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王艳丽.doc_第1页
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王艳丽.doc_第2页
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王艳丽.doc_第3页
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王艳丽.doc_第4页
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王艳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一、 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 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碳的多样性紧密相关。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归纳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体现碳单质的多样性;通过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认识碳酸盐与碳酸氢盐这些含碳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体现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通过介绍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认识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体现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二)知识框架碳的多样性碳单质的多样性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金刚石、石墨、C60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知识更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使学生获取知识,在关注获取知识结果的同时,也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容易实现三维目标的培养。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预习各种碳单质,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而导致物理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碳的各种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通过对比,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3、通过预习,能够初步了解碳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会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碳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3、灵活的运用对比、分类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完成预习案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合作的好处,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三、重点、难点1、同素异形体的概念2、CO、CO2的性质3、Na2CO3、NaHCO3的性质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预习 第一节 碳的多样性,并查阅资料,完成预习案。(二)教师准备1、 将学生每六人编为一小组,每三组编为一大组。2、 编制导学案,帮助学生完成预习案。3、 准备实验用品(直尺、金刚石、石墨、C60模型、足球、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两支10mL的量筒、稀盐酸、两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碳、镁条、酒精灯、试管等)。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件】播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课前1-2分钟)听着音乐,做上课前的准备舒缓一下同学们紧张的心情,让身心都放松下来。【课件】有一种物质,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同学们说“汽水”中没有它就不解渴;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引课】对,非常好!就是CO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像CO2这样含有碳元素物质的性质吧。【板书】第一节 碳的多样性观看、思考回答:是CO2用一个小谜语,轻松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这样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课件】展示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学习目标:1、运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总结碳单质、CO、CO2、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 2、能够写出碳及其化合物之间转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学习重难点:1、同素异形体的概念2、CO、CO2的性质3、Na2CO3、NaHCO3的性质认真的观看、领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会很自然的想以上学习目标中哪些是在预习过程中达到的,哪些没有达到,上课的时候自然会有侧重的听讲,事半功倍。【课件】上节课发下去的学案,让同学们自主查阅资料完成预习案部分,同学们完成的相当好,现在我们来看两位同学的完成情况【多媒体】用提示机展示【点评】做的非常好!当然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那我们现在就以在预习案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对讲环节,请1、3、5排的同学起立、向后转,开始对讲。 四处看看,留心听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聆听观看、对比,找出不足之处,进行点评1、3、5排的同学起立、向后转,开始对讲环节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讲这个环节,让同学们尽可能的完善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切实体会什么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讲述】停止讨论,请同学们坐回原位。现在请三组的同学来把你们讨论的最终结果写到黑板上来每组上来3-6个同学,分工合作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明白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讲述】现在我们请每组派出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讲解他们的讨论结果,先请第一组的同学。【提问】本组的同学有没有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呢?【点评】对第一组同学的发言以及他们的讨论结果做出点评(以鼓励为主)选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讲解,其他同学仔细聆听如有补充站起来补充角色互换,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课件】展示我自己做的有关金刚石、石墨、C60的性质对比,Na2CO3、NaHCO3的性质对比【探究】探究1: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视频】播放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视频【提问】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总结】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虽然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一样,导致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金刚石和石墨是两种不同的单质。我们把这样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板书】1、同素异形体对比自己的和老师做的,找出不足的地方认真的观看、感悟思考后回答,两种答案应该都会有仔细聆听讨论后再给他们比较准确、完善的方案,会有一个很强烈的反差,更容易接受知识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当堂消化,效果会更好【讲述】下面我们再请第二组的同学上来讲解CO和CO2的性质。【提问】本组的同学有没有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呢?【点评】对第二组同学的发言以及他们的讨论结果做出点评(以鼓励为主)第二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讲解,同学们仔细聆听如有补充站起来补充角色互换,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课件】展示我自己做的有关CO、CO2的性质对比【探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CO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如何证明?【讲述】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实验,看一氧化碳表现了什么样的性质。【视频】播放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视频。【总结并板书】2、CO的还原性【讲述】虽然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看一氧化碳是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一氧化碳只表现还原性。思考后回答:CO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因为碳元素处于中间价态,要证明其具有还原性就让它和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要证明其有氧化性就要和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反应看完视频后讨论,看一氧化碳表现了什么性质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探究】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角度分析CO2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如何证明?【实验】将一根木条点燃后伸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实验】将一根打磨后镁条点燃后伸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问题】为什么两个实验出现了不同的现象?【总结】对比可知,二氧化碳不是不助燃,只是因为它没有遇到强还原性的物质,所以随着我们对化学的深入学习,我们对物质的性质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板书】3、CO2的氧化性思考后回答:CO2具有氧化性,因为碳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可以和一些强还原性的物质反应仔细观察现象:木条熄灭仔细观察现象:镁条在CO2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集气瓶内壁上附着着白色和黑色固体。讨论后回答通过对比实验,让同学们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碳的氧化性,也让他们认识到初中对于化学的认识都是很浅薄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讲述】下面我们再请第三组的同学上来讲解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提问】本组的同学有没有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呢?【点评】对第二组同学的发言以及他们的讨论结果做出点评(以鼓励为主)【实验】向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中同时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观察现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现象呢?【讨论并总结】因为CO32-在和盐酸反应时,先结合一个H+生成HCO3-,然后HCO3-和H+结合生成CO2和H2O【板书】4、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第三组组派一个代表上来讲解,同学们仔细聆听如有补充站起来补充两个学生来完成这个实验,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盛有碳酸氢钠的试管中迅速产生大量的气泡,而盛有碳酸钠的试管中比较缓慢的产生气泡。角色互换,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运用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解释这个现象,让同学们体会离子反应在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地位。【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