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详解(科内讲课资料)ppt课件.ppt_第1页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详解(科内讲课资料)ppt课件.ppt_第2页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详解(科内讲课资料)ppt课件.ppt_第3页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详解(科内讲课资料)ppt课件.ppt_第4页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详解(科内讲课资料)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衡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详解 前言 平衡针灸学科是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王文远教授经过40多年潜心研究 数万次的针感体验 3000多家医院的临床验证 3万人的推广培训 成功创立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相结合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特色技术正式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第一期常见病适宜技术省级师资培训班推广项目 1995年被批准为全军平衡针灸重点专科 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平衡针灸重点专科 2005年被评为国家卫生部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2006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2007年被列为国家科技部973课题 平衡针灸基础理论部分一 平衡针灸学的定义二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三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来源四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五 平衡针灸学的取穴原则 一 平衡针灸学的定义 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 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是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 形成的针灸与心理 生理 社会 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 其特点是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系统 大脑高级指挥系统 通过针刺机体的信息高速公路 神经 实施对能量物质的再分配 再调整 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二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一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这种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 这种平衡机制就是大脑高级调控中枢 针灸就是调整 完善 修复这个系统 来激发 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 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 第二 这个平衡系统还具有被动加强的特性 能够接收外界给予的合理良性刺激 因此 人体出现的生理失调及病理改变 均为人体内平衡调控系统失衡的反应 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 而是把针刺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 通过患者自身调整达到恢复机体的平衡 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平衡针灸充分地发挥了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独立性 同时产生异向思维 将过去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改为头痛医脚 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二 突出人体信息系统 平衡针灸学充分利用了人体的信息系统 人体信息系统传统医学称为经络系统 现代医学称为神经系统 这两个系统的共同点都以信息传递为主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 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 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 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据有关资料报道 针刺神经干的传导速度为每秒钟100米 因此 平衡针灸取穴原则选择了最佳捷径即人体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信息传递 三 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 一症一穴 80 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 因为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 而是利用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间接依靠患者自身不断修复 不断完善 恢复患者机体内的平衡系统去治疗自己的疾病 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不足传统穴位的1 10 四 突出快速针刺 亦称三快针法 即进针快 找针感快 出针快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 如果人体解剖层次清楚 针刺穴位准确 不足3秒钟即可出针 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 穴位选择不一定都那么准确 因此留出3秒钟的时间把穴位找准确 因为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 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 但对一些老年人 慢性疾病患者 如不怕针刺而喜欢留针 可以给予留针 以满足患者的心理要求 五 突出即时效应 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 80 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 对发病时间短 症状轻 体质好 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 即使发病时间长 症状重 年龄大 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也可使症状改善 减少病人痛苦 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平衡针灸学的疗效不是取决于医生 而是取决于病人自身的平衡系统调节能力 其中发病时间的长短 病情的轻重 年龄结构的大小 体质的强弱直接决定疗效的好坏 六 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 因为效应来源于针感 针感产生于效应 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 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 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 也不要求采用补法 泻法 平补平泻 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通过提插手法将不同的针感扎出来即可 从某种意义上讲 有了针感就是有了疗效 七 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 