被焚毁 这些 戏台中 凡大戏台 均为上中下三 层 规模宏大 装饰豪华 茶楼也称 茶园 也有称 之为 戏园 或 戏馆 的 是在 清代兴起的一种戏曲演出场所 即 在茶园酒肆中设戏台唱戏 这类戏 曲演出场所 早先是以茶酒为主 看戏为辅 慢慢的 变成了以看戏 为主 茶酒为辅了 它们便成了专 业的戏曲演出场所 这类戏曲演出 场所较之原来的草台 庙台有很大 的进步 它们将戏曲的演出地和观 演地都置于的室内 成为规模较大 的室内剧场 观从席在了等级划 门 挂 移 万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分 一般观众坐楼下的 散坐 也称 池子 有钱观众则坐在楼 上戏台两侧的 包厢 内 这类舞 台 观众看戏也是三面观 的 而 且 由于戏台放在了室内 所以演 出所需光线同原来的自然光变为了 人工光 舞台用光开始有了讲究 会馆与这些地方相类似的戏 曲表演场所是各省的会馆 那里也 建有戏台 商人集资兴建的 叙乡 谊 通商情 敬关爷 的社交性公 共场合 如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 年的广东会馆 是装修精 美的清代会馆建筑 会馆建有门 厅 大殿 配殿 戏楼等 主体建 筑为戏楼 看台分楼上楼下两层 坐席分开放式 茶座和包厢种 舞台为伸出式 无木柱 余吨重 的螺旋藻井高悬其上 藻井由数以 千计的斗拱组成 起着 音箱 作 用 楼上楼下 无论在哪个座席都 能看清和听到演员的演唱 专家评 价 这个歌舞台是中国戏剧发展史 上古典剧场的 终结 戏楼内 窗 隔扇 吊顶 均为精致的木 雕 体现了岭南建筑的风格 二 中国戏曲表演场所的演变 趋势 从前述可以看出 中国戏曲表 演场所的演变存在着以下的发展趋 势 临时性表演场所向永久 性表演场所转变 戏曲表演场所产 生的初期是临时性的 后期不断向 永久性表演场所转变 并形成了以 永久性表演场所为主 临时性表演 场所作为补充的局面 而宋金正是 永久性表演场所形成的决定性的时 期 由平地演出的勾栏到高 出地面的台子 由无顶盖的露天舞 台向有屋顶的台子转变 这也是趋 图宁海城隆庙古戏 台 势一的具体体现 在表演场所演出时的方 向看 由勾栏产生初期的四面观演 向一面观演转变 而元代正处于这 种转变的时期 从现存的实例来 看 元代戏台多为三面或一面开 敞 宋代四面围观的以勾栏为中心 的广场式演出不多见 这时的戏台 有顶 台上挂苍慢 戏台分为前场 后幕 逐步向固定方向的开敞式戏 台过渡 由依附于寺庙向戏台向 独立式的 商业化的戏园转变 戏 曲最初是酬神的活动 通常在迎神 赛社的节日举行 所以它和寺庙结 合紧密 这主要体现在其一 许 多戏台与寺庙的山门结合 形成底 层 上层演戏的 山门戏台 从 而提高了表演台的高度其二 部 分戏台建在神庙院落之外 或与山 背相依靠而将戏台朝外 形成二 道山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戏 曲也开始商业化 后期出现了封闭 的茶园剧场 进行经常性的演出 而不用再等到迎神赛社的节日了 观众席从露天的简陋场 地向封闭的 专设的观众席转变 初期只重视戏台本身的建设 戏台 的装饰非常华丽 而观众席往往是 简陋的露天场地 后期出现封 闭 的 专设的观众席 并有常座和雅 座之分 王慈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 翻贾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郭贷姬主编 中国古代建 筑史 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潘谷西主编 中国古代建 筑史 第四卷元明建筑 阅 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