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三教《云雀的心愿》的思考.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三教《云雀的心愿》的思考.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三教《云雀的心愿》的思考.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三教《云雀的心愿》的思考.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三教《云雀的心愿》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磨课中历练 在反思中提升三教云雀的心愿的思考 这学期,我校举行了“武进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活动围绕主题“科学童话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开,教研组全体成员与有关专家、分管语文的校领导共同研究,与上课老师一起体验教学的全过程,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在一次次的磨课中,我们感受着集体合作的快乐,感受着在思维不断碰撞中所实现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两堂课在反复的试教中改动了六次,其中三次进行了大的改动。大到环节,小到细节,无不体现着集体的智慧。活动取得了成功,受到了观摩者的一致好评。作为上课教师吴君妤的一位师傅,我在这次的活动中可以说经历了同样的磨练。思考、行动、调整正是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与经历,我们才有了真切的体悟:一教云雀的心愿:感受“人文”的魅力,沐浴“人文”的光辉第一次试教云雀的心愿,我们反复地阅读了语文课程标准,把目光锁定在一个热点话题上,这就是“感悟”。我的初步认识是:“感悟”是相对于“人文”而言的,它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事实上,读完一篇文章,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什么词句,而是文中所折射出来的比较笼统的“情”、“理”、“意”、“趣”等,即人文感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悬念揭题。二、初读课文,说感受。三、再读课文,说感受。(课文哪些地方让你心情沉重?为什么?) 四、拓展思考:在生活中,你还了解或经历过哪些环境“悲剧”?五、延伸升华。播放课件:森林被乱砍滥伐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问:读后有什么感受?请你为森林设计一句环保广告语。 在实际教学中,吴君妤老师又注意捕捉“战机”,不失时机地“煽情”。孩子们的学习非常投入,特别是目睹了洪水泛滥的画面后,不少学生都流下了眼泪,纷纷谴责人类破坏环境的可恨行为。有个学生联系生活,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痛心,咱们马杭不再是以前的马杭了,天空不再像以前那么蓝了,采菱江的水也不像以前那么清了,作为一名马杭人,我真惭愧啊!” 这样的场面,恐怕是很多老师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当时的我们确也曾经陶醉其中。但后来经过张新东老师的一番点拨,我们重新审视了这堂课。在反思中隐隐感觉到一种不安:这样的教学似乎少了一点“语文味”。虽然学生说得比较充分,但说的内容大多离“本”太远,课文中大量的规范的语言文字没能让学生反复诵读、积累和运用。这样的“说”即使再精彩,其实还是停留在一种浅层次上。看来,这样的“感悟”未免虚空了些。语言文字毕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学生感悟人文的基础,语文课怎么能把“语言文字”给丢了呢?这是语文课还是环保主题中队会呢?语文课就是这样的感悟人文吗?我越琢磨越感觉不对劲,于是着手进行第二次试教。二教云雀的心愿:“得意”也要“得言”,“工具”更须历练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一种倾向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掩盖另一种倾向,矫枉过正,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新标准颁发后,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立即转移到了语文课程中“人文”教育的一面,其间也难免会出现“工具性”落实不力的现象。其实,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等人文因素主要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的,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载体去放大“人文”,那么就会改变语文课程的性质。因此,无论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增加,外延如何扩大,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了语言文字,也就失去了人文感悟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考,第二次试教云雀的心愿时,我们对第三个教学环节作了调整,加大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调整后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这样的两部分:一、赛读、说话: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说话。二、再读深究1、读了课文,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三幅画面?( 沙漠:黄沙漫天 大河:洪水泛滥 森林:凉快美丽)2、想像练说。(1)沙漠和大河:假如他们会说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2)森林:面对这凉快而美丽的森林,你能赞美一番吗?