而是要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节段上而出现针感即可 平衡针灸要求针刺的是神经干或神经支 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 不可能是一个点 而是一条线 在实际临床中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取穴都十分准确 所以针刺穴位的部位只能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 因此 进针后一旦取穴未准 可根据自己的判断 利用针体的提插从左右或上下方向来寻找针感 如肩痛穴针刺的腓浅神经上下10厘米内均可 八 突出穴名通俗化 平衡针灸学的穴位名称通俗易懂 易于普及 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 功能 主治来命名 一听就懂 一看就会 一用就灵 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 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 治疗胸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胸痛穴 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瘫穴 传统穴位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和历代医家 穴名繁多各异 五花八门 给临床普及带来一定困难 九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 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 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 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 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 针体就迅速退出 针体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 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 而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 十 突出临床实用性 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 应用于临床 先有临床实践 后有科学理论 然后根据这种平衡调控理论指导于临床 先后经过国内80余期培训班培训 3000多家医院 6000余名平衡针灸骨干的临床应用 证明了平衡针灸是一门经得起重复 深受患者欢迎的实用临床医学 特别受到开设特色医院 特色门诊的医生 西医离退休医生 出国医生 来国内参加中医院校学习的外国医生的欢迎 三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来源 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 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就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 大脑高级指挥系统 也是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 高效的 自然的 神奇的 强大的 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 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 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 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 内分泌 免疫三大系统 NEI 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 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 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 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 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 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 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 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 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 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 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还是心理学 哲学 化学 生物学 生理学 病理学 力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现代针灸学 其学术思想充满了信息论 相对论 系统论 调控论 耗散结构论 矛盾论 实践论 整体论 平衡论 其理论主要从心神调控学说 神经调控学说 阴阳整体学说 心理平衡学说 生理平衡学说 生态平衡学说6个方面进行阐述 四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 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 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 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病原体 也不直接针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 而是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针刺神经直接输给信息高速公路 以最快速度 最佳路线输送到高级中枢系统 这种来自人为的超强刺激信号 迅速传递于大脑中枢调控系统 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收了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 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 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 再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 释放大量的能量物质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 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等 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 进行间接干预 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的形成是利用针灸外因刺激手段激发调动患者机体的平衡调控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 平衡针的靶点靶位学说 平衡针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 利用传入信息通路至大脑中枢靶位 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完成对靶向病变部位的应急性调整 达到机体恢复新的平衡 这也就是平衡针的靶点靶位学说 平衡针靶点靶位示意图 大脑中枢靶位 外周神经靶点 肢体病变靶向 一 基本操作方法 一 取穴原则传统针灸以循经取穴 辨证取穴为基本原则 平衡针灸主要采用定位取穴 交叉取穴 对应取穴为基本原则 临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 左右交叉取穴 双侧同时取穴等取穴原则 一 取穴原则1 定位取穴原则 特异性取穴 定位取穴原则主要是指针对某一病变的部位来选取特定穴位 如腰痛穴 BP HN2 升提穴 BP HN1 精裂穴 BP LE8 痛经穴 BP A1 等 也就是说通过针刺特定部位的特定穴位达到治疗另一部位疾病 同时又不能用交叉 对应来解释的取穴原则 一 取穴原则2 