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追寻语文教学敞亮的境界.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追寻语文教学敞亮的境界.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追寻语文教学敞亮的境界.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追寻语文教学敞亮的境界.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追寻语文教学敞亮的境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且行且思 追寻语文教学敞亮的境界摘要:拜读魏星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寻求语文的敞亮境界】后,收获颇多。本文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对“敞敞亮亮”教语文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理论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寻语文的敞亮境界。用自身的实践,提出教师如何才能过上敞亮的教育生活。关键词:敞亮 遮蔽 语言实践题记:尽管是理想,我还是想无限接近多次读魏星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寻求语文的敞亮境界】后,心潮澎湃;新课程实施,“惰性的平衡”被打破以后,课堂中的“浮”、“虚”、“闹”、“杂”等诸多问题也来了,到底是“什么把语文遮蔽了?”魏老师结合真实的案例理性分析,寻找原因、出路。他从“语言即人、即存在”出发,在语文的“本原”处进行思考,让言与意演绎语文的精彩,提倡用“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儿”,描绘出了“敞亮的语文”的美丽景象。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何尝不在脚踏实地,苦苦追寻呢?要想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精彩,教得艺术通透,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每个学生学得轻松、简单、实在,则是我们可以追求的目标。一、听:课堂的“遮蔽”与“晦暗”。作为一个喜好听课的学习者,我在听、思、辩中逐步发现,部分课堂似乎走进了老街深巷,学生觉得晦涩,无味,逐渐失语,逐渐淡出课堂。在泉城一课中,有关于泉水的流动形态的四个词语:“涌”、“汇注”“喷吐”“冒”。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采用了同一种教学模式:说说这个词的意思看投影片读读句子。学生除了看图片时“啊”的一声赞叹,越读脸上越无表情,声调越拉越长。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解读到诗中透露了自然的景色美,也透露了人的创造美,于是教者在学完全文后,问:秋天的美仅仅是因为景色吗?学生猜心思,茫然摇头。教师激情讲述:金色的秋天,苹果、葡萄、高粱丰收了,这一切不都是因为有人在创造吗?所以,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那都是因为有人在创造。秋天美,人更美。指令感情朗读全诗。学生不明所以,低声读了起来,散乱而无滋味。一位老师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简介诗人杜甫,分两步走:学生交流,大部分学生捧起“课课通”支离破碎地读上几句教师用几乎不变的教条式语调介绍杜甫。学生默然。听过多次伊索寓言的常态课,很机械地把三则寓言活生生地割裂,像屠夫;辛苦地抓住词句去理解故事,僵硬地交给学生一些哲理,生拉硬拽,像樵夫。于是属于寓言的“好玩”就这样被无情的分析与逼迫的背诵抹杀了,课还没有结束,学生们就没兴趣去读这“看似短小实则深奥”的文字了。铃声响起,老师再推荐阅读伊索寓言集时,部分学生甚至收起了语文书,玩了起来。每次听到这些课,我就不由自主地循着魏老师的指明的前方,思索是什么把语文“遮蔽”了,是什么使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如鸡肋,无滋无味?第一,“表层化”的教学遮蔽了语文。如泉城一文中的词语教学僵化,词语的意思、画面,用法没有揉为一体。而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说意思,看画面,读句子,这其实是不用老师教的,学生通过自学也能达到这个程度,因为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是“接受性的”、“一读自明的”;是一种“从表面到表面滑行”的解读。这样浅层的教学无法进入学生的心灵,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第二,机械教条遮蔽了语文趣味。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杜甫的介绍仅仅在“读资料”中完成,呆板机械,了无生趣,使语文教学误入“黑箱”状态。第三,功力利主义遮蔽了语文学习的实质意义。如寓言的教学,教师很辛苦地教,很疲惫地授,孩子记住了几条“寓意”,只能勉强应付考试。在没有在语言文字的“言”与“意”中碰撞,没有学生活跃的思维过程,孩子对文字不感兴趣,渐渐丧失了课外阅读的兴趣。第四,教师思维遮蔽了群体思维。只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没有顾及和考虑孩子的实际与要求。如秋天一文的教学,纯粹是猜心思式的问答,强加给学生“秋天因人的创造而更美”的教师解读。魏星老师还提出:“关于语文”的东西遮蔽了“语文”目标的达成,功利主义、技术至上、机械教条、伪科学等因素,把具有生命灵性和生活意义的语文,把具有诗意、幸福感和自由精神的语文遮蔽了二、思:“敞亮”的教学境界。魏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把儿童自身的内在言语热情引导出来,把语文学习内在的规律揭示出来,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提升出来。从而给学生带来意味深远的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循着他的指引,在实际教学中提炼出自己的思考。