二读课文后,我们特意安排了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一是课文中确实存在着诸多的因果关系,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通过比赛这一方式增加学生的读书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更好地巩固“因为所以”这一表达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为后面的深入感悟作好扎实的铺垫,从而实现课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纵观两次想像说话,一去初教云雀的心愿时的“环保味”,孩子们的语言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了。有学生这样赞美森林:“啊,绿色的森林!你是那样美丽!在你的怀中是那么舒服!”“森林,我要把家安在这里,永远伴你身边,不想再去别处了!”在想像沙漠说话时,有学生说:“人们啊,我真不理解,你们为何这般残忍?我原来也是美丽的森林,让你们呼吸新鲜的空气,你们为何乱砍滥伐,让我变成这种样子?”可以说,这样的“感悟”不仅升华了孩子们的情感,提高了认识,而且发展了孩子们的语言,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这样的课,语文味就厚重了许多,“人文”的感悟也就不再那么单薄。反思四次语言训练:用“因为所以”说话。赞美森林。沙漠和大河会对人们说些什么。设计环保广告语。第一次因有课文内容做基础,所以学生说得较全面,而后面三次总有点美中不足。大多数学生的语言比较单一,除了前面较精彩的几位外,大多数学生只是限于“绿色的大森林,你真美呀!”“可恶的人们,你们真不该这样对待我呀!”等干巴巴的一句。包括环保广告语的设计,学生的语言也是相对集中,无非是“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爱护森林,人人有责!”等等,有些还和前面的说话内容产生了重复,这样的训练似乎也少了一些东西,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一味地让他们去表达,但没有给他们以更细更实的指导,没能从课文语言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达。一句话,吸收内化的问题没解决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米”,让他们品尝“有米之炊”的香甜呢?如何让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得更实一些?如何充分发挥好课文的“例子”功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得更加自然、和谐呢?我们又陷入了沉思。三教云雀的心愿:让“感悟”在“工具”和“人文”的世界中自由徜徉经过前两次教学,我们进行了长长的反思: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人文吗?“感悟”就是指感悟“人文”吗?“感悟”中就不能有“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孰轻孰重?困惑中,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哲学。语文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好比哲学概念中的“物质”和“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基础,物质决定着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升华。同样,语文中的“工具性”是第一性的,“人文性”是第二性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所在,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却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工具。从这一点出发,小学作为学习母语的起始阶段,就更应务实些,应引导学生牢牢地抓住几乎人人经过努力都能把握住的语言现象及其规律,说白了,即工具性,而不是过早过多地让他们去感悟尽管付出努力却不一定就能悟透的人文性。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只让学生去积累运用语言,只抓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事实上,人文性一直就寓于工具性之中,抓住了工具性就有了感悟人文性的物质基础,就等于抓住了人文性。“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吗?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决定把最后“设计环保广告语”这一环节改为“设计一份保护森林的倡议书”,其它环节和第二次一样。具体教学环节如下:一、悬念揭题二、初读课文,说感受三、赛读、说话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说话四、再读深究1、读了课文,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三幅画面?( 沙漠:黄沙漫天 大河:洪水泛滥 森林:凉快美丽)2、想像练说。(1)沙漠和大河:假如他们会说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2)森林:面对这凉快而美丽的森林,你能赞美一番吗? 五、拓展思考在生活中,你还了解森林的哪些作用呢?六、延伸升华想一想,关于保护森林,你想对全校同学发出怎样的倡议呢?从设计意图上看,这一次和第二次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上有了更为明确的思路,在指导策略上更加注重一个“实”字,一切从课本语言出发,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巧妙地让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的规范语言,让“感悟”落到实处。2006年3月29日,第三次教学云雀的心愿是武进区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正式举行。这一次,当教学进入“想像说话”环节,学生的语言比较单调时,老师就没有急于让学生一口气往下说,而是立即话锋一转:“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然后,再让学生起来赞美,结果他们的发言赢来老师们的阵阵掌声,有的说“美丽的大森林,我爱你!