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戏剧理论初探.pdf_第1页
应用戏剧理论初探.pdf_第2页
应用戏剧理论初探.pdf_第3页
应用戏剧理论初探.pdf_第4页
应用戏剧理论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SSN 2079 9608 print ISSN 2218 4155 online 2012 Hong Kong Drama Theatre and Education Forum Limited Hong Kong http www tefo hk The Journal of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in Asia Vol 3 No 1 June 2012 7 26 應用戲劇理論初探 陳韻文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電郵 yunwen chen 摘要 應用戲劇近年來在台灣被廣泛推廣 實踐於各個場域中 若干推動者和 參與者實際領受了當劇場與生活產生聯結 甚至對話時所產生的效益 有鑒於此 本文首先綜整國內外學界針對應用戲劇定義 內涵提出的描 述 闡釋 勾勒應用戲劇領域的輪廓 繼之關切劇場實踐的影響力與有 效性 從戲劇的本質探究應用戲劇的理論基礎 最後參酌相關學者的反 思 檢視與應用戲劇有關的議題 關鍵詞 應用戲劇 應用劇場 應用美學 8Research 研究 前言 19世紀末以降的前衛劇場實驗 多方探索 擴延劇場美學的可能性 及 至後現代劇場 明顯地打破了藝術類型 時代風格 劇場形式 文化區隔等 方面的界限 作品本身並不追求一個封閉性的 自主性的 有機性的整體 鍾明德 1995 頁215 後現代劇場的 跨界 可見於 藝術形式內容 的跨界 廣泛運用多元文化與多元劇場傳統 跨越劇院的高牆 藝術與生活的對話和辯證 虛構與真實的對話 辯證 陳韻文 2005 其中 藝術與生活界限的模糊化 使藝術應用於文化其他範疇並介 入生活 引發改變 即英國另類劇場與社區劇場導演 Baz Kershaw 1992 主 張之 以劇場做為文化介入的形式 隨著藝術與生活間的對話 辯證關係 與藝術的效能 efficacy 在後現代空間與後殖民時代的氛圍中備受關注 新 興的表演藝術理論 廣泛將傳統劇場研究 人類學 社會學 心理學和語言 學為劇場注入動能 並從各領域探究劇場作為公眾性綜合藝術的功能與價值 Carlson 1996 劇場人士 戲劇學者及其他相關領域的論者和工作者也 開始探討 開發戲劇 劇場應用性的潛能及其理論與實踐 praxis 有關應 用戲劇的劇場創作與研究在 1980 年代末期嶄露頭角 至 1990 年代正式登場 許瑞芳 王婉容 2008 頁4 在台灣 解嚴 1987年 前後的小劇場運動首先揭示了以劇場做為文化 介入形式 成為轉化社會政治之中介力量的藝術觀 接著 1991 年起 在文 建會推動下 地方政府將戲劇的軟硬體建設納入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文化產業 的一環 開展社區劇場運動 1996 年由鍾喬創立的差事劇團明確以 民眾戲 劇 的美學探索與實踐為使命 企圖 透過劇場的互動 達成教育 溝通和共 同成長的目的 差事劇團 2009 1999 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許多家庭 天倫夢碎 不少劇場工作者與戲劇教育學者投身災區家園重建工作 激發戲劇 力量的在地實踐 進而刺激 社區劇場 的意涵被重新探討 2001 年正式實 施的 九年一貫課程 將表演藝術納入正式課程 除了涵蓋戲劇知識技能的 學習 亦將戲劇視為 成就個人整體健全發展 的一種學習模式 廖順約 2006 頁59 上述場景使應用劇場 戲劇的創作與討論日益受到關注 2005 年 社區劇場資深講師賴淑雅發起台灣應用劇場中心 企圖在以 專業表演藝 術 為馬首是瞻的台灣 擴展 應用劇場 的整體能見度 及官方與社會的關 注 同時建立應用劇場專業人才的整合與交流平台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2009 另於 2005 2006 年先後更名或成立的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 Yun wen Chen 9The Journal of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in Asia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學系與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該系於 