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 2001 03 06 作者简介 李水香 1975 江西景德镇人 硕士 从事词典学研究 文章编号 1008 3804 2001 04 0061 04 评 师说 两种英译本 李水香 鹭江职业大学外语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本文从原文语体风格的处理 原文理解和词汇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性 以及句章翻译的灵活性及其衔接与连贯三个方面对唐代著名散文 师说 的两种英 译本做了对比研究 并提出杨宪益夫妇的译文要比谢百魁的更地道 更能为读者所 接受 关键词 翻译 语体风格 准确性 灵活性 形合与意合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 A 师说 乃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的名篇 曾被编入我国中学语文课本 历来为人称颂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 Gladys Yang 曾将它翻译成英文 1 中国历代散 文一百篇 中也收入了谢百魁教授的译文 2 笔者将这两个译本略作研究 现对比如下 一 原文语体风格的处理 文言文的古朴风格在英语中是难以保留的 而且因为它是给现代的英语读者看的 从可 读性而言 没有必要将文言文用古英语译出来 虽然在某些词语的翻译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实现风格的一致 但作为整体效果而言 却不一定好 因此 不能因小失大 要从整篇译文 的效果来考虑 语言学者将语言的正式程度分成 hyperinformal 极其不正式 informal 不正式 normal 普通 formal 正式 和 hyperformal 非常正式 五个层次 3 我们将 师说 的两个译本通读完 就会发现 杨氏的译本行文流畅 通篇的语体风格是一致的 届于正式 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之间 属于普通体 谢氏的译本整篇也接近普通体 但译文中间偶尔出现 了非常正式的措辞 比如 谢氏用了 ignoramuses 来翻译 愚人 用 multitude 来译 众 人 而杨氏则分别用了 men 和 fools 这两个语词 根据 牛津简明英语词典 ignoramuse 和 multitude 最早都源自拉丁语 是用在正式 庄严的语体中的 又如下列两句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杨 As I seek the truth 第 10卷 第 1期鹭江职业大学学报Vol 10 No 1 2002 年 3 月Journal of Lujiang UniversityMar 2002 谢 It is the truth I endeavour to learn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杨 A man who loves his son chooses a teacher for him but is ashamed to find one for himself 谢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mselves they feel it a disgrace to be taught by them 谢氏所用的词汇 endeavour 和 disgrace 分别都是源自法语的 deveir 和 disgra ce 而杨氏所用的 seek 和 ashamed 的语源都是古英语 分别是 secan 和 as camod 相比之下 谢氏所用的这些词语的语气要正式得多 这似乎更接近源语文本文言 文的风格 但这些偶尔出现的非常正式的措施 是在届于 formal 和 informal 之间的语体风格 中插入了正式的词汇 反而影响了整体效果 二 原文理解和词汇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性 通常翻译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理解和表达 汉译英也不例外 应该说杨氏夫妇和谢氏都 在这两个步骤上下了工夫 我们可以从措辞的角度来分析 师说 是一篇古代散文 它所使 用的文言文与现代的白话文差别很大 故有些词语含义不易理解 需反复琢磨 方能领悟 文 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道 和 惑 两字的翻译 道 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师者所以传道 授业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 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呜呼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闻道有先后 余嘉其能行古道 其中句 和 中的 道 意思是一样的 是指儒家之道 这是中国古代的 哲学概念 属于文化特有表达 在英语中没有合适的对应词 是 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4 杨氏夫妇和谢氏都把它译成 the truth 应该算是好的译法 除此之外 似乎没有更好的英文 对应词语 句 和 中的 师道 意思相同 杨氏夫妇译成 learn from teacher s a teacher 而谢氏则译成 the admirable noble ton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可以看出 较之杨氏夫妇的译 法 谢氏的更接近直译 从语法角度上看 谢氏保留了 师道 在原句中的名词性 而杨氏 的译文则比较灵活 对句 中的 道 杨氏夫妇的译文为 understanding 谢氏的译文为 knowledge 应该说后者的译文更接近原文的意思 而句 中的 道 杨氏夫妇的译文 the old traditions 与谢氏的译文 the old ways 不相上下 惑 字在 师说 一文中也有不同意思 分别以下面几句为代表 师者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也 对于句 的 惑 他们的译文分别是 ignorance 和 puzzles 对于句 中的 惑 他们 的译文都是 wrong 这说明他们对上述两个 惑 的意思的差别都把握得很好 三 句章翻译的灵活性及其衔接与连贯 文言文很注重语言的精练 简约 讲究所谓 字字珠玑 因此古代散文中的一 句读 62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 年 包含为数不多的几个汉字 现代汉语则需要更多的词语才能表达 译成英文更免不了要适当 增译 由于译者的表达能力和方式不同 这时就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性 换言之 就是译 文的地道程度 我们来看看他们对一些句子的处理 如 呜呼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杨 Clearly to learn from a teacher is old fashioned 谢 Alas it is only conceivable that the noble ton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is lost and hardly retrievable 谢氏用了直译法 相比之下 杨氏的译文就简练得多了 语义也很明确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杨 So pupils are not necessarily inferior to their teachers nor teachers better than their pupils 谢 Hence pupils are not necessarily inferior to teachers and teachers need not a l ways be superior to pupils 上句杨氏用了省略的手法 从英文的地道性来看 较谢氏而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知道杨氏夫妇在他们的著名的 红楼梦 译本中大多数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其实也 是从可读性来考虑的 为了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 杨氏力求保留其中的文化独特 性 而不像 红楼梦 的另一译者霍金斯将其西化 对于这一点 已被众多翻译评论所公 认 而杨氏在翻译 师说 中却大量采用了意译 