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4(2).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4(2).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4(2).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4(2)- 1 -( 一 ) 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早自修时,发生了什么事?众生:有几位同学昨晚上网吧,被 班主任 老师发现,叫去上“政治课”了.师:大 家都有过 老师和你谈心的经历吗?众生:有啊.师:其中和哪件事最有关系?生:和学习有关.师:大家听了以后,感觉效果大吗?生(七嘴八舌,有生喊有的,有生喊没有,有生微笑,有生沉默.反应不一)师: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劝说我们同学进行学习,老师得有一定的技巧.这次,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国时期 吴国国 君孙权,他是如何成功地劝说了手下一名“大老粗”进行学习,并最终让著名的鲁肃为之刮目相看的?(二)阅读师:大家翻开课文第 170 页,轻声朗读,同时了解全文大意.师:谁来说说大意?生:文章是讲孙权劝吕蒙学习,开始吕蒙托词推脱,经过孙权的劝说,他努力学习,结果令人刮目相看.师:说得非常好.下面请大家自由地大声朗读,整体感悟.学生自由朗读.师:我们已经阅读了,知道了大概意思,下面分组运用工具书,弄清楚文章中的词义,把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学生分组解决问题)师:下面谁能够起来翻译一下文章意思?生 1 :生 2 :他有一句没有翻译准确,应该是(三)解读师:好的,刚才几名同学的翻译,大家疏通了全文的大意.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孙权能说服吕蒙进行学习呢?(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约过了五分钟.师:好的,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主动畅谈自己的理解.生 1 :我们小组感觉孙权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没有因为自己是 国 君,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和吕蒙说话.师:为什么这样说?生 1 :书上有这么几句: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我们小组的同学注意到,课文的课后注释是这样解释“卿”字的:“卿,是 古代 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及朋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这说明,孙权称吕蒙为“卿”,一 方面是 君对臣的称呼,另一方面也是以朋友的身份对对方表示亲切之情.师:好,这组同学很细心,能注意到人物称呼上的细微不同,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内涵啊.吕蒙为什么听了能接受?生 1 :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我自己也曾经违反过纪律, 班主任 老师对我很亲切地劝说,后来我就改掉了毛病.吕蒙听到皇帝对他这么亲切,一定会心存感激,一定会想:我一定要学好,不负皇上的信任.师(笑):这位同学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推想吕蒙的心态,很好.有没有不同观点的.生 2 :我们小组很佩服孙权,因为他能以身作则.有些同学为什么会经常再犯一些错误,就是因为老师没有以身作则.生(笑,议论纷纷:这位学生也忒胆大了,说老师的不对?)师(笑):好的,接着说说你的理由.生 2 :比如说男同学偷着吸烟这件事吧. 班主任 老师常口里一支烟,却教育我们不能吸烟,私下有些同学不服气.孙权就不同,他要自己的手下大臣学习,他自己就经常学习.文中说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想想皇帝自己都读书了,作为手下的不读书,说不过去.师: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劝说学生读书,一定要以身作则啊.还有其他观点吗?生 3 :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孙权很会讲话.师:很会讲话?怎么讲?指孙权口才好吗?生 3 :对,孙权的口才很好,能说服别人.我们都知道,带兵打仗的,有很多是大老粗,像张飞.打仗的人有很多不想学习,书看不下,一看眼皮就打架.众生(笑)生 3 :但孙权却最终说服了吕蒙读书,说明他用了很有针对性的方法.师:采取什么方法针对哪一点呢?生 3 :大家想想,吕蒙是将军,带兵打仗,对什么书会最感兴趣?生 4 :战争的书.师:也就是兵书.生 3 :对啊,文中孙权有这么一句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们想啊,孙权说读书不是“治经”,不是“研究儒家经典”,言下之意就是可以看些兵书什么的,兵书,吕蒙就一定会感兴趣.师:大家知道什么兵书吗?生 4 :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战争,一定是兵书.师:吕蒙能看到三国演义吗?生 5 (思考):不行,因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在三国以后才出来的,而吕蒙是三国时的人.师:那可能看什么兵书?生 6 :孙子兵法.师:你怎么知道?生 6 :历史课本上有.(众生笑)生 7 :还有孙膑兵法.