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NO 1 1998 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 杜 文 玉 提 要 本文详细地统计了唐代宦官的籍贯情况 论 述了宦官籍贯的分布规律 认为唐代宦官北方籍的人多 于南方籍 在北方尤以关内道人数最多 并分析了形成这 种分布状态的原因 指出所谓闽 岭为宦官区薮的传统说 法 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关键词 唐代宦官 籍贯分布 宦官来源 新唐书 宦者传 上云 诸道岁进阉儿 号 私白 闽 岭最 多 后皆任事 当时谓闽为中官区薮 咸通中 杜宣猷为观察使 每 岁时遣吏致祭其先 时号 敕使墓户 宣猷卒用群宦力徙宣歙观察 使 这一说法影响后世甚大 为不少研究唐代宦官问题的论著 所沿袭 近来笔者在研究唐代宦官家族问题时 接触了不少有关宦 官籍贯的史料 发现情况并非如 新唐书 所记的那样 有必要对这 一问题重新研究 现将有关唐代宦官籍贯的情况列表如下 161 资治通鉴 卷二五 亦有相同记载 人名官 职籍贯资 料 出 处 吴全缋内府局令濮州濮阳 吴全缋墓志铭 全唐文补遗 第二辑 成 忠内寺伯弘 农 成府君墓志铭 千唐志斋藏志 三六 六 莫 义奚官局令万年县 莫公墓志铭 唐代墓志汇编 上册 苏 永内给事云 阳 苏君墓志铭 千唐志斋藏石 四一三 高延福内 侍渤 海 高府群墓志铭 唐代墓志汇编 上册 孙志廉内常侍富 阳 孙志廉碑 金石萃编 卷九十 刘奉芝内寺伯彭 城 刘府郡墓志铭 八琼室金石补正 卷 五九 西门珍宫闱局令云 阳 西门珍墓志 金石续编 卷十 杨惟良内常侍长安县 刘公夫人杨氏墓志 唐代墓志汇编 下册 王文干内给事美 原 王文干墓志 金石萃编 卷一一三 同国政宫闱局丞同州冯翊 同府君墓志铭 唐代墓志汇编 下册 李 愍内给事陇西成纪 内给事李君之碑 全唐文补遗 第一 辑 高力士内侍监潘 州 高力士神道碑 考古文物 83 年第 2 期 刘氵 英润左神策中尉副使 高 平 刘公夫人杨氏墓志 唐代墓志汇编 下册 162 其墓志云其为秦将王翦之后 真实与否 姑且不论 籍贯必与王翦相 同 王翦为频阳人 今陕西富平东北美原镇西南 唐咸亨二年置美 原县 今美原镇 故王文干当为美原人 人名官 职籍贯资 料 出 处 杨思左骁卫大将军 罗州石城 杨思墓志 全唐文补遗 第一辑 李敬实军器使陇 西 李敬实墓志 全唐文补遗 第一辑 李令崇南内留后使姑 臧 李令崇墓志铭 唐代墓志汇编 下册 刘守忠内常侍三 原 杨公夫人赠鲁国夫人刘氏墓志 全唐 文补遗 第二辑 杨志廉 左神策军中尉云 阳 杨府君墓志铭 全唐文补遗 第二辑 乐辅政监军使天 水 乐公墓志铭 全唐文补遗 第二辑 刘弘规 左神策军中尉云 阳 刘公墓志铭 全唐文补遗 第二辑 武自和内府局丞京兆府 武府君墓志铭 全唐文补遗 第二辑 焦仙芝内寺伯广 陵 焦府君墓志铭 全唐文补遗 第二辑 牛维直内仆局丞渭州陇西 牛公墓志铭 全唐文补遗 第二辑 段伯阳内寺伯万 年 段伯阳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一册 刘奉进内 侍泾 阳 刘智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西 卷第一册 俱慈顺内常侍三 原 俱慈顺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刘奇秀内府局令彭 城 刘奇秀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仇士良内侍监循州兴宁 新唐书 卷二 七 仇士良传 程元振知内侍省事三 原 新唐书 卷二 七 程元振传 朱孝诚监军使三 原 朱孝诚碑 金石萃编 卷一 七 163 人名官 职籍贯资 料 出 处 李辅光内 侍泾 阳 李公墓志铭 全唐文 卷七一七 张明进掖庭局丞高 陵 张明进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李从证内仆局丞高 陵 李府君墓志铭 唐文拾遗 卷三一 董文萼监军使河 中 董府君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王明哲监军使京兆府 王府君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祁宪直奚官局令三 原 祁府君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姚存古冠军大将军吴 兴 姚存古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李 某内 侍陇 西 李公妻戴氏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 编 陕西卷第二册 王志用内府局令琅 王 牙 王志用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骆奉先军容使三 