交叉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左右上下交叉取穴 如臀痛穴 BP UE1 头痛穴 BP LE11 膝痛穴 BP UE2 踝痛穴 BP UE7 肩痛穴 BP LE6 肘痛穴 BP LE4 等穴位主要分布于上下肢 上肢的病变取下肢的相应穴位治疗 下肢的病变取上肢的相应穴位治疗 一 取穴原则3 对应取穴原则对应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前后 左右 上下对应的取穴原则 如乳腺穴 BP B3 为前后对应取穴 偏瘫穴 BP HN4 鼻炎穴 BP HN6 为左右对应取穴 一 取穴原则4 男左女右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在人体上治疗疾病的穴位有两个 男性取左侧穴 女性取右侧穴 而且一次性治疗可以治愈疾病的取穴原则 如感冒穴 BP UE10 头痛穴 BP LE11 腹痛穴 BP LE5 一 取穴原则5 左右交替取穴原则左右交替取穴原则主要是指未定性疾病 又不能一次治愈 而且是人体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 如痔疮穴 BP UE3 癫痫穴 BP LE7 一 取穴原则6 双侧同时取穴原则双侧同时取穴原则主要是指急症 又是人体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 如降压穴 BP LE12 精裂穴 BP LE8 一 取穴原则此外 对非炎症性 渗出性 外伤性 疼痛性疾病 以麻木为主的病症可采取局部取穴原则 如指麻穴 BP UE11 耳聋穴 BP LE2 以局部取穴为主 二 持针方法1 根据不同平衡针穴位 选择不同的针具 临床多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2 取75 酒精棉球一个挤干备用 3 用棉球固定在针尖上1 2厘米针体处 右手持该处进针 三 针刺方法1 提插手法包括上提和下插 操作中通过改变针尖方向 角度 深浅以获得针感 2 强化针感手法指针刺深度达到要求后采用的一种捻转手法 如肩痛穴 3 一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1寸以内的针刺手法 如踝痛穴 腕痛穴 4 两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2寸以内的针刺手法 如胸痛穴 5 三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3寸以内的针刺手法 如臀痛穴 颈痛穴 四 针感说明1 触电式针感 指针刺后出现的类似电击样感觉 向远端放射 2 放射性针感 指针刺后出现的由局部向上或向下的放射性麻胀感 3 局限性针感 指针刺后出现的在局部出现的酸麻胀痛感 4 强化性针感 指针刺后出未出现以上针感 运用滞针手段迅速获得局部酸麻胀痛的针感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 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 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 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 脊背部平衡穴位3个 下肢部平衡穴位12个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平衡靶穴颈痛穴 腰痛穴 肩痛穴 肘痛穴 臀痛穴 膝痛穴 踝痛穴 腕痛穴 颈痛穴 1 1取穴定位 此穴位于手背部 半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 即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1 2局部解剖 在第四骨间背侧肌中 布有第四掌背动脉 皮下有手背静脉网 和尺神经手背支 指背神经 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颈痛穴 1 3取穴原则 区域性取穴 1 4针刺神经 指背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 1 5针刺方法 平刺2 4cm 1 2寸 1 6针刺手法 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1 7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1 8功能 疏经通络 活血化瘀 消炎止痛1 9主治 颈痛 腰痛穴 2 1取穴定位 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将前额划一个 十 十 字中间即为此穴 2 2局部解剖 布有眉间肌 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 滑车上神经 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2 3取穴原则 特异性取穴 交叉性取穴 腰痛穴 2 4针刺神经 滑车上神经或眶上神经2 5针刺方法 针尖向下平刺3cm 1 5寸 2 6针刺手法 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 2 7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2 8功能 疏经通络 活血化瘀 消炎止痛2 9主治 腰痛 肩痛穴 3 1取穴定位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 3处 3 2局部解剖 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 深层为腓骨短肌 布有胫前动 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3 3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肩痛穴 3 4针刺神经 腓浅神经3 5针刺方法 直刺2 3cm 1 1 5寸 3 6针刺手法 一步到位针刺法或提插针刺法3 7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触电式针感3 8功能 疏经通络 活血化瘀 消炎止痛3 9主治 肩痛 肘痛穴 4 1取穴定位 位于髌骨与膑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即外膝眼处 4 2局部解剖 在膝关节韧带两侧 有膝关节动 静脉网 布有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4 3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肘痛穴 4 4针刺神经 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4 5针刺方法 45度角斜刺2 4cm 1 2寸 4 6针刺手法 三步到位针刺法4 7针感 局限性针感4 8功能 疏经通络 活血化瘀 消炎止痛4 9主治 肘痛 臀痛穴 5 1取穴定位 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 即肩峰至腋皱襞的1 2处 5 2局部解剖 布有旋肩胛动 静脉 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 二肋间神经 深层为桡神经 5 3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臀痛穴 5 4针刺神经 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 5 5针刺方法 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斜刺4 5cm 2 5寸 左右5 6针刺手法 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5 7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5 8功能 疏经通络 活血化瘀 消炎止痛5 9主治 臀痛 膝痛穴 6 1取穴定位 此穴位于肩关节至腕关节连线的中点 6 2局部解剖 在桡侧伸腕长肌起始部 布有桡返动脉分支和前臂背侧皮神经 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干 6 3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膝痛穴 6 4针刺神经 前臂背侧皮神经或桡神经干 6 5针刺方法 直刺3 4cm 1 2寸 6 6针刺手法 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6 7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强化性针感6 8功能 疏经通络 活血化瘀 消炎止痛6 9主治 膝痛 踝痛穴 7 1取穴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