2010 年改稱戲劇學系 則通 過課程 研討會 工作坊 實習等形式 在學院裡探索應用戲劇的可能 應用戲劇儼然成為 戲劇界的新銳學派 借王婉容之語 劇場實踐 也蔚然多彩 然論者多針對應用戲劇大傘之下的特定形式 如社區劇場 博物 館劇場 戲劇教育 進行細緻分析 致統括性的理論建構與探討仍屬稀微 除 王婉容與容淑華分別在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和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 文教育研究所 以授課形式耙梳應用劇場發展源流與實踐形式外 僅王婉容 2008 應用戲劇的開創性與實踐初探 一文檢視應用戲劇的劇場美學與創 作方法 一來可能因為應用戲劇本非象牙塔裡的紙上論述 劇場的社會實踐先 行於理論建構 二來則可能緣於應用戲劇涵攝了非常多元的實踐形式 各形式 都有其自己的理論 論述以及專門的操作方式 其定義與內涵又不斷更新 是以尚未生成統括性的論述 然而 一如理論缺乏實務支撐會變得抽象難解 即便是最具反思性的實 務工作 倘若缺乏理論 也會遭遇瓶頸而流於重複 當代文化批評學者 bell hooks1 寫道 理論乃是關於我們如何觀看這個世界 為我們日常生活與行動指 出方向 不管是思想或是行動都不能沒有理論基礎 hooks 1994 理論與 實務並非獨立分開的思想過程或模式 一個以行動為基礎而另一個以省思為基 礎 它們唇齒相依而且經常流動 就應用戲劇言 理論建構的意義不僅在 為 什麼 為什麼戲劇在教育與社區脈絡中是重要的 與 如何做 人們如 何架構和組織他們的實踐方法 的問題間尋找鍵連點 將已然的劇場實踐予 以概念化和提出解釋 Nicholson 2005 其附加效益是通過論述將應用戲劇 領域專門化 突顯其創作與研究的價值 提供一種新的視野 迴向增益劇場的 實踐 為此 本文的主體分為三節 前言之後 首先綜整國內外學界針對應用 戲劇定義 內涵提出的描述 闡釋 勾勒應用戲劇領域的輪廓 繼之關切劇場 實踐的影響力與有效性 從戲劇的本質探究應用戲劇的理論基礎 最後綜整相 關學者的反思 檢視與推展應用戲劇有關的議題 應用戲劇概述 英國戲劇教育學者 Judith Ackyord 2000 在澳洲葛里菲斯大學應用劇場 10Research 研究 研究中心啟用典禮所做的演說中析論應用戲劇的特徵包括了觀眾參與和明確的 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即劇場影響力及於美學形式之外的信念 她並借表 演理論學者 Richard Schechner 1988 關於表演的取向係在 功能 娛樂閉聯 集 efficacy entertainment continuum 間游移的概念 闡述應用劇場與傳統 劇場乃連續體的關係 前者偏向將戲劇作為學習的媒介 後者偏向將戲劇視為 一種藝術形式 但都要求對劇場藝術的理解 另一位英國學者 Helen Nicholson 2005 在 Applied Drama the Gift of Theatre 一書中摘引若干英 澳學界對應用戲劇的描述 英國倫敦中央語言 與戲劇學校主張應用劇場實務是 與個人或特定社群共事時的一種介入 溝 通 發展 培力與表達方式 國際戲劇 劇場教育聯盟 IDEA 電子期刊 Applied Theatre Researcher IDEA Journal 闡述應用劇場乃 在非傳統脈絡的 劇場和戲劇 包括社區劇場 應用在商業與企業的劇場 應用於政治辯論與行 動的劇場 終身教育與學習的劇場 紐西蘭教育部認定應用劇場是 教育戲 劇領域的一個分支 實踐場域包括 商業 公司與社區 視角拉回至台灣 賴淑雅 2008 將應用劇場 泛指應用於社區 教 育 治療等領域的劇場模式 台南大學戲劇學者王婉容 2008 則綜整最普 遍之應用戲劇的定義為 以互動的方式達成社會參與及改革的主要目標之戲劇 和劇場活動 頁48 上列敘述或定義突顯了應用戲劇是為了特定的範疇 目的與觀眾所創造 的戲劇與劇場的演出 相信劇場表達及於劇場形式之外的力量 通常發生在傳 統的劇場之外且涉及與觀眾的直接互動 企圖藉由戲劇引發觀眾關切特定議 題 開啟對話 促成個人或社會在意識 態度甚或行為上的改變 為日常生 活發展新的可能 而非將劇院觀戲和生活中的其他面向切割開來 Jackson 2007 由於應用戲劇強調將戲劇應用在特定的場景 脈絡與觀眾 因應特定 的需要而籌劃設計 因此涵括了非常多元的型態 在國內外學者的相關論述 中 舉凡戲劇治療 心理劇 教育戲劇 教習劇場 發展劇場 監獄劇場 健康教育劇場 社區劇場 古蹟劇場 博物館劇場 老人口述歷史回憶劇 場 勞工劇場 青少年劇場 癌症病友戲劇聯演 更生人戲劇展演 社區表 演 社會改革劇場 整合鄉村發展劇場 衝突解決 調停劇場 過程戲劇位 Yun wen Chen 11The Journal