原 新唐书 卷二 七 宦者传 上 鱼朝恩观军容使泸州泸川 新唐书 卷二 七 鱼朝恩传 张尚进 右神策中护军河 东 新唐书 卷二 七 宦者传 上 堵 颖内侍省令史常州晋陵 陕西金石志 卷八 刘元尚 左监门卫将军彭 城 刘元尚墓志 金石萃编 卷九十 许遂忠辟仗使高 阳 许遂忠墓志铭 考古与文物 85 年第 6 期 164 人名官 职籍贯资 料 出 处 李德义内府局丞陇 西 李府君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梁元翰内府局令安 定 梁元翰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闾知诚右神策中尉副使 京兆府 闾府君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杨居实内府局丞弘 农 杨居实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师全介内谒者监泉州清源 师府君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杨玄略掖庭局令弘 农 杨玄略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韦守宗弓箭库使京兆府 魏公妻韦氏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 编 陕西卷第二册 魏孝本内府局令钜 鹿 魏孝本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张叔遵宫教博士交 趾 张叔遵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王公操 内府局令同正太 原 王公操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二册 吐实承璀 左神策中尉闽 新唐书卷 二九七 吐突承璀传 杨复光 天下兵马都监闽 新唐书 卷二 八 杨复光传 田令孜军容使蜀 新唐书 二 八 田令孜传 165 人名官 职籍贯资 料 出 处 王文睿内 侍太 原 王文睿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三册 杜玄礼宫闱局丞万年县 杜玄礼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三册 苏思内 侍武 功 苏思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四册 韦 某内给事京兆府 内给事谏议大夫韦公神道碑 全唐 文 卷三七一 焦希望内 侍泾 阳 内侍省内侍焦希望神道碑 全唐文 四八一 孙荣义右神策中尉泾 阳 唐故右神策护军中尉 孙公神道 碑 全唐文 卷四九八 彭献忠左神策中尉三 原 内侍护军中尉彭献忠神道碑 全唐 文 卷六四四 马存亮 右领军上将军 扶 风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 扶风马公神道 碑 全唐文 卷七一一 韦光闰内给事京兆府 韦光闰妻宋氏合衤 付墓志 隋唐五代墓 志汇编 陕西卷第四册 第五玄昱左监门大将军 扶 风 第五玄昱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西卷第四册 王元宥枢密使太 原 仇文义妻王氏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 编 陕西卷第四册 166 新唐书 卷二 七本传云 河中人 人名官 职籍贯资 料 出 处 骆明王 旬内给事会 稽 骆明王 旬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 陕 西卷第四册 梁守谦右神策中尉安 定 梁守廉墓志铭 唐代墓志汇编 下册 王公素内寺伯高 陵 王公素墓志铭 唐代墓志汇编 下册 孙常楷内常侍泾 阳 内侍省内常侍孙常楷神道碑 全唐 文 卷四二九 陈忠盛内 侍许 昌 内侍陈忠盛神道碑 全唐文 卷四二 九 唐代宦官人数众多 中宗时 黄衣以上达 2000员 玄宗时 宦 官黄衣以上三千员 衣朱紫千余人 唐朝末年 竟达万人之多 绝大多数宦官的籍贯已不可考知 现能知道籍贯的宦官仅 75 人 只占总人数的一小部分 尽管如此 由于保存下来的宦官籍贯并非 人为地选择 因此具有较强的随机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唐代 宦官籍贯的分布情况 当然 现存的宦官籍贯资料 只能是宦官中 的中上层分子 至于下层宦官即使在唐代恐怕也难以完整地保留 其籍贯资料 更何况千余年后的今天 从碑志资料看 现今可知籍贯的宦官人数要远多于上表所列 之数 由于唐代宦官养子成风 凡养子多以养父籍贯为本人籍贯 其原籍反倒湮没不闻 故对同一家族的不同人而为同一籍贯者 只 取其中年长者一人的籍贯 其余不再重复 以免影响研究结论的客 观性 