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1).doc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1).doc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1).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1)- 1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本课的内容突出一个“新”字,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课程标准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袁世凯祭孔”视频教师:时至今日,世界各地依然还在举行各种祭孔活动,但是当年袁世凯的祭孔活动却被人看作是倒行逆施,为什么袁世凯的祭孔在当时会遭到世人的反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9课新文化运动.(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将身边发生的事件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同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新旧冲突”探背景 教师: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学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展示:思考:这些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了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解释:新思潮指的是西方传授的新思想,旧思潮指的是袁世凯倒行逆施.展示:(设计意图: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教师:一方面,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另一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改造国民性.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了. 第二篇:“新意盎然”谈兴起播放:新文化运动(剪辑)教师: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展示:教师: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展示: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党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教师:材料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 学生:民主与科学.教师:“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展示:学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教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以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和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为武器,行动起来,投身于重塑国人灵魂的伟大事业.(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口号、代表人物等)第三篇:“除旧布新”看开展展示:材料一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材料二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材料三 “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材料四 “一、要有话说,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教师: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学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新文学”就是白话文;“旧文学”就是文言文、八股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令学生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展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蔡元培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 胡适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 陈独秀教师:从以上言论中我们在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我 们应如何发扬这些精神?学生:为了宣传民主、科学思想舍生忘死,公而忘私.学生: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先贤们为了追求民主和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设计意图:此环节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中著名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所体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先锋作用.)教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学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教师: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学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教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学生: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年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教师: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这场轰轰烈烈的新化运动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第四篇:“万象更新”论影响展示:材料一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材料三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教师: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学生: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于,它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教师: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下列图表.新文化运动背景新旧思潮发生激烈的冲突兴起标志新青年杂志创刊1915年旗帜民主、科学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每周评论 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他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归纳本课知识,培养归纳能力.)六、课堂检测测验题目一: 上图所示的杂志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请列举出这次运动的代表人物.如果要你评价这场运动,你将如何评价?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七、板书设计第9课 新文化运动第一篇:“新旧冲突”探背景第二篇:“新意盎然”谈兴起第三篇:“除旧布新”看开展第四篇:“万象更新”论影响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新文化运动侧重于对人的思想改造这一主线展开的,主要突出一个“新”字.因此,我对教材进行整合为四部分:一是“新旧冲突”探背景,通过引导学生看书,以及添加“袁世凯祭孔”闹剧等图片,使学生知道当时社会上新旧两种思潮发生激烈冲突,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二是“新意盎然”谈兴起,通过学生看视频,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口号、代表人物等; 三是“除旧布新”看开展,通过文字资料和图片使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