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明一中20142015学年下学期学段考试卷高二历 史文科试题本试卷共6题(第1题22分,第2题18分,第3题20分,第4题18分,第5题22分,共100分。)1.(22分)遏制特权,追求公平,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商君书 材料二 梭伦还颁布了一部新宪法,这部新宪法规定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梭伦以其流传下来的诗歌而出名的第一位伟大的希腊政治家,他的性格特征是中庸和正确的判断。梭伦使雅典避免了一次巨大的社会灾难,雅典在工商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改革。美jh布雷斯特德文明的征程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内容包括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同态复仇法、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第七表 土地和房屋(相邻关系):二、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十、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十二铜表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和商鞅对奴隶主贵族的不同态度,并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3)据材料三,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进步意义。(8分)【答案】(1)措施:材料一是奖励军功;材料二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材料三制定成文法。(6分)(2)梭伦改革: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商鞅变法:废除(或打破)奴隶主贵族特权。(4分)成因: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梭伦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所处时代不同: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处于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4分)(3)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轻罪重罚;量刑、判罚皆有法律依据;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分)。意义: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4分)【解析】考点: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罗马法。(1)根据题干“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材料二反映的是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2)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梭伦改革是中庸的一次改革,限制了奴隶主的特权,但是并未剥夺。原因要从商鞅和梭伦代表的阶级利益和当时的各自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3)解答此题需要高度概括材料的内容并且依据所学知识,十二铜表法具有内容广泛;条文清晰;轻罪重罚;量刑、判罚皆有法律依据;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等特点。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的基本法。2.(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尽管遭到美国和欧洲的强烈反对,但俄罗斯武装力量仍果断进驻克里米亚多处战略要地。2014年2月28日以来,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黑海舰队率先行动,随后俄军从海空同时大举增援。正如路透社所言,与160年前同英法冲突时色厉内荏的俄国相比,经过精心准备的俄军面对西方压力时,己表现得底气十足,毫不示弱。环球时报(2014年3月3日)材料二 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材料四 他们(日本新领导人)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明治时期的政治家赞成神道教为国教,因为神道教认为国民与天皇是一致的,认为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相对于今天的“底气十足”,为什么160年前俄国却是“色厉内荏”?(4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扼要说明亚历山大二世“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4分)(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以及日本“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的主要表现。(10分) 【答案】(1)西方主要国家已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4分) (2)“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指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分)“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最的封建残余。(2分)(3)表现:经济上,采取政府扶植保护资本主义发展的“殖产兴业”政策;军事上,宣扬军队必须效忠天皇的忠君思想(或武士道精神);文化上,采取“和魂洋才”的政策;宗教上,利用神道教,促进了民族统一;教育上,强调促进国家利益;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10分,答出其中五点即可得分) 【解析】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1)本题以当今的热点问题为切入口考查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853年俄国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以俄国的战败结束,原因主要有,一俄国沙皇专制和农奴制造成俄国落后,二英法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快速。(2)本题考查了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辩证评价。1861农奴制改革是亚历山大二世主持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既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又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局限性,材料中他望着“未来,过去”分别指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本题实际上考查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即维新的保守方面。回答时要注意回顾教材所体现的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知识,同时联系材料“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归纳总结答案。3(20分)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1)材料一、二作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4分)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4分)两位作者有何共识?(4分)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4分)【答案】(1)不同: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或历史原因)。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或现实原因)。(4分) 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 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4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如果认为材料一分析更合理,理由充分亦可得分) (2)侧重: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4分) 共识: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4分) (3)原则: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解析】考点:戊戌变法。(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是不同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总结。二者各有千秋,并没有谁对谁错。其中材料一侧重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侧重于社会环境。在回答谁更好时需要学生能够言之有理,不必选择材料二,材料一也可以。(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对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的一个总结。二者针对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理论。材料三侧重于对于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在共识方面,主要是都认为戊戌变法对传统的思想有一定的冲击,对近代化进程有一定推动。(3)本题考查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客观,要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个人情感因素。其次要辩证的分析问题,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从正反两面考虑。而且要结合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要放在具体历史荒井下考虑。4.(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9年7月10日,是“新教的教皇” 加尔文诞辰500周年。恩格斯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烤了他两个钟头”。引自搜狐网2009年7月9日新闻材料二 明治初年的“神佛分离” 和“废释毁佛” 是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门槛和基础. 当时举国疯狂砸毁佛像,勒令大批和尚还俗,强制幸存的和尚蓄发、娶妻、吃肉喝酒,禁止取法名等等。同时解放神道教,禁止佛教用神道教神做护法神,以神道教为国教,强制佛教寺院必须悬挂天照大神的神符。引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 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避免触动宗教,希望能在不进行宗教改革的情形下富国强兵,结果这些变法都夭折了。引自闲话宗教与改革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为什么被称为“新教的教皇”?(2分)加尔文为什么要迫害塞尔维特?(4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日两国改革对宗教的态度。指出形成两国对宗教迥然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改革宗教政策的影响。(4分)【答案】(1) “新教的教皇”:加尔文创立了加尔文教,成为政教合一政权的最高领袖。(2分)“迫害的原因”:塞尔维特是人文主义科学家,反对加尔文教观点;加尔文教推行镇压宗教异端的政策。(4分)(2)态度:日本推行“神佛分离” 、“废释毁佛” ,以神道教为国教。中国改革中避免触动宗教。(4分)原因:佛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武器,影响日本改革的进行。中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均要求维护清朝统治,佛教对统治有利。(4分)(3)日本废释毁佛,解放了思想,但造成佛教文化严重破坏;中国不触动宗教,导致改革失败。(4分)【解析】考点:宗教改革。(1)第一小问是外延式问题,要联系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结果来回答;第二小 问,要联系塞尔维特的主张回答。(2)第一小问是内涵式问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关键词,摘录下来回答;第二小问,要联系佛教在中日两国的不同状况回答。(3)是 内涵式问题,评价要一分为二。5(22分)法制建设是政治文明的坚实基础。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有生法,有守法(执行法度),有法于法(遵照法度行事)。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管子 材料二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三 1563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劳工法。1517世纪中叶,英国的劳工立法试图通过强力使雇佣双方恪守法律规定,没有体现雇佣双方个人自由选择的可能。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重要的旨在纺织业中缩短学徒的工作时间和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的职业安全卫生法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是现代劳动法的开端。1833年,英国诞生了第一个有效的工厂法。废除以管制为特点的家长式立法,为劳资关系松绑,成为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立法的主要内容。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工人获得了与雇主平等的政治与法律地位; 雇主责任法 等一系列保护性立法进一步限制了雇主的自由,使其不能再任意侵害工人的利益; 工会的合法地位以及集体谈判的合法性得到确认。1959年英国修正了工资委员会法,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1964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 1972年颁布了劳动合同法; 1974年颁布了技术安全和生产卫生法; 1975年颁布了就业保障法等。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比较论责任和管子两书对法律认识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的劳工立法有哪些突出特点?(6分) 【答案】(1)同:都重视法律,肯定法律的作用,认为法是天下人的行为规范。(2分) 异:制定法律的主体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