如果能明确了解同一家族不同人的确实籍贯 则分别进行统 计 如高延福为渤海人 其养子高力士为潘州人 杨惟良为长安人 其弟杨志廉为云阳人 杨志廉之曾孙杨复光却为闽人 凡属此类情 况 则按其实际籍贯统计 下面按道一级区划将宦官籍贯分布情 167 新唐书 卷二 七 宦者传 上 况 列表表示如下 道名关内陇右河南河东岭南剑南江南河北淮南 百分比 52 9 7 8 5 3 9 5 1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关内道所占人数最多 超过全国半 数以上 其中京畿地区的人数即达全国的 40 这就说明越是靠 近统治中心的地区 就近入宫方便 宦官人数就愈多 福建所在的 江南道仅占 9 的比例 岭南道占 5 其中闽籍宦官人数只占全 国的 4 远远低于京畿地区 说明上引 新唐书 宦者传 所载的 宦官 闽 岭最多 的说法 并不准确 从南北方比例看 北方诸道占 81 南方诸道仅占 19 可见唐代宦官的绝大部分还是北方人 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关内道靠近政治统治中心 具有绝对的地理优 势密切相关 唐代宦官籍贯的这种分布状态 与唐代宦官来源的变化也有 密切关系 北朝时期战俘 罪犯及其家属曾是宦官来源的主要沟 道 隋唐时期废除宫刑 对战俘 罪犯不再进行阉割 并释放了一些 前朝因犯罪被强行阉割为宦官的人 使得宦官的来源沟道不得 不发生变化 根据文献 碑志的记载 唐代宦官的来源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 种途径 其一 诸道进献 诸道官员为讨好皇帝 捞取政治上的好 处 每年都要进献阉儿 号 私白 唐中期以来 此风甚盛 如 圣 历初 岭南讨击使李千里上二阉儿 曰金刚 曰力士 金刚后来 不再见于记载 高力士却是玄宗时期的著名权阉 玄宗时另一著名 168 新唐书 卷二 七 高力士传 新唐书 卷二 太宗纪 宦官杨思可能也是被献入宫中的 新唐书 本传云 杨思 罗 州石城人 本苏氏 冒所养姓 少给事内侍省 据其 墓志铭 载 既则高祖彝 曾祖寻 祖业 考历等 皆为大首领于罗州 以纪纲南 土 其母为雷州大首领陈元之女 家富兵甲 其家既然世代 为罗州大首领 社会地位必然尊贵 杨思如何能沦为阉人 看来 其中必有缘故 其墓志还载 杨思发迹后 唐玄宗赠其父为虢州 刺史 其母为徐国夫人 仍赐以杨姓 自是改望弘农焉 死后赠官 本是常见之事 不足为奇 奇怪的是如何连姓氏 地望都改变了呢 这就值得认真思索了 杨思家很可能是因罪而破落的 其父死 后 杨思年幼无靠 从 少给事内侍省 一句 知其幼年入宫 被 人所阉献入宫中 因为岭南距长安路途遥远而险阻 如无专人送 达 一个年幼的孩子仅凭本身能力是无法自行流浪到如此遥远的 地方 大约其父因罪而死 不便直接赠官 故将其改姓杨氏 籍贯改 为弘农 于是才出现了上引墓志中所记的这种奇怪现象 杨思墓 志不记其父祖之功德 也不提他何时因何故从岭南流入长安 显然 是有所忌讳 在唐代 南方尤其是闽广 剑黔的山区或半山区社会发展较为 落后 质人为奴 买卖人口 较为常见 这些现象在唐人文集和史志 中多有记载 谓闽为中官区薮 固然言过其实 京畿地区才是真 正的中官区薮 但诸道进献阉儿 闽 岭最多 却是符合当时社会 情况的 其二 良胄入侍 李辅光墓志铭 云 建中岁 德宗御宇 时以 内臣干国 率多纵败 思选贤妙 以正宫掖 故公特以良胄入侍 充 白身内养 李辅光为京兆泾阳人 其曾祖李望为华原县令 祖父 李万靖为泾王府长史 父李思翌为泾州仁贤府果毅都尉 世代为中 169 周绍良 唐代墓志汇编 下册第 2007 页 全唐文 卷二二七张说 颖川郡太夫人陈氏碑 全唐文补遗 第二辑 唐故骠骑大将军 杨公墓志铭 下级官员 所谓良胄入侍 即指征选中小官吏子弟入宫为宦官 唐 代的良胄入侍制度并非始于德宗时 早在玄宗甚至更早一些时候 就已开始实行了 如孙常楷 亦是泾阳人 其祖父以孝廉擢第 父为 右金吾卫中侯 家道丰足 孙常楷 年甫羁 而筮仕焉 显系幼年 入宫 孙常楷出身于这样的家庭 肯定不会因生活之虞而入宫 也 不是因家道中落而被迫入宫 他还有一位兄长任黄州别驾 说明其 家庭并未发生大的变故 因此 孙常楷仍是以良胄的身份而被选 入宫中的 时间在玄宗朝 梁守谦 安定人 其曾祖为左清道率府 长史 祖父为翊卫中郎将 父不仕 梁守谦 爰自弱冠 节行孤高 起 登内朝 便处要地 贞元末 解褐授征事郎 内府局令 充学士院 使 象梁守谦这样一入宫便得到如此高位 大约是因其年龄偏 大 具有一定的学识和才干 又属所谓良胄身份 得到皇帝信任的 缘故 刘弘规 穆宗 敬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 云阳人 其父祖均为 中级军官 公十有五乃应选 在唐代象这样出身于中小官吏家 庭的宦官还不少 限于篇幅 就不烦再列举了 所谓良胄出身的宦 官 由于有一定的家庭背景 且多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 又是专门 选征入宫的 故提升较快 如李辅光历任鸿胪礼宾使 弓箭库使 内 侍 左武卫大将军等职 