of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in Asia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列其中 Ackyord 2000 Nicholson 2005 Prentki 表演是一種文化 的建構 也是文化生產的媒介 無法自外於它的社會 政治環境 為了發揮 表演的效能 表演中意識型態的交換必須處理觀眾的社會文化觀點 以及觀 眾的群體認同 或 Kershaw 1992 所謂 文本的脈絡性 the contextuality of a text 為此 南安普敦大學當代表演與視覺文化客座教授 Alison Oddey 1994 主張策劃劇場作品時必須以觀眾為念的工作倫理 策劃一個參與式 的劇場方案 使觀眾得以在其中進行選擇與決策 意味著在既成的歷史性素材 與現今社會 政治 經濟與文化氣候或現實間找到微妙的平衡 p 115 另一方面 亦有論者認知劇場藝術介入生活的歷程與方式可能是漫長而 幽微的 他們並不特別鼓吹觀眾以自我揭露甚至採取行動的激進方式來參與劇 場 反而主張觀眾在劇場美學中觀照自我的主動性 觀賞並非是某種被動 有待被轉化為活動的狀態 它是一種普遍的 情況 我們學習和教導 我們行動和求知 就如同觀者將舞台上所 見與自己在生活中所見所聞 所做所夢建立關連 每一位觀者在其 自身的故事中已然是為演員 每一位演員 每一個行動的人 亦是 同一故事中的觀者 引自 Nicholson 2011 pp 201 202 由此引申 劇場一旦為觀眾開啟 想像的參與 空間 容其觀察 選擇 與詮釋時 已然具有應用於生活的潛質 不必然得遷就觀演者的參與型態而消 抵作品的藝術性 綜言之 應用戲劇相信 戲劇是社群內的生活實踐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 生產者 作品往往以他們之間的社會協定為基礎 戲劇運用了文化中豐富的 象徵符號來呈現社會的多元面貌 既接合了戲劇情境與生活經驗 戲劇的假定 性並提供參與者超越現實的社會化情境 使他們得以超越現實去經驗不同的生 活 這些特質即是跨領域應用戲劇的基礎 而為使戲劇 劇場造成個人與群體 的轉化 必須根據特定社群所共有的關懷 需要及渴望而設計合宜的戲劇方案 或劇場作品 繼而透過參與式劇場的模式 讓所有的人可以選擇作為演員 也 18Research 研究 可以選擇作為觀眾投入其中 扮演生命經驗的主體而非客體 並且經由與他人 以及他人的想像共事 在團體的溝通 協調 合作中發展潛能 為未來的人生 作準備 應用戲劇 劇場評價探討 上節嘗試從戲劇 劇場領域的相關論述為應用戲劇建構理論基礎 本 節擬綜整國內外學者的反思 進一步檢視與應用戲劇 劇場有關的議題 應用戲劇近年來被廣泛推廣 實踐於各個場域中 其倡議者 體驗者與學習 者因為實際領受了當劇場與生活產生聯結 甚至對話時所產生的效益 大體 而言肯定劇場作為文化介入形式和改造個人 群體的力量 線上 應用與 互動劇場指南 Applied and Interactive Theatre Guide 發起人 Joel Plotkin 1997 相信應用劇場體現了 Brecht 以劇場改造世界的劇場觀 紐約大學教 育劇場學者 Philip Taylor 2003 認為應用劇場為社群創造了 轉化性的相 會 transformative encounters Nicholson 2005 將應用戲劇詮釋為 劇 場的禮物 gift of theatre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2009 宣傳應用劇場 是現代社會發展公民素養 平權觀念 人文精神 創新與批判思考的重要媒 介 倘以 戲劇 應 運用 影響 效果 代入關鍵字查詢國內近 十年間的期刊與學位論文 尤其是引介應用戲劇中特定劇場實踐形式 如一人 一故事劇場 論及戲劇作為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的工具與跨學科統整的平台或 劇場對九二一地震災民的療癒之效者 將發現它們普遍認可戲劇跨領域應用的 影響力與有效性 即便如此 應用戲劇卻經常被排除在劇場主流的論述之外 以 2006 年由 文建會主導 台灣大學戲劇系主辦的 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 為例 議程雖 涵蓋人文思維與美學概念的論述 卻未正視應用戲劇所開展的劇場風景 8 即 如台灣藝術發展協會 已終止運作 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台灣 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等單位自 2001 年起 先後以 戲劇 劇場與教 育 教育戲劇 劇場 