你像一台巨大的空调器,冬暖夏凉,真是太舒服了。”有的说“你是一个巨大的水库,到了汛期,雨水大多能被你储存起来,下游的大河就不会泛滥成灾了。”当教学进入“假如沙漠会说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之时,因有“前车之鉴”,老师便果断地按照我们课前的预设调整了思路,没有急于让学生先说,而是巧妙地引导他们再读课文,让他们“请作者来为自己帮忙”,暗示他们可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来说。看似简单而无意的一个转换,却是一种全新理念的体现,而同时带来的教学效果更是立竿见影。听!孩子们的语言多么鲜活!“人们啊!想当年,我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给你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可是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一点不懂得去珍惜我,在你们的乱砍滥伐之下,我就慢慢变成了贫瘠的沙漠。我多想永远留在你们身边,可是你们就这样把我给毁了。”到最后“写倡议书”时,老师更是有的放矢,让学生们在读中感悟,在悟中表达,再次为他们搭建了语言实践的平台,他们对文中语言已能灵活运用,他们与课文的对话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个个激情澎湃,将对森林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及对人类自身的谴责,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喷发出来“同学们: 冬去春来,当杨柳抽了嫩芽;桃李打了花苞,松柏披上新皮袄时,你是否为这一抹新绿而感到欣喜?盛夏,当榕树为你撑开绿伞,柳树为你翩然起舞时,你是否感到惬意、舒适?深秋,金黄的树叶,纷纷告别树妈妈,为我们铺上厚厚的地毯时,你是否捡起了一片树木写给大地母亲的信?严冬,松柏在寒风中挺立时,你是否为它们的精神所感动?是的,正是树木无私的奉献,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同时,树木是“噪音消除器”;是“空气净化仪”;是阻挡沙暴的“排头兵”;是预防洪水的“先行者”;是人类的“遮阳伞”;是“大水库”, 是“空调器”。树木美化了城市、乡村、山川、河流。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才会有清洁的空气;会有饱含活力的城市,生机勃勃的农村。有了绿色,就会有五彩缤纷的花朵;美味的果实;小鸟的啾啾。这“绿色的银行”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当你迎着春风放风筝时,你是否看到附近的树枝因风筝的缠绕而出现的累累伤痕?当你帮妈妈晾晒被褥时,你是否听到不甚粗壮的小树因被扼住咽喉而发出呻吟?当你遇到周围的人正在破坏树木时,你是否因为事不关己而无动于衷呢?那么,请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吧:每年全世界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有1/3的土地正面临着沙漠化,受沙漠化威胁的人口约9.6亿。纵观全世界,再来看看中国的这些同样令人不寒而栗的数字:我国有13个省区的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如不治理,不出十年将有1/32的土地沦为沙漠。 同学们,看了这些数字,你是否感觉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为了大自然的肺,为了绿色,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向全校少年儿童发出倡议:(1)请爱护每一棵树,宣传保护树木的意义。(2)杜绝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从我做起。(3)在美好的春天里能铲一锹净土,担一泓清泉,连同我们警觉的意识与深深的祝福浇灌在小树的心田,让小树能和我们一起长大。”虽然较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有着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但语文并不等于人文,人文较之语文有着更为宽泛的内容。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爱的举动激动人心的掌声,慷慨解囊的捐助,拔刀相助的壮举无不体现了人文的“魅力”。语文就是语文,只不过是较多地体现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人文绝非语文一科能够独当其任,谁能说思品、社会、自然中没有人文?谁又能说数学、音乐、美术中没有人文?因此,语文应当保持固有的个性,它首先是作为一种语言存在的。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其最核心、最本质的成分还是语言。而“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于民族精神的力量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生活”。母语教育学什么?无外乎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语文素养,濡养深厚灵动的文化内涵。即使同一篇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阅历太浅,实践太少,对文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较难把握;对中学生来说,可能就比较容易;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就会理解得更为透彻和丰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以后的岁月中还会有更深更新的认识,有时也许一生都无法感悟清楚。但课文中规范的语言文字,小学生完全有能力模仿运用,并且毫不比中学生逊色。我们何不趁此良机多给他们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呢?难道只有等到完全理解了才能运用吗?当然,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更应注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