读好教材,“直面语言”。 让语文姓“语”,必须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间彳亍、思考、感悟,带学生亲近语言、沉潜于文本语言的内部、涵咏一字一词的生命,让学生在倾听、吐露、表现的“语文状态”中,吸纳文本语词,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良好语感,自我意识、存在价值得到展现、得到生长。语文教学本体就是语言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因此,教师要充分解读好教材,深邃挖掘文本,捕捉到语言内核,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深入浅出,而不是追求新形式,简单贴标签。只有心中装着人的跳动的生命与真切的感受,装着对语言的优越感与由衷热爱,才能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活动让言与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高屋建瓴地感受、理解和拥抱语言;也才能进入意义明了的敞亮境界。 读好课堂,“直指心灵”。中国文学是一部人类心灵的矛盾、挣扎、彷徨、超越的历史。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与人的心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语文教学应以语言作为载体,揣摩言语动机、语词意味、创作状态等,触摸文本、作者、编者、时代的心,走进“文本语境中的心灵”,用心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从而在发现、深化、表达中掌握表达方式。课堂是流淌的小溪,有着无法“规定”的美,动态也好,生成也好,要求教师发挥“我”的主体性,引领学生穿越语言文字,揣摩语词意味,关注创作状态,凭借文本的语料以及文本承载的“文化背景”,指向学生的内心生活和心灵世界。让生命的个体受到情感的冲击、精神的震撼,从而使学习的经历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 读懂学生,“直通生活”。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语文离不开汉语语境、人类文化、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言语生命精神这些根基和原点。诚如李海林先生所说:“语文素养就是人的语文生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和修养。”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状态,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让作品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产生“碰撞”,在准确把握文本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开放语文课堂的精神空间,拓展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变革语文课堂生活的方式,建立起学生渴望的敞亮的语文生活状态。三、行:敞敞亮亮教语文。基于以上认识,改进设计,怀着对某个环节或整个课堂的“再设计”,走上了追寻之路。点燃词语的温度与亮度在泉城一课中,“涌”、“汇注”“喷吐”“冒”四个词语都是动词,先让孩子读句子,圈出词语,欣赏图片。接着捕捉生活镜头,“涌”字结合下课铃响,同学涌出教室的情景,“汇注”借助我校做早操时,各路中队从各个方向“快静齐”来到了绿茵场在这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把握词语的意义,然后再回到文中,说说泉不同的流动方式,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与泉的形成,泉水的流动有关。最后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辩一辩,说一说这些词的意思和用法。有的学生采用的情境描述,有的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最奇妙的是几位同学合作下的简笔画。“涌”,画上许多点子往上冒,水那么急,一点一滴,好象珍珠;“汇注”让五个箭头往中间集中,画就像花,很美;“喷吐”用力度画出泉水从“虎口”里射出,如天女散花;“冒”,把粉笔横过来,水花往四周翻滚。四幅画很清晰地印在孩子心中,泉美就不模糊了。即使是词语也可以形成美丽的画面,以点染词语的色彩,开掘词语的深度。这样想来,直面文本的语文需要的是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只有直面语言才能教得自信,教得敞亮。找到教学的眼睛秋天一文以简练生动的文字描绘秋景,这一点毋庸置疑,学生一读就懂,可是如何让学生跳一跳,感受到景美人更美,景与人美得相得益彰呢?课文第六节表面在写秋风秋光,但“借物抒怀”,强烈的情感引发了感觉的变异,这恰恰是作者言语独特、创新之处。破解这个难点就从此下手,但关键是找到发窍点:我把这个点建立在学生爱说爱读会理解的第四第五小节处,苹果嚷着:“我成熟了!”葡萄嚷着:“我成熟了!”玉米说:“来摘下我吧!”,高粱说:“快来丰收吧!”他们这些急切的话语,农民伯伯听到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听到了”。然后进一步调细学生的语言感觉:读一读上下文,在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思索片刻,有孩子说:农民伯伯听到了,他们来到田野,快乐地大丰收,虽然汗流浃背,但很高兴,因为诗中说:“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继续加温,把所有学生的感觉带进文本:请大家读一读这两句话,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一来,大部分孩子都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了秋天因为勤劳的农民伯伯而更美了。在此基础上,请孩子们再读第六小节,说说农民伯伯“听到了”的其它理由。于是学生理解了“柔韧的梳子”,就是农民伯伯的镰刀,就是农民伯伯的劳动工具。“井井有条”是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学生的思维不断伸向文本语言的深层,向着文本心灵和情感深处不断探索。