應用戲劇 劇場 教育戲劇與劇場應用 為名舉辦研討會 與會者亦多為關切學校教育或社區劇場的教師 家長 社區 成員和研究生 專業劇場背景者實為少數 且主要來自兒童劇團或社區劇團 王婉容 2008 觀察 由於應用劇場明顯的社會改革與社會參與的創作目 標 常讓觀者和批評者誤認為其展演美學是次要的 甚或懷疑業餘人士和少數 劇場工作者共同的創作能力和成果 頁51 她進一步分析 這種批評觀點 Yun wen Chen 19The Journal of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in Asia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隱含著 應用美學比純粹美學為次 以及 藝術係由文化菁英與藝術家獨立 創造 等傳統主流戲劇美學標準的成見 頁51 事實上 這種現象並非台灣獨有 挪威應用劇場倡議者 Bj rn Rasmussen 2000 曾語重心長寫道 我從不覺得 應用 戲劇或劇場是個充分的詞 彙 因為我總覺得它有些貶意 暗示經過應用的原料是次佳的 不如其本質來 得血統純正 我認為 應用 的概念強化了權力遊戲中的低階地位 長期 投入應用戲劇並多次撰文 演講探討之的 Ackyord 2007 在近期的一篇論文 中耙梳應用戲劇 劇場一詞出現的背景及其語用發展 基於該詞可能暗示應用 戲劇的劇場實踐自成一格且在劇場範疇之外 對引介 使用 應用戲劇 劇 場 概念的態度轉趨保留 他們兩位都認為 將應用戲劇領域專門化固然意義 重大 但在應用戲劇與非應用 傳統劇場間創造一組新的二元對立組 存在著 強調實用性卻犧牲其藝術與美學特質的風險 除了應用美學本不受主流文化青睞 Rasmussen 2000 認為應用戲劇難 以立足於學術界 亦根源於它訴求 脈絡性 context related 在地性 here and now 與 互動性 inter active 的劇場美學 他分析 在應用 劇場 領域 編劇學 dramaturgy 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總是隨著不同的 新的情境脈絡而結構 重構 與傳統編劇學反覆設計與分析劇場各元素迥然不 同 p 2 誠然 應用戲劇突顯劇場作為一種對話形式的特質 從創作 排練到呈現 不必然包含外部觀眾 著重參與者經驗的分享與交換 珍視意 義建構過程中的自發性與自然性 這種美學固然折射多方觀點 落實了民主表 達的精神 卻也因為劇場實踐充滿不確定性和岐異性 且建立準則 canon 的概念與之牴觸 不易在學院裡傳授 有感於此 Nicholson 2005 主張 或許最有幫助的方式 不是將應用戲劇 劇場視為一種新的學術領域或一組 特定的戲劇性方法 而是一種推論的實踐 一種就企圖為他人生活造成改變 之劇場與文化實踐概念化與解釋的方式 p 16 除了名稱與學術地位的正當性 應用戲劇同時作為一種文化介入的工具 和一種藝術的形式 還存在許多有待思考的議題 就應用戲劇作為文化介入的工具而言而言 值得關注的是它究竟服務了 誰 又強化了誰的價值 亦即應用戲劇 劇場的品評 應涵蓋從其出發點乃至 成效的考察與反思 因為戲劇 劇場本是一中立辭彙 冠應用之名或行應用之 20Research 研究 實的戲劇活動 其出發點並非全為人道 淑世的 倘若接受應用戲劇是一種有 力的文化中介形式 當謹記它能載舟 亦能覆舟 可能挑戰文化霸權 也可能 是文化霸權的再製 Preston 2009 就應用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而言而言 如 Rasmussen 與 Nicholson 提 醒 美學自主性 意向性 互動性 甚至是自發性 可見於任何 應用 戲 劇 劇場佳作中 Rasmussen 2000 p 2 所有戲劇與劇場實踐形式都有 賴於投入美學的影響力與效力 應用戲劇也不例外 Nicholson 2005 英國 戲劇教育學者 Joe Winston 2009 省思 應用戲劇主事者 唯有充分關照到 藝術性與美學的議題 才是真的合於創作倫理 其作品也才能使觀眾投入 進 而向他們表述預定的目標 p 95 循此 即便應用戲劇 重視參與者在饒 富創意的劇場活動過程中 對自我的覺察省思 以及與團體的互動對話 其次 才是劇場藝術性的學習 賴淑雅 2008 在肯定常民生活美學的同時 美 感經驗的品質亦不容偏廢 亦即當運用戲劇作為一種工具以達成戲劇以外的目 標時 仍應確保作品形式的藝術性 因為正是在藝術形式中的工作歷程加深以 及強化了應用戲劇工作的潛能 Dunn 2011 Neelands 2009 結語 本篇論文的原始動機 乃是想藉由將應用戲劇概念化 專門化 提升應 用戲劇在台灣的學術能見度 並向投身於應用戲劇卻未受應有重視的劇場實踐 者致敬 然而 在寫作與反思的循環歷程中 益發意識到為應用戲劇作為 戲 劇界的新銳學派 除了當事者經驗到的發展困境 