孙常楷历任内寺伯 内常侍 监军使等职 梁守谦为中唐时期著名大权阉 充任过知枢密事 右神策军中尉等 要职 曾拥立过穆宗 文宗两位皇帝即位 根据碑志记载 以良胄身 份选入宫者 多在京畿地区 范围再大一些也不出关内道 其他诸 道人数极少 这是由于这一区域靠近长安 对选征对象容易了解 且就近选征比较方便 可以不事声张 不至于惊扰全国的缘故 这 是唐代宦官中关内道和京畿地区人数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 宦官大肆收养子女 并形成社会风气 以至于成为宦官 170 全唐文 卷七一一 李德裕 唐故左神策护军中尉 刘公神道 碑 唐代墓志汇编 下册第 2103 页 梁守谦墓志铭 全唐文 卷四二九 于邵 内侍省内常侍孙常楷神道碑 的一个重要来源沟道 唐代宦官收养的假子 大体有两类情况 一 种是本来就是宦官 为了得到政治上的提携或生活上的照顾 自愿 充当某些有权势大宦官的养子 如高力士 本姓冯 认高延福为养 父 杨思 本姓苏 为杨姓宦官养子 这类收养关系的出现并不增 加宦官人数 另一种情况是宦官收养的假子并非阉人 收养关系建 立后 对其养子进行文化或某些专门技能的培训 然后受阉送入宫 中充当宦官 这类收养关系无疑是唐代宦官的又一新来源 如 田 令孜本姓陈 咸通中 随义父入内侍省为宦者 遂冒田姓 说明 先有收养关系 后为宦官 从碑志资料看 唐代宦官收养假子往往 并非一人 如大宦官杨志廉之养父杨延祚就收养了 6 个假子 杨志 廉为第六子 杨志谦本人又收养了 7 个假子 除一人非阉人外 其 余 6 人均入宫当了宦官 刘弘规也收养了 5个假子 全部入宫充 当了宦官 其养子刘行深至少也收养了 5人 宦官刘遵礼即为其第 五子 刘遵礼共收养了 4 人 全都都当了宦官 在唐代绵亘百十 年的大宦官家族还不少 这些家族全都是通过收养关系而得以延 续下来 除了上层宦官外 大批中层宦官也都纷纷收养假子 建立 了许许多多的宦官家族 关于唐代宦官收养假子形成宦官世家以 及收养的目的与社会影响 笔者已有专文论及 这里就不再赘述 了 唐朝在贞元七年 791 年 规定 内侍省五品已上 许养一子 仍以同姓者 初养日不得过十岁 这一规定实际上并未起到限 制作用 从已出土的唐代宦官墓志看 此后宦官收养假子非但没有 减少 反倒有增长之势 到了唐未甚至出现了收养数十人乃至数百 171 唐会要 卷六五 内侍省 唐代宦官世家考述 陕西师大学报 1998 年第 1 期 全唐文 卷七一一 李德裕 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 刘公神道 碑 金石萃编 卷一一七 刘遵礼墓志 全唐文补遗 第二辑 杨府君墓志铭 杨公故夫人 刘氏墓志 铭 资治通鉴 卷二五二 僖宗广明元年三月胡三省注 人的现象 如杨复光有假子数十人 其从兄杨复恭 又养子六百人 监诸道军 这些任监军者当然都是宦官了 宦官收养的假子虽 不一定都是京畿附近之人 然从常理推论应以京畿地区之人为主 因为他们不可能象皇帝哪样下令全国各地进献或选征阉儿 只能 就近认领 这也是关内道和京畿地区籍的宦官人数众多的又一个 原因 宦官来源沟道除了以下数种外 还有一些其他途径 如民间贫 穷之人因生活困苦而被迫受阉入宫者 犯罪官吏子弟被强制为奴 后自愿受阉者 或出于某种原因被阉割入宫者等 太宗时 罗黑黑 能弹琵琶 遂阉为给使 以教宫人 则是具有某种特殊技艺的人 因宫中需要而阉为宦官 唐代内教坊的供奉人员中象这类情况当 不止一人 因这些原因而入宫的宦官 其原籍虽不一定都是长安 人 至少也是生活在京师或附近之人 通过以上分析论述 可以清楚地看出唐代宦官以北方人为主 以关内道所占比例最高的分布状态的形成 既有地理方面的原因 也和唐代宦官来源沟道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既如此 为何却有宦官 以 闽 岭最多 的说法流传 要说明这一问题 必须从分析唐代宦 官任职情况入手 为了使分析更具科学性 对不知籍贯的宦官任职情况不计 只 以上表所列宦官的任职情况为例 以其所任的最高职事官和使职 官计 内侍省系统只计内侍监 内侍 内常侍等官 内诸司使系统只 计枢密使 宣徽使 弓箭库使 飞龙使 军器使 学士使等高级使职 禁军系统只计军容使 护军中尉 中护军 诸卫将军以上等官 上表 中符合这个条件的上层宦官共计 34 人 其中关内道所占比例最 高 北方与南方的比例分别是 73 5 与 26 5 仍是北方高于南 方 如将南北方籍充任高级官职的上层宦官分别与各自的宦官总 172 后村诗集 续集卷三 新唐书 卷二 八 杨复恭传 人数比较 北方籍上层宦官占其总人数的 41 南方籍上层宦官 占其总人数的 64 南方的比例远远高于北方 这种现象说明南 方籍宦官总人数虽然较少 但居于上层集团中的人的比例却相对 较高 这可能与唐代中期以来南方经济 文化发展较快 人口素质 有所提高有关 道名关内陇右河南河东岭南剑南江南 百分比47 6 9 11 5 9 6 11 5 需要说明的是 上面所说的这种比例不是上层宦官与宦官实 际人数之间的比例 而是上层宦官与中层宦官的比例 因为史籍中 记载有籍贯的宦官和已出土的宦官墓志均为中上层宦官 