由此看来,语文教学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的语言,关键是要找到“教学眼睛”。“教学眼睛”是课堂的灵魂,是文本的情感密码,是文本的关键词句,是文本的核心知识是那些最具有刺激性、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是那些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激情和才智去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学文眼”有这样几个特点:在文本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感悟、探究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把语文放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中逢古诗教学,老师就会洋洋洒洒地介绍诗人,学生的大脑中却是“雁过无痕”。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时,我把杜甫的介绍放在文化背景中,先让学生交流对杜甫的了解。学生知道“李杜”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也知道杜甫的“沉郁顿挫”;还知道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我在总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段话: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被他写进了诗中,所以他的诗是抑郁的。话说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成天寻欢作乐,不务朝政,使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公元755年开始,安禄山、史思明先后谋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数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也未能幸免,“茅屋为秋风所破”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直到公元763年,唐朝军队才将叛军打败,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当杜甫听到这一胜利的消息后,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每讲到一句杜诗,就在投影上呈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具体的诗句中感受到了杜甫诗歌“写实”“沉郁”的特点,而且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感受到当时的战乱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为理解杜甫在“初闻”“收蓟北”的消息后的“喜欲狂”打下基础。母语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教语文,绝不是穿靴戴帽,再外加什么东西。教材已经把文化固在其中了,最主要的是深究“底里”,把文本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抓住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语言,从内向往,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把握了文章的语言因素,就是把握住课文本的精神力量,做到“自然通透”,寻求敞亮。用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既包括教材的文本内容,也包括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内容。但我们要注意用精、少、活的“主问题”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现一条高速公路,带他们到路口,激活思维,获取丰富的学习信息,让学生的思维去蔽,深入到探究的内核。魏星老师在充分解读伊索寓言的基础上,教学分三步走:异中求同,提出话题;同中求异,细读文本;异中求同,整体建构。课堂围绕“谎言”设计问题“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把三则看似无关联的寓言的深意挖掘了出来,“谎言”像一根奇妙的线,把字字珠玑,章章锦绣,串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四、寻:理想的敞亮的教育生活。解读文本,豁朗中教学。钻研教材时,不妨把教参和自己熟知的解读“搁置”起来,摆脱惯常,超越偏见,以“陌生”的眼光去看。“还有什么样的解读”,“还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从而改变固化思维。唯其如此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感悟,进而让学生的“个体文化性格”从套话中解放出来。在钻研一篇教材时,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理解,一方面必须关注语文课程的“价值理性”,必须对“教什么”、能够开发出哪些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进行选择,并站在学生如何读、如何写的角度进行设计,让“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进入“学生体验的语文课程”。唯有自觉的课程意识,才能够真正通向敞亮的教学境界。设计课堂,调控下教学。一堂课要有一个战略性思维,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做根据地,形成教学主线,然后左右逢源,适度拓展,立体展开教学过程,用智慧营造出一个有张力的思维和情感磁场。爱如茉莉在张学青老师的课堂中分四个板块:“这也叫爱”之问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