確實存在一些值得持續探 索與反思的議題 T S Eilot 1942 在詩作 Little Gidding 中寫道 我們不 該停止探索 一切的探索都將回到原點 全新的原點 若將本文前半針對應 用戲劇內涵及其理論基礎的探索喻為迎接新生 文章後半毋寧是為了這個領域 的成長 更審慎 務實地產生問題意識 為劇場以及學術的探索設立一個新 的出發點 借引 Ackyord 2000 在 Applied Theatre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一文的結尾 我們必須確保 應用劇場 的實踐的不僅止於模擬練習和角色扮演 它應是真正經過深思熟慮的 truly reflective 而且我們持續辯論 為何如此為之 p 6 Yun wen Chen 21The Journal of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in Asia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衷心期盼應用戲劇工作者與研究者能在持續而多元的實務與反思中 讓 應用戲劇在文化與藝術實踐上都能益發豐厚紮實 22Research 研究 註釋 1 Gloria Watkins 為美國當代極具影響力的非裔文化批評家 理論家 教育家 作家與詩人 現 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 筆名 bell hooks 取自祖母和母親的名字 用小寫表示重要的不是名字 而是其文章實質的內容 2 舉例來說 過程導向的形式包括了教育戲劇 過程戲劇 展演導向的形式包含社區表演 更 生人戲劇展演 心理劇 戲劇治療傾向於滿足個人需求 教習劇場 青少年劇場為預設教育 目標的形式 社區劇場 發展劇場在滿足群體的目標 博物館劇場 古蹟劇場則是為了達成 企業的或商業的目標 3 Schechner 在此指涉的是薩滿信仰中神靈附體的現象 4 美國藝術教育學者 Efland Freedman 與 Stuhr 1996 分析 現代主義相信藝術創作是一種獨特 的現象 大力提倡精緻藝術的地位 後現代主義美學則相信藝術是文化的產物 唯有透過認 識文化的本源 才能對藝術有深刻的了解 企圖打破精緻藝術和大眾藝術之間的存在界線 5 Bhabha 在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一書中闡述 beyond 既非新的視域 也非將過往拋諸 腦後 它是一個空間與時間交錯的擾動狀態 在複雜的變遷中涵容了差異與認同 過去與現 在 內在與外在 包容與排斥這些異質的概念 藉由將既有資源合一 並置與統整 賦予個 體新的身分定位 革新群體間合作與論爭的關係 6 多模態 multi modal 一詞借用自倫敦大學英語 教育學者 Gunther Kress 的社會符號溝通理 論 見 Kress G 2001 Multimodal Discourse London Edward Arnold 7 借教育學者 Jerome Bruner 之言 見 Bruner J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London The Ble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 文建會共促成了三次全國性的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 第一次 1995 以台灣小劇場為主軸 第二 次 1999 區分 專業劇場 社區劇場 和 兒童劇場 三個範疇 第三次 2006 則聚焦在 台灣現代戲劇的歷史書寫和編創新局 設計與技術如何創造驚奇 劇場裡的世紀 困境與出路 Yun wen Chen 23The Journal of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in Asia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參考文獻 差事劇團 2009 差事劇團簡介 差事劇團 取自 http www crossborder org tw modules news article php storyid 9 陳韻文 2005 風格的發現 西方表演藝術 教育部人文藝術網 取自http arts edu tw style index html 洪光遠 李百齡 吳士宏 曾蕙瑜 吳芝儀 譯 1998 戲劇治療 概念 理論與實務 原作 者Landy R 台北 心理 原著出版年 1994 洪素珍 楊大和 徐繼忠 郭玟伶 譯 2002 戲劇治療 原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