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 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 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 【学法设计】 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 (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 导入新课(3分钟)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课件显示) 补充xx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题解“论”的文体(课件显示) 分析课文(共22分钟) 教师背诵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分钟) 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 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课件显示)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课文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课件显示,课后完成) 机动时间(5分钟) 课堂注意1学生课前要充分预习,解决字词及课文翻译 2以课文分析为主,翻译为辅。 3使学生明白文学和历史的区别,不要陷入历史史实的纠缠中 【教学媒体设计】 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堂板书设计】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奉之弥繁不战韩魏楚 破灭之道侵之愈急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抱薪救火 齐人与嬴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不赂秦者不助五国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燕谴刺客齐燕赵 (盖失强援始速祸焉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赵失良将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课件显示) 【课外能力迁移设计】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国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s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1)窃怪天下之诸侯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3)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4)天下诸侯以自困矣 A.偷偷的过失排除困惑 B.私下(自谦词)责备排斥困乏 C.私下(自谦词)责怪排斥困窘 D.(谦词,不译)责怪摈弃困窘 2.解释六国论(李桢)加点的词。 罪秦();曾无虚岁();向使()视秦也无异也() 3.翻译两文中的句子。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4.下列各句加点词用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4)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5)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6)若此可以应乎无穷 A.(1)(4)B.(1)(3)(6) C.(1)(2)(3)D.(4)(6) 5.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6.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不同之处在于 7.李桢以“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他以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他观点的局限性是。 参考答案 【课外能力迁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5年电火花成型机床项目申请报告
- 2025年固态地振动强度记录仪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职业技能中式烹调师中式烹调师(初级)-中式烹调师(中级)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看图写话课件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聚合工艺作业-氟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用电安全协议书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加氢工艺作业-氧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专题07 物质构成的微粒和物质组成的表示(河北专用)5年(2021-2025)中考1年模拟《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 2025年建筑工程类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基础-安全生产专业实务(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T/CCS 025-2023煤矿防爆锂电池车辆动力电源充电安全技术要求
- 贴膜安装服务合同协议书
- 新疆遴选公务员笔试题及答案
- (高清版)DG∕TJ 08-2165-2015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 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规范
- 国企出纳笔试试题及答案
- 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答案
- 彩钢顶翻新施工方案
- 工地现浇楼板合同协议
- 《讲解员培训》课件
- 2022标准化数据中心机房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