笔者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篇古文中的 文化内涵不是太多 将其介绍给外国读者时 保持译文的流畅地道应是考虑的重点 在翻译古代散文时 还要注意的是古文的句的概念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概念不尽相同 句读的说法适用于唐代的散文 语意未完 中间停顿的地方称为 读 语意完整的地方才 成为 句 所以 师说 一文中如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是一句 其中有四 读 杨 谢的译文分别如下 杨 Whether he is noble or common elder or younger whoever knows the truth can be a teacher 谢 T herefore no distinction should be made between the noble and the humble or between the young and the old Where lies the truth there is the teacher 杨将其译成一个包含两个从句 让步状语从句和主语从句 的英语复合句 而谢则译成 了两个英文句子 其中后一句是包含地点状语从句的英语复合句 换言之 他们都将 竹式 结构 5 P198 的中文句子译成树式结构的英语句子 汉译英时应注意英语和汉语话语组织的不同特点 就英语和汉语比较而言 在句子及句 子以下层面 英语比较稳定而多样的形式 包括形态 可以控制内部各语言要素间的关系 因此以形合 hypotaxis 为主 到了句以上 则采用意合 parataxis 手段 汉语的情况正 好相反 在句子 或相当句子 的较短的语言片段内 主要靠的是意合 用 意脉 贯穿全 句 而到了较大的语言片段里 为了保持 神 不散 就要用适当的形合手段来增加凝聚 力 鉴于上述英语和汉语话语组织的不同特点 汉译英就是要将隐性连贯 covert coher ence 的特征用英语中的显性手段 overt cohesive ties 表达出来 韩礼得 MA K Halliday 把 Cohesion 的手段分成五种 5 P342 Reference 照应 63 第 1 期李水香 评 师说 两种英译本 指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Substitution 替代 指的主要是代动词 do 支撑词 one 及 the same 及答语中的 so nor 等 Ellipsis 省略 Conjunction 连接 指虚词 and but 及句间连接手段 in that case of course anyway 等 Lexical cohesion 词汇手段 我们拿下面这段来看一看 杨 Some teachers may be born before me and have learned the truth before me I should therefore learn from them Some may have been born after me but learned the truth before me I should also learn from them As I seek the truth I need not worry whether my teacher is my senior or junior Whether he is noble of common elder or younger whoever knows the truth can be a teacher 谢 T he men born before me surely know the truth before me so I respect them as teachers whereas those born after me may also know the truth before me I like wise respect them as teachers It is the truth I endeavout to learn Must I know be forehand whether my teacher was born earlier or later than I Therefore no distinction should be made between the noble and the humble or between the young and the old Where lies the truth there is the teacher 可以看出 两个译文都采用了照应和连接手段 只是使用的地方和具体的形式不一样 可谓大同小异 但杨氏的要简练些 由于译者的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不同 不同的译者便产生不同的译文 这体现了翻译 活动的灵活性 艺术性和创造性 但就某一翻译标准而言 不同的译文总是有优有劣 从上 面对 师说 两种译本的比较来看 就译文的地道性和可读性而言 杨氏译本优于谢氏译 本 参考文献 1 陆钰明 汉英翻译指导 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 2 戴抗 谢百魁 中国历代散文一百篇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 3 候维瑞 英语语体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4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5 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On the Two Translations of Shishuo LI Shu i xia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Lujiang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two translations On the Teacher Shishuo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retention of the source text style comprehension of the source text and correctness in expression as well as fle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莱西市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北京市通州区九级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滨州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二中学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导游证现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电力电缆安装运维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备考试题库(含答案)
- 河北省保定市2026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小四平镇中学九上化学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离婚协议图像资源集:60张精美图片素材合同
- 2025年广西林业局考试真题附答案
-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8700字(论文)】
- 2024年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真题
- 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答辩备考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北京二十一中、二十二中联盟校九年级(上)开学数学试卷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5
- 业务员新人培训课件
- 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文学社教学课件
- 2025北京京剧院招聘工作人员10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版2026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第4课《 科技力量大》第1课时 科技改变生活和科技改变观念 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