师:很好,也是历史书上的吗?生 7 :不是,但 历史 老师有说过,孙膑是孙子的孙子,所以我们记忆深刻.师(笑):很好.其实我们学过看过的一些文言文,它所选自的书籍,也可以说是兵书,因为里面记录了一些战争的策略.像左传这一本书.大家能回忆一下,再举几本书吗?生 8 :战国策?师:对,还有?生 9 :国语生 10 :史记众生议论,热烈.生 3 :我还没说完.师、生惊讶,笑.师:好,请接着说.生 3 :刚才说吕蒙可以先读兵书,但是(语气强调),伟大的吕蒙大人会只读兵书,这样就能让鲁肃信服?生 11 (笑):那还有什么?生 3 :因为大家刚才说的那几本古书, 鲍 老师以前就说过了,它们不仅是兵书,也是一些文学性很强的书.吕蒙这些兵书看得下去,看久了,他一定对文学也有些了解,有了适应,时间一久,也一定能读一些经书什么的书籍,从而加强了自身的内涵.师生:(鼓掌)师:这位同学由此及彼的推断,有没有道理?众生:有.生 3 :这也和孙权的本意相同的,因为孙权说的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吕蒙看的书多,就是涉猎,就“见往事”,就长了见识,最后也就“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和他们小组的理解如何?众生:很精彩.(自发地鼓掌)师:还有不同看法的吗?生:(主动站起)有,我们小组认为,孙权很会鼓励吕蒙,让他有了信心.四、拓展师:下面请同学门根据你自己的积累讲一讲跟本文主题相似的故事.学生举手争取发言.生 1 :我给大家讲铁杵成针的故事,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历途中,感到身心疲惫,想放弃学习,有一天他在山涧发现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很大的铁棒,李白感到很好奇,就问老太婆磨铁棒干什么?老太婆说,磨针.李白不相信,老太婆看出了他的心思,说,我坚持磨下去,总会成功的.李白听后很受感动,回去后,认真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讲得怎么样?生 2 :他的故事很好,说明了坚持对于成功的道理,也告诉了我们,劝告别人的方法很多,一些行动更加能够使人明白一些道理.但是,他讲得一点也不生动.师:你的评价很准确,听得很认真.谁继续讲?生 3 :我来讲后汉书列女传中的一个故事,河南乐羊子到外面学习,一年后突然归来,妻子问他回来的原因,乐羊子说:“没有别的原因,只是长期在外面,想念家里”.妻子听后什么也没有说,就拿起一把刀子快步来到织布机前面,割断机子上的布,对乐羊子说“这织物出自蚕茧,在织布机上完成,全靠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到一寸那么长,在一寸一寸地不断积累起来,才成丈成匹,现在割断这织物就前功尽弃.你做学问,应当每天学到一些新东西,不断积累才能够成就你的美德,今天你回来,就跟割断织物没有什么区别.” 乐羊子被她的话打动,感到非常惭愧,红着脸立即回去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成为一代名人.师: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生齐声:好!(选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执教者是福建晋江永和中学 鲍国富 老师) 点评 现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这样以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该课教学设计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阅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诵读的初始阶 段要在 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二、“解读”:教师适当的给予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学生互助合作进行解读,再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三“拓展”: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同以前的知识相联系,将课本上的知识同课本外的知识相联系,将课堂知识同社会知识相联系,从而实现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步发展.而对于古文学习,我们往往是一读,二释,三情感.虽然环节相似,但效果却各有千秋.原因何在?关键是能否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状态等因素来精心设计.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准备是十分有效的:备课文时把握了文章的特点,即文意不难疏通,情感不难把握,于是设定教学目标是如何有效的进行课文朗读;备学生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应该有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心理,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表现自己,最愿意接受表扬.便利用说书这个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时的引导与评价是有效的:教师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课堂上同学互助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根据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