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写生与创作.doc_第1页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doc_第2页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doc_第3页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doc_第4页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 1、定心静观: “万物静观皆自得”;“静坐、凝神、存想”不要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要寻找内涵的、本质的规律和奥秘。正如常说的:“心有成见,视而不见”,所谓成见,就是说,你只看到表面的一些现象,就认为您对它的整体以及内部规律都了解了,就认为它非常简单。所以,有了成见或一般的常识性认识之后,在写生的时候就观察不深入,所以,成见和常识是写生时候的最主要的障碍。要剥开常识和成见的表面,去观察内部的规律,自然界的规律都是内涵的,要把眼前的一切对象都看作是生疏的,要加以重新认识,使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感觉之后,再开始描绘。 2、凝神构思: 好的作品是“若不经意”,但是,若不经意,并非是真不经意,是“经意之极,若不经意”。 3、意匠加工: 意匠是艺术家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手段,也是一个艺术家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意匠是创造意境的必要的加工手段,中国艺术长于大胆剪裁,有时候几乎剪裁到零,所以中国画上经常有大量的空白,这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处理是完全一样的,即,以虚代实。 4、夸张: 夸张是感情强化的表现,在感情上给人以最大的满足。具体到画面上,要密处更密,疏处更疏。强化与减弱。 5、山水画的透视: (1)“三远”法:“自下而观其上,谓之高远”(仰视);“自前而观其后,谓之平远”(平视);“自前山而观后山,谓之深远”(俯视),深远,层层叠叠,不知其有几千万重,深处宜曲,此最难处理。 (2)散点透视:必须打破焦点透视的局限与束缚,特别是较长的竖幅和长卷,尤其如此,在一个画幅里要有多个视点,也就是说视点是不固定的,是游走的,否则画面易散。围绕每个视点使画面内紧外松。 (3) 云遮雾挡法:为消除散点透视在画面中所产生的矛盾,可巧妙地用云雾(空白)进行调和,使画面趋于协调。 (4)剪裁与取舍:“取近不取远,取远不取近”,一般要将描绘的重点放在中景。 (5)门板式透视:视平线的位置要尽可能的高,前后景物透视变化不能太大,这样,可以使画面有更大的容量,可以把远处的景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具体。 (6)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在创作实践中可互相结合,灵活运用。 6、构图形式与法则: (1)开合:绘画上的构图的“开合”与作文章的“起结”是一样的,一篇文章大致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组成,承、转是文章的中间部分,起、结为文章的开始与结尾,所以,一张画的好否,重要的就是一张画起、结两部分处理的好与不好,“开”即外张;“合”即内敛,开合是画面中两种力的互相制约与平衡,“开”与“合”两者互为对立,互为统一。比如画树,树根为起,树干为承,分枝的地方为转,最后小枝结构画的完善的部分为结。不管是起、承、转、合,或归纳成两部分,起和结,都是两种力量的互相制约。画的开合的规律,最主要是外张和内聚这两种力量互相制约,就是外扩与内敛。 (a)外张:外张这种向外切出、展开的构图容易取得气势,张是力量的外伸,有动势,可以使画外有意。但,这种以外张为主的构图,若处理不好很容易散。 (b)内敛:内敛这种向心力比较强的构图,四周都是虚画的,也叫画入,就是藏、内敛,敛,就是向内的力量的内涵、深化,一般为减弱四周,突出中间部分,有静感,使画内有神,就是容易集中的看主要形象,让视线集中在画的中心。中间的实与周围的虚形成了对照,这种构图,容易集中,但,也容易画的比较小气。 (c)外张与内敛两种力量的均衡处理:如水流的旋涡的向心力与旋涡四周水面外切处理的外张力两者的均衡发展,正是两者的互相制约,才使构图能够相应的稳定下来。画面中的任何物像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而非表面的结合。能否处理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所在。 (2)高视点盆景式的结构方式:高视点盆景式的结构方式是中国山水画章法中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的构成方式可以概括为画幅下部的坡岸;中部的杂树、斜坡、水面、雾蔼;上部的山峰等三个层次的结构方式。下、中两个层次仅增加画面的高度,并不能增加山峰的高度。然而,画面的高度与山峰的高度间会形成一种视觉差,误把与山峰并不处在同一个高度层次上的景物叠加进去。这样也就在画幅这个平面上助长了山峰的气势。历代画家们正是运用了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视觉差,造就了无数高耸入云却并不陡峭逼人的壮丽山河。它们是心造的,是意念的,但放在同一个平面内却又是真实的,可感的,层次井然的。 7、虚实: 虚、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的极为重要的表现方法。主张“计白当黑,知白守黑”,虚和空白,能给观众以充分的更广阔的想像驰骋的空间。中国戏曲里也是很讲究虚实的,如,以马鞭,表示骑马;以船奖表示划船,这都是以虚代实,以少胜多的表现方法。一幅画,有以虚为主,虚中见实;有以实为主,实中见虚;有虚实相间相得益彰。不论那种,都要作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大的虚实里边穿插小的虚实变化,以这种虚实相间构成画面的情趣。其中,以实为主的画面,在画的时候,实的部分也要有层次,有东西。边角的虚实处理:所谓“金角银边”,对一幅画的成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认真对待,一般可虚其一角,虚两角则显对等,亦可虚其四角或四角全实,四角全实的画面较难处理,画不好,会感觉很闷,不透气,所以在大量的实里面,要把文章作得非常充分,里边的东西要画得丰富,含蓄,宜在一个角上有一点虚的来调剂。 8、奇正: 在自然界,绝对的运动(变化),和相对的静止,这两种状态是互相对立统一在一起的,也就是互相制约。这个规律反映在构图上,就形成为多样统一,变化统一。在变化统一这方面,中国画称作奇正,好的构图是“似奇而返正”,好像变化很多,但,非常统一。如,两组高低、大小、虚实悬殊很大的纵向的、静止的山峰及其倒影,可以以横向的流动的云或水中富于动感的物像,在静与动,纵与横的互相对照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中求得统一,也就是“似奇而返正”。构图的奇正,有以奇为主,在强烈的对照和诸多的因素的变化中求统一;有以正为主,正中求变,正中见奇。不论那种,都要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找变化。 9、节奏与韵律: (1)节奏:节奏是艺术作品形式美里边的一个普遍要素。人对绘画形象的节奏感受,源于人自身生理和自然节奏感受的反射,在生活中和自然中都存在着节奏,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如,星空的运转,四时的变化,大海的波涛,山峦起伏,羊肠小路,叠叠梯田等等。节奏的要素:大小高低、参差错落、疏密聚散、起伏跌宕、浓淡虚实(强弱)等。节奏在画面中可以象音乐一样,给人以快感。它能够使作品具有活力和增添作品的情趣。无节奏的绘画构图,给人以混乱不安的感觉。“做艺术家的人,要在一切死的东西中看出生命来,在一切平凡的东西里面看出节奏来”。绘画中的节奏,主要是指,构图中间形成要素通过长短、强弱、变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如音乐的抑扬顿挫旋律变化所产生的节奏美感。 (2)韵律:韵律在中国画里面也叫“气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