广大下 层宦官连姓名都湮没无闻了 更不要说保留籍贯情况了 正因为南 方籍宦官中的上层宦官比例较高 加之某些时期南方籍宦官在朝 中专权 如玄宗时的高力士 杨思 宪宗时吐突承璀 文宗时仇士 良 僖宗时的田令孜 杨复光等 除田令孜为蜀人外 其余都是闽 岭人 他们均是唐代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 在没有全面分析宦官 籍贯的情况下 仅凭直觉很容易形成宦官中闽 岭人最多的错误印 象 对于古人来说亦是如此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 西安 710062 174 5 On the Changes of Cotton Grow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Ming and Qing Times by LI lingfu The paper giv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tton growing in the Shandong Province including the per unit area yield the total output the index of consumption and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6 The Origin of the Ji Settlement and the Rise of the Ji City by Han Guanghui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Ji City has been discussed recently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materi al and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the paper mades investigation on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the area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Ji and Yan cities and puts forward certain new viewpoints 7 O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ve Places of Eunuchs in the Tang Dynasty by Du Wenyu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eunuch native places in the Tang Dynas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济南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 高速铁路运输
- 高速路机电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高速收费站文明服务课件
- 松材线虫病防治服务投标方案
- siyb考试题及答案
- 电网技术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电缆加工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电站防雷装置知识培训课件
- 电的基本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度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 18项医疗核心制度题库(含答案)
- 科技美肤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幼儿园开学安全第一课》课件
- 托幼卫生保健知识培训课件
- 2026届高考山东省启思教育高三暑假线上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
- 企业质量管理培训
- 《俗世奇人》整本书导读课件
- 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课件(初高中衔接)
- 幼儿园红色小故事PPT: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 社会学导论(第五版)孙立平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